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不能只顾自己,更重要是有我为人人的高尚品质,施舍别人就是做自己的功德。
——净空法师
“有智慧的人就能够舍,能‘舍’也就能‘得’,能得无限的快乐;不能‘舍’就会有‘失’,失去了心境的安宁。”——佛家的智慧有时候就是一种舍己为人的智慧。这种施舍是完全抛开个人的私利和小我。净空法师举例子说:做“佛事”就是用佛法来帮助人,不论有形无形,不论是语言、文字或物质,其目的是提升人的质量、心智、道德和内在的智慧,并且增长福报,使众生离苦得乐、出离烦恼。
佛教所指的“道场”很具体,即是寺院和塔庙。和尚随缘度众生,处处度众生,“空花佛事时时做,水月道场处处建”是出家人的本分,目的就是为了利益众生,净化人间。
诚拙禅师在圆觉寺弘法时,法缘非常兴盛,每次讲经的时候,人都挤得水泄不通,于是就有人提议,要建一座更宽敞的讲堂。
有一位信徒用袋子装了五十两黄金,送到寺院给诚拙禅师,说明是要捐助盖讲堂用的。禅师收下后,就忙着做别的事去了,信徒对他的这种态度感到非常不满,五十两黄金不是一笔小数目,可以给平常人过几年生活,而禅师拿到这笔巨款,竟连一个“谢”字也没有。
于是,信徒就紧跟在诚拙禅师的后面提醒道:“师父,我那袋子里装的是五十两黄金。”
诚拙禅师漫不经心地应道:“你已经说过,我知道了。”
信徒看禅师并没有停下脚步,便又大声提醒道:“师父,我今天捐的五十两黄金,可不是小数目呀,难道你连一个‘谢’字都不肯讲吗?”
禅师这时刚好走到大雄宝殿佛像前,听到信徒的话,便停下说:“你捐钱给佛祖,为什么要我谢你呢?你布施是在做你自己的功德,如果你要将功德当成一种买卖,我就代替佛祖向你说声‘谢谢’,你就把‘谢谢’带回去,从此你与佛祖‘银货两讫’了!”
净空法师对世人强调的是:人生在世,不能只顾自己,更重要是有我为人人的高尚品质,施舍别人就是做自己的功德。所以,不要为自己的付出耿耿于怀,你的施舍并不是完全的“舍”,从中,你已经得到了“功德”。
下面这个例子是在生命紧要关头一场自私心理与无私心理的斗争。
从前有一个人,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饥渴难忍,濒临死亡。他拖着沉重的脚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终于找到了一间废弃的小屋。这间屋子已经很久没有人来过,常年的风吹日晒,已经使这间小屋摇摇欲坠。
在小屋的前面,他发现了一个吸水器,于是便用它来抽水,可惜抽了半天也没有见到一滴水。正当他失望至极的时候,忽然又发现旁边有一个水壶,壶口被木塞塞住,壶上有一个纸条,纸条上面写着:“先把这壶水灌到吸水器中,然后才能打水。但是,在走之前一定要把水壶装满。”
他按着纸条上写的,小心翼翼地打开水壶塞,里面果然有一壶水。然后,他的心里开始矛盾起来,到底要不要继续按纸条上所说的,把这壶水倒进吸水器里?如果倒进去之后,吸水器一旦不出水,岂不白白浪费了这救命之水?相反,要是把这壶水喝下去就会保住自己的生命。就在这时,一种奇妙的力量让他下决心照纸条上说的做,最后,吸水器中果然涌出了泉水。结果,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个够。
面对这种情况,相信很多人心中都会做出“喝水”还是“灌水”的思想斗争。如果喝了眼前仅剩的一壶水,自己的生命是有保证了,但是后面路过的人肯定会因此而丧失生命。如果是灌水,就得承受万一抽不出水的风险。是牺牲后来人生存的希望保全自己的生命?还是施舍自己生存的希望以方便后来人?善良的人会做出后一种选择。因为选择前者只有一个结果,利益了自己,而损耗了功德。而选择后者能得到两种结果:一是牺牲了自己,做出了功德;二是利益了自己,做出了功德。
智慧的人应该知道做出哪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