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养老服务经费投入机制和随GDP、财政收入同步增长的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对民办养老服务设施和机构的扶持力度。养老服务事业发展仅靠政府投资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发挥社会资本效用。由于养老产业见效慢、公益责任大,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不大,政府应加大引导扶持力度,提升回报率以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产业。制定出台力度较大、操作性较强的优惠扶持政策,减免建设、经营中的各种税费。对非营利性社会办养老服务设施和机构与政府办社会福利机构同等对待,实行划拨供地;出让土地也应适当减免土地出让金、使用税等税费。为缓解经营压力,按照建设规模、投资总额和床位数、收养人数、入住率等指标,一次性或分期给予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上,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让企业以“加盟单位”的形式融入养老服务。对服务于居家养老的家政公司、企业或组织,视同社会福利事业给予税收减免和优惠。养老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建设和管理模式可借鉴公共服务项目工程的BOT模式。政府可以先划拨土地给养老服务设施和机构承建方,承建方按照政府的要求进行建设;建成后,由承建方或其他社会单位负责运营管理;一定年限后,运营管理方再将养老服务设施和机构移交给政府。
建立高龄津贴制度,对年满80周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发放补贴。省级财政应该承担大部分,补贴比例应向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倾斜,具体补贴标准应该在最新分年龄段人口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精算,但应不低于现行的地方补贴标准,如赣州市:100周岁以上每人每月400元,95—99周岁每人每月300元,90—94周岁每人每月200元,85—89周岁每人每月100元,80—84周岁每人每月50元。③
建立养老护理保险制度,借鉴日本、美国经验,由国家、地方政府、个人分摊费用,实行全员缴纳制度。鉴于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大,且老年护理开支占老年人支出的很大比例,许多老年人不堪重负。我们建议,建立高龄老人护理保险制度,并为低收入家庭失能、半失能老人等特殊群体提供护理补贴。逐步建立老人护理保险基金,整合现有医保、卫生和民政系统老人护理和服务的有关资金,将其集中使用,发挥最大效益。并建立一套切实有效的“医疗—护理—养老”标准和评估机制,制定专业护理院(所)标准。根据老人自理能力和病情轻重进行分级护理,提供综合长期护理服务,包括疾病护理、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和康复护理及娱乐服务。
6.服务队伍
建设一支专业服务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专业化、标准化、职业化养老服务队伍,将实现养老护理员全部持证上岗作为3~5年养老服务发展目标,最终实现养老服务从家庭保姆照料到专业护理员照料的转型。把养老护理人员持证上岗情况纳入民政部门奖补政策考核范围,对持证人员少的养老机构,可以采取减少或免去资助的措施。志愿者队伍建设在前面已经阐述,这里主要论述如何建设一支专业化、标准化、职业化的护理人员。
服务队伍资源缺乏成为制约居家养老服务扩展的瓶颈之一。我国已经有了养老护理员职业,但人才极为缺乏,且不断缩小。全国老龄办资料显示,全国养老护理员有2万余人,但需求量约为1000万人,缺口巨大。北京市政协公布的调研报告显示,预计未来5年将有47万名老人需要护理型照顾,其中大部分人只能居家接受护理。而北京市专业的养老护理员只有4000多人,且基本上都在养老机构,没有进入社区。据上海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资料,上海市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老人共有25.5万人,助老服务员已有3.4万人,组成人员为“4050”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等。由于照顾老人风险高、不容易了解老人心理,加上有些老人不好相处等原因,多数从业人员只要找到别的活儿,就不愿意干这个活,使得养老服务队伍在不断缩小。上海市闸北区临汾街道2004年街道助老员有108人,现在只有85人。(李红梅、王有佳,2011)
事实上,我们并不缺乏服务队伍资源,欠缺的是专业化的服务队伍资源。可以聘请年龄相对较大、就业困难的人员作为养老护理员,尤其是可以从社区内低保家庭中聘请有一定劳动能力、热心为老服务的低保对象,为失能、半失能和空巢老人提供照料服务。这样既可以发挥他们居住较近、服务方便的优势,同时可以提高他们的家庭收入,解决他们的就业困难。
服务人员素质较低,尚未形成职业化,使人们缺乏购买养老服务的信心。核心是加大护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建立系统、规范的护工培养体系,实现老人护工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包括建立护工职业化培训机构、护工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护工级别考核制度。教育、卫生和劳动保障部门应通力合作,共同研究制定相关政策,采取措施,大力发展老人护理培训、就业等保障制度。在相关护理学校开设养老护理专业,提升机构的专业化护理水平。政府出资对养老护理员进行免费培训,“十二五”期末实现养老护理员全部持证上岗。通过免费培训班的形式,为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开展培训,培训合格之后,养老护理员获得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养老护理员资格证书。开展“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对养老护理员进行集中培训,为合格者颁发资格证书。通过院校培养、在职培训等多种途径,使为老年人服务的工作人员都成为掌握专业社会工作知识和服务技能的专门人才。同时,由政府出资免费培训家庭护理员,可以采取举办讲座、提供咨询、护理技能示范等方式对家庭照顾者进行必要的基础护理知识培训。
服务人员不仅仅是提供份内的服务,往往成为观察员,有时能够起到为老人生命紧急救助的作用。服务人员还应该是信息收集员,能够最直接掌握老年人服务需求的动态变化。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应配备事业编制的专职管理服务人员,负责服务中心的专业服务的管理工作。此外,还应该选任社区信息联络员,动态走访、了解本辖区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并整理归档,已经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信息可以由服务人员收集;各街道办事处民政工作人员负责汇总相关材料,每季末上报。区老龄办根据上报资料核发下季度的政府购买服务资金及高龄津贴等各种政府补贴。
五、关键:实现服务连通
依托城市社区信息平台,通过建立为老服务热线或者在其他服务热线平台中设立若干个坐席等救助和服务方式,为老年人提供紧急救援服务,逐步建立与老年人沟通便捷、服务及时的信息化服务网络。
要建立服务网络,必须借助现代化手段把网络中的各要素连接起来。如何将老年人的需求信息传递到提供服务的供给方,使供给方接收到服务需求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提供服务。首先需要一个信息平台,在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搭建一个信息传递平台。如为老服务热线或者在服务热线中设立几个专门的坐席。
实现连通对于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非常重要,尤其在实施紧急救助中。有效地实现紧急救助服务,关键在于连通。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实现就近服务,合理、有效利用资源。在信息共享、资源整合的条件下,呼叫中心在接到求助电话后,根据情况,选择最近的、最有可能提供有效帮助的服务者,如联系亲属,或者邻居;无法提供所需帮助时,连接到居委会等社区组织,或社区的志愿者;在送往急救中心的过程中,将社区卫生站、社区医院的病历、既往病史、电子病历等相关信息传输到被送往的医院。而诊疗的信息,应反馈给社区,以更新资料(这些信息应该是可以互通、共享的)。(张晓霞,2008)
加大信息化系统建设,使更多的中龄以上的空巢老人能使用具有定位功能的诸如“平安铃”、“一键通”、“老人机”等紧急救助设备;当老人有服务和帮助需要时,不论此时人在何处,只要按一个键,信息中心就能收到信息,信息中心不仅可以在第一时间与老年人的亲人取得联系,而且,信息中心应与120、110等社会服务信息平台联网,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老人及时有效的救助和服务。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紧急救助终端——老人专用手机、平安铃、一键通等设备,在设计上必须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具有大字体显示、大数字按键、超大音量,并且使用简单,一键紧急呼叫、一键拨通亲情号码等便捷功能。(张晓霞,2008)
必须加快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步伐,通过信息咨询和管理平台建设,提高养老服务效率和资金投入使用效益。建立养老服务信息库,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开设“网络养老院”、为老服务热线、居家呼叫系统等便捷有效的求助和服务信息沟通渠道。运用信息化手段,将专业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力量、社会各类中介服务优化组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作者系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注释:
①北京市东城区的网格化城管新模式被比尔·盖茨称赞为“世界级案例”。
②见2011年2月28日的《中国社会报》。
③赣州市今年已经实行了这一补贴标准。
参考文献:
[1]丁贤飞,郝朝军.社区网格化,服务精细化.和讯新闻[EB/OL].http://news.hexun.com/2011-05-05/129296795.html,2011-05-05
[2]李红梅,王有佳.居家养老难处多.人民日报[N].2011-02-24
[3]李晶.试论我国养老服务的基本理念.中国社会报[N].2011-03-18
[4]刘紫凌,冯国栋.全国约一半居民年内将拥有“健康档案”.中国社会报[N].2011-04-01
[5]任义才.网格化管理与和谐社区建设初探.中国民政[J].2007(3)
[6]徐千茹.香港社区养老三问.人民日报海外版[N].2011-01-26
[7]杨金志,陈泽伟,万一.养老服务业之困.瞭望新闻周刊[J].2006(47)
[8]张晓霞.社区居家养老问题调查——以江西省南昌市为例.江西社会科学[J].2008(11)
[9]郑士源,徐辉,王浣尘.网格及网格化管理综述.系统工程[J].2005(3)
[10]周锦尉.网格化管理:社区党建探新路.文汇报[N].2004-07-01
[11]解决“空巢老人”问题需要社会工程,中国社会报[N].2011-02-28
城市化加速期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分析
帅庆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出现了人口流动数量持续增加,人口流动呈现明显的“家庭化”趋势,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流动人口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视角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进行分析。
关键词:流动人口;家庭文化;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