问:信佛必须皈依吗?
答:想要成为真正的佛弟子,是必须皈依的。正如入学需要注册,结婚需要登记那样,由此才能获得合法身份。皈依还有特定仪式,应当在三宝前庄严宣誓,经由三宝证明方可。信佛而未皈依,即使内心对佛法理念相当认同,也奉行十善业道等,却不能算做正式的佛弟子。
皈依,也是区别佛教徒和非佛教徒的基本标准。我们学佛,是为了寻找人生的究竟归宿,是从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转向以三宝为中心的人生。每个生命的内在,本具备三宝的一切品质。换言之,在心灵的某个层面,我们与十方诸佛无二无别。皈依的根本目的,正是在于开启这一宝藏。若不皈依,在某种意义上,也表明我们对学佛缺乏基本诚意。如果这样的话,我们连开启宝库的钥匙都无法得到,怎能进一步契入其中,获得法益呢?
问:内心皈依三宝却不举行仪式,可以吗?
答:有些人觉得,既然佛法是心法,外在仪式根本可有可无。问题是,对于我们这些整日妄想纷飞的凡夫来说,若无相应仪式将某一心行确定下来并不断巩固的话,往往是没有力量的。通过如法、庄严的皈依仪式,在佛、法、僧三宝前至诚宣誓,一方面是表达自己将三宝作为人生唯一依赖的愿望,同时也能因此获得三宝加持,获得诸佛菩萨和历代大德一脉相承的皈依体。
如果只是自己随便想一想:“哦,我皈依过了!”不仅无法获得皈依体,也很难对身心产生多少作用。我们心中时时都有各种念头来去,仅靠这微不足道的一念,又如何抵挡此起彼伏的妄想?所以,皈依仪式绝不是表面文章,而是我们向成佛之路迈出的坚定一步。
问:皈依时,如何才能得到皈依体?
答:如法的皈依,包括忏悔、发愿、正授皈依、回向等几部分。在皈依过程中,要听清和尚讲话。尤其是和尚宣布三皈内容时,更要听得了了分明,并以至诚恳切之心在三宝前庄严宣誓:“我今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完整内容是:“尽形寿皈依佛,如来至尊等正觉为我所尊,终不皈依邪魔外道。尽形寿皈依法,三藏十二部典籍为我所尊,终不皈依外道典籍。尽形寿皈依僧,清净僧团为我所尊,终不皈依外道邪众。”皈依体就是在此刻得到的。这是修学佛法的根本传承,意味着我们已取得修学一切佛法的资格,同时也是成就解脱、成就无上菩提的基础。
以什么心态领受皈依也是关键。以自利利他的菩提心皈依,将得到上等的皈依体;以解脱生死的出离心皈依,将得到中等的皈依体;以但求平安的世俗心皈依,只能得到下等的皈依体。
问:皈依僧,是皈依所有僧人吗?怎样才能如法依止?
答:三宝,为佛宝、法宝、僧宝。其中,佛为圣者,法为圣典,而僧却有贤圣僧和凡夫僧之分,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呢?从究竟意义上说,皈依僧宝,是皈依贤圣僧的品质。但住持和弘扬佛法,却离不开眼前的凡夫僧。所以,全体受过比丘戒的僧众,都属于僧宝范畴,是佛弟子皈依的对象。特别要注意的是,皈依僧宝不是皈依某个出家师父,更非不加抉择地对其唯命是从。
当然,佛陀也再三强调亲近善知识的重要。虽然皈依僧不是皈依某个师父,但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必须亲近一位具格善知识。佛法甚深,依我们现有的认识,很难透彻其中全部深意。如果盲修瞎炼,极易误入歧途,这就有赖于善知识的指导。
从依止角度来说,并非所有出家人都适合亲近。现实中的僧团,难免存在各种问题,所以我们在依止前必须谨慎选择。一旦择师之后,应对师父生起恭敬尊重之心,时常忆念师父的功德、智慧及恩情,如视师如佛、观德莫观失等,以此坚定信心。若带着凡夫习气,将拜师视为拜干爹、干娘,不是发心随师修行,而是拉关系乃至说是非,对修学是有害无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