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子与“憋拉气”
说起炉子,地道的东北人一点不会感到陌生。但要是说起这憋(biě)拉气,很多人可能就不知道是什么了。其实,在我们这儿的上岁数的人,特别是住在边境那嘎达的人都知道,这憋拉气就是炉子,与“布拉吉”、“拖拉机”是一个道理,都源于俄语的音译。
一般的炉子都是用红砖砌的。砌好炉子后,再在外边抹上水泥并压光,图的是个干净利落。后来有了瓷砖,家家就都在炉子的外边贴上了白瓷砖。这炉子又洁净了许多,也便于清扫卫生。再后来,有很多人家的炉子又采用了水泥灰溜砖缝,保持了原有的味道。没想到,这砖砌的炉子转了一个圈儿又回到了起始点;因有许多人发现,原汁原味的东西才是最有味道也是最美的。
砖砌的炉子,多数人家都是用来烧煤的;煤抗烧,热量也高。而大沟里的林场,漫山遍野都是树,这柴禾来得方便。这俗话说得好:“靠山吃山”,他们的炉子也就变成专门烧大拌子的了。
哪个林业局都有几个大型的木材加工厂;每个加工厂都会产生大量的锯末子。就地取材,因此就又有了一种烧锯末子的炉子。
烧锯末子的炉子,下大上小,长相憨厚,不同于一般的炉子。点这种炉子,也确实有点难度,需要点技术。要先在下边放好引火柴,然后中间插一粗木棒,将锯末子倒入炉膛后,要一点点地捣实。锯末子燃烧不会形成明火,想用它做饭炒菜,也就需要点时间。但这东西压实后也就变得抗烧了,填上满满一炉灶,到第二天早起时炉膛里还会留有暗火,火墙子也会保留着一点热乎气。
除了砖砌的炉子,废旧的汽油桶也可以做炉子用;这种炉子多用于野外作业的工棚子。
砌工棚子里的炉子则比较简单了,下边砌砖,上边安一个半拉汽油桶;在汽油桶的后半部分处开个洞儿,安上炉筒子这炉子就算完成了。这家伙虽说是其貌不扬,但用来取暖,却着实十分厉害。几块大拌子填进去,那汽油桶则会被烧得通红;其散发也的热量,也就可想而知了。但这东西却是热得快也凉得快。如没有专人负责烧炉子,恐怕前半夜浑身热得冒汗,后半夜就得哆哆嗦嗦地蜷着身子当‘团长’了。
烧柴禾的炉子,炉膛套得要大些;而烧煤的,则炉膛则要套得小一点;烧锯末子的炉子的炉膛则比前两样都要大出许多,因这锯末子不抗烧。而这汽油桶做成的炉子,因要烧大拌子或木头,自然也就省了套炉膛这回事了。
在寒冷的冬季,烧炉子是为了取暖;这火墙子也成为东北冬季取暖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炉子一般都连带着火墙子。但现在也有很多人家,用炉子来带土暖气;与火墙子相比,这暖气是干净利索,取暖效果也比火墙子好。
炉子入火口处一般都会安装上双头插板;冬天,让火(烟)走火墙子或暖气,夏天则走炕,这样也就省了用灶炕烧炕所带来的诸多麻烦。
炉子——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
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东北人常说:“一九二九,棒打不走;三九四九,冻死卧牛”。这“棒打不走”是说因外边天气过于寒冷,用棒子打人们都不愿意离开那暖和的屋子;而外边究竟冷成啥样,总趴在地上的老牛都会被冻死,足见天气寒冷到啥程度。
屋里为啥暖和,因为有这炉子取暖哪。
东北的冬天,天气十分的寒冷;每晚在临睡前,都要在炉子里压上一炉膛碎煤,最好是煤面子,而且还要适当地加上点水;这样的煤抗烧,可以使炉子里的煤火慢慢地燃上一宿。第二天早起,掏去膛内炉灰,再利用炉子内的余火加上点碎拌子,上边再放上些煤块,炉子里的煤不大一会儿就会着起来了。
炉子与灶坑,在东北住平房的人家中这可是家家都缺少不了的。炉子,不仅可以用来取暖,还可用来炒菜、做饭、烧开水,实在是太方便了。
炉子除了有这样“专业”的功能外,还可以在炉盖子上烤土豆片、地瓜片,也可在炉盖子上面烤点黄豆粒,在那个年代,这些都是难得的美味小食品。
夏天晾晒好的鱼干,放在炉子上慢慢烤制出来,那特有的香味也非常的诱人。
新疆那边是“守着火炉吃西瓜”成为了一怪;而在黑龙江,大冬天的守着火炉吃冻梨、冻柿子,也成了一件大怪事。而这所谓的怪事,也与这炉子有着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