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混合观人法与分别观人法,皆就一人之才性如何以为言者也,至比较之观人法,则有二目:一为理论的比较。先立人品标准,然后以其人合之,使可归宿。如常言某为君子某为小人是也;一为实用的比较:即比二人之长短优劣以为言①。如云某事甲胜乙,某事乙胜甲是也。兹分叙为二节如下。
“注释”
①(xié):度量物体周围的长度,泛指衡量。
“译文”
混合观人法和分别观人法,都是就一个人的才能性情如何而言,至于比较观人法,则又分为两类:一是理论上的比较。即先确立衡量人品的标准,然后再来衡量这个人,把他归入某一类。如常说某人是君子,某人是小人;二是实用的比较。就是比较二人的长处、短处和优点缺点。如说做某件事,甲比乙强,某件事,乙比甲强。现分为两节叙述。第一节理论的比较“原文”
尹文子云:”各有三科:一曰命物之名,方、圆、黑、白是也。二曰:毁誉之名,善、恶、贵、贱是也。三曰:况谓之名①,贤、愚、爱、憎是也。“夫善恶贵贱为毁誉之名固矣。然孰毁孰誉,不能无故而施,善恶贵贱,不可无因而得,则比较之说尚焉。盖善者恶之反,贵者贱之反,善贵与恶贱不相比较,则不能生也。愚前论观人术出自名家,今尤以理论的比较观人法同于尹文论名之第二科,凡智、愚、圣、忠、佞、勇、怯、辩、讷等,皆善恶贵贱之类也。
“注释”
①况:比较。
“译文”
尹文子说过:”名有三种:一是称呼事物之名,比如方、圆、黑、白就是。二是诋毁和赞誉之名,比如善、恶、贵、贱就是。三是比较称呼之名,比如贤、愚、爱、憎就是。“善恶贵贱本来就是诋毁和赞誉之名。但诋毁谁称赞谁,不能没有理由;善恶贵贱,也不能没有原因而得名,这就可以看出比较观人法的高明之处了。善是恶的反面,贵是贱的反面,善良、高贵与丑恶、低贱,没有比较,是分辨不出来的。我前面论述的观人术出自名家之口,现在更以理论上的比较观人法等同于尹文子论名的第二种,大凡智慧、愚蠢、圣贤、忠诚、奸佞、勇敢、怯懦、雄辩、木讷等,都和善恶贵贱一样属于诋毁或赞誉类的。“原文”
人伦名号之比较,《孔子家语》、《荀子》、《文子》、《韩诗外传》、《论衡》中皆见之,而最备于刘劭《人物志》之《流业篇》。兹以次表之如左:
甲、《孔子家语》:”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一、庸人。心不存慎终之规①,口不吐训格之言②,不择贤以托其身,不力行以自定,见小暗大,不知所务,从物如流,不知其所执。
二、士人。心有所定,计有所守,虽不能尽道术之本,必有率也;虽不能备百善之美,必有处也。是故知不务多,必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必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必审其所由。知既知之,言既道之,行既由之,则若性命之形骸之不可易也,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
三、君子。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无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
四、贤人。德不逾闲③,行中规绳,言足以法于天下,而不伤乎身,道足以化于百姓,而不伤于本,富则天下无宛财④,施则天下不贫病。
五、圣人。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⑤,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⑥,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
“注释”
①慎终:谨慎小心,始终到底。规:规划,谋划。
②训:规范,准则。格:推究,研究。
③德不逾闲:德行不超过界限。闲,规矩,法度。《论语·子张》:”大德不逾闲。“④宛:小。
⑤协:和睦,融洽。引申为服从。庶:众。品:类,种。
⑥敷:陈述。“译文”
对人的流品进行比较,《孔子家语》、《荀子》、《韩诗外传》、《论衡》中都能见到,而刘劭《人物志》中的《流业篇》论述得最为详尽。现依次介绍如下:
甲、《孔子家语》:”孔子说:’人的流品有五等: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一、庸人。庸人的心中没有谨慎小心始终到底的谋划,嘴上不说合乎规范经得起推敲的语言,不知道选择贤良作为依托,不努力做事以求自身安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知道自己要追求什么,随波逐流,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
二、士人。士人的内心有定见,一向有自己的做事方法,虽然不能穷尽道理和方法的本质,也一定有所遵循;虽然不能兼具各种美德,也一定有处世的原则。所以知识不追求多,但一定要弄清其根源;说话不追求多,但一定要明白自己是在说什么;做事不追求多,但一定要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既然了解了某一知识就把它掌握住,话既然说了就要去做,事情既然做了就随他去,就像生命的形体不能变换一样,即使富贵了也不能使他增加什么,贫贱了也不能使他损失什么。
三、君子。君子说话一定讲究忠诚有信,心中不存怨恨,即使自己有仁有义,脸上也没有任何夸耀的表情,思路通达明白,说话不专横独断,忠实地奉行信用真理而自强不息,这样的人,好像我们可以超越他们,最终却无法赶上。
四、贤人。贤人的德行从不超越界限,行为合乎规范,其言辞足以为天下人所效法,而不会伤及自身,其学说足以教化百姓,而不会伤及根本,富足了,天下没有小财,施舍了,天下百姓不会贫困。
五、圣人。圣人的道德合乎天地之道,可以变换通达,没有固定的形态,能够穷尽万物的由来与结果,顺从各种事物的自然属性,归纳总结出大的道理而修成自己的性情,其光明磊落如日月普照大地,施行教化如神明降福人间,而一般百姓并不了解他的品德,看到他的人也不知道他就是自己的邻居。
“原文”
乙、《荀子》
《不苟篇》云:”有通士者,有公士者,有直士者,有悫士者,有小人者。“一、通士。上则能尊君,下则能爱民,物至而应,事起而辨。
二、公士。不下比以暗上,不上同以疾下,分争于中,不以私害之。
三、直士。身之所长,上虽不知,不以悖君;身之所短,上虽不知,不以取赏。长短不饰,以情自竭。
四、悫士。庸言必信之,庸行必慎之。畏法流俗,而不敢以其所独甚。
五、小人。言无常信,行无常负①,唯利所在,无所不倾。
“注释”
①负:依仗。
“译文”
乙、《荀子》:《不苟篇》说:”有通达之士,有公正之士,有耿直之士,有诚实之士,有小人。“一、通士。通达之士对上能尊奉君主,对下能爱护百姓,问题出现了能从容应付,事情发生了能分清是非。
二、公士。公正之士不在下面相互勾结以欺骗上面,不为了迎合上面的人而祸害下面的人,在矛盾冲突中保持中立,不因私利害人。
三、耿直之士。自己的长处,君主虽然不知道,也不因此违背君主的旨意;自己的缺点,君主虽然不知道,也不因此去骗取奖赏。长处和短处都不掩饰,而是随性情自然流露。
四、悫士。诚实之士即使一句普通的话,也要言而有信,即使做一件普通的事,也要慎之又慎。害怕效法流行的习俗,也不能凭自己的所长而自以为是。
五、小人。小人说话经常不守信用,行为也没有一贯的原则,只要有利可图,什么都可以去做。
“原文”
丙、《文子》:《微明篇》分人为二十五品、五等别之。上五之与下五,犹人之与牛马也。
上五:神人,真人,道人,至人,圣人。
次上五:德人,贤人,智人,善人,辩人。
中五:公人,忠人,信人,义人,礼人。
次中五:士人,工人,虞人①,农人,商人。
下五:众人,奴人,愚人,肉人,小人。
“注释”
①虞人:管理山林水泽和饲养禽兽圈地的人。
“译文”
丙、《文子》:《微明篇》把人品分为二十五种,又归纳分五类。上五种和下五种之间的差别,有如人与牛马。
上五:神人,真人,道人,至人,圣人。
次上五:德人,贤人,智人,善人,辩人。
中五:公人,忠人,信人,义人,礼人。
次中五:士人,工人,虞人,农人,商人。
下五:众人,奴人,愚人,肉人,小人。
“原文”
丁、《韩诗外传》:”故有俗人者,有俗儒者,有雅儒者,有大儒者。“一、俗人。耳不闻学,行无正义,迷迷然以富利为隆。
二、俗儒。逢衣博带①,略法先王,而足乱世术谬学。杂其衣冠,言行为己,同于世俗,而不知其恶也。言谈议说,已无异于老墨而不知分。
三、雅儒。法先王,一制度,言行有大法,而明不能济法教之所不及。闻见之所未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内不自诬,外不诬人,以是尊贤敬法而不敢怠傲焉。
四、大儒。法先王,依礼义,以浅持博,以一行万,苟有仁义之类,虽鸟兽若别黑白,奇物变怪,所未尝闻见,卒然起一方,则举统类以应之②,无所据援,法而度之,奄然若合符节。
“注释”
①逢:大。
②统类:大纲和条目。
“译文”
丁、《韩诗外传》:”所以有被称为俗人的,有被称为俗儒的,有被称为雅儒的,有被称为大儒的。“一、俗人。俗人的耳朵从来不听学术,行为也没有正义可言,迷迷糊糊以赚钱富足为追求。
二、俗儒。世俗的儒士穿着宽大的衣服,腰系大带,好像是效仿先王之道,却足以扰乱世间的学术,其衣帽服饰混杂,不很讲究,一言一行都是为了自己,混同于世俗之人,却不知道自己的丑恶。说话言谈,已经与老子、墨子相同,却不知道自己的身份。
三、雅儒。文雅的儒士效法古代帝王,有不变的行为规范,言行有大的法度,知道自己没有能力弥补法律和教化的不足。注重学习自己不知道的东西,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内不欺骗自己,外不欺骗他人,因而他们尊重贤能之人,敬守法律,从不敢怠慢骄傲。
四、大儒。效法古代帝王,遵守礼义,以浅显通俗的语言阐述博大精深的道理,以自己一人的行动为万人做出表率,即使是鸟兽,也要分别黑白,至于对那些奇物怪事,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情况,以及突然出现在某一方向的现象,就运用总的纲领或具体的条目进行解释,虽然没有什么依据,但根据常理去考虑,也完全符合。
“原文”
戊、《论衡》:
《超奇篇》云:
一、儒生。能说一经者。
二、通人。博览古今者。
三、文人。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者。
四、鸿儒。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者。
“译文”
戊、《论衡》的《超奇篇》中说:
一、儒生。是指能讲解一种经书的人。
二、通人。是指博览古今的人。
三、文人。是指能摘引传记史书内容撰写报告奏章的人。
四、大儒。是指能精心思考撰写文章和著作的人。
“原文”
己、《人物志》:《流业篇》云:”盖人流之业十有二焉①:有清节家,有法家,有术家,有国体②,有器能③,有臧否④,有伎俩⑤,有智意⑥,有文章,有儒学,有口辩,有雄杰。“一、清节家。德行高妙,容止可法。如延陵、晏婴⑦。
二、法家。建法立制,强国富人。如管仲、商鞅⑧。
三、术家。思通道化,策谋奇妙。如范蠡、张良⑨。
四、国体。其德足以厉风俗,其法足以正天下,其术足以谋庙胜⑩。如伊尹、吕望。
五、器能。其德足以率一国,其法足以正乡邑,其术足以权事宜。如子产、西门豹。
六、臧否。清节之流,不能弘恕,好尚讥诃,分别是非。如子夏。
七、伎俩。法家之流,不能创思远图,而能受一官之任,错意施巧。如张敞、赵广汉。
八、智意。术家之流,不能创制垂则,而能遭变用权,权智有余,公正不足。如陈平、韩安国。
九、文章。能属文著述。如司马迁、班固。
十、儒学。能传圣人之业,而不能干事施政。如毛公、贯公。
十一、口辩。辩不入道,而应对资给。如乐毅、曹丘生。
十二、雄杰。胆力绝众,材略过人。如白起、韩信。
“注释”
①流:类别,派别。业:职业。
②国体:国家的体面。这里指能成为国家杰出代表的人。
③器能:器量与才能。
④臧否(pǐ):原指善恶是非,引申为褒贬品评。
⑤伎俩:技能,技巧。
⑥智意:智慧识见。
⑦延陵:延陵子,即季札,春秋时吴王诸樊之弟,多次推让君位。晏婴:春秋时齐国大夫,一生清廉节俭。
⑧商鞅:战国时卫国人,姓公孙,名鞅,封于商,也称商鞅或商君。相秦十九年,辅佐秦孝公变法,使秦富强,成为七国之雄。
⑨范蠡:春秋时楚国人,越国大夫,辅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掉吴国,后退而经商致富,也称陶朱公。张良:汉代韩人,字子房,刘邦谋士,佐汉灭秦去楚,因功封为留侯。
⑩庙胜:指临战前朝廷制定克敌望制的谋略。
伊尹:商汤臣,原为汤妻陪嫁的奴隶,后辅佐汤伐夏桀,被尊为阿衡(宰相)。
西门豹:战国时魏国人,魏文伯时任邺县令,曾破除当地”河伯娶妇“的迷信,凿渠引河,灌溉民田,发展农业。
弘恕:宽弘大量。
讥诃:查问。
错意:即措意,留意,在意。
张敞:西汉时循吏,宣帝时曾任太中大夫、京兆尹、冀州刺史,也直言,严赏罚,治政有方。赵广汉:西汉时循吏,宣帝时任颖川太守,迁京兆尹,为政廉明,执法不阿。
垂则:设立法则。
陈平:汉代人,佐刘邦定天下,封为曲逆侯,曾任左、右丞相,后与太尉周勃合力尽诛诸吕,迎立文帝。韩安国:汉代人,七国之乱,平定吴楚,武帝时曾任御史大夫、卫尉,抵御匈奴,兵败罢官,郁郁而终。
毛公:即毛苌,又称小毛公(大毛公为毛亨),汉初传授《诗经》的学者,西汉赵国人,为河间献王博士。贯公:西汉时赵国人,从贾谊学习《春秋左传》,为河间献王博士。
乐毅:战国时中山人,曾为燕将,大破齐军,封昌国君,后奔赵,封望诸君。曹丘生:汉代楚人,有辩才,汉将季布引为座上客。
白起:战国时秦将,一称公孙起。善用兵,攻克七十余城,封武安君,后与应侯范雎有隙,称病不起,免为士卒,后被迫自杀。韩信:秦末淮阴人,初从项羽,后归刘邦,拜为大将,佐刘邦灭项羽,封为楚王,后降为淮阴侯,为吕后所杀。
“译文”
己、《人物志》中的《流业篇》说:”根据人才的不同种类,可以把他们的职业分为十二种:清节家、法家、术家、国体、器能、臧否、伎俩、智意、文章、儒学、口辩、雄杰。“一、清节家。品德高尚,行为举止值得人们效法。如季札、晏婴等。
二、法家。制定法律建立制度,使国家强盛百姓富足。如管仲、商鞅等。
三、术家。思想深刻,能抓住事物本质,又有奇谋妙计。如范蠡、张良等。
四、国体。他们的德行足以引导社会风气,他们制定的法规足以使天下公正,他们的施政手段足以制定克敌制胜的谋略。如伊尹、吕望等。
五、器能。他们的德行足以成为一国的表率,他们制定的法规能够使地方和封地的人们觉得公正平等,他们的施政手段足以权衡处理一般事宜。如子产、西门豹等。
六、臧否。属于清节家一类,但不能宽容别人,喜欢审查盘问别人,以便分清是非。如子夏等。
七、伎俩。属于法家一类,但没有创造性思维,不能深谋远虑,只能担任一官半职,刻意取巧。如张敞、赵广汉等。
八、智意。属于术家一类,不能创立制度确定法则,但能运用权术应付变乱,他们的权术智谋有余,但公平正直不足。如陈平、韩安国等。
九、文章。能够写文章著书立说。如司马迁、班固等。
十、儒学。能够传承圣人的思想和学说,而不能做具体事情,不能为官施政。如毛公、贯公等。
十一、口辩。辩论时观点不一定正确,但能言善辩,应对自如。如乐毅、曹丘生等。
十二、雄杰。胆略力量超众,才智谋略过人。如白起、韩信等。
“原文”
综察诸书所比较之人伦名号,由简入繁,由泛归实,虽圣哲之见解各殊,然人伦之流别,大抵不出于此。如圣、庸以质分,君子、小人以德分,士、农、工、商以业分,雅、俗以学分,十二流业以才之全偏分,其间虽偶有未合,然皆具至理者也。惟观人一术,于君子、小人之分,尤应重视。宋崔与之论人才云:”天生人才,自足供一代之用,惟慎辨其为君子、小人而已。“即知此意者也。君子小人之称,屡见于《周易》、《论语》诸书,而温公《通鉴》于论智伯事,以德胜才为君子,才胜德为小人,尤为语简义富,观人者可取法焉。夫天壤间人数浩穰,接识岂易,使能别斯二者,已足用才取士推昵结友矣。
“译文”
综观各书所比较的人才的种类,都是由简到繁,从泛泛而论到具体实在,虽然圣贤哲人们的见解不大一样,但对人才种类的区分,大致上不出这几类。如圣人与庸人是从本质上区分,君子与小人是从道德上区分,士、农、工、商是从职业上区分,文雅与粗俗是从学识上区分,上述十二类职业是从才能的全面与专长区分,其中虽然也有不科学的地方,但都是有道理的。只是在观人术中,尤其应该重视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宋朝的崔与之论述人才时说:”天生人才,自然足以供一代之用,只是要审慎地辨别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这说明崔与之是知道这个意思的人。君子与小人的称谓,多次出现在《周易》、《论语》等书中,而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谈论智伯一事时,认为德行高于才能为君子,才能高于德行为小人,语言简短而含义丰富,观人者可以学习和效法。天地之间人海茫茫,接触了解一个人哪里是很容易的事呢?如果能够区别君子与小人,就能够据此以才取士、对亲交友了。
“原文”
刘孔才《人物志·流业篇》分别人品,极有意向,又其就德、法、术三材考其全偏,论次清节家、法家、术家、国体、器能、臧否、伎俩、智意八品,尤为比较观人之要法。兹以表释之如左:
表一
体别清节家法家术家国体器能德○○△法○○△术○○△表二体别清节家法家术家↓↓↓体别臧否伎俩智意德△法△术△附注:○为全备符号,△为具体而微符号①如上第一表:德、法、术之全备者,谓之国体。国体犹昔人所谓天下才也。文武兼资,出将入相,无施不可;德、法、术具体而微者,谓之器能。器能者,犹言国器。可当方面之寄,如汉之贤方伯是也②。清节家、法家、术家,各得德、法、术之一才,各足名家匡世。盖清节家能正风俗、厚德化,其所去留,犹将轻重其国者也;法家创制大政,随时损益,其所建立,必能致国富强者也;术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以术辅世,而无死亡者也。
至第二表:臧否则由清节家减损而成,维德是依,而器稍褊,见善睹恶,终身不忘,其人为政,则可为昔之御史台谏,在学则可如今之批评家;伎俩则承法家之意,法制之才不全,然可为能吏,在官有声,人不敢欺;智意得术家之一长,有济变之才,而无坚确之操,不能自善其身如术家然也。此八体比较可知者也。
“注释”
①具体而微:内容大体具备而规模较小。
②方伯:一方诸侯之长,泛称地方长官为方伯。
“译文”
刘劭《人物志·流业篇》对人才进行分类,很有特点,他又从德、法、术三个方面考察一个人的才能是全面具备还是有所侧重,依次分为清节家、法家、术家、国体、器能、臧否、伎俩、智意八种,这尤其可以作为比较观人的重要方法。现以表的形式解释如下:
表一
体别清节家法家术家国体器能德○○△法○○△术○○△表二体别清节家法家术家↓↓↓体别臧否伎俩智意德△法△术△附注:○为全面具备符号,△为大体具备但规模较小的符号上面表一中,德、法、术三方面全都具备的,称为国体。国体犹如古人所说的天下之才。他们文武兼备,外出能领兵打仗御敌,在朝中能当宰相治国,无所不能;德、法、术三方面大致具备,但水平相对较低的,称为器能。器能,犹如说具有治理一国的才能。他们可以独当一个方面,就像汉代优秀的地方官员一样。清节家、法家、术家,各自具有德、法、术三才中的一才,各自都可以成为匡世济俗的名人;法家能够创建重大的方针政策,并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增删修改,他们所建立的方针政策,一定能使国家富强;术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以施政方法和技巧辅佐治理国家,不使国家灭亡。
表二中,臧否是由清节家减损而成,他们注重德行修养,但器量稍嫌狭小,看到美好和丑恶的现象,往往终身不忘,这些人为官行政,可以担任以前负责进谏弹劾的御史、台谏等职,治学,则可以成为当代的批评家;伎俩继承了法家的思想,虽然法制方面的才干不完全具备,但可以成为能干的官吏,作官时能有好的名声,别人也不敢欺侮他;智意得到了术家的一技之长,有解救困难应付变乱的才能,但没有坚定正确的操守,不能像术家一样能保全自身。这八种类型的人才,通过比较就可以知道了。
“原文”
八体之外,复有文章、儒学、口辩、雄杰四品,似无所附丽者①,愚参究其故,觉儒学、文章、雄杰三者,犹与德、法、术有些微关涉,而于清节、法家、术家,则失其精而得其粗者也;若口辩则望见臧否尚不可得,与德、法、术三才更无一毫关涉矣。何以言之?清节家德行高妙,仪止可法,其所行事,暗合经典(即象山六经皆我注脚之意)②,岂可谓之不通于儒学?然其人矩范③,足为人师,不仅仅以经师自见也,如只能为经师,不足为人师,则儒学是已。法家创制立法,岂能离文字?然其制作,皆经国之良谟④,人不能以文章家目之也。如无经国之创制,只能属文赞述,则文章是已。术家策谋奇妙,战则必胜,攻则必取,岂非雄杰所慕?然而不以雄杰名者,其人晓阴阳,通治道,非徒如雄杰,仅有攻城略地搴旗斩将功也。故仅有战阵之功者,雄杰是已。臧否者好尚讥诃,岂能无辩?然所据援者,非道即学,不同口辩者辞有余而理不足也。故仅有辩给之才者,口辩是已。此余所以论儒学、文章、雄杰与德、法、术,犹有些微关涉,而口辩则与三才绝无影响,不过形似臧否而不至者耳。孔才未尽之绪,或在于是,如曰不然,请俟来哲。
“注释”
①附丽:附着,依附。
②象山:即陆九渊,宋代理学家,字子静,因居象山讲学,学者称象山先生。曾与朱熹会讲鹅湖,论多不合。朱重道问学,陆重尊德性;朱好注经,陆谓学苟知道,六经皆我注脚。
③矩:法度。范:规范。
④谟:计谋,谋略。
“译文”
上述八种之外,还有文章、儒学、口辩、雄杰四种,似乎没有什么可以依附的,我考虑其中的原因,认为儒学、文章、雄杰三种,尚且与德、法、术有一点点关系,而对于清节家、法家、术家来说,则可以说是失其精华而仅得其皮毛了;至于口辩,与臧否都不沾边,与德、法、术三种才能就更没有一点关系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清节家品德高尚,行为举止值得人们效法,他们所做的事,合乎经典的要求(就是陆象山所说的”六经都是我的注脚“之意),怎能说他们不通晓儒学呢?但他们为人循规蹈矩,足以成为做人的楷模,不仅仅是以经学大师著称,如果只是一个经学大师,不能成为做人的典范,那就不是清节家,只能归于儒学一类。法家创立制度,确立法则,怎么能离开文字呢?但他们所起草和制定的,都是治理国家的良策,所以人们不能简单地把他们作为文章家来对待。如果他们没有治国安邦的创见和谋略,只能舞文弄墨,著书立说,那只能归于文章一类。术家策略和谋划奇特绝妙,战则必胜,攻则必克,难道不是雄杰所仰慕的?然而人们之所以不把他们作为雄杰看待,是因他们懂得阴阳,精通治世之道,不像雄杰,仅有攻城占地、夺旗斩将的功劳。所以仅仅有浴血沙场的功劳,只能归入雄杰一类。臧否一类人喜欢审查盘问别人,难道没有雄辩能力?然而他们所依据、所援引的,不是道德就是学问,和口辩者的辞有余而力不足完全不同。因此仅仅有雄辩才能的人,只是口辩一类人。这就是我认为儒学、文章、雄杰与德、法、术二者还有一点点关系,而口辩则与三者毫无影响,不过是形似臧否而实际上达不到臧否境界的原因。刘劭没有讲透的地方,或许就在于此,如果我分析的不对,还有待于今后的哲人阐述。
第二节实用的比较
“原文”
实用的比较观人法,以某事或某种行为鉴衡两人之优劣长短者也。此法极无巧思,惟须审察事实而已。事实昭然,众人共见,然后两人之优劣,呈现目前,不必俟智者而后可知也。此法有似本篇第二章第八节之”行迹观人法“。特行迹只观一人①,而此则比较两人耳。实用比较观人法,惟取故事证明如次,不复赘述。
“注释”
①特:不过,只。
“译文”
实用的比较观人法,是以某件事或某种行为来鉴别衡量两个人的优劣长短的方法。这种方法不需要巧妙的思考,只须认真考察事实就行了。事实清楚,有目共睹,然后两个人的优劣,呈现在眼前,不需要等聪明人来判断就可以知道。这种方法类似本篇第二章第八节讲述的”行迹观人法“。不过行迹观人法只是观察一个人的方法,而这种方法是比较两个人。对实用比较观人法,我们只选取一些故事来说明,其它不再罗嗦。
“原文”
《世说新语·德行类》: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①。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世说新语·方正类》:
卢志于众坐问陆士衡:”陆逊、陆抗是君何物?“答曰:”如卿于卢毓、卢。“士龙失色。既出户,谓兄曰:”何至如此?彼容不相知也。“士衡正色曰:”我父、祖名播海内,宁有不知?鬼子敢尔!“议者疑二陆优劣,谢公以此定之。
《晋书·阮孚传》:
初,祖约性好财,孚性好屐②,同是累而未判其得失③。有诣约④,见正料财物,客至,屏当不尽,余两小簏,以著背后,倾身障之,意未能平。或有诣阮,正见自蜡屐,因自叹曰:”未知一生,当著几量屐!“神色甚闲畅。于是胜负始分。
“注释”
①拯:救。
②屐(jī)木头鞋
③累:毛病。
④诣:到……去。“译文”
《世说新语·德行类》:
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不同意。王朗说:”所幸船上还宽敞,为什么不行呢?“后来强盗追上来了,王朗打算甩掉那个人。华歆说:”刚才我所以犹疑不决,正是基于这一考虑。但既然已经收留了他,怎么可以在危急关头把他抛弃呢?“于是让那个人像刚才一样坐在船中。世人根据这件事分出了华歆和王朗的优劣。
《世说新语·方正类》:
卢志在众人面前问陆士衡:”陆逊、陆抗是你的什么人?“陆士衡回答说:”就如同你与卢毓、卢的关系一样。“他的弟弟陆士龙听了大惊失色。出来以后,他对哥哥说:”你怎么能用这种口气回答呢?他也许不了解我们的家世啊!“陆士衡严肃地说:”我们的父亲和祖父名扬海内,怎么能不知道?他个龟孙子竟敢这样!“本来人们还分不清二人的优劣,谢公根据这件事做出了判断。
《晋书·阮孚传》
当初,祖约生性喜欢钱财,阮孚生性喜欢木屐,两人的爱好都是一种毛病,人们不能判断出他们的优劣。有个人去见祖约,见他正在整理财物,客人来到,屏风没有完全挡住财物,还有两个竹箱子露在外面,祖约就把它们放在自己背后,并侧着身子挡住,心里惊慌不定。有人去见阮孚,见他正在给木屐上蜡,还感叹地说:”不知人的一生要穿坏几双鞋!“当时的神色很是闲适舒畅。于是二人的高下才有了结果。
“原文”
《世说新语·雅量类》:①
过江初,拜官舆饰供馔。羊曼拜丹阳尹,客来蚤者,并得佳设,日晏渐罄,不得及精,随客早晚,不问贵贱。羊固拜临海,竟日皆美供,虽晚至,亦获盛馔。时论以固之丰华,不如曼之真率。
《世说新语·品藻类》②:
冀州刺史杨淮二子乔与髦,俱总角为成器。淮与裴、乐广友善,遣见之。性弘方,爱乔之有高韵,谓淮曰:”乔当及卿,髦小减也。“广性清淳,爱髦之有神检,谓淮曰:”乔及卿,然髦尤精出。“淮笑曰:”我二儿之优劣,乃裴、乐之优劣。“论者评之,以为乔虽高韵,而检不匝,乐言为得。然并为后出之俊。
《世说新语·品藻类》:
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③,子猷、子重多说俗事④,子敬寒温而已⑤。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⑥。推此知之。
“注释”
①此段文字见前中篇第二章第十一节“食息例”。
②此段文字已见前中篇第一章“混合观人法”,文字详略有异。另:《世说新语·品藻类》原为《世说新语·赏誉类》,今改。
③王黄门: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第五子,曾任黄门侍郎。
④子重:王操之,字子重,王羲之第六子。
⑤子敬:王献之,王羲之第七子。
⑥躁人:浮躁的人。“译文”
《世说新语·雅量类》:
朝廷过江南渡初期,官员接受任命时都要把车子装饰一新,还要设宴招待宾客。羊曼被任命为丹阳尹时,客人来得早的,可以吃到美味的酒菜,到天晚时再来,饭菜快要吃完了,就没有精美食品了,羊曼待客,就是这样,不论客人来的早晚,也不论其身份高低贵贱。羊固被任命为临海太守时,一天到晚都有精美的饭菜,即使来的晚了,也能吃到丰盛的饭菜,而当时的议论却认为羊固酒宴虽然丰盛华美,却比不上羊曼的真诚率直。
《世说新语·品藻类》:
冀州刺史杨淮的两个儿子杨乔和杨髦,都是少年成才。杨淮与裴、乐广关系很好,让两个儿子去拜见他们。裴性情旷达正直,喜欢杨乔有高雅的气质,对杨淮说:“杨乔将来当官至公卿,杨髦则稍微差一点儿。”乐广性情清正淳朴,喜欢杨髦有非凡的品格,对杨淮说:“杨乔将来当官至公卿,但杨髦则更为突出。”杨淮笑着说:“我这两个儿子的优劣,就像裴、乐广的优劣一样。”当时有人评论,杨乔虽然气韵高远,但没有神奇之处,乐广的见解较为恰当。但二人都是杰出的后生。
《世说新语·品藻类》:
黄门侍郎王子猷兄弟三人都去拜见谢安,子猷和子重说的多是些平庸的事,子敬则只是寒暄几句而已。三人走后,在座的客人问谢安:“刚才那三个人哪个更好一些呢?”谢安说:“那个小的最好。”客人问:“您怎么知道?”谢安说:“吉祥之人话少,浮躁之人话多。我是根据这两句话推知的。”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