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语”
自然界存在着一定的规律,人类恪守自然规律,我们必须尊重自然,按照客观规律去做事,只有这样我们的一切活动和行为才不会有偏差,才不会无价值,才不会违背大道的宗旨而受到惩罚。
“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①。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②。
镇以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③。
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④。
“注解”
①自化,自己运行,自生自灭。
②无名,没有名字;朴,素朴;无名之朴,即如道一般的素朴。
③无欲,没有欲望。
④自定,自己走向安定。
“译文”
道永远是顺任自然的,然而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
侯王如果能持守它,万物就会自生自长。
自生自长而至贪欲萌作时,我就用道的真朴来安定它。
用道的真朴来安定它,就会不起贪欲。
不起贪欲而趋于宁静,天下便自然复归于安定。
“深度剖析”
这是《道经》的最后一章。《道经》即哲学。老子把第一章提出的“道”的概念,落实到他理想的社会和政治——自然无为。在老子看来,统治者能依照“道”的法则来为政,顺任自然,不妄加干涉,百姓们将会自由自在,自我发展。在二十五章提到“道法自然”,自然是无为的,所以“道”也无为。“静”、“朴”、“不欲”都是无为的内涵。统治者如果可以依照“道”的法则为政,不危害百姓,那么天下就会太平,人民也会拥戴他。
老子在这哲学篇的最后一章画龙点睛地抹上了重要的一笔作为结束语,便愿那些身系着江山社稷、黎民百姓的的君主侯王们能够带头恪守天下准则——自然规律。
自然有其自身的规律,人为地去改变它反而只能带来坏的结果,笼中的小鸟不再有灵性,关起来的老虎也会失去往日的威风。所以我们必须尊重自然,按照客观规律去做事,只有这样我们的一切活动和行为才不会有偏差,才不会无价值,才不会违背大道的宗旨而受到惩罚。大道看似无为而有为,看似无形而有形,看似无眼而有眼,它时刻关注着世间万物的一举一动。不管我们的行事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大道都看得一清二楚,它都会有所反映和评判,而且它的反映是自然而然的,它的评判是公证不偏的。
老子在这一章的中心思想,简而言之,就是要我们人类向自然学习,臣服于自然的治理,效法大道的无为和无言,才能顺天道而昌盛,而这也是做事成功的关键。我们只有臣服于自然,才能感受到自然宽广的胸襟;才能领略到自然兼容万物的宽宏。这样我们才能受到自然的启迪,拥有博爱的精神和平常之心,才能在为人处世的时候与自然规律相融,万事也就自然顺利了。而我们向自然学习,才能从中领悟到许多生活的道理。
自然界中的生物链如弱肉强食: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淤泥,虽然有些残酷,但它们是在周而复始地循环,没有一点浪费。这无疑是在遵循一种自然规律。我们只有认真地体会和了解自然,才能对人生有更明确的理念;才能够认识到我们的价值和尊严了解每个人都有决定自己如何生存的权利。才能对生活充满希望和激情;才能看清虚伪与真实,分清光明与黑暗;才能使我们满怀热情充满正义感;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安定,生活更祥和!
自然同它无声的诉说教给我们许多生活的道理。
它能够认识个人的价值和尊严,确定任何人有权决定他们是谁。
它能更加生动,帮你寻找生活的热情,一种精力充沛的感觉。
它能给人以启蒙——给你的思想带去新的光亮,帮你认清虚伪和做作。
它能给人以鼓舞——给你闯荡世界和建立功绩的精力,使生活充满热情和友爱,为正义而工作。
它能体现一种真实自我同大我相联系的信仰,一种聆听你发自内心的声音,点然生命之火,能帮你找到生活之路的信仰。
反之就是矫揉造作,矫揉造作与顺应自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换个角度看,事理都有自然之道,不是可造作出来的,学会顺应自然,做起事来就会得心应手,生活也会无忧无虑。
人生就像一场木偶剧,总是被无数根线操纵:追逐金钱,就会受金钱的束缚;追求功名,就会受功名的束缚。只有抛开名利,才能超脱于种种束缚之外。
做人做事要有主见,要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就可以使自己遇事进退自如,不受他人控制。另外,人贵自知,处世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做事要看是否可行,做到卷舒自在的适然境界。
佛家主张凡事都要随缘,人必须随着天定的因缘来处理事情。反之凭自己的主观努力一意孤行,不论怎样也无法达成自己的意愿。儒家主张“素位”,就是君子坚守本位而不妄贪其他权势,要满足自己所处的现实环境,这和佛家所说“万事皆缘,随遇而安”是相通的。一个安于现实的人,能快乐度过一生;反之,一个不满于现实环境的人,整天牢骚满腹,愤世嫉俗,只会害己、害人。这里万事随缘,随遇而安,应从积极意义来理解。
从处事角度来看。凡事不可强求,有些事在现有条件下行不通,就等时机成熟之时再做,这就需要安于现状等待时机的耐心,而不是心慌意乱。凡事强求而不遵循事物的基本规律就难行得通。
总之,我们只有严守自然的规律,遵循大道的无为,对人对物都不加干涉,顺其自然地工作和生活,只有这样的工作和生活才是幸福快乐的。这也是我们人生卓越的奥妙所在。
“案例一”
禅院的草地上一片枯黄,小和尚看在眼里,对师父说:“师父,快撒点草籽吧!这草地太难看了。”
师父说:“不着急,什么时候有空了,我去买一些草籽。什么时候都能撒,急什么呢?随时!”
中秋的时候,师父把草籽买回来,交给小和尚,对他说:“去吧,把草籽撒在地上。”
小和尚高兴地说:“草籽撒上了,地上就能长出绿油油的青草!”
起风了,小和尚一边撒,草籽一边飘。
“不好,许多草籽都被吹走了!”小和尚喊道。
师父说:“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担心什么呢?随性!”
草籽撒上了,许多麻雀飞来,在地上专挑饱满的草籽吃。小和尚看见了,惊慌地说:
“不好,草籽都被小鸟吃了!这下完了,明年这片地就没有小草了!”
师父说:“没关系!草籽多,小鸟是吃不完的!你就放心吧!明年这里一定会有小草的。随意!”
夜里下了大雨,小和尚一直不能入睡,他心里暗暗担心草籽被冲走。第二天早上,他早早跑出了禅房,果然地上的草籽都不见了。于是他马上跑进师父的禅房说:“师父,昨夜一场大雨把地上的草籽都冲走了,怎么办呀?”
师父不慌不忙地说:“不用着急,草籽被冲到哪里,它就在哪里发芽!随缘!”
不久,许多青翠的草苗果然破土而出,原来没有撒到的一些角落里居然也长出了许多青翠的小苗。
小和尚高兴地对师父说:“师父,太好了,我种的草长出来了!”
师父点点头说:“随喜!”
顺其自然,不必刻意强求,只要付出了就一定能够得到回报!
“案例二”
有一次,庄子带着他的几个学生到吕梁游览观赏美妙的大自然景色。只见那吕梁的瀑布飞流而下,溅起的水珠泡沫直达四十余里以外。瀑布下来冲成一条水流湍急的河,在这里,就连鼋鱼、鼍这一类水族动物都不敢游玩出没。然而,庄子却突然发现一个汉子跳入水中畅游。庄子大吃一惊,以为这个汉子有什么伤心事欲寻短见,于是,他立即叫自己的学生顺着水流赶去救那个人。
不料,那汉子在游了几百步远的地方却又露出了水面,上得岸来,披着头发唱着歌,在堤岸边悠然地走着。
庄子赶上前去,诚恳地问他说:“请问,游水有什么秘诀吗?”
那汉子爽快地一笑说:“没有,我没有什么游水的秘诀,我只不过是开始时出于本性,成长过程中又按照天生的习性,最终能达到一种境地是因为一切都顺应自然。我能顺着漩涡一直潜到水底,又能随着漩涡的翻流而露出水面,完全顺着水流的规律而不以自己的生死得失来左右自己的行为,这就是我游水游得好的道理。”
庄子又问道:“什么叫做开始出于本性,成长中按照天生的习性,而有所成就是顺应自然呢?”
那汉子回答说:“如果我生在丘陵,我就去适应山地的生活环境,这叫做出自本来的天性,如果长在水边则去适应水边的生活环境,这就是成长顺着生来的习性;不是有意地去这样做却自然而然地这样做了,这就叫顺应自然。”
庄子听了汉子的一番话,若有所悟地点头而去。
“案例三”
如果你的鸡被偷了,如何证明哪一只鸡是你的呢?
丁宝桢任山东巡抚时,在济南府(今山东济南)处理过一桩案子,使远近之人心服口服。
清同治末年,济南近郊的一位农夫进城卖鸡,前后担了两个鸡笼,走到张记老字号烧鸡店时,被一伙计叫住,说要买他的鸡。
农夫担着鸡笼,走近烧鸡店的储鸡处停了下来。
那伙计边摸鸡的肥瘦,边讲价钱。他欺负农夫是一位乡下人,故意把价钱压得很低。
农夫一听,便不想做这笔生意,担起鸡笼就走。
走没多远,又快步担鸡回来,喊伙计出来,说他的鸡少了一只。
伙计讪笑着踱出来,说:“您老也不张开眼看看,这是济南府百年老字号了,会要您一只鸡?”
众人见争吵,围了过来,听伙计说完,七嘴八舌地说:“就是嘛!老字号哪干这事儿,准是这乡下人穷急了,陷害起人来了。”
农夫一听,满面着急,说:“鸡如果是我家的,多一只少一只没什么。可我是替别人来卖的,若少了一只,回去如何交待呀?”
伙计把双手交叉环抱在胸前讪笑农夫,正在这时,听见有人喊:“丁巡抚来了!”
丁宝桢这天路过此地,见有大群人围着吵嚷,便令停轿,把争吵的两人叫来询问。
农夫和伙计各执一辞,讲述一遍。
丁宝桢问农夫:“你的鸡有数吗?”
农夫说:“有数,装笼子时是三十六只,现在只有三十五只,我进城后这是第一桩买卖。”丁宝桢又问伙计:“你店中养的鸡有数吗?”
伙计说:“有数。前天进了一百二十只,昨天杀了四十只,今天杀了四十九只,还剩三十一只。”
丁宝桢让手下分别去数,鸡数果然都对。
丁宝桢笑了一笑,说:“看来这案子得问鸡自己了。”
于是传令带上农夫、伙计和他们各自的鸡,到巡抚衙门去。众人听说巡抚大人要审鸡,都觉得十分新奇,争相前往观看。
丁宝祯升堂坐下,问伙计:“你们店里的鸡喂什么?”
伙计说:“喂高粱。”
丁宝桢又问农夫:“你的鸡喂什么?”
农夫说:“我们庄户人家的鸡从不喂,让它们自己去山坡上吃菜。”
问明之后,丁宝桢传来宰鸡匠,把双方的鸡全杀了,扒开肠胃看看里面残留的食物。
只见农夫的鸡肠中都是草、菜,而店中的鸡肠中大都是高粱,只有一只是草和菜。
丁宝桢一看,一拍惊堂木,喝问店伙计还有什么话说。那伙计只好供认偷了农夫一只鸡,原想混水摸鱼不会有事,哪知农夫颇精明,出店不远停下数鸡,发现少了一只。
丁宝桢命令手下打伙计三十大板,罚他赔农夫全部鸡钱,并逐出济南府,永不准其进济南卖烧鸡。
世人多爱争吵,为的就是各执一理,甚至有理说不清;事实上,凡事都有因果和来龙去脉,在面对问题时,不妨学学丁宝桢从逻辑上去求证,很多事就不用吵来吵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