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674500000030

第30章 2016—2017年:中日危机再度上升?(4)

日本一些政客和舆论,最近十几年来一直把中日关系的恶化归咎于中国。在他们看来,中日关系恶化始于1993年,因为在那一年里,中国官方开始了全面的爱国主义教育,并由此在中国国民心目中种下了对日本仇恨的根源。这一解读若不是别有用心,至少也是完全缺乏逻辑依据。众所周知,中国官方对中国国民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及要求在中日关系中“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方针是一以贯之的,其间很难区分出一个具体的年份,或某个具体的策略措施。倒是1993年,恰好是日本经济进入全面衰退的关键之年。

了解日本的人都知道,1993—2003年在日本被称为“失去的十年”,日本经济进入了全面停滞不前的时期,虽然其间各届内阁都采取了各种经济刺激措施,但始终收效甚微,由此也给日本国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须知,日本战后经济一路蓬勃向上,成为与战后德国并驾齐驱的两大经济体。甚至从另一个侧面来看,日本当年通过战争没有得到的东西,在战后通过经济手段获得了。但“失去的十年”令日本国民的这一自信心和自豪感大为受挫。而恰好这十年里,中国经济虽然尚未全面发力,但中国崛起的基础和势头开始显现。

1993—2003年,对日本而言是“失去的十年”,对中国而言却似乎恰好是“准备崛起的十年”。

如果我们把眼光再投向中日关系过去千年和百年的历史,那么就可发现,现阶段的中日关系正在经历两个民族历史上首次极其艰难而漫长的国家定位和民族心理调适过程。这一说法听上去似乎有点艰涩难懂,但只要看一下中日两国的历史就清楚了。

从历史长河上看,中日两国交往历史两千年,前面1500年均相安无事,而且都是以中国为主导,因为中国当时是亚洲乃至全球的中心,而日本作为儒家文明的“后进接受者”,其受到中华文明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相比之下,中日关系出现问题是最近150年,其原因当然是由于19世纪中叶,当西方的坚船利炮同时打开中日两国国门的同时,中日两大民族选择了两条不同的道路,中国选择了继续闭关自守,而日本则选择了全面的对外开放。

其实,若称中国在19世纪中叶选择闭关自守,是一种不尽符合实际的说法。众所周知,19世纪60年代,中国开始实行“洋务运动”,而日本则开始了“明治维新”。两者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是完全相同的:第一,以富国强兵为追求;第二,以追赶西方为目标;第三,诉求和平而非暴力的手段。然而,经过20多年的角逐,“明治维新”基本成功,而“洋务运动”则全面失败,其标志就是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国全面战败。

甲午战争之后,中日两国在亚洲的秩序完全换了位置:在这之前的秩序中,中国是亚洲的中心,而日本则处于边缘位置;在甲午战争之后,日本从边缘一跃而为亚洲的中心,而中国则一落千丈,从亚洲的中心衰败成为边缘国家。而中日之间的这一位置互换的“小逻辑”,又恰好发生在东西方秩序发生剧变的“大逻辑”之中。

过去500年,东西方秩序发生重大变化。由于西方现代化的成功,西方在国际秩序中逐渐处于主导地位,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世界则逐渐被挤压到世界边缘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作为亚洲现代化的第一个国家,在文化和地理上属于东方,而在经济和政治上则跻身于西方世界的行列(西方七大工业国,日本是其中重要的成员之一),但由此也给日本民族带来自我认同上的巨大困惑和茫然。日本到底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19世纪下半叶,日本“脱亚入欧”成功融入西方世界,并在集体心理上藐视其亚洲邻国,甚至对邻国发动侵略战争。但在二战之后,尤其是1991年冷战结束之后,当日本要“重返亚洲”,力争成为亚洲国家的时候,它遇到的却是一个正在崛起,或正在准备崛起的中国。

中日两国,一个正在崛起,并试图重新找回历史上曾经主导亚洲,甚至主导世界的地位,而另一个则开始停滞(若不说衰败的话),并对因中国崛起可能导致的亚洲秩序重组感到恐惧和疑虑。在这个敏感的节点和时期,任何历史、国民感情、资源和领土的争端,都可能成为双方较量或博弈的筹码。

当然,若说今天的亚洲秩序已由中国开始主导,未免言过其实。必须承认,日本依然是亚洲乃至全球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体。因此,中日两国的人们,首先要解决的集体心理问题就是:亚洲地区究竟能否容纳中日“两强并列”?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中日两千年交往历史上,从未有过“两强并列”的时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是中国主导,日本顺从,就是日本主导,中国受辱。坦率地说,中日两国的人们从内心深处也从未做好“两强并列”的思想准备。或者更坦率地说,这两大东亚民族从来就没有“两强并列”的习惯。“一山容不下二虎”这一俗语很传神地折射了这一点。

这就是中日关系的现实困境及其背后的深刻背景。从历史长河上看,中日两国的基本态势必将是中国完全崛起,而日本则或重新纳入中国主导的体系,或与中国主导的体系和平相处。现阶段的中日关系正走在通往这一目标的道路上。

问题是:这一过程将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这段时间究竟有多长,现在谁也说不好。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绝不可能只是短短的一二十年,说不定将持续五六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而在通往这一目标的道路上,将伴随着无休止的冲突。各种冲突的载体,无论是历史的恩怨,还是领土的纷争、国民感情的恶化、资源的争夺等,都将时时刻刻呈现在人们眼前,成为这一进程中的干扰因素。甚至,若中日两国缺乏思维高度和视野,理性被情绪所淹没,未来被现实阻挡,则这一进程的各种冲突可能不断激化,说不定在21世纪的某一个特定节点上,还真有可能出现“中日必有一战”的悲剧。

过去10年:中日有哪些误判?

现在回头来看2004年时的中日关系。如前所述,由于小泉执意参拜靖国神社,当时的中日关系已经进入下行的轨道。但东海油气田纷争尚未浮出水面,钓鱼岛冲突也还没有激化,中日国民感情的恶化尚未出现。最重要的是,中日两国的军队不但相安无事,甚至还互有往来。这一年,“中日没有战争议题”,作为日本防卫厅属下的防卫研究所研究员松田康博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做出这一研判的。他的意思是说,中日之间虽然有很多矛盾,但是没有一个矛盾需要上升到军事解决的程度。

当时是2004年的5月,我和松田康博在东京的餐厅里共进午餐。当时吃的什么,聊的什么,现在已经记忆不深了。但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他的“中日没有战争议题”这句话。

那一次在东京,我整整待了12天。这12天里,我每一天的日程都排得很满。我见了日本外务省、防卫厅的官员,见了日本研究中国问题的主流学者,也见了日本从最保守到最左翼的人士。

当然,我也在靖国神社待了整整一天,对“靖国神社”内部“游就馆”里对当年历史的错误描写,仔细做了阅读和研究。回到香港后,我在香港《信报》和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了一连六篇有关中日关系的系列文章,指出日本在生命观、亚洲观、战争观和历史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中日关系的一些初步设想。这些文章,连同2004年前后的几年里我写的有关中日关系的文章,都收录在2007年出版的《中日需要“亚洲大智慧”》一书中。

但即便中日关系氛围已开始恶化,但在2004年5月,谁也不会把中日关系往“中日必有一战”的方向去延伸。

我离开东京几天后,中日东海油气田纷争突然凸显在人们眼前。

2004年5月下旬,日方突然指责中方的“春晓”油气田开发,事先没有向日方通报;而中方则表示,即便按照日方坚持的“中间线”原则,“春晓”油气田也是在中方一侧,有关开采作业完全是中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对此,日方又表示,由于海底资源相通,中方“春晓”油气田的单方面作业,具有“吸管”效应,将“吸走”日方的海底资源。

一场唇枪舌剑背后,是两国对东海油气资源的争夺及截然不同的立场。

按照中方的立场,东海争议海域划分应采取“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按这一原则,中方主权范围应延伸到冲绳海槽附近。

但日本方面则坚持“中间线”原则,亦即在双方争议海域的中间一分为二。按照这一原则,中方认定为其主权范围的海域,就被划到了日方一侧。

从表面上看,日本的“中间线”原则似乎公平、中立,但却忽略了两个基本要点:历史渊源和国际法基础。在东海问题上的历史渊源就不必细说了,即便就国际法基础而言,1969年在北欧几个国家也发生过类似争议,最后官司打到象牙国际法庭,以“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结案。因此,从国际法角度说,1969年象牙国际法庭的判例,完全具有示范和援引意义。

但日本方面依然坚持“中间线”原则,由此才导致2004年5月下旬“春晓”油气田风波的产生。

时过十年回头看,“春晓”油气田风波的产生,虽然有客观和偶然因素,但其背景却是必然的,那就是中日双方对领土、资源的争夺开始白热化,而这恰恰反映了双方关系的质变。我在很多场合都说过下面的话:国际关系与人际关系的道理其实是一样的,你我若是朋友,那么即便有些利益的冲突,双方也都尽量商量着解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若双方即将成为对手,那么再小的事情也可拿来“说事”,这一“说事”的过程其实就是双方博弈和较量的过程,其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

2004年5月,中日围绕“春晓”油气田的风波,正是中日双方利益博弈的开始。如果说,之前双方围绕历史教科书和靖国神社问题的争执,只是双方情绪的折射,那么围绕“春晓”油气田的纷争,才是双方意志和力量较量的开始。

但是,当时双方的博弈,还没有发展到展示肌肉的程度,甚至就连展示肌肉的念头都没有。用松田康博的话来说,“中日没有战争议题”,即便像东海油气纷争这样的冲突,也完全不必上升到动用军事力量的程度。

行文至此,我想请读者朋友做一个实验:请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春晓”油气田的纷争发生在今天,那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是依然坚持“中日没有战争议题”,还是觉得中日的海警甚至海军可以出动?

答案显然是多元的,正如莎士比亚所说,“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我相信,有相当一部分读者心中会认为,出动海警或海军维权,是一件可以想象的事情。

而2004年的时候,恐怕很少有人会想到这一点。这就是现实,也是中日关系令人不安的趋势。

当然,过去十年里,中日关系不是没有过柳暗花明的时期。

大家现在记忆比较清晰的,可能是2007年9月福田康夫和2009年9月鸠山由纪夫上任日本首相后的时期。前者属于日本自民党,后者属于日本民主党。两人均对华温和,因此这两段时期可谓最近十年中日关系的“黄金时期”。但两人的命运也是相同的,即政治寿命都很短:福田康夫在位仅一年,而鸠山由纪夫则仅在首相位置上待了九个月还不到。

那几年的中日关系起起伏伏,时好时坏。2005年,由于日本在教科书问题上的错误立场,中国民间爆发了反日浪潮。同年10月,对华温和的二阶俊博被小泉任命为经济产业大臣。二阶俊博一直主张中日两国应以对话方式解决东海油气田问题,而不应贸然采用在“中间线”日本一侧试开采等手段激化日中矛盾。在担任经济产业大臣以后,二阶俊博一直向中方传达一种想法:早日召开有关东海问题的部长级会议。因此,二阶俊博担任经济产业大臣期间,中日东海油气田的纷争基本平息,相安无事。

但十年后回头看,人们可以发现,在过去十年的中日关系中,激化是主流,平息是非主流。2010年6月鸠山由纪夫辞职后,继任的民主党政府就采取了对华强硬的政策。2010年秋天,中国船长詹其雄被日方扣押,并依日本国内法起诉。这一事件激怒了中国人,也使中国钓鱼岛纷争正式浮上水面。

2012年,东京都知事石原生太郎提出购买钓鱼岛,日本野田内阁以“管控”为名,以中央政府名义购入钓鱼岛,再次激怒中方,并导致中方开始派遣公务船只进入钓鱼岛海域,形成了中日实际共同管控钓鱼岛的局面。

从日方的眼光来看,中方从2008年起就不断派遣船只接近钓鱼岛海域,因此才诱发日本内部的极端情绪。面对石原生太郎的“购岛”企图,日本中央政府为了管控局面,不得已才“购岛”。但日方的这一解释显然无法使中方相信。

从中方的眼光来看,野田内阁与石原生太郎的“购岛双簧”显然是一唱一和,里应外合,根本就不可相信。更重要的是,中方认为,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中方对此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日方凭什么自动变更其产权,甚至以中央政府的名义拥有其产权?显然,在中方看来,不管野田内阁对“购岛”动机作何解释,也不管其动机是否可信,“购岛”这一动作本身就已构成了对中国主权和民族感情的挑战。

同类推荐
  • 新中国反腐简史

    新中国反腐简史

    《新中国反腐简史》这部著作全面、系统而又概略地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历史阶段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情况,展示了我们党通过扎实的反腐倡廉工作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不懈探索及巨大成绩。我相信,这部著作的出版,对于深入学习和研究我们党的历史经验,继续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共产党人不是狭隘的经验主义者,但我们是实践论者,始终重视实践经验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 21世纪的中日关系

    21世纪的中日关系

    在政治与安全安正策思路上,目前日本各界精英中主张通过强化日美同盟来防范中国的观点依然居多,但强调与东亚各国关系特别是对华关系的重要性、提倡平衡对美关系和对华关系的呼声日渐高涨。在经济政策思路上,日本各界精英既对蓬勃发展的中国市场十分向往,同时又十分担心日本经济可能在今后与中国经济的竞争中一败涂地。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日本的中国研究尚存在着方法落后、观念陈旧、举棋不定、犹豫观望的弊端。
  • 工人政治

    工人政治

    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兴起,工人阶级作为新兴力量登上了世界政治舞台,英国宪章运动、法国巴黎公社起义、俄国十月革命……就是由工人阶级主导的一幕又一幕波澜壮阔的历史剧,推动着现代世界向前发展。站在历史的当下,传统意义上的工人运动似乎渐渐偃旗息鼓。然而,工人政治并没有结束。工业化早期的工厂生产结构和模式,及其内部的各种结构关系、矛盾,均发生了巨变,传统工人阶级的形象与含义也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一切,使得当代的工人政治正以一种新的形式、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 治理理论及其中国适用性

    治理理论及其中国适用性

    当前对于全球化时代治理转型的研究还显得太少,在已有的研究中,也是宏观、原则性研究居多,具体、深入研究较少。更重要的是,全球化时代的公共事务治理之道发生了重大转型,但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却不能进行线性理解,即不能将全球化作为影响治理转型的一个常量。它们之间是一种表征关系,即不只是全球化影响了治理转型,而且治理转型本身也属于全球化进程。由此,我们不但要研究全球化,而且要全球化地思考。本丛书期待能够在这一方面有所贡献,实现全球化研究与治理研究的双重推进。
  • 欧盟层面家庭政策研究

    欧盟层面家庭政策研究

    本书详细分析了家庭政策在欧盟层面的发展脉络、决策机制、运作模式与发展动力。在此基础上,本书结合政府问主义和新功能主义理论对欧盟层面家庭政策发展的趋势进行了推断,得出了欧盟层面的家庭政策已经在最低水平模式上启动并将继续维持下去的结论。
热门推荐
  • 荆棘禁地:女王狩猎时

    荆棘禁地:女王狩猎时

    【血族和血猎,你喜欢帮谁杀人?】“都可以啊,只要他们有命来命令我。”月光下的绝色美人,带来死亡前的征兆,邪魅勾魂的微笑中,是死神对故者的惋惜还是嘲笑。一步步,勾勒死亡,也勾住人心。丨丨捡起沾血的蔷薇,她越坠越深,“我啊,有天使在庇护,所以无论杀多少人,都不会变成恶魔哦……”丨丨“呐呐~你知道吗,我都是在自我欺骗中活到了现在哦。”她轻柔的挽起心爱之人的双手,无视了对方毫无温度的双眼。胸口上的伤口触目惊心,纯蓝色的眼睛中唯有哀伤,却带着幸福的泪水,“结果到最后,除了自己,所有人都被骗了……”丨丨世界上最可怕的就是那些可以微笑着杀人的人,因为她知道自己不会输。丨丨骗人是一门本事,能够欺骗的了自己的人,到最后都是最可悲的胜者。
  • “两浙”作家与中国新文学

    “两浙”作家与中国新文学

    本书以“两浙”地域文化视角来探讨“两浙”作家与中国新文学的内在关联,目的是要努力地揭示出在中国新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两浙”作家为什么会整体性地崛起的文化根源,并试图结合文化原型和母文化的孕育功能,以及地域文化的“集体无意识”积淀等特点,探讨“两浙”作家在新文学发展中的思想理念、价值建构、心路历程、精神轨迹和艺术探索等各个方面的表现,以及为中国新文学发展所作出的历史贡献,以确立他们在中国新文化、新文学发展史上的崇高地位。本书的部分章节已经以论文的形式在相关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黑暗致巅

    黑暗致巅

    为求得生存,10年的磨炼之路;为改变现状,10年的拼搏之路;为成就巅峰,开辟自己的巅峰之路,一路拼搏,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终究踏上自己巅峰之路.......
  • 飞剑问情

    飞剑问情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纷争,仙侠的世界,杀伐不断。十八年前秦家满门遭灭,幸得遗孤苟活于世。十八年后,一位手持血红飞剑的稚嫩少年,义无反顾的闯入了这片残酷的世界里,他又将会经历怎么样的恩怨情仇?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剑界修真

    剑界修真

    他本是地球一名修真者,百年修行,只为成仙,从而逍遥天下。而一次意外让他穿越重生,看他是泯灭于众生,还是重修大道,一步步披荆斩棘站苍生之巅,立不世之威。终成仙?欢迎各位书友进QQ交流群,492825410
  • 快递诡事

    快递诡事

    送快递发现诡异符篆,客户连续离奇死亡,居然还有“不死人”客户!搞什么飞机,原来快递这活儿,不是你想干就能干的!
  • 侠踪萍影录

    侠踪萍影录

    大道三千,道亦使然。浮萍剑客,练剑、成剑、舍剑。飞蝗蝇虫总是熙扰。无剑怎成剑?有剑怎成剑?柳浮萍如同浮萍。漂泊、放荡、又极有规矩。
  • 造化之子

    造化之子

    天地万物,造化众生,唯长生者,天地之宠,万物之长,纵横浩宇,无所不能。一个少年踏出家门,走上求仙之路,漫漫长路,不知多少岁月,终入上界。经历了无数次的历练,无数次的腥风血雨,暮然回首,自己竟站在了三界之颠。万仙来敌,便让三界无仙!天地不容,看我只手遮天!
  • 快穿开枪要开98k

    快穿开枪要开98k

    开枪要开98k,爱人要喝七分醉。她承认她很优秀,却没想到居然被有心人的谋杀了。于是,她签订了,超特么优秀系统,走上了穿越逆袭的道路.为毛老是遇见他?为毛剧情老是那么坑?.她该表达什么?“说你爱我。”他摸了摸她的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