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中三年学习的全局来看,初一年级的学习是一个基础性的阶段。这里的基础性,在我看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初一时期要打好学习内容的基础。由于初中课程设置的关系,表面上看来初一的学科设置比较少,内容难度相比初二、初三来说也比较简单。但是,在学科知识点的容量上,初一却在很多方面超过了初二、初三,其中尤以数学、外语这两大基础学科表现得最为突出。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抛弃“差不多”心理,要紧跟教师,全面学习,扎实掌握,打下知识、技能的良好基础。
以数学为例,不少有经验的初中数学老师都指出:初中数学是一个整体,初二难点最多,初三考点最多,相对而言,初一数学知识点的总量最大。由于内容比较简单,加上小学学习奥数的影响,很多同学对初一数学并不重视,一些小问题不断积累,而这些问题在进入初二遇到困难后就会突显出来,在初二两极分化的阶段,学生可能就会出现成绩滑坡。
第二,初一时期要形成好习惯,掌握好方法。初一年级是学生适应初中阶段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的时期。如果要说初一是整个初中阶段的基础,那么它首先是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好的学习方法的基础。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作者总结的一些“学习方法不当”的具体表现,我认为总结得还是比较全面的。这些表现包括:
(1)学习无计划;
(2)不会科学利用时间;
(3)死记硬背;
(4)不能形成知识结构;
(5)不会听课;
(6)不会阅读;
(7)抓不住重点和难点;
(8)理论与实际脱离;
(9)不善于科学用脑。
应该说这些问题在初高中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而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初一做起。
例如,我们常常发现一些学生在学习以及生活上都比较磨蹭,平时做事速度太慢,办事效率极低,有的学生开玩笑地把这些同学叫做“肉加磨”。八中初中部的怀静宇老师就曾遇到过这样一个学生,由于没有时间观念,所以无论什么事,她都必需花多出其他同学几倍的时间去完成:十分钟就能解出来的数学题,她要花费半个多小时,同学在旁边催促,她也快不起来;课代表几次催促交作业,她仍然不慌不忙;平时的测验考试,老师认为足够的时间,她也完成不了。
为了改变她,怀老师对她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发现她没有故意浪费时间的迹象,但是在时间的利用上却相对较差,学习效率低下,精力容易分散,常被一些无关的琐事困扰。为了帮助她能尽快克服自身的缺点,怀老师特地让她做一次调查,调查学习效率高的几个同学一个星期所有的时间安排情况。一个星期后,这名同学很好地认识到了自己在时间安排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且自己平时不注重整洁,缺乏条理的生活习惯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久以后,这位同学就开始一点一点地改变自己,开始注重生活细节,开始注重统筹安排时间,而她的学习成绩也得以不断提高。
曾经在一次研讨会上有人提到,学生做完题之后要检查、复核,这样一个基本的学习方法其实意味着什么?北京师范大学周玉仁教授的回答是“对自己做的事负责”。而我也一直有这样一个观点: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良好的思维方法。应该说,尽管学生在入学时存在着学业水平上的差异,但大多数初中学生在智商方面的差异是不显著的,制约其学习水平的,主要就是习惯和方法。
第三,初一时期要有好的学习心态。我在前面也提到了学习心态的问题,特别是强调心态的平和。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在初一时期,学生还需要有两种心态——直面挫折和放眼长远。目前我们的小学教育,对学生以激励为主,主要是用各种方法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感受。但是,进入初中之后,学习的难度增加,学习的挫折增多,学生必须适时降低预期、调整心态,直面挫折,而且有时还需要面对多次挫折。换言之,学生必须从初一开始就提高自己的“抗击打”能力。
同时,初一作为中学学习的起始年级,学生学习的“好坏”还只是暂时的。如果我们把一批学生初一时期的学习成绩和初三、高三的学习成绩放在一起对比,会发现其中不少学生的变化堪称“天翻地覆”。因此,初一学生应当放眼长远,“不以优喜,不以差悲”,做好长期发展的准备。当然,让学生放眼长远并不等于让他们没有紧迫感,只是在初一时期,紧迫感要有一个“度”,而且是一个较低的“度”,过度的紧迫感会变成焦虑,这对学生的身心成长非常不利。
近年来我发现,家长的焦虑症有“泛化”的趋势:不仅仅是孩子成绩不好的家长焦虑,成绩好的也焦虑。曾经有一位初一学生的家长告诉我说孩子期末考得不好,急死了。我看了一下成绩统计,该生三科总分270分,平均90分,其实这是个很不错的成绩,因为前150名的学生都是优秀生,没有特别显著的差异。后来我想到,家长的焦虑是因为这个孩子曾经考过年级第一,考第二就算退步了。于是我告诉那位家长:如果孩子特别要强,家长就要做疏导工作。在强手如林的班级里,有一两次失利是正常的。名次并不特别重要,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找到薄弱环节,加以改进,要有不争一日之长短的眼光。家长用自己的焦虑助长学生的紧张,这种做法是很不妥当的。
前些时候,初一年级组的组长让我看一个孩子的作文,说跟我有关,我看了以后,觉得很有意思,孩子在作文里这样写道:
开学的第二个星期五,是数学的单元测验。我对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章一直很有把握,没想到卷子发下来后我傻了眼,58分!这可是我单元测验得到的最低分!而且还是不及格。
就算我自己心态再好,也承受不住如此打击。一放学,心灰意冷的我走了一条能避开同学们的路,独自一人向车篷走去。
开了锁,推出了那辆在我看来一点用都没有的自行车,此时此刻,任何能够让我高兴起来的东西,在我看来全是一堆废物。存在我的脑海中的,只有那个鲜红的、像刀子一样的58分,底下的那一道横线似乎在嘲笑我的无能,它像刀子一样插在了我的心里。
推到校门口,遇见了张校长,虽然考得不太好,可是礼貌还是要有的,我用低到不能再低的声音说了一句:“张校长好。”本来我以为校长不会听见,更何况她旁边有一个老师在和她聊天,她不会听见的,一定不会的。我正准备绕过她们。没想到张校长一回头,微笑着说:“你好!回家吧,路上小心点啊!”我睁大了眼睛,过了好半天才反应过来。在等我想说一句“谢谢您”时,张校长已经走远了。
路上我一直在想着张校长的那句问候,不知为何,我的那个心结似乎也在慢慢地解开,那把无形的刀子也在被慢慢地拔出来,张校长可能不知道她的问候对我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但这声问候,却成为我永生难忘的回忆。因为这是我经受打击后的第一声问候。
回到家,我在第一时间给老妈汇报了分数,老妈也没什么反应,告诉我要认真改错,就哼着小曲给我做饭去了。奇怪,我从来没有感觉到世界是如此美好,我露出了一抹笑容,一抹天地间最开心的笑容。
这个孩子期末统考三科成绩278分,排在年级第52位。我和这位同学的家长可能都不会想到,自己当时不经意的一句话,会让学生有如此深刻的感受,这值得我们老师和家长很好地反思:学生的学习心理是多么的脆弱,需要我们用尽心思去呵护。
以上所说的三方面内容,主要是针对学生、家长而言。那么,对教师来说,除了帮助学生打好这三大基础之外,我觉得很重要的是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好的氛围,或者说营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场”。有了这样一个“场”,不仅将有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改善,还将有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不断激发与学习水平的持续提高。
近年来,“学习场”的概念日益为教育工作者熟悉和大量使用,对此,华东师大钟启泉教授有这样的论述:“‘学习场’这一术语可以有种种的含义,它可以视为学习‘环境’或是‘系统’的同义词。但无论环境还是系统,教师都处在学生学习系统的外部,发挥着建构、整顿学习系统的作用。这里所谓的‘学习场’,是指所有事件交织在一起的、具有内在统整性的整体。存在于这个整体之中的所有的人(包括教师)、事物与事件的关系,都是作为整体的一分子发挥作用的关系场。‘学习场’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是耳濡目染的场所,它是学习的‘背景’、学习的‘脉络’。师生各自从中获得信息,解读信息。同时,其结果又在改变脉络。在师生的‘教学相长’之中,学习场的质也在发生变革。‘学习场’拥有能动的能源。由于这种能源,使得每一个学生、每一个教师都能超越具体要素的局限,生成未知的新的世界。‘学习场’不仅可以达到人们已知的世界,而且蕴涵着达到完全未知的世界的可能性。”钟启泉:《“学习场”生成与教师角色》,载《上海教育科研》,2004(9)。在钟教授看来,教师在“学习场”的形成中能否起到很好的作用,主要取决于教师是否对每个学生都抱有期待,以及教师是否采用互动、交流的教学方法。我认为,“学习场”的产生,还有赖于教师能否在班级中形成一个良性竞争与友好合作并举的氛围,以及是否能催生出积极向上的班风与班级情绪。从初一开始,教师就应当致力于此。“学习场”所形成的学习动能,比单个学生学习动能相加的总和还要大。
注意积累是语文学习的不二法门
语文学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大而言之,语文是我们一生的朋友。学好语文可以提升人的自身气质、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从比较“实际”的角度来看,有人说语文是“主科中的副科”,我觉得这是绝对错误的。在我看来,语文的重要性有三点。
第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是与思维水平的提高相伴相随的,语文的学习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意义重大。
第二,语文能力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读不明白、写不清楚,想学好其他学科就很难。举例而言,今年北京市中考物理试题中,有一道题提供的材料长度几乎覆盖了半面试卷,如果语文能力差,不要说解题,就连把题目读下来恐怕都成问题。
第三,语文本身是中考的“首科”,它考得如何,直接影响学生接下来考试的情绪。而语文虽然不像数学那样能够“拉分”,却有着很强的奠基作用。据我观察到的中考540分以上的考生,其语文成绩大多在105分以上。
八中初中部语文教研组组长穆聪老师曾经就初中语文学习提出一些非常中肯的意见,她认为,语文学科的学习可以分为基础知识、阅读、写作三个部分,而这三个部分各有不同的学习方法:
基础知识:零敲碎打、步步为营、紧跟老师、不放细节。
零敲碎打:语文基础知识的内容非常庞杂繁多,我们需要把它打碎,然后各个击破,它需要我们一个字一个字,一个词一个词,一类病句一类病句,一个作者一个作者地去复习落实。语文的复习必须及时,我们每天必须保证有语文的复习时间。也许一刻钟,也许半小时,时间不长,但必须留出这个时间,一些同学排挤复习语文的时间,把它放在所有科目的最后,有时间就看看,没时间就算了,这是非常不可取的。
步步为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的,每一步,我们都必须走得稳健、扎实。充分利用好教科书,把每一课后面的“读一读、写一写”拿来认真过一遍。有些字词一看就知道是自己已经准确掌握的,就抛在一旁不必再花精力,有些则是心里不踏实的,就需要自己花时间弄清楚这些字词的音、形、义,动手写一写,一定要动手写,以加深印象。特别是那些常见、常用又常常犯错的字词,务必彻底弄清记牢。测验中出的错误,必须及时改过来。对于文言文,更需要我们学一课,就牢牢地掌握一课。对一些重点要求背诵的篇目,一定要背熟、默准,做到一字不差。要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字词要善于总结,加强理解。对文言句子,不但要句句落实翻译,还要能够说出重点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紧跟老师:老师的教学是有计划、有步骤的,一定要跟住老师的节奏,不可掉队。我们现在让同学们抄写字词,有的同学觉得很麻烦,查字典不认真,抄别人查好了的,字也潦潦草草,甚至不完成,测验就敷衍了事;我们要求同学在假期里必须阅读名著,但很多同学就是没有阅读,那在越来越紧张的学习中,你还有时间读吗?你一次没跟上老师,必然导致下一次还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也就必然会导致掉队。
不放细节:“细节决定成败”,也许你复习的很多东西没考到,只考到了你复习的不够细致的那一个。所以我们必须注重细节,不管是字词,还是文言文,必须深入理解与把握其实质,动脑、动手,务必准确记牢,掌握准它们的意义才行。
阅读:勤于思考、善于感悟、运用方法、适当训练。
同学们升入初中以来,觉得阅读的难度很大,每次考试阅读分数都不高,其实阅读并不可怕,可怕的在于同学们不善于寻找阅读的内在规律;或盲目地对付试题,来一篇做一篇,错了就改,下次遇到一篇别的文章,还是做不好;或者有惧怕情绪,自己找些无意义的题来做,而不总结规律。我希望同学不要只把眼光盯在做题上,而应利用现在的大好时光,多读书、读好书,而每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能只看热闹,要勤于思考、善于感悟。
大家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读书方法,了解基本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感、线索)和重要事实(辨析详略,为什么这样安排?),然后,合上书,感悟思想启示(联系现实生活,对自己有什么意义?),品味艺术特色(不动笔不读书,写出读书笔记)。如果我们都能这样思考和感悟,再辅以适当的练习,阅读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写作:强化辩证思维、激活新鲜素材、反复锤炼语言。
强化辩证思维:当看到某一篇课文或者某一篇优秀作文时,同学们在羡慕的同时肯定会说,这个问题我不是完全没有思考过,只是缺乏深度和条理,所以一旦提笔作文总觉得理不出头绪或者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一般来说,同学们都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思维没有达到一定的理性深度。
同学们不妨试一试下面的方法:一是把社会生活、家庭生活、校园生活中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作个梳理,对这些问题先想一想,再拿来与同学或家长展开有理有据的交流、辩论。二是把自己对事情的真实感知和体验,包括质疑和反面观点求证的过程,也就是自己思维的过程和结论记录下来,整理成以“生活与思考”为主题的随笔。三是揣摩优秀作文。面对优秀作文的题目,你先尝试着立意、选材、构思,然后看原文和点评,相互对照。这样,可以帮助自己找到思维过程中,或条理混乱,或简单化、片面化的缺陷,从而有效地巩固并深化思维的成果,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法和正确的认识,变成自己的真知灼见和真情实感。
激活新鲜素材:作文要得高分就要努力做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给读者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就要求同学们从阅读和生活中尽可能开阔视野,拓展知识、增加积累、深入体验。也只有通过人物自身具体可感的言行和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才能达到形象丰满、有血有肉的效果。有了新鲜的材料,还要下工夫联系自己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来立意,做到这一点,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就很容易了。
反复锤炼语言:写作训练中要学会反复锤炼语言,努力做到词语生动、句式灵活,修辞方法恰当。尽可能少用概念化的、抽象的、生涩的词语,多用富有色彩、动感和情绪体验,能诉诸人的感官,调动人的形象思维,撞击人的情感世界的语句。我们做过这么多篇作文,你应该逐一修改,打磨自己的语言,一句话多写几遍,比较一下哪种表达效果好,这样反复锤炼,语言就会有所提升。
我是语文教育的外行,当我读到穆老师的这些建议时,和许多八中初中部的同学一样也深有启发。不过,结合我个人的语文学习经验,我还是想说:就语文学习来说,积累是不二法门。如果说有哪一门学科最不能“突击”,最需要把工夫下在平时的话,我觉得就是语文。这就需要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能够“扎硬寨,打死仗”。语文的基础知识学习,其实并没有多少高超的技巧可言,靠的就是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而且要主动积累,自主学习,不能总是等老师要求了才去学习。一些同学还抱有过去上小学时的侥幸心理,以为老师都会在考试时给出范围和重点,这种心态是绝对要不得的。
第二,要敢于“不务正业”。一些家长甚至一些同学错误地认为读课外书是“浪费时间”,我认为,如果读的只是一些无聊的消遣之物,那么这个判断也许还可以成立;但如果读的是有价值的作品,那么这就是学习语文的非常好的方法。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曾经指出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语文(当时称为“国文”)教材常常摘选文学作品的一部分作为教材,结果很多人就把这一部分视为“语文内容”,而把那整部的文学作品当成了“闲书”,这岂不可笑?参见夏丏尊:《国文科课外应读些什么》,载《读书的艺术》,1932(11)。
在语文、外语、数学这三大学科中,语文的外延是最广的,有人认为“语文的外延等于人生的外延”。相应而言,语文的学习任务是最不可能仅靠课堂学习就能完成的。那么,课外的阅读和自学就显得非常重要。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内容是读书。要学好语文,光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
第三,要勤动笔。语文学习最终是要落实到笔头的,不能只是放在口头、心头。积累基础知识时,要动笔抄写、整理,如果只是靠记忆,很可能会“提笔忘字”;阅读时,要挑重点,写批注,甚至还要写点读后感。不仅如此,在写作学习的过程中也要注意积累。叶圣陶先生曾说:“写文章是运用语言来写的,因而语言方面也须下工夫。正确,明白,有条理,首尾贯通,大概是起码的要求。经常留心自己的语言,经常观摩人家口头说的、笔下写的语言,哪儿是不好的不对的,都仔细辨别,这样可以提高对语言的敏感力。要紧的当然是多练,就是勤于动笔,每逢动笔绝不马虎。勤于动笔实际上不仅是动笔而已,同时也是勤于动脑……多练才会熟,熟了,写作关也就通过了。”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写作中积累的意义,大致如此。
差距扩大化背景下的英语学习
受到从小所处的区位、家庭、学校、老师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很多城市小学生在英语的学习上,无论是学习的“进度”还是“难度”都远远超过了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应地,初一新生英语学习水平的差距,较之以往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差距的扩大化已经成了普遍的现象,一些初中入学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达到初二年级的平均语言水平,而同时也会有部分学生几乎是零起点。就我个人看来,这种趋势在短期内还不太可能得到有效的遏制。
作为一所学校,我们不太可能去改变现实,只有想办法如何应对现实。外语组的孙敬老师在一篇文章中比较深入地分析了差距扩大化背景下学生英语学习的一些问题:
第一,随着词汇量的迅速扩大,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以前没有很好地掌握优选的识记方法,因此需要用大量时间背单词,但是又不会及时安排时间复习巩固,造成既浪费了时间,又没记住单词,以及由于成绩不理想导致的缺乏信心甚至丧失自信。
第二,大部分学生没有形成一套适合自己英语学习的好方法,因此,课后只会依照老师布置的笔头作业行事,完成了机械性的笔头作业就认为完成任务了,缺乏根据自身特点完成能力训练任务、调整提高阅读及写作等水平的能力。
第三,英语水平较高、基础较好的学生被常规机械训练所困扰,没有充裕的时间扩大词汇及阅读量、扩展自身的爱好及特长、进一步发挥英语方面的优势。
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贯彻实施“面向全体,分层施教,分类推进”的分层教学思路,这样才能真正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使每位学生都能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实施分层实际上也是来自不同层次学生的共同呼唤。成绩优异的学生希望个性得到张扬,低、中成绩的学生也希望学有所获。
根据这一思路,孙老师以“作业”为突破口,切实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负担,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体做法就是因人而异地分层布置作业,其基本原则就是要做到既尊重差异又面向全体,要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及练习中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让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尽力达到充分练习和自由发展的有机统一。通过分层作业的布置,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增强学生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上进心,使学生的潜力发挥到最佳的水平。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为克服学习困难奠定基础。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首先必须了解学生的程度和特点,然后,依据相关信息分层布置作业,指导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
学生通常可大致分为四层:A-—英语基础好,兴趣高,学有余力,有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B-—英语基础好,学习主动认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有待提高;C-—有一定基础,有提高成绩的愿望但自控力不够,有时缺乏学习主动性;D-—基础较弱,上课爱走神,保质保量完成作业有困难,缺少家庭辅导条件。
教师应该依据学生的分层情况,制定具体作业布置方案。作业的布置应采用按需分配形式,无论哪个层次的学生每天的作业时间控制在40~60分钟(周末可适当增加作业时间)。作业可以分为基础题、能力题和选做题等。基础题是专门为基础较弱层次学生设计的,是直接运用所学知识点和简单变化的基础练习;能力题源于教材,略高于教材,其综合性、探索性问题的难度高于基础题;选做题是为了解决高水平学生“吃不饱”这一实际情况而配置的,鼓励他们在原有英语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不过教师也应该从语言上鼓励所有同学根据自己的时间情况来做选做题,这样才不会挫伤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所有作业分别用朗读、抄写、听写、阅读、摘抄、写作、撰写报刊、小测试等多种形式布置。
第一,针对基础较弱层次学生每天的作业主要包括:单词的朗读和识记;阶段性重点词汇的反复听写及造句训练;单选、填空、句型转换、补全句子等所学知识重点的基本操练;阅读理解题型的训练(难度较低);每周列出美文欣赏的推荐篇目(难度较低)供学生阅读,同时鼓励写相关的摘抄或积累。另外,在分层时特别对自觉性弱的同学有相应的区分,针对这些学生,教师可以制作与家长联络、沟通的表格,目的是让家长了解他们的作业任务,以便督促检查他们的完成情况。
第二,针对中等层次学生每天的作业主要包括:词汇的识记练习;阶段性重点词汇的反复造句训练;所学知识重点的转换型、综合运用型操练;阅读理解、完形填空题型的训练;每周列出美文欣赏的推荐篇目(题材多样)供学生阅读,同时要求写相关的摘抄或读后感。
第三,针对水平较高层次学生每天的作业主要包括:阶段性重点词汇的造句训练;所学知识重点的综合运用型操练;阅读理解、完形填空题型的训练;每周列出美文欣赏的推荐篇目(题材多样、内容广泛、篇目较多)供学生阅读,同时要求利用摘抄、积累、仿写、专题介绍(可选用幻灯片或小报等不同方式)或写读书心得、读后感等多种方式反馈阅读成果,这样做也同样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应该说,在班级授课制的背景下,分层教学是一种比较好的关注不同水平的学生、提高教学效益的办法。南京师大附中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验分层教学,从班内分层、课程分层、班级分层三种模式上进行了可贵的探索,通过分层要求、分层指导、分层训练、分层考评等途径,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应有的发展。在教育界颇有影响的上海“青浦实验”中,“班内分层”也是主要经验之一。孙老师的这一尝试,尽管还不是全局意义上的“分层”,但已弥足珍贵。
目前初一学生的英语水平,总体来看较之以往有所提高,但是在另一个方面,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意愿似乎有所下降。赵惠平老师曾经做过一些调查,发现真正喜欢英语学科的同学寥寥无几。学生John在他的英语学情调查中写道:“我觉得我的英语成绩很差,因为每次做题总是错很多,我不喜欢英语。”学生Cindy的爸爸开学后不久给赵老师打电话说,孩子感觉自己的英语很差,因为她发现班里有好多学生在小学上过很多英语班,而她没有。因此,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水平就成了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事情。
赵老师刚一开学就布置学生看了一部英语励志电影《阿基拉和拼词比赛》,让他们感受原汁原味的英语的同时,更是感受人生的成功来源于对生命的投入、关爱和执著,鼓励他们像阿基拉那样向单词的拼写挑战。当学到模块“My family”时,老师让学生思考家是什么,用英语诗歌表达对父母的感恩和家的眷念;学习食物的时候,以小组比赛的方式在黑板上PK谁查找的食物单词最对;朗读课上,让学生按角色朗读表演童话剧。可以说,赵老师充分使用了活动教学的各种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这些努力都是很值得肯定的。
无论师生,都应该明确自己在初一时期的英语教学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八中初中部的外语老师们普遍认为:初一上学期作为小学与中学的衔接阶段,首要任务是要帮助学生逐渐掌握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和方法,学会归纳总结,养成持之以恒的好习惯。其中培养学生利用音标和拼读规则识记单词,掌握记忆技巧是重点之一;还要指导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语音系统以及良好的学习方式系统。
初一下学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基本已经熟悉了初中生活,形成了一定的学法,因此,从这个学期开始要帮助他们在熟悉英语与中文的不同特点上下工夫,如:重点了解并逐步掌握英语的简单句结构;建立明确的时态意识;能够知晓基本的阅读技巧等。
数学学习要从打牢基础开始
数学对于很多初一学生来说是一门“独特”的学科。一方面,数学是他们在小学阶段学得最多、最深,在小升初过程中最为依赖的学科;另一方面,尽管有一些学生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对数学的兴趣,但许多调查都显示,差不多有一半的初一新生都对数学学习存在畏难情绪。
数学是一门连续性和整体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如果不能做好与小学数学的衔接,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就很容易出现“脱节”。同时,初一数学的知识点、概念增多,复杂性增强,课堂时间延长,教法和学法与小学相比也大为不同,如果不能抓住重点,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学生就很难较快地适应中学的数学学习。
那么,重点在哪里?我认为关键在于打牢基础。实事求是地说,许多小学的“数学优等生”,表面上看起来学得很多、很快,有人甚至号称入学前就把初中数学学过一遍,但他们的基本功是很不扎实的,而这种基础的不扎实将为他们的初中数学学习埋下隐患。八中初中部的数学老师们非常善于从教学经验和入学摸底中发现学生基本功方面的问题,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这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有理数的计算教学,因为有理数的计算贯穿了代数学习的全过程,这方面的基本功如果不牢靠,那未来可真是要“地动山摇”了。
高峰、韩红两位老师在教初一时,都发现了学生计算能力不强的问题。其中,有一个班级在初一开学不久的一次有理数小测验中,全班36人中就有十几个同学不及格,其中有5个同学得三十多分,还有1个同学只得了20分。两位老师分别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
韩老师认为,学生进行有理数计算非常容易出错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学生刚刚接触负数的运算,还未形成先判断符号再计算的习惯。
(2)学生刚刚进入中学,还停留在小学的学习状态,不能适应中学较快的教学节奏。既没有解决好上课听讲与记笔记之间的关系,又没有形成及时复习的良好习惯,以致在知识的学习上出现了漏洞。
(3)有理数的计算与小学知识联系紧密,对于小学计算能力较差的同学来说有一定困难。
(4)计算题中的简算题,是对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归纳能力、计算能力的综合考查,对于数学能力较差的同学来说是个难点。
(5)计算题也是对学生意志力、责任心的考查。
于是,韩老师在自己的班上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教学对策。首先,抓住课堂教学,在概念引入时,将计算过程分为先确定符号、再计算两步,使学生形成先判断符号的习惯。在课堂教学时,更多地让学生板书、教师在教室中巡查,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并加以纠正。在每节课上课前抽查背诵运算法则,以便在计算时能正确、灵活地应用。
其次,韩老师着力规范学生改错的方法。第一,将学生作业中的典型错误进行扫描,在课堂上用投影打出来让学生挑错,并让学生分析错误产生的真正原因;第二,在学生初步掌握方法后,将学生作业中的典型错误印成讲义,让学生将错误的地方用颜色笔标出来,写出错误原因,并从此处开始改错,这样可以让全班学生得到锻炼,对自己作业中的错误也以同样的方法改错;第三,把学生两两分成一组,把课堂上的练习题交换挑错。学生这样改一道题的时间是重写一遍的两倍左右,但这种改错方式需要学生更认真仔细,对错误的纠正更有针对性。而且,在纠错与提高的过程中,还可以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韩老师的学生们计算的正确率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年级的百题竞赛中,平均分高出同类班级,学生也因此树立了更强的自信心。
韩老师曾经要求学生对自己作业的错误做些分析,大多数学生写了“马虎”二字,高峰老师也发现了这个问题:试卷一发下去,学生就嚷嚷起来,表面上很懊丧,但又觉得自己只不过是马虎大意了,下次注意就会有所改观。高老师指出,总把错误的原因归结为马虎,这是不够科学的。计算过程当中,涉及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之间都有内在联系,存在着严密的逻辑性。每个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的引入、建立,都要经过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性质、法则、公式都要经过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学生把这些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应用到实际中去,还要经过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过程。因此,学生只有充分学习、理解和掌握计算的有关内容,才能减少计算的错误。其实在仔细研究中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概念掌握得并不清楚,性质、法则理解得不够透彻,特别是一些公式,由于教师没有过多的时间给学生讲解公式的演绎推理过程,学生并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算。这就导致了教学过程中的“夹生饭”现象。学生的计算能力也就由于概念等基本环节的缺失而越来越差。
经过仔细的统计、研究,高老师发现:学生概念、法则不清,在解决需要较大知识容量的问题时,不能充分协调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等,是阻碍计算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过,高老师的研究并没有就此停步,他还引入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深挖问题的根源。他发现,学生出现计算错误,除上述原因外,还因为有些学生工作记忆资源较少,所以导致他们在负荷较大和工作记忆资源较少的情况下,容易因其他的操作而分心,从而产生错误。近年来数学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工作记忆容量或能力是影响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在课堂上,学生一边要听教师讲解,即接受和处理教师发出来的信息,同时要保持住某些信息,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对信息的加工和保持具有同时性特征。而在处理课后的计算问题中,由于存在诸多计算背景,并且需要将各个知识点进行有机的整合,如何能够快速正确地加工整合信息,就成了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有了对计算错误的深刻认识之后,高老师采取的对策与韩老师既有相同之处,又有自己的特色:
第一,在课堂上集中讲解重点难点。由于有些知识点的形成性习题错误率比较高,需要采用团体辅导、集中讲解的方法来解决。于是在教学过程当中,需要定期抽出一部分时间来,先把易错题让学生做一遍。在做的过程中,我把一些学生的错误过程,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展示给大家,让其他同学挑出错误,并通过学生和老师一起讨论的方式分析错因,引导学生找出一条更好的解决方案,纠正学生对概念、公式等知识的理解错误。在这个过程当中,出错的同学由于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帮助,对强化后的概念记忆深刻;其他同学也通过挑错改正的环节,提高了对所学易错知识的再认识。在之后的强化训练中,由于学生已经对易错概念理解了,所以能迅速地进入状态,强化后的计算效率和正确率也因此得以提高。通过这样的环节,一些学困生也增强了对于此类问题的注意效果,进而再做就不容易错了。
第二,对于一些知识容量较大,对整合、处理知识能力要求较高的题目,学生很容易盲目,不知从何下手,更容易在整合、处理过程中混淆运算律以及基本概念。在处理这类问题时,需要学生掌握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所以需要先观察,了解题目中蕴涵的知识点,才能够进行很好的处理。在课上以及课后,我都要求学生不能盲目动笔,先观察、辨清知识之间的联系,然后再动笔,保证计算过程中的步骤全面。
第三,个别问题个别辅导。某些知识点仅是少数几个甚至一两个人的错误,需要在课后单独辅导。我发现,对于学困生的鼓励非常重要,使其建立对学习的信心,才能够纠正错误概念,学好计算。对于这些学生,我会教给他们怎么算才简便,然后再进行计算,既纠正学生的知识性错误,又提高他们的做题速度。
此外,我还通过强化练习加强学生对易错概念的理解。由于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强化练习不能过多,每天五道题,把时间拉长,在长时间的强化刺激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逐步提高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概念、法则。
高老师发现,很多学困生惧怕数学,惧怕计算,对计算没有信心,而很多优等生不屑于简单计算,不能够正视计算的重要性。这在学习心理学中是一种普遍现象。于是高老师通过开展竞赛和小范围激发、鼓励的方式,让优等生在易错题的练习中找到兴奋点,激发学习热情,让学困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鼓励他们,增强信心。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努力,高老师有效地提高了学困生的计算能力,让学困生能够有效地整合大容量信息,同时也激发了优等生学好计算的热情。
很多时候,我们的家长、同学都喜欢把数学学习的注意点集中在那些“高、精、尖”的内容上,对计算这样的“低端”内容的关注严重不足,即使出了问题,也常常归咎于粗心马虎等“性格气质”方面的原因。韩老师和高老师的研究与教学,或许能够让许多有这种想法的家长、同学从此改变自己的错误认识,在数学学习中扎扎实实地打牢基础。
如何面对“新”学科
初一时期的学习任务之所以会远重于小学阶段,一些“新”学科的加入也是重要的原因。其实,这些学科的内容,学生在小学时多少都有所接触,但是真正面对独立学科的学习,对初一新生来说仍然是个挑战。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初一年级的“新”学科大多是不参加中考测试的,也就是所谓的“副科”,这就导致很多学生不重视它们,甚至在这些学科的课上做“主科”的作业,这是非常错误,也是非常不智的。
从初高中一体的角度来看。初中阶段的一些“副科”,如地理、历史、生物等,在高中就都变成了“主科”,需要经历高考的考验。由于初一学生还不可能明确自己高中选择文科或理科,所以也不可能“有选择地”学习这些“副科”。而如果从初一开始就不注重“副科”的学习,势必导致基础薄弱,进入高中之后必定掉队,到那时再想回头补救,难度就太大了。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副科”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丰富知识体系,提高思维水平,非常有利于“主科”的学习。陆游有句诗叫做“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与此相似的是,“主科”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对“副科”的学习。八中曾经有一位历史老师,他教的班级不仅历史学科成绩优异,而且“主科”的成绩也要好于平行的其他班级,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更重要的是,根本就不存在“主科”和“副科”的区别,这些学科都是学生全面发展所必需的。以地理学科为例,通过初中地理课程的学习,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孩子们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进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样的学科,我们有理由“忽视”它吗?
在八中初中部的资深地理教师张涛老师看来,地理学有两个突出特点:第一,综合性。俗话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上至宇宙空间,下到地球内部,还有我们生活的人类社会,这些都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属于地理学的研究范畴。因此,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综合性科学。第二,地域性。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是不同的。地理学研究的正是地理环境的差异、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除此之外,地理学还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地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生活中可以学到许多有用的地理知识;反过来,我们还可以运用所学的地理学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地理学对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也起着重要作用。
但是,很多初一新生在面对这门课时却显得无所适从。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学生在小学阶段仅仅是很不系统地接触了一点地理常识,还不能将地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把握。其突出表现就是有些同学认为地理不难,关键是记性好,只要死记硬背就行。试图用“背”来代替“学”,其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其实,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地理自然也不例外。张老师认为,只要掌握了下面的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就会把地理学得既简单又有趣。
一、培养空间概念
培养兴趣最重要,可以买一张世界地图,一张中国地图(特大的那种)分别挂在房间里,每天用心看看。比如想一想到地图上的某个地方去玩,那里会是什么气候,首都在哪儿,都盛产什么,什么时候去气候最合适,为什么会形成那种气候,以及那里会有什么著名的自然景观,怎么形成的……这样慢慢地就很有兴趣啦!就像一次思想上的旅行,很放松,当然就容易记得住。
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地图是地理课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突出特点,于是有人说,“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了良好的用图习惯,形成了基本的地理技能,你就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课的最重要的工具。
第一,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要知道地理知识不仅存在于课本的文字当中,也蕴涵于地图之中。在地理学习中,我们要做到左图右书,注意随时运用地图,查阅地图,善于从地图中发现地理知识,寻找地理规律。长期坚持下去,你就能够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图,文字和图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正确的空间想象。
第二,要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先看图名、图例、比例尺和方向,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仔细全面,不要漏掉每一个信息。
二、重视地理观察
观察就是边思考边细看。看一看当地的地理环境的面貌,以及人们在当地是怎样活动的。通过报刊、电视节目、图片获得地理信息,锻炼我们的才智。这包括:
明确观察目的,看什么?
学会观察方法,怎么看?
尝试分析思考,怎么样?
培养观察兴趣,我爱看!
坚持长期观察,我能看!
三、善于地理想象
观察只能得到局部直观,地图只能提供位置直观,想象才能使二者联系起来,使你获得地理环境的全面景观,进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来。
四、要善于动脑
经常向自己提出问题,地理问题的一般思路是:(1)学什么?如黄河及其水文特征。(2)在哪里?如黄河流经的省区和流域范围。(3)为什么?如黄河的水文特征是怎样形成的。(4)有何利弊?如怎样评价黄河对我国北部地区提供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5)怎样协调好人地关系?如怎样使人类与黄河的关系协调起来,应当怎样合理地利用、改造它。
五、要勤于动手
经常用手写,动笔画,动手制作学具,这不仅能使你心灵,还能使你手巧。方法对头,事半功倍,你将越学越爱学。
1948年,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在清华大学做过一场讲演,题目是《半个人的时代》,梁先生告诫听众:如果大学文理分家,会导致人的片面化,导致人畸形化,这种“半人教育”是很要不得的。我觉得,梁先生的提醒到今天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更具针对性了。当今信息时代,各行各业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强,而同时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却远比工业化时代要全面。初中所设的课程,指向的是一个合格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初一时期,老师、同学和家长就应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学好每门学科,努力发展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