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卑是放下身段,是理解,是包容,是不张狂;谦卑是忍耐,是坚持,是以柔克刚;谦卑是难得糊涂,是吃亏是福,是大智若愚;谦卑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不急功近利,是不好大喜功;谦卑是己所不欲毋施于人,保持谦卑,才能在得意时淡然。
水很谦卑,它总是向下,向下,可它却成了江河湖海;
山很谦卑,它总是沉默,沉默,可它却在沉没中造就了一道壮丽的风景;
春很谦卑,它总是在严冬过后悄然而至,可它却温暖了生命,催开了花朵;
秋很谦卑,它总是默默地跟着夏季到来,可它却带来了收获,带来了果实。
保持一颗谦卑的心,生命就有了一种无法言传的尊严和价值。
谦逊的生活是一种修炼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面对的事不外乎两件:一是做人,二是做事。做人之难,难于从躁动的情绪和欲望中稳定心态;成事之难,难于从纷乱的矛盾和利益的交织中理出头绪。而最能促进自己、发展自己和成就自己的人生之道便是修炼谦逊的生活态度。
要使自己在人生旅途中一帆风顺,少遇挫折,弯腰、低头是最好的处世方式。
孟买佛学院是印度最著名的佛学院之一。这所佛学院之所以著名,除了它的建院历史悠久,培养出了许多著名的学者之外,还有一个特点是其他佛学院所没有的。这是一个极其微小的细节,但是所有进入过这里的人,当他再出来的时候,几乎无一例外地承认,正是这个细节使他们顿悟人生,正是这个细节让他们受益无穷。
原来孟买佛学院在它的正门一侧,又开了一个小门,这个小门只有 1.5 米高,一个成年人要想过去必须低头,否则,就只能碰壁了。
这正是孟买佛学院给它的学生上的第一堂课。所有新来的人,教师都会引导他到这个小门旁,让他进出一次。很显然,所有的人都是低头弯腰进出的,尽管有失礼仪和风度,但是却可以使人有所领悟。教师说,大门出入当然方便,而且能够让一个人很体面、很有风度地出入。但是,有很多时候,我们要出入的地方并不是有着壮观的大门的。这个时候,只有那些暂时放下尊贵和体面的人才能够出入。否则,有很多时候,就只能被挡在院墙之外了。
《菜根谭》中说:“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这话的意思是说谦让的美德。而所谓谦让的美德也绝非一味地让步,要知道,世间的事物总是相对的,有时候你是让了一步,退了一步,但这可能就是你的进步。
凡事要用理智来指导行动,对于无关紧要处的较量,该让的要毫不犹豫地谦让。这样为人处世,表面上看是退是让,是与世无争,实则是以退为进,以不争为大争。
老子的师父叫常枞,常枞要死的时候,老子和徒弟站在常枞的床前,老子问师父,师父你还有什么要告之的吗?常枞对老子说:“牙齿和舌头,那个刚强,那个柔弱?”常枞张开嘴巴,你看!我的嘴里还有什么?老子一看说:“师父你的嘴里什么也没有。”常枞对老子说:“这就是我为你上的最后一课了。”“柔弱胜于刚强。”老子含着泪说:“师父,今后我将以谁为师呢?”这时常枞看着老子说:“今后你应该以水作为老师。”常枞继续地说:“上善若水,‘水’最柔弱,但是‘水’对人生都有最丰富的启示。”“智者如水”。水盈科而进,遇到阻碍物就会转个弯,但是流向并没有改变,这种不硬碰硬,不采取两败俱伤的处世态度,是智者的风范。
常枞又说:“水,看似软弱无力,却含有无尽的内力。”俗语说:“滴水可以穿石”,“抽刀断水水更流”,水奔流不息,切之不断,为了达到目标,勇往直前,表现了非凡的耐力和毅力。
十九世纪的法国名画家贝罗尼,有一次到瑞士去度假,但是每天仍然背着画架到各地去写生。有一天,他在日内瓦湖边正用心画画,旁边来了三位英国女游客,看了他的画,便在一旁指手画脚地批评起来,一个说这儿不好,一个说那儿不对,贝罗尼都一一修改过来,末了还跟她们说了声“谢谢”。第二天,贝罗尼有事到另一个地方去,在车站看到昨天那三位妇女,正交头接耳不知在议论些什么。过一会儿,那三个英国妇女看到他了,便朝他走过来,问他:“先生,我们听说大画家贝罗尼正在这儿度假,所以特地来拜访他。请问你知不知道他现在在什么地方?”贝罗尼朝她们微微弯腰,回答说:“不敢当,我就是贝罗尼。”
三位英国妇女大吃一惊,想起昨天的不礼貌,一个个红着脸跑掉了。
才识、学问愈高的人,在态度上反面愈谦卑,希望自己能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往往具有容人的风度和接受批评的雅量。
无论是对涉世之初的青年人,还是对已安身立命多年的经验之人,谦逊做人永远是修身做事的最好警语。
保持卑微本色,永远享受安乐
老子作为智慧的化身,他洞悉世间一切,深谙天道,但他从不显露自己,他知道人世的险恶,只留下五千言,即今天所传的《道德经》,然后骑青牛奔函谷关而去,谁都不知道他到底去了何处。他的五千言不仅关入世,也关出世,成为后人的经典之作。
忍让谦和,低调不张扬的人从来都是备受推崇的,能拥有如此胸襟,必定是有智慧,懂得人生真谛的人。
公元前 5 世纪,在今天的苏杭一带,有吴、越两国。两国虽然相邻,但是为了争夺霸业,互不相让,相互对抗。后来越王勾践败于吴王夫差之手,不得不逃亡会稽山,忍辱负重与吴国谈和。在几经交涉后,吴国才答应让勾践回国。勾践回国后一直记着所受的耻辱,卧薪尝胆,立誓雪耻,20 年后,终于灭掉吴国。而帮助越王成功的就是范蠡,范蠡不但是一个忠心耿耿的臣子,还是一个低调做人的智者。
勾践这个人,臣下虽然可以与他分担劳苦,但是不能与他共享成果。范蠡被任命为大将军后,自忖长久在得意之至的君主手下工作是危机的根源。于是他便向勾践表明自己的辞意,勾践并不知道范蠡的真实意图,于是拼命挽留他。但范蠡去意已定,搬到齐国居住,自此与勾践一刀两断,不再往来。
移居齐国后,范蠡不问政事,与儿子共同经商,很快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富翁。齐王也看中他的能力,想请他当宰相,但被他婉言谢绝了。他深知“在野而拥有千万财富,在朝而荣任一国宰相,这确实是莫大的荣耀。可是,荣耀太长久了反而会成为祸害的根源”。于是,他将财产分给众人,又悄悄离开了齐国,到了陶地。不久后,他又在陶地经营商业成功,积存了百万财富。可见范蠡才智过人,并具有过人的洞察力。他之所以离开越国,拒绝齐王提供的美差,以及成功地经营事业,这些都源于他深刻敏锐的洞察力和谦卑的本色。
可是,在今天,在物质财富丰富的现代社会,有些人凭着自己的小聪明,获取了一点技艺,赚得了钱财,就认为自己了不起,高人一等,一味寻求感官的刺激,不断走向堕落。虽然他们获得了一时的快感,却丧失了为人之本,也损毁了先天根基。还有人仅凭自己的一点技艺或权势,老是揭人之短,随意侮辱、诽谤他人,恨不得别人永远为奴,扑伏在他脚下,任其肆意踩踏。这都实乃卑鄙小人,是为自己造下更大的罪孽。
谦卑为人,低调做事,善心常在,必能获得丰厚回报;洞察人世,广泛吸纳,剖析自己,直面人生,必开启智慧。谦卑低调,必能永享安乐生活。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昌盛王朝之一,人才辈出,强手如云。因此,意气奋发、飞扬跋扈之人俯拾皆是;而忍让谦和、宁静淡泊之士,却如同稀有动物,难得一见。在凤毛麟角的后一类人物中,娄师德可谓出乎其类,拔乎其萃。
娄师德的弟弟被任命为任代州(今山西代县)刺史,将要赴任时,娄师德问他:“我没有什么才能,却占着着宰相的位置。现在你又被任命为一州的长官,我们兄弟俩得到的荣耀宠爱实在是太多了,这容易引起他人的嫉妒,你用什么办法避免祸害呢?”他弟弟就跪下说道:“从今往后,如果有人向我脸上吐唾沫,我就自己擦干唾沫,不跟他们冲撞。这样大概可以不让哥哥担忧了吧?”不料,娄师德听后却说:“你这样做更加叫我担忧!别人唾了你的脸,是因为生你的气,你擦了唾沫,这违反了他人的意愿,只能加重他人的愤怒。应该这样,他人朝你脸上吐唾沫,你不要擦,让它自己风干,并且还要笑着接受他人的唾沫。”——“唾面自干”这个成语便来自这里。
倘若我们把自己看得过高,以为自己是有本事、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别人不能轻易地看轻自己,更不能随意地贬低自己;如果我们自己先把架子端足了,心里面自己先给自己垫高了,自然是不容易做到友善和谦和待人的。但是,倘若我们能够怀有美好的善意,怀有卑微的心,怀有尊敬理解他人和感同身受之心,会很容易地变成一个友善与谦和的君子,享受美好的快乐生活。
谦和处世是成长的条件
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一副得意忘形的面孔,一副颐指气使的神情,一副专横跋扈的气势……以这种傲慢的姿态处世,迟早会失败。社会的门楣有高有低,只有学会谦和处世的人,才能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茁壮成长。只有以谦卑的姿态行走其间,才能顺利通过所有的门庭。
羊祜出身于官宦世家,是东汉蔡邕的外孙,晋景帝司马师的献皇后的同母弟。但他为人清廉谦恭,毫无官宦人家奢侈骄横的恶习。
他年轻时曾被荐举为上计吏,州官四次征辟他为从事、秀才,五府也请他做官,他都谢绝。有人把他比做孔子最喜欢的学生——谦恭好学的颜回。曹爽专权时,曾任用他和王沈。王沈兴高采烈地劝他一起应命就职,羊祜却淡淡地回答:“委身侍奉别人,谈何容易!”后来曹爽被诛,王沈因为是他的属官而免职。王沈对羊祜说:“我应该常常记住你以前说的话。”羊祜听了,并不夸耀自己有先见之明,说:“这不是预先能想到的。”
晋武帝司马炎称帝后,因为羊祜有辅助之功,被任命为中军将军,加官散骑常侍,封为郡公,食邑三千户。但他坚持辞让,于是由原爵晋升为侯,其间设置郎中令,备设九官之职。他对于王佑、贾充、裴秀等前朝有名望的大臣,总是十分谦让,不敢属其上。
后来因为他都督荆州诸军事等功劳,加官到车骑将军,地位与三公相同,但他上表坚决推辞,说:“我入仕才十几年,就占据显要的位置,因此日日夜夜为自己的高位战战兢兢,把荣华当作忧患。我身为外戚,事事都碰到好运,应该警诫受到过分的宠爱。但陛下屡屡降下诏书,给我太多的荣耀,使我怎么能承受?怎么能心安?现在有不少才德之士,如光禄大夫李熹高风亮节,鲁艺洁身寡欲,李胤清廉朴素,都没有获得高位,而我无能无德,地位却超过他们,这怎么能平息天下人的怨愤呢?因此乞望皇上收回成命!”但是皇帝没有同意。
晋武帝咸宁三年,皇帝又封羊祜为南城侯,羊祜坚辞不受。羊祜每次晋升,常常辞让,态度恳切,因此名声远播,朝野人士都对他推崇备至,以至认为应居宰相的高位。晋武帝当时正想兼并东吴,要倚仗羊祜承担平定江南的大任,所以此事被搁置下来。羊祜历职二朝,掌握机要大权,但他本人对于权势却从不钻营。他筹划的良计妙策和议论的稿子,过后都焚毁,所以世人不知道其中的内容。凡是他所推荐而晋升的人,他从不张扬,被推荐者也不知道是羊祜荐举的。有人认为羊祜过于缜密了,他说:“这是什么话啊!古人的训诫:入朝与君王促膝谈心,出朝则佯称不知——这我还恐怕做不到呢!不能举贤任能,有愧于知人之难啊!况且在朝廷签署任命,官员到私门拜谢,这是我所不取的。”
羊祜平时清廉俭朴,衣被都用素布,得到的俸禄全拿来周济族人,或者赏赐给军士,家无余财。临终留下遗言,不让把南城侯印放进棺柩。他的外甥齐王司马攸上表陈述羊祜妻不愿按侯爵级别殓葬羊祜的想法时,晋武帝便下诏说:“羊祜一向谦让,志不可夺。身虽死,谦让的美德却仍然存在,遗操更加感人。这就是古代的伯夷、叔齐之所以被称为贤人,季子之所以保全名节的原因啊!现在我允许恢复原来的封爵,用以表彰他的高尚美德。”
羊祜是成功的,上至一国之主,下至黎民百姓,都对他表示敬佩。羊祜的参佐们赞扬他德高而卑谦,位尊而谦恭。
谦和宽容的气质,是营造良好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是吸纳能量、汇集百川、在未来竞争中展示优势的前提。
谦和是一种智慧,是为人处世的黄金法则,懂得谦和的人,必将得到人们的尊重,受到世人的敬仰。
在今天这个纷扰繁杂的社会里,它还是因为太少而可贵,如果人们都能多一点谦和的心态,也许我们就能含笑携手,走进人生意义的另一个境界。
惟有今日埋头,方能明日出头
埋头是一种屈,出头是一种伸。屈是在困境中求生存的“耐”;是在误解中避纷争的“忍”;是在竞争中知取舍的“恕”;是在交往中谋团结的“和”。
在不利的环境中,一个人只有顺应天道,能屈能伸,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许多有抱负的人都忽略了积少才可以成多的道理,一心只想一鸣惊人,而不去做埋头耕耘的工作。等到忽然有一天,他看见比他开始晚的,比他天资差的,都已经有了可观的收获,他才惊觉到自己这片园地上还是一无所有。这时他才明白,不是上天没有给他理想或志愿,而是他一心只等待丰收,可是忘了播种。
再饱满的种子如果不经历风吹雨淋,烈日暴晒,不经历艰难破土的阵痛,将永远只是一粒被包裹在壳里的种子,而永远长不成参天大树。
2008 年 8 月 24 日,中国拳击运动员邹市明为中国夺得了奥运会上的首枚金牌。这位身高才 1.65 米,体重不足 48 公斤,还带有一丝稚气的“世界拳王”获得如此高的成就的秘诀是什么呢?
“勤奋,不怕吃苦。”这是邹市明的父亲母亲以及他的教练给出的答案,惊人地一致。勤奋、不怕吃苦,这就是先天条件并不符合做拳击手的邹市明领军中国拳击成功“登顶”的秘诀所在,这也是所有成功者必备的首要条件。为此,邹市明付出了鼻梁骨折、身体受伤的代价。
荀子云:“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老子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没有少年破万卷书的积累,没有青年仗剑游侠的经历,没有中年世事洞明的沉淀,又怎么会有秀口一吐盛唐的李白?
洪荒宇宙,白驹过隙。古之常理,今之亦然。惟有埋头厚积,才能出头薄发!
马云,其人相貌难扬,三次落榜却要引领中国互联网最大的变革,结果处处碰壁。然而他说:“我要用十年的沉默积淀换一个神话的实现!”2006 年,他的公司名扬全球;2009 年,他本人荣膺十大商业领袖之一。是呀,十年并不长,沧桑已变!他用十年的毁家纾难、沉默、沉默,缔造了一个神话的实现——阿里巴巴;他用十年的筚路蓝缕、积淀、积淀,成就了一个厚积而薄发的自我。
漫漫人生,何止马云!李开复硅谷商战十余年,在实践中寻找经验,终成当今中国 IT 商业巨子。北大学生李彦宏,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最终造就了中国搜索的龙头——百度。金麟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变为龙!
寰宇古今中外,八荒六合之间,甘于埋头,是一种历练,是一种蓄势,更是一种经得起人生起伏的大境界;勇于出头,是一种豁达,是一种潇洒,是一种参悟苦厄后的大自信。犹然想起大家梁漱溟对其彪炳史册的功绩只有一句话:“我曾在寂静中行走。”
惟有埋头,在埋头中经历痛苦黑暗、失落惆怅后选择厚积,才能在这积淀之后,化茧为蝶,出头薄发!
所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正如爬山,你只好低着头,认真耐性地去攀登。到你付出相当的辛劳努力之后,登高下望,你才可以看见你已经克服了多少困难,走过来多少险路。这样一次次的小成功,慢慢才会累积成大的更接近理想目标的成功。
最终的目标绝不是转眼之间所可以幸致,在未付出辛劳艰苦和屈就的代价之前,空望着那遥远的目标着急是没有用的。而惟有从基本做起,按部就班地朝着目标进行才会慢慢地接近它、达到它。古人说:“惟有埋头,乃能出头。”种子如不经过在坚硬的泥土中挣扎奋斗的过程,它将只是一粒干瘪的种子,而永远不能发芽长成一株大树。
富而不奢者鸿运长
好的名声,是靠个人的修养、品质、业绩和成就换来的,而不是靠摆架子摆出来的,架子是一种无聊的、骗人的东西。真正有品质、业绩和成就的人,绝不会刻意追求架子,事实上,刻意追求架子的人也不可能真正有所作为。
在科学领域,爱因斯坦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大家,也有资格摆架子,但据说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着装和修饰非常简朴,日常生活不修边幅,以至有一次去参加演讲时,负责接待工作的人把他的司机当成了他本人,而把他当成了司机。这虽说是个笑话,可也反映了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不摆架子、低调做人的姿态。
爱因斯坦从不摆世界名人的架子。他吃东西非常随便,外出时常坐二三等车,推导和演算公式常利用来信信纸的背面。并且,他还经常穿着凉鞋和运动衣登上大学讲坛,或出入上流社会的交际场合。有一次,总统接见他,他居然忘记了穿袜子,但这并不影响他在总统和人民心目中的伟大形象。
爱因斯坦初到纽约时,身穿一件破旧的大衣。一位熟人劝他换件新的,他却十分坦然地说:“这又何必呢?在纽约,反正没有一个人认识我。”
过了几年之后,爱因斯坦已成了无人不晓的大名人,这位熟人又遇到了爱因斯坦,发现他身上还是穿着那件旧大衣,便又劝他换件好的。谁知爱因斯坦却说:“这又何必呢?在纽约,反正大家都认识我。”
可见,一个人的名声,并不是穿件漂亮的衣服就能得来的,只要你为社会、为人民做出了贡献,就会赢得大家的爱戴,赢得好的口碑。
康熙十六年,于成龙被擢任福建按察使,主管一省司法。去福建上任前,他嘱人买了数百斤萝卜放在船上。有的人不解地问他:萝卜又不值钱,买这么多干什么?他回答道:“沿途供馔,得赖此青黄不接的时候,以用糠杂米野菜为粥。”即使有客人来了,也和他一同吃薄粥。他对客人说:“我这样做,可留些余米赈济灾民,如若上下都和我一样行事,更多的灾民会渡过难关,存活下来。”江南、江西的百姓因为于成龙自奉简陋,每天只吃青菜佐食,所以给他起了个外号“于青菜”,以示亲切景仰。于成龙喜欢饮茶,考虑到茶价很贵,他不愿意多破费,便以槐叶代茶。他让仆人每天从衙门后面的槐树上采几片叶子回来,一年下来,把那棵树都快采秃了。
于成龙身体力行,使爱好奢侈艳丽的江南民俗大为改变,人们摒弃绸缎,以穿布衣为荣。一些平日鱼肉百姓的地方官,因知道于成龙好微服私访,每遇见白发伟躯者便胆战心惊,以为是于成龙,不得不有所收敛。
康熙二十三年,于成龙病死在两江总督任上。僚吏来到他的居室,见这位总督大臣的遗物少得可怜,而且都不值钱。床头上放着个旧箱子,里面只有一袭官袍和一双靴子,大家忍不住唏嘘流涕。
于成龙去世的消息传出后,江宁城中罢市聚哭,家家绘像祭奠。出殡那一天,江宁数万名百姓,步行 20 里,哭声震天,竟淹没了江涛的声音。
当年,康熙帝巡视江南,沿途所延访的官吏,无不对于成龙啧啧称赞。康熙帝不无感慨地对随行的人员说:“朕博采舆论,敢称于成龙实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真百姓之父母,朕肱股之臣啊!”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任何一件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只能存在于一个系统之中。有些人往往忽视这一点,他们在爬到一定高位时,不是居功自傲,便是矜才使气、盛气凌人。想一想宇宙之大、人际之繁,一人之功、一己之才算得了什么?更何况每一个人的“功”和“才”都是踩着别人的肩头摘得的。所以,才大而不气粗,居功而不自傲,富而不奢者才能鸿运当头。
在生活上富而不奢,低调些,不仅有助于自身的品德修炼,而且也能赢得上下的交口称誉。
懂得用平常心做平常事
平凡人的世界发生的多是平凡的小事,惊天动地的大事终究很少,而且多带有偶然性。一个人要是总想去干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是一种不正常的心态。保持一颗平常心,去做好每一件平常事,是职业精神的精髓,是职业道德的本质,是思想道德最起码的要求,也是敬业的具体体现。
平常心首先要的是一种心境,不仅是对待周围的环境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要对周围的人事做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有一份平静和谐。
人们常说:“得而不喜,失而不忧。”意思是说,人要保持一颗平常心,要以平常心做平常事。
人的一生,长长短短,聚聚散散,不可能事事都能达到完美,平常心才是人活于世间的至高境界。平常心是清净之心,是光明之心;平常心是超脱名利、不溺欲海之心。
在一次作家会议上,一位年轻男作家看到身边的一位女作家衣着十分朴素,且言谈举止也十分的矜持,便问:“小姐,你是专业作家吗?”“是的,先生。我只是写点小说,不敢妄称作家。”于是,男作家断定眼前这位谦虚的女士只是一名普通的文学青年而已,于是摆出了一副傲慢的态度:“那我们算是同行了。我已出版了 339 部小说,请问小姐你呢?”“我只写过《飘》这一部。”女作家的回答让那位自傲的男作家羞愧的无地自容。这位女作家就是玛格利特·米切尔,她用了十多年的时间虽然只写了一部小说《飘》,但是《飘》自出版以来,这部厚达 1000 多页的小说一直位居美国畅销书的前列。截止 20世纪 70 年代末期,小说己被译成 27 种文字,在全世界的销售量也逾2000 万册。相反那位出版过 339 部小说的男作家早已经无人知晓了。
做好平常事,不能只顾眼前、只图一时,而要立足长远,一以贯之。坚持一日两日、一年半载不难做到,而要几年、十几年如一日,没有一颗平常心是绝对办不到的。有了一颗平常心,就不会浮躁、势利、见异思迁,就不会整天琢磨攀高枝、当大官、发大财,而只会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心无旁骛地做好本职工作。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不可能事事顺心如意,但是,如果你能时时拥有一颗平常心,以平常心做平常事,便能够接受那些无法改变的人和事,不再怨天尤人。平常心,其实并不平常,它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平平淡淡才是真。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好自己的事情,做一个善良的人,顺其自然,生活将变得相对轻松起来。即使遇到了巨大困难和挫折,也会领略到人生的很多美好,带给自己和他人更可贵的人性魅力。
平常心在适当的时候所产生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拥有一颗平常心的人往往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对待别人的错误或者误解往往都是淡然一笑,不予理睬。他们并不是看轻对方,而是一种无声的谅解。对对方的赞扬采取一种平和的心态,不是断然拒绝这种恭维,更不是欣然接受这种赞扬,这类人的形象魅力也在这种无声的淡然一笑中散播开去。
拥有平常心的人,他们做人光明磊落,做事坦坦荡荡,不虚假也不掩饰,也不会在名利面前乱了手脚;去做一些有损名誉的事情。
平常事是具体的、实在的,也是群众最需要解决、最期望做好的。做好平常事,不会有额外的报酬,也许不会得到领导的赞许和嘉奖,更不会有鲜花和掌声。然而,我们的事业需要踏踏实实干事、兢兢业业工作的人,需要每个人保持平常心,做本分人,立本分志、尽本分责、出本分力。敬业的精神永远都不会过时,永远受到人们的推崇和仰慕。始终怀着一颗平常心,才能做好分内应做的每一件平常事。
谦逊做人才能平和处世
做谦逊的人,实际上就是做一个被人们认同和喜爱的人。谦逊的人才能平和处世。因为具有骄矜之气的人,大多自以为能力很强,很了不起,做事比别人强,看不起别人。由于骄傲,则往往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由于自大,则做事专横,轻视有才能的人,看不到别人的长处。骄矜对人对事的危害性是很大的,这一点古人认识得十分清楚。
一代名君唐太宗曾对侍臣说过:“天下太平了,自然骄傲奢侈之风容易出现,骄傲奢侈则会招致危难灭亡。”
唐代的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唐中宗时做修文馆学士,为人恃才自傲,曾对人说:“我的文章那么好,应该让屈原、宋玉来做我的衙役,我的字足以让王羲之北面朝拜。”杜审言有些太自不量力了,所以被后世的人们所嘲笑。这样骄傲自夸只是显出了他的见识短浅,并没有人认为他的才能真的有那么大。
《劝忍百箴》中对于骄矜问题是这样论述的:金玉满堂,没有人能够把守住。富贵而骄奢,只会自食其果。国君对人傲慢就会失去政权,大夫对人傲慢就会失去领地。魏文侯接受了田子方的教诲,不敢以富贵自高自大。骄傲自夸,是出现恶果的先兆,而过于骄奢注定要灭亡。人们如果不听先哲的话,后果将会怎样呢?贾思伯平易近人、礼贤下士,客人不理解其谦逊的原因。贾思伯回答了四个字:骄至便衰。
确实是这样。现代人最大的问题,就是骄矜之气盛行,千罪百恶都产生于骄傲自大。骄横自大的人,不肯屈就于人,不能忍让于人。做领导的过于骄横,则不可能很好地指挥下属;做下属的过于骄傲就会不服从领导;做儿子的过于骄矜,眼里就没有父母,自然不会孝顺。骄矜的对立面是谦恭、礼让。要忍耐骄矜之态,必须是不居功自傲,能够自我约束,克制骄傲的产生。要常常考虑到自己的问题和错误,虚心地向他人请教学习。
记得一位哲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自夸是明智者所避免的,却是愚蠢者所追求的。真正的明智者之所以不会自吹自擂,因为他知道宇宙广大、学海无涯、技艺无穷,终其一生,也不能洞悉其中的全部奥秘。
而一切平庸之辈,满足于一知半解,满足于点滴成绩,他们用富丽堂皇的话装饰自己,以讨得廉价的喝彩。
谦逊能够克服骄矜之太,能够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人们所尊敬的是那些谦逊的人,而决不会是那些爱慕虚荣和自夸的人。
平和处世是关于做人的哲学。平和处世是一种心态,是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是对事物的平静、超然而不过分、不激烈的态度。
要做到平和,一要大度,大度能包容天下可容之事。二是要辩证,面对好事而不过分欢喜,面对坏事而不过分悲观;好坏没有绝对,塞翁失马,焉知祸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平气和,泰然处之。平和的心容易知足,平和也是人生至高的境界。
得势之后别耍派头,否则将会摔跟头
有这样一个寓言:说一只野兔被老鹰捉住了,像小孩一样的大哭大叫,这时,一只乌鸦飞了过来,得意忘形地对野兔说:“你平时不是跑得挺快吗?这次怎么不跑了?看,还是我们有翅膀的好啊。”接着便大谈自己翅膀的好处,说到忘情处,还手舞足蹈起来,正在这时,另一只老鹰突然飞下来捉住了它,它将得到和野兔一样的命运了。野兔在断气之时,对乌鸦说:“啊,你方才还在为自己的平安而得意忘形,现在你也该哀叹和我有着同样不幸的命运了。”
当一个人事业有成,或加官晋爵之时,当然是应该值得庆贺的。但这种庆贺应适可而止,切忌得意忘形,特别是在言辞上,那种大有“上嘴唇顶天,下嘴唇顶地”的高谈阔论,还是少一些为妙。因为在你的身边,还有一些失意的人,你的张扬会引起他们的心态失衡,有时会激起他们做出一些超出自己能力控制范围的事情,以至于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如果是在失意的朋友面前,则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了,只有在言辞上低调,才能融入到朋友之中,从而更好的保护自己。
得意时要少说话,而且态度要更加谦卑,这样才会赢得朋友们的尊敬。
月不圆的时候,可以慢慢圆起来;月圆了后,就要开始亏了。日还没到中天,它可以到达中天,但到达中天以后,就要西斜了。你得意什么呢?
人平时立身处世应当遵循心安理得的原则。日有升降,月有盈亏,人有祸福。要做到盈余时不要沾沾自喜;亏损时不要垂头丧气;吉祥时不要得意忘形;凶险时不要惊慌怨恨。一切都是时间、时序使然。
现代人的格言“顺利时夹着尾巴做人,逆境时挺起胸膛做人”,也就是上面的道理。
“得意忘形者败”,最经典的例子,恐怕就是庄子的《螳螂捕蝉》了。
庄子有一天,看到一只大鸟,但飞得很低。他感觉奇异,拿着弓箭追到林子里。看到一只蝉正在树叶上自鸣得意,引起了螳螂的注意,螳螂正准备引出长长的螳臂捕吃蝉的时候,一只黄雀已经等在后面了。庄子看到这怵目惊心的一幕,把弓箭扔掉了,跑回家去。他想,在这个世界上,为了眼前的利益、一己的利益,物物相害,何时了得?
看见了眼前的利益,就得意而忘形,这会有生命之虞!而不仅是失败的问题了。
蝉得意忘形而忘记收敛,导致生命危险;螳螂为了利益而张扬,把自己推到危险的境地;而黄雀在静观这一幕,等待着自己的胜利,满以为自己有最大的胜算;可惜,还有瞄准它的弓箭!
忘形者险,忘形者败!得势之后耍派头,很容易摔跟头。
进什么庙,要学会念什么经
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进什么庙,念什么经”,指的是说话要把握尺度,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古人道:“一言可以兴邦”,同时又说:“一言可以丧邦”,可见,这“一言”决不是闹着玩的,它不但可能决定你人生事业的成败,甚至可能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命运的兴衰。所以,荀子说:“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意思就是一个人何时“言”何时“默”,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力求做到“当”——恰如其分。那么,“言而当”在说话中真这么重要吗?
从前,有位国王,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满嘴的牙都掉了。于是,他就找了两位解梦的人。国王问他们:“为什么我会梦见自己满口的牙全掉了呢?”第一个解梦的人就说:“国王,梦的意思是,在你所有的亲属都死去以后,你才会死,你的家族将一个都不剩。”国王一听,龙颜大怒,杖打了他一百大棍。第二个解梦人说:“至高无上的国王,梦的意思是,您将是您所有亲属当中最长寿的一位呀!”国王听了很高兴,便拿出了一百枚金币,赏给了第二位解梦的人。这个故事是不是应了一句老话“好言一句三冬暖,话不投机六月寒”呢?同样的事情,同样的内容,为什么一个会挨打,另一个却受到奖赏呢?只因为挨打的人说话不“当”,受奖的人说话“恰当”而已。
鲁迅在《立论》一文中,也曾生动地描绘了说话“当”与“不当”带来的不同结局:有一家生了一个男孩,全家高兴透顶。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一个客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于是他得到一番感谢。一个客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做官的。”于是他受到几句恭维。一个客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于是他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何以如此呢?只因说话“当”与“不当”而已。
市井间有类“会说话”之人,特点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就是其一。《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城,小心翼翼初登荣国府时,王熙凤的几段话就展现了她“会说话”的超凡才能。先是人未到话先行:“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尚未出场,就给人以热情似火的感觉。随后拉过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笑着说:“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儿,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一席话,既让老祖宗悲中含喜,心里舒坦,又叫林妹妹情动于衷,感激涕零。而当贾母半嗔半怪说不该再让她伤心时,王熙凤话头一转,又说:“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至此,她把初次见到林妹妹应有的又悲又喜又爱又怜的情绪,抒发表演得淋漓尽致。
只要简单的注意一下周围的人,就不难发现他们是各种各样的:他们的心理特点、脾气性格、语言习惯各不相同。由于这个缘故,也就决定了对他们说话的要求是不同的。所以,不能用统一的说话方式来交流。一般说来,办事严谨、诚实、老练的人,最喜欢听流利而稳重的话,这时,你说话时要注意态度尊敬,既不能高谈阔论,也不可婉转如簧,而应以忠实见长,朴实无华,直而不曲。话语虽简单,但言必中的,给人以老实敦厚的印象。若对方性情豪放、粗犷,则他喜欢听耿直、爽快的话,那么你就应忠诚、坦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美丑、善恶的爱憎要强烈分明。若对方是学识渊博的高雅之士,他可能崇尚旁征博引而少芜杂的言辩,你不妨从理论问题谈起,引经据典,纵横交错,使谈话富有哲理色彩,但言辞应表现出含蓄和文雅,显得谦虚而又好学上进。
行为谦逊的人朋友最多
谦逊永远属于有深度的人。只有自己的道德水准、知识和能力水平达到一定高度的人,才会认识到认知的无限性和自身认知有限性之间的巨大差距,真正从更高层次上反思自身的不足,从而弯下自己的腰,去真诚地向高于自己的人表达由衷的敬意。因此,能够对他人表达尊敬的人,也往往是受人尊敬的人,更是能拥有最多朋友的人。
京剧大师梅兰芳,他不仅在京剧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而且还是丹青妙手。他拜名画家齐白石为师,虚心求教,总是执弟子之礼,经常为白石老人磨墨铺纸,全不因为自己是名演员而自傲。
有一次齐白石和梅兰芳同到一家人家作客,白石老人先到,他布衣布鞋,其他宾朋皆社会名流或西装革履或长袍马褂,齐白石显得有些寒酸,不引人注意。不久,梅兰芳到,主人高兴相迎,其余宾客也都蜂拥而上,一一同他握手。可梅兰芳知道齐白石也来赴宴,便四下环顾,寻找老师。忽然,他看到了冷落在一旁的白石老人,他就让开别人一只只伸过来的手,挤出人群向画家恭恭敬敬地叫了一声“老师”,向他致意问安。在座的人见状很惊讶,齐白石深受感动。几天后特向梅兰芳馈赠《雪中送炭图》并题诗道:
记得前朝享太平,布衣尊贵动公卿。
如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
梅兰芳不仅拜画家为师,他也拜普通人为师。他有一次在演出京剧《杀惜》时,在众多喝彩叫好声中,他听到有个老年观众说“不好”。梅兰芳来不及卸装更衣就用专车把这位老人接到家中。恭恭敬敬地对老人说:“说我不好的人,是我的老师。先生说我不好,必有高见,定请赐教,学生决心亡羊补牢。”老人指出:“阎惜姣上楼和下楼的台步,按梨园规定,应是上七下八,博士为何八上八下?”梅兰芳恍然大悟,连声称谢。以后梅兰芳经常请这位老先生观看他演戏,请他指正,称他“老师”。
行为谦虚的人能跟所有人交朋友,虚心求教,因为跟这样的人交朋友,让人没有拘束,如沐春风。
谦虚的人总是处处受欢迎,而那些大肆张扬,傲慢无礼的人通常是遭人反感厌恶的。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年轻时很骄傲,言行举止,咄咄逼人,不可一世,后来有一位朋友将他叫到面前,用很温和的语言说:“你从不肯尊重他人,事事自以为是,别人受了几次难堪后,谁还愿听你夸耀的言论?你的朋友将一个个远离你,你再也不能从别人处获得学识与经验。而你现在所知道的事情,老实说,还是太有限了。”
富兰克林听了这番话后,很受震动,决心痛改前非。从那以后,他处处注意,言语行为谦恭和婉,慎防损害别人的尊严和面子,不久,他便从一个被人敌视,无人愿意与之交往的人,变为极受人们欢迎的成功人物。
一个人从来不愿接受别人的意见,一意孤行,不把他人放在眼里,那么他即便有很高的天赋也不会有所成就。而富兰克林正是因为变得谦逊,才拥有了丰富的人际关系资源,成为美国一位伟大的领袖。
柴斯特·菲尔德说:“如果你想受到赞美,就用谦逊去作诱饵吧。”谦虚不仅是人们应该具备的美德,从某种意义上说,谦虚也是获胜的力量。
当你以谦逊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就能减少一些冲突,还容易被他人接受。尤其在对峙双方地域不同、文化背景各异的情况下,偶然一句“我不太明白”、“我没有理解你的意思”、“请再说一遍”之类谦恭的言语,会使对方觉得你富有涵养和人情味,真诚可亲,从而赢得别人的好感。
古话说:“谦受益,满招损。”这道理就像,一个杯子如果不能把其中的水倒掉,又怎么能接受新的甘泉呢?在人生的舞台上,那些谦虚豁达的人总能赢得更多的知己和成功的机会,那些妄自尊大、炫耀自己、贬低别人的人总是令别人反感厌恶,最终在交往中使自己到处碰壁,处处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