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726400000007

第7章 倾听诗歌的声音(7)

二、凸显民族性和宗教性?

诗人李兴民出生在西吉县一个叫鸦尔湾村庄的回族阿訇之家,从出生地出发,诗人无论是写过去,还是写当下,作为一个回族诗人,在他的诗歌中有很深的民族烙印。我在阅读他的诗集《放歌西海固》时,相当一部分诗歌作品中反复出现“花儿”“古今”“口弦”“新月”“举义”“讨白”“无常”“色俩目”等回族经典文化和民族用语,充分展示出一个回族本土诗人用诗歌来昭示一个民族的灵魂“内里”和精神诉求。诗人在《七月的举念》中写道:“在七月的一个/月光流淌的梦境里/冥冥中听见/谁在唤着我的经名/古布尔,古布尔/一声过后,又是一声/我怀疑母亲又在做着/七月的朝礼/二十年前/一个邦克悦耳的清晨……/我的经名诞生/我的当阿訇的爷爷/还在念着悠扬动听的/也门音调……在七月的举念里/我知道自己/将何去何从。”在读《一位西海固母亲的最后遗言》一诗时,我流泪了,因为此时此刻,我正处在失去姐姐的痛苦中,兴民的诗句和我眼前的现实交融契合,一种切肤之痛透彻心扉……“宁夏西海固/一位回族母亲/完成了念礼斋课朝的主命五功/也走完了七十六岁的人生历程/归真前/面对着贤孝的满堂儿孙/西海固母亲只有这么一句遗言/我先走了,谁来照顾他……‘讨白’结束的时候/有谁知道/在通往天堂的路上/西海固母亲一步三回头/诵经声响起的时候/有谁知道/在真境花园里/西海固母亲柔肠寸断地回望人间……”读着这样的诗句,我不知道“泪水留在了谁的眼里?伤痛刻在了谁的心上……”“归真”、“讨白”、“真境花园”……一个个具有回族文化和风俗的场景以诗意的物象和意象浮现在我的眼前。他锐利的目光紧扣出生地,紧扣少数民族的根性,以现实的笔触叙写了发生在身边的人与景、事与物、苦与难,既是现场的,又是现实的,深沉且灵动,让我们的呼吸在亘古的经卷里时而舒缓,时而激扬,时而疼痛,时而震撼。毋庸置疑,作为一个回族青年诗人,兴民已经把他诗歌的宗教性与民族性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三、沉入你的内心和良知?

作为一个诗人,必须要沉入生活的最底层,才能创作出反映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的优秀诗作。李兴民从一个乡村教师到政府机关,又到市直部门,身份在不断地转换,但他的目光却始终没有离开过底层。他让自己沉下来,再沉下来,沉到最底层,用现实的笔触,一次又一次吟唱着西海固大地上的底层生活和生命礼赞。在《麦子熟了》一诗中诗人写道:“麦黄六月/大地飘着熟透的清香/拾一株饱满的麦穗/谁来把丰收的季节珍藏/六月的妹子/站在田畴/成为这个年份里/最好的一粒麦子/麦子熟了/在这日头毒毒的六月/麦子等待着镰/妹子等待着郎。”在《西入口的清晨:涌动的潮》一诗中,诗人把一群进城打工的农民意化为一群飞入城市的自由的鸟儿:“他们骑着摩托车,打着口哨,唱着自己的情歌/他们有强健的体魄,阳光般的容颜/他们在农村稼穑,又将为城市增砖添瓦/他们确实是一群快乐而自满自足的鸟儿/自由飞翔在乡村和城市的天空下……”而在《环卫工人》一诗中诗人写道:“路灯灭了/迎来晨曦/是谁,轻轻拂去眉间尘灰/任阳光在干净的街面/和额头的汗珠上舞蹈……秋染城市/落叶层层黄/是谁,把一生的清贫/以及清洁的爱情/献给了一把扫帚……”诗人从乡村的一粒麦子开始,写到一群进城打工的农民和城市环保工人,无论地点、时光如何变换,诗人的目光始终紧盯着最底层,面对当下的生存现实并深入其中,挖掘出具有出生地诗歌指向性的精神追求,用诗歌语言来捍卫着他的民间立场,礼赞着涌动的生活和人性的光芒,让低处的阳光沉入你的内心,一直沉到我们的良知……

从“出生地”到“民族性”,再到“沉入你的内心和良知”,兴民用自己的行动担当起一个诗人应有的责任,并以诗的名义,表达着对西海固母系家园的感恩。不过,对于一个青年诗人来说,在诗歌创作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瑕眦,兴民也不例外。从他的诗歌作品中不难看出有这么三个方面还需不断努力:一是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还略显粗糙,不够精准。比如“没有谁会像你一样就这样牢牢地”一句,完全没有必要加上“就这样”三个字。二是过多地使用方言反而让人感到生僻。比如“古今”,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恐怕都不知道这个词,而书面语就是民间故事。三是写得“过满”反倒显得太直白,破坏了诗的意境。中国画讲究意到笔不到之说,写诗就像画画一样,也要留有空白,不能写得“太满”,要知道,满则损。

当然,兴民还很年轻,他的第一部诗集就已经凸显出“出生地”和“民族性”的诗性指向,并且能够沉入诗歌的内部。这已经很不错了,正如单永珍在序言《修为十四行》中所写的那样:“如果苜蓿花开,向日葵微笑/如果一匹流浪的马找到幸福/是的,西海固亘古的经卷里写着感恩……”我把永珍其中的一句诗略改了一下,作为这篇评论的题目,并真诚祝福青年诗人李兴民将诗歌的根系深深地扎入脚下的黄土地,在西海固亘古的经卷里更好地“放歌”!

2012年3月29日

(此文原发表于《六盘山》2012年3期)

用诗歌寻找精神的原乡

——刘天文诗歌简评

在西海固青年诗人中,刘天文是继张虎强、李兴民、林混之后最沉稳的一位诗者。读着刘天文的诗,联想到虎强、兴民、林混的诗,我发现无论他们身处闹市银川,还是生活在固原市区,抑或是在彭阳县城,他们的目光都向着底层,用诗歌寻找着精神的原乡。

因为诗歌,我认识了诗人刘天文。那是在2011年6月21日“西海固作家人才培养工程启动仪式暨骨干作家培训班”上,经人介绍,我第一次见到了刘天文,给我的第一义印象,他是一位憨厚而又率真的年轻人。后来,在彭阳文联工作的他又向我约稿,一来二去,也就在文字中熟悉了,虽不曾见过几次面,但他的诗歌却深深地打动了我。

读刘天文的诗,从村庄、小房子、麦子、苜蓿花、水窖、干旱、大黑牛和花母鸡等事物和意象中,我们能够清晰地感知到一个青年诗人对生活、对诗歌的深邃、真实的理解和感悟,有一种清纯的乡土味和淡淡的阳光神韵。

在给青年诗人李兴民的诗歌评论中我曾经说过,西海固诗歌其实就是“出生地”写作,而天文也不例外,从他众多的诗歌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具有明显的“出生地”标志。

在《水窖》一诗中诗人写道:“让一双饥渴的眼睛忘却/与干旱的实际距离/让一根绳子悬着的心/叮咚作响/让四季凝结雨意/让盘算颗粒归仓……”而在《苜蓿花》中,诗人吟唱道:“天空灰暗/有那一声清澈的鸟鸣就够了/旷野荒芜/有那一片紫莹莹的苜蓿花就够了/暮霭沉沉/有那一张灿烂的笑靥就够了/时光匆匆啊/有那一只彩蝶/片刻的停歇就够了。”再看看《小房子》一诗:“房子很小/四十多平方米/在临街的三楼/……树下是车流人流/是马路一样真实的生活/人们大多匆忙/不留下脚印就消失了/偶尔也有慢下来停下来的/写一脸的茫然和伤悲/我就在小房子的阳台边/以虚拟的关注和同情/消磨好些时光/房子确实很小/但也容纳下家的全部/男人女人孩子/还有彼此离不开的缠绵。”尤其是《皇甫谧》一诗,更加凸显出诗人所在的彭阳标识:“二十岁时你还是个孩子/编荆为盾,执杖为戈/二十岁时你不再是个孩子/一块孝敬母亲的瓜果/换来修身笃学的教诲……类诏不仕的你/成为书淫的你/让晋武帝的马车/在旷野荒谷里也飘来/书香缕缕/青灯挑亮梦的岁月里/把一枚枚银针准确刺向/世界上遍染风痹疾的/每一孔穴位……”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诗人从彭阳出发,从他出生的村庄出发,从一座小房子出发,穿越历史,穿越故乡,穿越现实,用不事雕琢的笔触,以一种充满审美诉求的生活态度来审视脚下的这片土地,诗的指向性直指“出生地”,读来让人惊讶。一个三十多岁的青年诗人能够写出这么饱满而丰润的诗歌,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读刘天文的诗歌,要慢慢地品味,细细地琢磨。初看,好像一位妙龄少女的浅唱低吟;再读,你就会觉得有一种幸福的疼痛和希望的诱惑。诗人在《干旱》一诗中写道:“挥之不去的太阳/续持在头顶盘旋/老百姓不作声了/倔强的犁还在田野里穿梭/硬把干旱拉出/一道道豁口/麦苗夭折了/豆苗夭折了/马铃薯夭折了……可你听到了吗/百姓心里的呐喊/响过雷声/他们的汗水/不知已是多少场/淅沥透雨……”从“挥之不去的太阳”到“倔强的犁还在田野里穿梭/硬把干旱拉出/一道道豁口”,再到“百姓心里的呐喊/响过雷声”,从这些诗句中,任何一个人都能够感知到生活在西海固大地上的人们是如何与干旱和自然灾害抗争的,也都能够感知到诗人内心深处幸福的疼痛和呐喊。再如《割麦》一诗:“满山满山的金黄/满山满山的黄金/山塬上的父老乡亲们/用镰刀唱响了/缘自心底的/那一声声喝彩/倒下的麦子溢出清香/农人灼热的目光/刹时聚成太阳/五黄六月间/陡然聚集起来的幸福/一捆一捆的/一拢一拢的。”而在这首诗中,诗人把那种幸福的疼痛用“唱响的镰刀”转化为“一捆一捆和一拢一拢的塬上的幸福”,给人以希望的诱惑,让人在倒下的麦香中,看到西海固“金黄”的一面,饱满的一面,灼热的一面……而这一切,都源自诗人的心底,这也是天文诗歌中最阳光、最坚韧、最清雅的一面。

另外,在天文的诗歌创作中,出现了一些无题诗,而这些诗,看似无题,读来却令人心颤。比如《无题(一)》中诗人写道:“风中/树枝扬起手臂/树叶拍起巴掌/雨中/树静默下来/枝叶聚拢成一把伞/树干挺直脊梁/根系紧紧抓住大地/像一位中年人于暗中/付出努力和艰辛/风雨后/枝叶瑟瑟作响/不经意间有水珠悄然滚落/或者从枝干外皮的褶皱里/慢慢洇湿下来/树一晃就成了老头/满载着沧桑和伤悲。”再如《无题(二)》中:“一只麻雀正站在/一株松树的顶端/向着早起的太阳/用尖喙梳理它的羽毛/梳妆完毕/在清晨的第一束阳光里/快乐地跳跃着/啾啾地鸣叫着/谁也不知道/它今天计划些什么/太阳慢慢地爬高/它的幸福慢慢地透亮……”从风雨中的一棵树,到站在树上的一只鸟,诗人漫不经心地写来,我们不但看到了“满载着的沧桑和伤悲”,也感知到了一种“透亮的幸福”,这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人生境界,只能用“无题”了。

这就是一个诗人的睿智,也是青年诗人刘天文的精明所在。

当然,刘天文毕竟还年轻,写诗的时间不长,现在说他的诗歌创作已经成熟还为时过早,只能说他是西海固后续青年诗人中比较有潜力的一位聪慧的诗人。出于关心和爱护,我想对刘天文说几句勉力的话:一是把眼光放低一些,再低一些,俯下身子,深入生活,深入民间,写出更加具有本土情结的“出生地”诗歌。二是要向西海固前辈诗人学习,学习他们的疼痛意识和唤醒意识,学习他们面对同一事物不同风格的表达方式,学习他们对于西海固精神家园的坚守。三是尽量避开别人写过的东西,发现和挖掘属于自己的创作高地。奥地利著名诗人里尔克在《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中说:“疼痛是种破茧而出的领悟。如果你觉得你的日常生活很贫乏,你不要抱怨它,还是怨你自己吧,怨你还不够作一个诗人来呼唤生活的宝藏。因为对于创造者没有贫乏,也没有贫瘠不关痛痒的地方。生活从来不是贫乏的。关键是我们要更深地去省察、挖掘和发现。”

是的,正如里尔克所说:“只有非写不可的作品才是好的。”我们只有“静静地感知、忍耐,无须太期待,也不要催促。让每个印象与一种情感的萌芽在自身里、在暗中、在不能言说中、在不知不觉中、在个人理解所不能达到的地方完成。以深深的谦虚与忍耐去期待一个新的豁然贯通的时刻(里尔克语)”。这样才能真正创作出具有本土特色和时代气息的好诗。

我期待着:诗人刘天文的“这个时刻”,让我们在诗歌中生出共同的幸福!

2012年5月10日

(此文原发表于《彭阳文学》2012年第2期)

同类推荐
  • 感悟心灵:滋养一生的85个记忆

    感悟心灵:滋养一生的85个记忆

    岁月如歌,让我们点燃记忆之灯;蹒跚学步到懵懂无知,从初入社会到感慨万千,人生的每个阶段,我们都有无数的感悟,感悟真情,感悟智慧,感悟人生,感悟生活;分享感人的故事,咀嚼震撼的心情;品位优美上进的文章,体验别样精彩的人生。感悟系列丛书用不一样的感动,带给我们一样的感悟,直接撞击我们的灵魂深处,激励我们奋发图强,铸造我们的高尚人格。《感悟心灵——滋养一生的85个记忆》,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震撼心灵的世间真情,刻骨铭心的温馨感动!
  • 心经修行课:过往不恋 将来不负

    心经修行课:过往不恋 将来不负

    《心经修行课:过往不恋 将来不负》出自艺术大师李叔同之手,他是著名音乐教育家、美术教育家、书画家、戏剧家,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等造诣于一身,堪称全才。他的文字是美的代表。书中李叔同先生的诗文词赋、人生领悟,犹如洗涤心灵的净化剂,帮助我们洗去浮世铅华,释放生命本真。《心经修行课:过往不恋 将来不负》是一本文学作品集,收录了李叔同先生在封建时期、民国时期及抗战时期的不同作品以及李叔同先生本人对绘画、书法、篆刻的认识,并提出相关的学习方法。
  • 走马看黄花

    走马看黄花

    对于农业发展是这样,对于其他事情也是这样。这让我想起经济学上讲的“木桶定律”。一个沿口不齐的木桶,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在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要想提高水桶的整体容量,不是去加长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要下工夫依次补齐最短的木板。此外,一个木桶能够装多少水,不仅取决于每一块木板的长度,还取决于木板间的结合是否紧密。
  • 拯救大地

    拯救大地

    一个迄今为止对极大多数哲学家、文学家仍然淡漠的命题,实际上已经困扰人类很久了如何拯救大地,这种报告性环境保护文学值得我们认真拜读思考。
  • 大罗山纪事

    大罗山纪事

    《大罗山纪事》以崭新的视角和真实的情感展示了基层派出所民警丰富的内心世界,评论界人士指出,主人公是老百姓期望的有真性情的警察化身,拉近了与人民的距离。作者用率直的情感、崭新的视角、带领读者走进绮丽优美的山区田园风光,原汁原味的乡村警察的真实生活。《大罗山纪事》的整体行文风格是随笔和散文式的,几乎每一个章节都可以抽出来成为一篇独立的随笔或者散文。本书的成功首先是敢于讲真话,这是一本警察题材的文学作品,每一个故事都非常的精彩,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多情的文笔,不仅给读者展示出了大罗山下绮丽的田园风光,而且也展示出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乡下派出所民警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热门推荐
  • 盛世婚宠,何以深情

    盛世婚宠,何以深情

    他爱她入骨。她恨他入骨。她消失了五年。他恨了她五年。再相见时,究竟是爱与不爱,恨与不恨,还是爱恨交织?一场爱与恨的悲欢离合,一场勾心斗角的豪门恋情,到底还有谁能相信?一场盛世的婚宠,谁对谁深情?谁的真心谁的假意,她永远也分不清楚。
  • 重生:嫡女逆天

    重生:嫡女逆天

    一世心碎而终,重生开启不一样的人生。前世缺憾,今世满足。
  • 悠闲修仙

    悠闲修仙

    在天宇大陆无人不想成仙称霸,然而刘笑只想悠闲的修修仙睡睡觉,顺便看一下美女。
  • 双叶

    双叶

    她们可以算是双生子,又不算是,因为姐姐是由妹妹的DNA制造成的人造人,破产的落魄,之后是父母的双亡,在最落魄的时候,一个男人向她们伸出援助的双手,又把她们推入无尽的黑暗!【场景一:“你是第一个不迷恋我美貌的人。”某男对某女说。某女默!】【场景二:某男吻完某女后,某女大叫混蛋!某男淡淡说:“既然,你认为我是混蛋,那么,我就在混蛋一次吧。”说完,又吻了上去!】【场景三:“我不爱你啊”某女说。“我爱你就足够了。”某男说。“······”某女。】这是一个姐姐保护妹妹的故事。
  • 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

    为保护合法的收养关系,维护收养关系当事人的权利,制定本法。 维护收养关系维护收养关系当事人的权利,制定本法。当事人的权利,制定本法。维护收养关系当事人的权利,制定本法。维护收养关系当事人的权利,制定本法。
  • 陈刚中诗集

    陈刚中诗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修身养性(中华美德)

    修身养性(中华美德)

    中华美德的形成和发展历经五千年,内容博大而精深。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重德行、贵礼仪。自古以来,中华传统美德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动力。青少年时期是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对于以后的道德观的树立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从青少年时期就要给他们正确的引导,使之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本书通过故事告诉青少年孝、义、节、礼等传统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重新认识了“中国的美”。这对外来文化充斥审美和阅读的今天,有着一种增强民族自豪感,了解中华文化,从浮躁到宁静的“回归”的意义。
  • 破碎虚空剑神

    破碎虚空剑神

    破苍穹、转乾坤、夺天改命!!!杀我至亲者、恒诛之!!!辱我剑者、剑斩之!!!为人低调,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不求成仙,只求当世繁华,就算举世皆敌那又如何!染指江湖皆悲伤、无人可逃宿敌杀!!!男人就应该默默的更新,请大家支持我,收藏!!!!!请注意每日更新在晚上!
  • 轮回之书

    轮回之书

    中原盛传武玄界出现一本轮回之书,上载一种古术,习得此术者定能重生轮回!各大门派纷纷争夺此书,主角阿越无故受此牵连,被人陷于大逆之徒,为了查明事情的真相,不惜踏上一条艰苦的复仇之路。但是,当揭开谜底的那刻,方发现,围绕这本书的阴谋才刚刚开始......
  • 凉轩

    凉轩

    缘起,便有相遇:缘灭,就是分离。随缘而起,随缘而散,都是因为有你,才会有一夜长大的奇迹。一曲凉轩,几卷挚恋;聚散离合,一切随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