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737900000005

第5章 人心和人生(2)

众生千差万别,凡夫心的表现也各有侧重。有的特别贪婪,有的特别自私;有的嗔恨心重,有的忌妒心强;有的宽厚,有的慈悲……生而为人,虽然具有某些共性,但更有不同的个性。人性从何而来?我们的起心动念、行为方式,都会在识田播下一粒种子,在内心投射一个影像,并由此张扬人性中的某个部分,可能是贪婪、忌妒,也可能是慈悲、善良。所以说,我们做过的一切确实功不唐捐。

生命是无尽的积累。我们的今生,不过是生命延续中的一个片段,就像大海上的一朵浪花。生命形式会变化,但身口意三业留下的种子却不会消失,它所形成的力量也不会消失。每一种心行,都是在无尽生命延续过程中积累而成的。

因此,生命的起点并不相同。佛教提倡众生平等,但这种平等并不抹杀差别,因为人是具有可塑性的。为什么每个人的天分会有所不同?正是因为生命起点的差异。这个起点,是我们自己在过去生造就的;而今生的积累,将奠定未来生的起点。

佛教认为生命是缘起的,非由神祗决定。命运之舵完全掌握在每个人自己手中。佛菩萨只是告诉我们生命的真相,帮助我们了解自身,并为我们指出改善生命的方法。生命的进程并非一成不变,关键是看我们培养什么样的心行,增长什么样的力量。

众生轮回于生死苦海,生生不息。在无尽的生命长河中,这种重复已然进行了无数生、无量劫。在生生死死的过程中,有的只是低级重复,有的则是高级重复。生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基督教认为,人既具有神性,也具有兽性。孟子也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就是说,在我们生命中都具有可以成为尧舜的高贵品质;但他还说过“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可见我们生命中还有和禽兽一样的低劣品质,不小心就会成为衣冠禽兽。

从佛教的角度来看,人有众生性,如贪嗔痴及饮食男女等,皆与动物相通。在某种意义上,人类还能将这种动物性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但人之所以为人,又有着区别于动物的不共之处。佛教说人身难得,是因为人类具有忆念胜、梵行胜、坚忍胜的特点。其中,忆念胜为抽象思维能力,所以人类具有的智慧是其他任何动物无法比拟的。

更重要的是,人还具有佛性。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时,悟到“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这一发现是惊人的,众生因无明而沉沦于生死苦海,从未意识到,自己生命的某个层面竟然和佛菩萨无二无别。

佛菩萨具有两种品质,即无限的慈悲和智慧。什么是无限的慈悲?就是对所有众生生起慈悲之心,以一切众生为利益对象。如果还有一个众生是他讨厌的,就不是圆满的慈悲。此外,佛菩萨还证得了究竟的智慧。

虽然我们目前并不具备这样的品质,甚至,我们从未显现过具备这种品质的迹象,但佛陀以他的智慧观照到,在我们生命的某个层面,具备和佛菩萨同样圆满的品质和功能。或许人们很难相信自身具有如此宝藏,即使相信,在没有开发这一宝藏之前,有和没有也是毫无区别的。就像深埋地下的金矿,未开采前是不能拿来使用、拿来成办种种事业的。

我们目前还停留于生命的低级层面。尤其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功利社会,人们追求的只是声色财富,只是物质需求。古人向往成为贤哲之士,追求的是精神升华;而现代人希望成为亿万富翁,追求的是物欲享乐。这种追求充分反映了当今社会的价值取向。

很多人觉得现代社会太复杂,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现代人也更单纯。单纯到什么程度?单纯到只有声色、财富。我们追求的是什么,重复的就是什么,最后成就的也必然如是。为什么说如今是末法时代?并不是说人们的生活条件不好,而是人们的慧根较差,其追求甚至与动物相差无几,最后张扬的,也仅仅是生命中动物性的层面。

人性是在不断重复中形成的,这一心行运作的规律,在佛法中称为“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每种心理的形成,也像学外语一样,是通过反复熏习来加深印象、逐渐掌握的。人性中有高级和低级的层面,我们一般追求的是低级重复,而忽略了生命中本有的高尚层面。但我们要知道,人性中高尚的层面,才是生命中最可贵的。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做好事的未必有好结果,做坏事的似乎也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似乎也未见得事事“因果不爽”。原因在于,佛教的因果贯穿三世,所以外在结果并不一定会在今生显现。但善恶行为对我们内心所构成的影响,就发生在当下。当我们行善时,是在张扬人性中善的力量,本身就会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安乐和利益;而当我们作恶时,是在张扬人性中不善的力量,那样的人生决不可能幸福,因为一颗充满贪婪和嗔恨的心是无法安然的。相比之下,外在的因果报应也就不重要了。

学佛,就是要正确认识我们的人性,进而从根本上改善它。生命中的所有痛苦,都源自我们的心,也就是心理学所说的情结,这些情结才是造成痛苦的根源。如果我们内心没有任何烦恼,就会解脱自在,走到哪里都不会有痛苦,不会有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等种种烦恼。

外在的一切,都是我们内心投射的影像。每个人所追逐的,都是自己制造的影像,是自我附加的执著。并不是像我们以为的那样,有实实在在的客观对象。

如果我们能打破自我执著,意识到个体和众生是一体的,就能开放封闭的内心,接纳一切人,并对一切有情生起慈悲之心。如此,在利益他人的同时,也是在成就自身的高尚品质。大乘菩萨道的修行,正是在利他中完善自己。当我们时时刻刻想着利益一切众生时,心就和佛菩萨无二无别了。如果不能发起这样广大的菩提心,便很难摆脱累世积聚的凡夫心。

所以说,发什么样的心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都是建立在某种心行的基础上。发心是我们人生道路的起点,这个起点,是否能通向我们希望到达的终点?

我们发菩提心,就是要成就人性中最高的品质,成就像佛菩萨一样的品质。

世上并没有什么救世主。如果我们不希求解脱,不精进修行的话,佛菩萨也对我们无可奈何,更不能为我们包办到底,使我们获得解脱,成就佛道。只有我们自己才有能力对自己负责。想一想,老病死迫近时,父母、妻子、儿女能代替么?即使他们有心,恐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烦恼和生死面前,只有我们自己独自面对,独自承担。

但是,如果我们一味沉溺于凡夫心中,也无法对自己负责。因为处在烦恼中的我们,根本没有能力自主。我们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甚至不敢闲下来,只能不停地寻找外在的声色刺激来麻醉自己。在现代社会,娱乐业如此发达,人们稍不留神就沉溺其间,纵情消遣。我们早就迷失了自己,就这样,糊里糊涂地来到这个世界,又糊里糊涂地离开。

自从来到这个世界,我们就时时在靠近死亡,没有一刻停止过。人身是非常宝贵的,在无尽的生命旅程中,生而为人的机会并不多。我们不知当了多少回畜生,也不知在地狱挣扎了多久,长劫苦难,才值遇殊胜难逢的人身。但很多人却不知珍惜,更不懂得好好把握。

对很多人来说,人生不是太短,而是太长了。因为他们一生都在想方设法地消磨时光,做种种毫无意义的无聊之事,甚至是害人害己的不善恶行。他们不曾想过,今天所拥有的人生过去后,未来生命将会去向何方?

学佛,必须意识到人身的可贵。假如我们有一笔资金,而这笔资金又是今生惟一的,应该怎么投资呢?如果是精明的商人,一定会用在收益最大的地方,而不是东投一点、西用一点,最终一无所获得。

人身,就是我们今生拥有的惟一资金,而这笔资金又是有限的,我们是否做了正确的投资呢?算起来,我们一生可以使用的时间并不多。“不思修法过二十,想修想修又二十,不行不行十余载,此乃空耗一生传。”除去少年懵懂的日子,年老精力不济的岁月,还有吃饭、睡觉,剩下的时间又有多少?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我们要时时刻刻意识到人生短暂,才能发起精进勇猛之心,利用暇满人身修学佛法。学佛,并不是为了学而学,而是帮助我们利用有限的时间来改善生命,为未来创造良好的契机。否则,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何日再能得到这样殊胜的人身呢?

同类推荐
  • 佛教唯识宗大师窥基

    佛教唯识宗大师窥基

    唐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高僧辈出,译师荟萃,著书立说,创宗立派,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佛教发展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著名高僧窥基法师为佛教文化做出重要的贡献。他是初唐名将尉迟敬德之侄子,是唐代佛教高僧玄奘大师的高足弟子。窥基聪慧颖脱,过目不忘。躬事玄奘,独得嫡传。学富五车,辩才无碍。切问近思,新意迭出。勤奋著述,有“百部疏主”之誉,尤其是继承玄奘事业,为开创唯识宗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佛教唯识宗的创始者,被尊为唯识宗二祖。本书就窥基的功业作一专门介绍,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 圣经故事(第四册)

    圣经故事(第四册)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静心·舍得·放下之静心

    静心·舍得·放下之静心

    弘一法师经历了的两世人生集于一身,由风流倜傥的浊世才子,到重振南山律宗的一代宗师,一个转身,演绎了一个旷世传奇。红尘世俗中,世人追捧他的才情;佛门禅院里,世人景仰他的风范。读他的文,风骨、才骨、傲骨,尽显其中;品他的人,真挚、认真、脱俗,做到极致。
  •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不生气2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不生气2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尽心尽力第一,不争你我多少。嗔心起时要思员,熄下怒火最吉祥。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以虛养心,以德养身;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
  • 中国道家之精神

    中国道家之精神

    道家精神是道家自身在孕育、形成、发展、流变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思想精粹,道家所崇尚的尊道贵德、自然无为、虚静守柔、大公无私、不争谦下、法天贵真等品格,不仅影响了古代帝王的施政理念和贤臣良将安民保国的行政方式,而且深深渗透于中国社会,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一种潜在的价值取向。
热门推荐
  • 为美好的未来做准备:写给中学生及家长和老师

    为美好的未来做准备:写给中学生及家长和老师

    本书写给初中、高中学生、教师及其家长,内容涉及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敦学励志、学法研讨、兴趣培养、校园生活、言语表达、社会实践、高考技巧等。
  • 昆仑魔剑录

    昆仑魔剑录

    在昆仑山脉一带,一直流传着一个神秘的传说,在上古时期,一位通天彻地的大能,创造了十把无上魔剑。手握魔剑者,将会成为一片天地主宰。
  • 古剑奇谭之爱不可说

    古剑奇谭之爱不可说

    “苏苏,你在哪,你知道吗,我想你,你怎么还不回来啊,苏苏,你放心,我会找到你的……”
  • 舞铃天下

    舞铃天下

    她以为再也找不回那些美好了,只能守着回亿念念不忘,却忘了其实时过境迁却依然依旧,人的感情才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被时间瓦解的
  • 替妃洞房

    替妃洞房

    前世,她只为一个人活着,十年的追求换来如今的结局!不爱,不痴,一刀绝红尘——刀绝尘!今世,她为一张卖身契,替妃洞房!依旧无爱,为了怀中娇儿,为护他一生周全,她倾尽所有!本以为已经成为定局!岂料,意外的人,闯入——熟悉的面容,熟悉的气息,她笑!前世今世,她的命运果然坎坷!
  • 逆天皇后:皇上傲娇了

    逆天皇后:皇上傲娇了

    他是皇她是臣之女他为国封臣之女为妃她为臣之女入宫为妃他在她进宫数日后未曾见她便加罪与她,将她打入冷宫,后宫争斗,勾心斗角。她是现代最神秘的杀手,单名绝。天涯海角,只要你能逃到哪,绝,就能追到哪。一次失误,她穿越到她身上。一次偶然穿越,却换来一个惊世骇俗的逆天皇后。
  • 冥仙之恋:执念千年

    冥仙之恋:执念千年

    一个是一千年前怀着怨恨死去的女孩来到冥界当上了冥尊,每一千年轮回一次然而她只能遵守冥界的规定每天看着那些怀有怨恨的人,一个是蜀山掌门,因为一次任务来到危险的冥界,两个人的生命从此开始有交集,她变成凡人来到蜀山,蜀山上的朝夕相处,没想到她却对他动了情,然而动了情的代价就是灰飞烟灭。“千年前为君生,千年后为君死。”她用最后的力气说。恩恩怨怨何时了,知道伊人已离去。
  • 那年归途

    那年归途

    《琅琊榜》电视剧原著向的续文。北境,狼烟四起,冰续丹药,三月之期,梅长苏何去何从?这里有梅宗主最后三个月的故事。
  • 彼岸明珠传

    彼岸明珠传

    《崆峒问答》曰:“人之假造为妖,物之性灵为精,人魂不散为鬼。天地乖气,忽有非常为怪,神灵不正为邪,人心癫迷为魔,偏向异端为外道。”彼岸明珠,传说可以逆转过去,回到自己人生的任何一个时刻。李秋生看着眼前的彼岸明珠笑了,眼泪却不自觉的流了下来。“若是回到过去,我是否依然希冀这样的未来......”
  • 末商英雄

    末商英雄

    史进因为逆反穿越到了商未,变成了好来,还是帝辛,也就是千古奇冤的商纣王的哥们儿......仅以此作品献给帝辛,也献给妲己,献给所有的商未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