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承办
〔竞争〕
近百年奥运沧桑的磨难与洗礼,使奥林匹克运动不断发展壮大,日益深入人心,变得更加成熟,更加富有朝气。如今,她已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奥运会在世人的心目中,已不仅仅是各国人民跨越国界,消除种族、信仰、制度的隔离等而进行的竞技体育较量的舞台和供人娱乐享受的场所,也是有棱有角的、实实在在的推动世界进步与发展,增进和平与友谊的强大的国际力量。她已成为各国显示综合国力、民族精神、社会制度、道德风尚的展厅,成为各国发展经济、促进国家繁荣昌盛的良好契机。
奥运会所奉行的“公正、平等”的竞争原则,生动、形象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美好理想。奥林匹克精神已经成为时代精神的一面旗帜,受到全世界人民的热烈欢迎和支持,也受到各国政府、政治家、商人等各阶层人士的格外关注。
正是由于奥运会所具有的这种功能以及她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从而吸引了各国政府和各国奥委会,不惜任何代价,采取各种手段与方法来竞相争取奥运会的主办权。
德国柏林市先声夺人,早于1990年8月,东、西德奥委会还未合并前夕,德国有关人士就向前来柏林访问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表达了柏林要求承办2000年奥运会的意向。紧接着,10月3日德国统一,柏林成为法定的首都后,气势更大了,响亮地亮出王牌,声称如果2000年奥运会在柏林举行,则象征着世界和平进程的伟大胜利,同时也利于树立新德国的国际形象。柏林市长则表示:“要以2000年奥运会来庆祝东、西方对抗和欧洲分裂的结束。”德国政府也非常支持柏林市的这一决定,并于1991年3月7日第一个向国际社会正式宣布将申办2000年奥运会,同时向国际奥委会递交了申请。
英国也不示弱,曾获得过1908和1948年两届奥运会主办权的伦敦市,成立了“伦敦2000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由声名赫赫的前世界级田径选手,两项1500米奥运会金牌得主赛·科出任主席,与申办1996年第26届奥运会刚刚败北的曼彻斯特市在国内展开激烈的角逐。
伦敦方面提出,伦敦最大的争办优势在于它是首都。一旦国际奥委会的委员们考虑由某一国家举办奥运会时,国家首都必然是第一选择点。具有争办经验的曼彻斯特方面,马上反驳说:一旦参加竞争,那么,像北京、悉尼等城市会提出伦敦已举办两届奥运会,这届则应让给我们。而曼彻斯特市的条件则跟这些城市一样,从未举办过奥运会,竞争条件均等。
伦敦方面又提出,在当今大都市很难找到“空间”的情况下,伦敦未开发的多克兰兹地区正好可以提供营建奥运村和一些大型体育场馆的地皮。曼彻斯特方面则说:曼彻斯特市决定在1993年新建8座大型体育场馆,以增加争办实力。
两者争执不下,最后只得由英国奥委会裁决。结果曼彻斯特市以周密而切实可行的计划,最大限度地扬长避短,以及坚持不懈的自信心获得信任票。至此,内战结束,统一战线形成,枪口一致对外。曼彻斯特提出的申办理由是:“英国希望重温阔别已久的美梦。”
中国则是另一天地,国内不用竞选,一致推举北京为申办2000年奥运会城市。其申办理由更胜一筹。
其一,2000年是八国联军攻入北京100周年。1900年时清政府腐败无能,被迫签署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入侵军火烧圆明园。如果在北京举办奥运会,“对多少年来苦难的中国人来说具有极特殊的历史意义。”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1999年澳门回归中国,台湾问题也可能有重大的突破,其现实意义更为深远。它可以让世界人民都看到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力量,看到新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看到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及其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其二:中国是亚洲最大的国家,不仅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果奥运会能在北京举行,无疑将能够最充分、最集中地体现中华民族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向往和拥护。它也将使奥林匹克运动更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对于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具有更普遍、更充实的国际意义。正如奥林匹克创始人顾拜旦先生所说:“奥林匹克的复兴,从开始就要求具有全世界的普遍性质。”从这个意义上讲,占有世界人口1/5的中国,应最有权利申办2000年奥运会。
澳大利亚墨尔本市为争办1996年26届奥运会失利,不但没有气绥,反而意志更坚定了,又向澳大利亚奥委会提出要求再次竞选2000年奥运会主办权。与此同时,澳大利亚悉尼市和布里斯本也不示弱,都提出了申请,三家联手,想为澳大利亚挽回多年以来接连申请,屡遭失败的面子。经商定,澳大利亚推举悉尼市申办2000年奥运会。澳大利亚政府说:他们有争办1992和1996年奥运会打下的良好基础。况且,萨马兰奇曾经说过,澳大利亚曾在1956年举办过第16届奥运会,那是在南半球上举行的唯一的一次奥运会。时过境迁,这次时间年轮该轮转到南半球上再次来举办奥运会了。他们以此作为竞选理由,希望得到国际体育界的同情和支持。
巴西的巴西利亚也提出自己的申请,理由是:2000年是葡萄牙人发现巴西500周年,巴西在那时举行奥运会,可以示庆贺和纪念。
除此之外,意大利的米兰、土耳奇的伊斯坦布尔、乌兹别克的塔什干等一些城市也都提出了要争办2000年奥运会的愿望。
不仅一些大国大城市想争办2000年奥运会,就是一些小国也在打这方面的算盘,以此来提高本国在世界上的知名度。玻多黎各政府就提出把争办2000年奥运会作为该国“最大的愿望和选择。”理由很清楚“应该考虑从下一世纪开始,在一些小国举行奥运会。”这似乎也非常有道理。因为在争办奥运会这个问题上,不论大国还是小国都是平等的。
〔北京的申请〕
1991年2月22日,北京市向中国奥委会正式提交申请,要求承办2000年第27届夏季奥运会。
2月26日,中国奥委会在北京举行全体委员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北京向国际奥委会提出承办2000年第27届奥运会的申请。
3月9日,中国政府通过新闻媒介向国际社会郑重宣布,批准并全力支持中国奥委会和北京市向国际奥委会提出承办2000年第27届奥运会的要求。
尔后,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中国奥委会主席何振梁,在1991年3月于瑞士洛桑召开的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上宣布了这一消息,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萨马兰奇主席当场表示支持,认为“这是一个好消息,北京的申请将是一个强有力的申请”。
具有11亿人口的泱泱大国表示愿意承办2000年第27届奥运会,引起了世人的瞩目。它如同卫星上天,原子弹爆炸一样,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秘鲁各政党32位国会议员联名写信给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表示支持中国承办2000年奥运会。他们在信中说:“我们认为,中国首都北京经过举办第11届亚运会,已建设了大量的体育设施。这些设施适用于世界运动会的各类体育比赛。”他们认为:“到200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社会和经济发达的大国之一,将是亚洲大陆高度文明的国家。”
秘鲁议员们在信中强调,中国提出承办2000年奥运会的申请得到中国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们毫不怀疑,国际奥委会将会满足兄弟的中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马来西亚《南洋商报》发表文章说:“中国申请主办奥运会成功希望甚浓。虽遇激烈竞争,但三大优势过人。”
“中国争办奥运得到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的全力支持。希望2000年奥运会由中国主办,不仅是萨马兰奇的设想,亦是他率先主动向中国提出的。因此凭其地位和影响,有可能在1993年国际奥委会投票表决中,对中国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中国举办北京亚运的成功令当时前去参观的67位国际奥委会委员留下至深印象。此外,近年来,尤其是中国的何振梁被选为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后,中国在世界体坛的活动空间及其影响力都日渐扩大,此等因素对北京争办奥运会亦添加若干有利的筹码。”
“中国作为东方最古老的和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从未举办过奥运会。若果2000年能在北京举办,对于弘扬奥运精神亦具深远影响。而早在80年代初期,国际奥委会一些要员和体坛人士就曾提出过由中国承办奥运会的愿望。故此客观环境与舆论倾向对中国亦相对有利。”
香港快报发表文章说:“北京雄心勃勃,决定申请于2000年举办奥运会。这一决定可不简单,不光是经济问题,还有体育水平、设施、政局稳定等各种问题。”
中国举办2000年奥运会的消息也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和体育要员的广泛支持。
西班牙首相冈萨雷斯表示希望中国申办奥运成功。
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表示支持北京争办2000年奥运会。
各国奥委会协会主席拉尼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完全有能力承办2000年奥运会。我已经第5次访问这个伟大的国家,作为各国奥委会协会主席有义务为各国奥委会提供服务。
作为对奥林匹克运动负有责任的国际体育界领导,可以对萨马兰奇主席说,中国完全有能力举办2000年奥运会。”
国际体操联合会主席尤里·季托夫在来北京观摩和指导中国杯国际体操赛期间对记者说:“从发展全球体育运动的奥林匹克理想来说,从中国对世界体育事业所做的贡献来看,北京都是举办奥运会的适宜地点。”
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是举国上下,包括海外侨胞的共同愿望。
〔举办奥运会的义务和责任〕
1896年,当法国教育家顾拜旦吹响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号角时,奥林匹克精神和口号:“和平、友谊与进步”,“更高、更快、更强”就镌刻在人们心中。奥林匹克运动的魅力是无穷无尽的。从1956年开始,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国家已不再局限于刚刚兴起时的欧美地区,而是发展到了全世界。奥运会成了连接各个不同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政治观点的世界各国、各地区青年人的纽带。多少年来,成千上万的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事业家和无数体育爱好者,都把奥运会视为神圣的体育殿堂。以参加奥运会为辉煌的人生理想。高水平的竞赛和“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强烈地激励着体育健儿奋勇争先,锐意进取,推动着运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不仅如此,奥运精神同样激励着亿万人心,动人心魄的拼搏和较量,充分显示了人类的力量和意志的伟大,人们从中受到启示,受到鼓舞,进而更加理解体育,热爱体育,参加体育,使体育得到更广泛的响应和支持,由此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从举办地点来说,都是在一些发达国家中举行的。在中国历史上从未设想过举办奥运会。其重要原因是:我们的综合国力不够,国际地位没有达到争办奥运会的水平。
(一)政治安定
中国政府提出的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经济改革政策,深得民心,顺应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使国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家政治稳定,民族安定团结,经济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秩序良好,国际威望大增,我们所取得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方面的进步和成就世人有目共睹,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不仅有利于我们自身的发展,对世界经济、政治的稳定也产生了积极作用。世界上许多人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国外有评论说:“中国敢于申办2000年奥运会,说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坚持不变,而且还要更加开放。”
1972年第20届慕尼黑奥运会期间,巴勒斯坦“黑九月”成员袭击奥运村的以色列选手,造成枪杀流血事件。从此以后,国际奥委会就把政治是否安定,社会秩序是否良好作为申办奥运会的一个重要条件全面考察。在过去奥林匹克大家庭中,有些申办国往往由于本国的不安定因素,痛失主办权。有些国家也曾以本国运动员的安全得不到保障为由“抵制”参加奥运会。1988年南朝鲜汉城奥运会就曾因国内的动荡局势差点移交他国。今年以来,巴塞罗那接连发生凶杀案。一个自称巴斯克恐怖主义组织袭击巴塞罗那,打死两名西班牙陆军士官,这是1个月内发生的第3起凶杀案。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说:“在巴塞罗那近来不断发生枪杀事件后,他对今年7月份的夏季奥运会的安全问题颇为担忧。因此,我不得不与西班牙内政部长谈这个问题,国际奥委会愿尽一切努力提供帮助。”由此看出举办国政治的安定和社会安全对奥运会的顺利举行至关重要。
(二)综合国力
中国能否举办奥运会?问题的焦点集中到中国是否有举办奥运会的强大的综合国力。因为翻开大型国际体育盛会的史册,亚运会、奥运会无一不是反映举办国综合国力的窗口。有的国家利用承办奥运会的契机大发其财,亦有的国家却因承办奥运会负债累累,抬不起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