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事的前提是愿干事,而愿干事的前提是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事。定位决定地位,一个成功的人,首先要清楚自己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
有人说:“最优秀的人应该是‘能干事、会办事、办好事’,办好事的前提是愿干事,而愿干事的前提是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事。”所以,在愿干、能干之前,职场人应该学会怎么进行自我定位。
“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认为:“一个人的职业定位,最重要的就是定位自己的优势。”然而,在现实中,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自己的优势。一旦在某个职位上做得优秀,就会夸大自己的能力。比如那些顶尖的员工几乎毫无例外都想创业做老板。一个人有进取心,想尝试一下做老大的感觉,其实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你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能力,或许会少走一些弯路。
在这方面,我是有很真切的体验和感受的。1992年,我入主百龙并出任副总,在北京掀起了一场矿泉壶大战。在百龙,28岁的我完成了财富的原始积累:买了房,开上了自己的第一辆车——伏尔加。在为百龙服务4年后,我选择了离开。这个时候,我开始梦想做老大。
于是,在1995年,当整个民用消费品市场大势低迷时,我偏偏不识好歹地在那个时候自立门户,拉着北京电视台做合伙人,与几个朋友一起组建了一家公司,开发生产“小先生”高级家用美容仪。第一次自己创业,有着道不尽的苦涩与艰辛。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两年多,我才勉勉强强打开北京、大连等局部市场。尽管这段经历并没有完全让我实现做老板的梦想,但让我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所在,那就是做营销,这是我对自己的定位。
强人强语
定位决定地位。一个职场人,要清楚自己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
人们常说:“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在我看来,定位决定地位,一个人如果做出了正确的定位,并向着这个方向努力前进,就会取得很大的成就。
阿西莫夫是—位科普作家,同时也是一位自然科学家。一天,他在打字机前打字的时候,突然意识到:“我不能成为第一流的科学家,却能成为第一流的科普作家。”于是,他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科普创作上,终于成为当代世界最著名的科普作家。
伦琴原来学的是工程科学,在老师孔特的影响下,他做了一些有趣的物理实验。这些实验使他逐渐体会到物理才是最适合他的事业。于是,他集中精力专攻物理,果然成了一名卓有成就的物理学家。
阿西莫夫不是一流的科学家,却可以成为一流的科普作家;伦琴如果研究工程科学,那他或许永远只是个普通的研究者,但他选择了物理学,成为改变时代的人。一个人对自己的定位,就是知道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发挥优势,做你能做的;认清你的劣势,放弃你不能做的。
要做一名优秀的员工,只要具备某方面的单点优势即可,而做一个优秀的老板,则需要的是一种整合能力与领导能力。事实上,不仅老板不是人人可做,企业里的各种职位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干的。如果从事了不合适自己的工作,就会像下面故事中的小孙一样,在工作中捉襟见肘。
某公司总裁助理小孙,销售员出身,跟随老总多年,是位得力战将。虽然位置特殊,他却从不飞扬跋扈,相反,亲和力很好,深得那些大妈级、大姐级员工的喜爱,她们经常给他带鸡蛋、牛奶当早餐。大家经常开玩笑说他在公司里是老少通吃。
小孙还有一个特别神的本事,就是特别会传达领导的意思。比如说公司发生变化,像销售制度发生变化、销售产品发生变化,或者奖励规则发生变化、薪酬体系发生变化,特别是变坏的时候,让别人去宣布,员工们肯定会哗声一片。但如果让小孙去传达,无论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他都能让下面的员工乖乖认同,末了还都得夸一句:“老总英明!”
老总看他办事得力,又挺招大家喜欢,同时在一个岗位上做了很多年,也该提拔一下了,就把他提为主管销售的副总。
新官上任两个月,小孙一脸憔悴地找到老总说:“老总,您还是让我当助理吧。”老总奇怪:“为什么?”他说:“原来大家都觉得我不错,现在一下子都觉得我不对,他们现在都联合起来跟我作对,老跟我唱反调,业绩出不来,领导也说我不好,我觉得自己无法胜任这个工作。”
从小孙的一番话来看,他确实不太适合做管理类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许多业绩高手或能力突出的员工,一旦提拔到管理职位,不仅不能带动整个团队前进,反而会起到相反作用。对他个人来说,可能既丧失了原来的优势,又断送了大好的职业前途。
这种悲剧的出现,在于错误地将优秀人才与优秀管理者画上了等号。有些优秀人才虽然在他的工作领域内能力出众,取得了不俗业绩,但他们的这些突出能力未必就是作为管理者所必需的,而管理者必需的能力他们很可能又不具备。一言以蔽之,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管理。
管理岗位如此,其他工作亦如是。其实,人人都是人才,关键看放的是不是地方。这就像一块石头,花岗岩最好做室内地面,因为它硬度高、耐磨损;大理石最好做艺术雕像或宏大建筑的台柱,因为它既美观又坚硬;石灰岩最好做涂装材料或水泥,因为它吸潮且粘度好。人也是这样,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人才需求,不同的人才有不同的岗位适应性。这就涉及到企业人才标准与个人人才定位的问题。人才标准是企业管理者要考虑的事情,而人才定位则是员工自己必须考虑的。如果你对自己的能力跟职业发展有一个清晰的定位,那么即使上级一时疏忽把你安排到不适合的岗位上,你仍然能够自我矫正,找到自己的位置。
有一个著名的“跳蚤效应”:在不加盖的玻璃杯中放入一只跳蚤,跳蚤轻易地跳了出来;给玻璃杯加上盖,再在一周后取下盖子,跳蚤却跳不出来了,因为它根据盖子的高度调整了自己所跳的高度。同样的道理,在职业发展中,如果你对自己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总是局限在他人为你设置的框框里,一旦适应了,你就很难有突破。所以,一定要对自己的能力与职业发展有一个清晰的定位,清楚自己能干什么,要达到怎样的高度,才能不断地突破局限,取得成功。
哈佛大学曾对一群智力、学历和环境等客观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做过一个长达25年的追踪调查。25年后,这些调查对象的生活状况如下:3%有清晰且长远目标的人,25年来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顶尖的成功人士;10%有清晰短期目标的人,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60%目标模糊的人,几乎都生存在社会的中下层,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余下27%没有目标的人,仍在社会的最底层。
职场中的人们常说:“不怕做错事,就怕站错队。”其实,站错队也并没有什么可害怕的,大不了从头再来。但是,如果你为自己定错了位,恐怕连重新来过的机会都找不到了。从这个角度来看,毋宁说:“不怕站错队,就怕定错位。”只有把自己的位置找准了,才能使你的成功之路走起来顺畅一些。
强人强语
不怕站错队,就怕定错位。只有找到正确的定位,成功离你才会更近一些。
我常说,一个人要有大梦想、小目标。有大梦想才知道前进的方向,有小目标才明白做事的方向。这一大一小两个方向都需要你首先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定位。如果不能说明自己是什么,你就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当你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清醒的判断时,你就具备了获得成功的动力。多吃点苦,没什么;多吃点亏,没什么;多受点罪,没什么。因为你知道这多付出的辛苦价值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