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的竞争,从来不只是技能的竞争,更是心态与综合能力的竞争。
有两个来自中国台湾的观光团到日本伊豆半岛旅游。那里的路况很差,到处都是坑洞。其中一位导游连声抱歉,说路面简直像麻子一样。
而另一个导游却诗意盎然地对游客说:“女士们、先生们,我们现在走的这条道路,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窝大道……”
有的人看问题,永远看到的是负面的、消极的一面,而有的人则永远看到的是正面的、积极的一面。可见,同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将有不同的结论;而用不同的心态去面对,也将有不同的结果。
在工作中遇到挫折、坎坷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头疼、心烦,随之而来的反应就是“怎么会这样?”比较理性的人会冷静分析原因,如果原因在自己则感叹时运不济、点太背;如果原因在别人则难免牢骚满腹,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不理性的人则恨天怨地,消极怠工,甚至干脆辞职,离开这个伤心地。其实,人都是自恋的,习惯于自内而外地思考问题,总认为一切都要以我为中心——我就是太阳。但问题是,你稍不留神,太阳还没升起来,就陨落了。可见,阻碍我们成长的,不是外部的环境,而是自己糟糕的心态。
心态会改变一个人的想法,而想法一旦影响到人的行为,事情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我们常说,实践出真知,年轻人要多历练。在我看来,一个人的成长,很多时候不是能力的成长,而是心态的成长。
一位音乐系的学生走进练习室。在钢琴上,摆着一份全新的乐谱。
“又是超高难度……”他翻着乐谱,自言自语,感觉自己对弹奏钢琴的信心似乎跌到了谷底。已经三个月了!自从做了这位教授的弟子之后,他的噩梦就开始了。他每天要练习远远超出他能力的钢琴乐谱,这几乎让他感到绝望。为什么教授要以这种方式整人?他在心里说。他吸了口气,平复糟糕的情绪,开始用自己的十指奋战、奋战……琴音盖住了教室外面教授走来的脚步声。
教授是位享有盛誉的音乐大师。授课的第一天,他给自己的新学生一份乐谱:“试试看吧!”乐谱的难度很高,学生弹得生涩僵滞、漏洞百出。“还很不成熟,回去要好好练习!”教授在下课时,如此叮嘱学生。
学生练习了一个星期,第二周上课时正准备让教授验收,没想到教授又给他一份难度更高的乐谱:“试试看吧!”上星期的课教授提也没提。学生再次挣扎着向更高难度的技巧挑战。
第三周、第四周、第五周……同样的情形持续着,学生每周都收到一份更高难度的乐谱,然后把它带回去练习,接着再回到课堂上,重新面对更高难度的乐谱,这种重复使学生感到越来越不安、沮丧和气馁。
教授走进练习室。学生再也按捺不住了。他向教授提出这三个月来何以不断折磨自己的质疑:“教授,为什么我要一直练习远远超出我能力的乐谱?我想我快崩溃了!”
教授没开口,他抽出最早的那份乐谱,交给了学生:“试试看吧!”
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连学生自己都惊讶万分,他居然可以将这首曲子弹奏得如此美妙、如此精湛!教授又让学生试了第二堂课的乐谱,学生依然以超高水准表现出来……演奏结束后,学生怔怔地望着老师,说不出话来。
“如果我任由你表现你最擅长的那部分乐谱,可能你还在练习最早的那份乐谱,就不会有现在这样的水平……”教授缓缓地说。
教授的要求一次比一次高,看似是无理的折磨,实际上大有深意。对于这一点,相信联想的CEO杨元庆深有同感。当年,柳传志为了培养他,几乎一年给他换一个新岗位,经过前后十几年的“折腾”,经历过许多岗位的历练,他才成为联想的掌门人。
有人说,我的自觉性很高,我能锻炼自己的能力,磨炼自己的心态。的确,在现实的职场中,无论你是否自觉,环境都会迫使你快速成长。但是,在我看来,锻炼不如磨炼,与其被公司拉着奔跑,不如你主动接受公司的拉力,变拉力为动力,让自己尽快地成熟起来。任何人的成长和成熟,都会经历几次关键的磨炼,这会是你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被称为“小个子巨人”的奥运冠军邓亚萍的经历,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1990年9月27日,第十一届亚运会女子乒乓球团体决赛在中韩之间展开,这是中国首次承办亚运会。邓亚萍的压力可想而知。
决赛开始了,乔红首战不利,中国队0∶1落后。邓亚萍接着出战玄静和,只见她气定神闲,2∶1斩落对方。第三盘双打中国队负,形势严峻。幸亏乔红第四场力克对手。双方战成2∶2平。
胜利的希望寄托在邓亚萍身上。第五盘邓亚萍迎战洪次玉。第一局邓亚萍以21∶16先拔头筹。第二局,邓亚萍乘胜追击,很快比分到了20∶16.手握四个赛点。胜利在望。然而,对手竟然在最后时刻展开了绝地反击。邓亚萍求胜心切。忙中生乱,转眼间双方战成20∶20.眼看胜负难料,全场的气氛凝固了。
此时的邓亚萍反而镇定如常,与对方对攻的同时加大手上力度,给对方以压力。果然,洪次玉由于紧张将球扣出界外,邓亚萍领先,重握赛点。这一瞬间的变化,让邓亚萍读懂了对手的心理:洪次玉的紧张抑制了技术的发挥,她已经准备孤注一掷了。而邓亚萍定气凝神,开始打起了控制球,挡、搓、拉、扣,无不得心应手,果然,洪次玉乱了方寸,回球出界,邓亚萍胜了!一场跌宕起伏的乒乓大战终于尘埃落定。
历史终由强者书写。那一年,这位书写历史的“小个子巨人”邓亚萍只有17岁。
高手之间的对决,从来都不只是技能的竞争,更是心态与综合能力的竞争。同样的道理,那些职场中最成功的人,绝不仅仅是技能的成功,还包括心态的成功。敢于磨炼自己的心态,敢于打破束缚自己的条条框框,你就会重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
强人强语
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中的磨炼,才能折腾出一番事业。
有人说:“合理的是锻炼,不合理的是磨炼。”我认为,锻炼不如磨炼,这是因为,那些“瞎折腾”磨炼我们了的心智,开启了我们成功之路。人们往往习惯于从事自己所熟悉的工作,本能上反感改变与压力。但是当你静下心来仔细回想就会发现,那些看似永无停歇的工作挑战,压力不断加大的工作环境,却在不知不觉间养成了你今日的诸般能力。即使是那些看似不合理的要求,越是不合理,越是能磨炼你的工作能力,提高你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折腾的背后蕴藏着成长的机会。
这种非常常见的奇妙现象,不仅在人类社会比比皆是,也存在于自然界中。蘑菇长在阴暗角落,最初因为矮小,既得不到阳光又没有肥料,常面临着自生自灭的状况。为了能接受阳光雨露,就必须努力长得足够高、足够壮,等到人们关注的时候,它们已经能够独自接受阳光雨露了。这种现象被称为“蘑菇定律”。
“蘑菇定律”是20世纪70年代由国外的一批年轻电脑程序员,根据他们自身的经历总结出来的。当时电脑行业起步不久,从事电脑程序研发的人员并不被人们理解和重视。于是,这些年轻的电脑程序员这样激励自己:要像蘑菇一样生活,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信心,终究有一天会像蘑菇一样,出人头地,拥有鲜花和掌声。
相信许多人参加工作时都有过这样的“蘑菇”经历:被置于阴暗的角落——安排在不受重视的部门、或做打杂的工作;随时都会被浇上一头大粪——经常遭受无端的批评、指责,甚至背黑锅,同时还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这些不堪回首的经历肯定给每个职场中人以深刻的印象。其实,对于那些你认为是“不堪回首”的事情,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思考,想一想下面几个问题:
你能左右老板的想法吗?
你已经取代了上司的位置吗?
你的想法、行动能够让已经发生的事情回到未发生之前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既然你什么都改变不了,唯一靠谱的就是改变你自己,改变你的心态!锻炼不如磨炼,即使“被折腾”,也要为自己折腾出一片天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