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学习、勤于思考、努力实践,才能使人生获得成功。学习,只有学习,才能使人充满力量,才能使前途灿烂辉煌。学习若想获得成效,必须掌握必要的方法,而且要日积月累,勤学不倦,坚持不懈。古人关于学习的论述,如学与思、约与博,举一反三等等,至今仍然令人深思!
原文:不恒其德,无所容也。(《易经?咸传?恒》)
句解:人不能永远保持高尚的品德,就不能在世间安身立命。
原文:缓必有所失。(《易经?序卦》)
句解:思想麻痹懈怠,往往会招致损失。
原文:危者使平,易者使倾。(《易经?系辞下》)
句解:有危机意识的人就会平安无事,失去警惕性的人就会导致失败。
原文: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易经?系辞下》)
句解:安定的时候不忘危险,国存的时候不忘衰亡,太平的时候不忘混乱。
原文:乐天知命,故不忧。(《易经?系辞上》)
句解:乐天知命,所以没有忧虑。
原文: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易经?系辞上》)
句解:仁义之人见到后称之为仁,智慧之士见到后称之为智。
原文: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易经?恒?彖》)
句解:天地运行的规律,是永久也不止息。
原文: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易经?干?文言》)
句解:依赖于苍天的亲近于上,依赖于大地的亲近于下。
原文: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易经?系辞上》)
句解:文字不能彻底表达心中要说的话,语言不能彻底表达内心的思想。
原文: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坤?象》)
句解:大地处于下位,其形势厚重和顺,品德高尚的人效法大地,以宽厚的品德容载万物。
原文: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尚书?大禹谟》)
句解:君子在民间,小人在官位;抛弃贤者,民心离散,上天就会使国家蒙受灾难。
原文: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尚书?旅獒》)
句解:想堆成一座九仞的高山,只差一筐土最终没能完成。
原文: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尚书?周官》)
句解:治理天下,要在没有发生动乱的时候就采取控制的措施;保卫国家,要在没有发生危机的时候就采取行动。
原文:学于古训乃有获。(《尚书?说命下》)
句解:学习古人的教诲就会有收获。
原文:帷斅学半。(《尚书?说命下》)
句解:教育是学习的一半。
原文: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春秋?左丘明《左氏春秋?襄公三十一年》)
句解:学习有所成就之后才为官理政,没有听说把为官作为学习方法的。
原文: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春秋?左丘明《左氏春秋?襄公三十一年》)
句解:君子必须了解重大而长远的事,小人只是尽力了解渺小和眼前的事。
原文:夫学,殖也;不学将落。(春秋?左丘明《左氏春秋?昭公十八年》)
句解:学习如同种植一样,不勤奋学习就会堕落。
原文:不备不虞,不可以师。(春秋?左丘明《左氏春秋?隐公五年》)
句解:毫无准备又不能预测事情的发展,就不能出兵作战。
原文: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春秋?左丘明《左氏春秋?襄公三十一年》)
句解:君子追求伟大而遥远的目标,而小人追求渺小和眼前的利益。
原文:君子有远虑,小人从迩。(春秋?左丘明《左氏春秋?襄公二十八年》)
句解:君子往往深谋远虑,而小人则鼠目寸光。
原文:赏罚无章,何以沮劝?(春秋?左丘明《左氏春秋?襄公二十七年》)
句解:赏罚没有一定之规,怎么能阻止邪恶,勉励有功的人呢?
原文:得时无怠,时不再来。(春秋?左丘明《国语?越语》)
句解:得到时机不要荒废,过去的时间不会再来。
原文:轻则寡谋,骄则无礼。(春秋?左丘明《国语?周语》)
句解:轻举妄动的人缺乏谋略,骄傲自满的人骄横无礼。
原文: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春秋?左丘明《国语?吴语》)
句解:蛇小的时候不消灭,长成大蛇之后怎么办呢?
原文:人之有学也,犹木之有枝叶也。木有枝叶犹庇荫人,而况君子之学乎?(春秋?左丘明《国语?晋语》)
句解:人有学问,仿佛树木有枝叶。树木有枝叶还能为人遮阴,更何况是君子的学问呢?
原文:君子既学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习也;既习之,患其无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既能行之,贵其能让也。君子之学,致此五者而已矣。(《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句解:君子已经开始学习,忧虑不够广博;知识已经广博,忧虑不能温习;已经进行温习,忧虑不能掌握道义;已经掌握道义,忧虑不能实行;已经能够实行,可贵的是能谦让。君子的学问,达到这五点就可以了。
原文:不能则学,疑则问,欲行则比贤,虽有险道,循行达矣。今之弟子,病下人,不知事贤,耻不知而又不问,欲作则其知不足,是以惑暗。惑暗终其世而已矣,是谓穷民也。(《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
句解:不懂就学,有疑难就请教,想做就效法贤人,即使有危险的道路,顺着道路就能到达。现在的学生看不起比自己差的人,又不知道尊敬贤人,耻于不知却又不请教,想去做而知识又不足,所以深感迷惑。如果一生都迷惑,这种人就可以说是穷困的人了。
原文:君子博学而孱守之,微言而笃行之。行必先人,言必后人。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句解:君子广博地学习而谨慎地遵守,很少谈论而坚决地实行。行动一定在别人之前,言论一定在别人之后。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记?学记》)
句解: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器物;人不认真学习,就不能懂得道义。因此古代的君主,建立国家治理百姓,都把教学作为最重要的事情。
原文: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礼记?哀公问》)
句解:古代的君主处理政务,以爱人为最高的标准,所以天下得以大治。
原文:明于顺,然后能守危也。(《礼记?礼运》)
句解:明了和顺的内涵,然后才能身居高位而避免危险。
原文:丰年不奢,凶年不俭。(《礼记?王制》)
句解:丰收之年不穷奢极欲,灾害之年不过于吝啬。
原文: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礼记?乐记》)
句解:君子最大的快乐是追求道义,小人最大的快乐是满足私欲。
原文: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礼记?檀弓》)
句解:君子爱别人以道德为衡量的标准,而心胸狭小的人则以姑息的态度原谅别人。
原文:为义而不讲之以学,犹种而弗耨也。(《礼记?礼运》)
句解:追求道义却不通过认真学习,就如同种了庄稼而不除草一样。
原文: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礼记?大学》)
句解:所得迅速,花销缓慢,那么财物总是充裕的。
原文:惟善以为宝。(《礼记?大学》)
句解:只有善的东西才是宝物。
原文: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礼记?学记》)
句解:君子对于学习的态度,是铭记在心而刻苦学习,即使在休息和闲暇时也不忘记。
原文: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礼记?学记》)
句解:大学的教育方法,在错误的事情未发生时就予以禁止,这叫做预防,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教育,这叫做及时,不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教育,这叫做顺其自然,让学生互相观察而体会到琢磨的好处,这叫做观摩。这四个方法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原因。
原文: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礼记?学记》)
句解:靠死记硬背而获得书本知识,不能够成为别人的老师,能够成为老师的人,一定是善于听取学生的提问并给予解答的人。当学生的能力还不能提问时,就要给他讲解;如果讲解了学生还不懂,那么停止不讲也是可以的。
原文: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礼记?中庸》)
句解:上天滋生万物,必定按照万物各自的材质加强它们。因此能够栽种的就予以培植,即将倾覆的就让它倾覆。
原文: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礼记?中庸》)
句解:对于天下通行的大道,有人生来就知道,有人经过学习之后才知道,有人面临困惑经过探索后才知道,到了他们知道以后,就是一样的了;对于天下通行的大道,有人安然自得地实行,有人根据切身利益实行,有人则勉强实行,到了他们成功以后,就是一样的了。
原文: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礼记?中庸》)
句解:好学接近于智慧,力行接近于仁爱,知耻接近于勇敢。如果知道这三点,就能够知道怎样修身了;如果知道怎样修身,就知道如何治理百姓了;如果知道怎样治理百姓,就知道如何治理国家了。
原文:诸侯并立,能终善者为长;列士并学,能终善者为师。(春秋?晏婴《晏子春秋?谏上》)
句解:诸侯同时存于世,能始终为善者成为霸主;众多学子同时学习,能始终努力者成为老师。
原文:大山之高,非一石也,累卑然后高。(春秋?晏婴《晏子春秋?内篇谏下》)
句解:大山之所以高峻,并非由于一块石头,而是由于积累许多碎石,然后才成为高山峻岭的。
原文: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凶。(战国?墨翟《墨子?非攻》)
句解:君子不以水为镜子,而以别人为镜子。以水为镜子只能看到自己的面容,而以别人为镜子便能预测吉凶。
原文: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战国?墨翟《墨子?非攻上》)
句解:很少尝到苦味的人,稍稍吃苦就叫苦;而倍尝苦味的人,则能感到苦尽甘来。
原文: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战国?墨翟《墨子?辞过》)
句解:勤俭节约就会昌盛,放荡淫欲就会灭亡。
原文:水虽平,必有波,衡虽正,必有差,尺虽齐,必有危。(春秋?辛妍《文子?上德》)
句解:水面虽然平静,一定会有波纹,衡秤虽然准确,一定会有差错,尺子虽然齐整,一定会有偏斜。
原文:非规矩不能定方圆,非准绳无以正曲直。(春秋?辛妍《文子?上德》)
句解:没有规矩就不能确定方圆,没有准绳就无以厘正曲直。
原文:泰山之高,倍而不见,秋毫之末,视之可察。(春秋?辛妍《文子?上德》)
句解:泰山尽管高大,背对着它却无法看见。新长出的鸟兽之毛的末梢,虽然细微但仔细观察却能发现。
原文:其见不远者,不可与言大;其知不博者,不可与论至。(春秋?辛妍《文子?自然》)
句解:见识不深远的人,不能与他谈论大的道理;知识不广博的人,不能与他讨论深奥的道理。
原文:老子曰:“知而好问者圣,勇而好问者胜。”乘众人之智者即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者即无不胜也。(春秋?辛妍《文子?自然》)
句解:老子说:“有智慧而又好问不倦的人圣明,有勇气而又好问不倦的人获胜。”利用众人的智慧就没有不能胜任的事情,利用众人的力量就没有不能获胜的事情。
原文:凡可无学而能者,唯息与食也。(春秋?鹖冠子《鹖冠子?道瑞》)
句解:所有可以不用学习而能做到的,只有休息和吃饭。
原文:凡问之要,欲近知而远见,以一度万也。(春秋?鹖冠子《鹖冠子?度万》)
句解:凡是询问的要点,都是要知道浅近的而窥见高远的,用一个基本原理来推测万事万物。
原文: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隐而入。(《鬼谷子?捭阖》)
句解:面对有利的形势,就要积极进取、不断前进,面对不利的形势,就要停止行动、隐藏起来;面对有利的形势,就要勇猛出击,面对不利的形势,就要隐藏不出。
原文:物有自然,事有合离。有近而不可见,有远而可知。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鬼谷子?抵巇》)
句解: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运动的自然规律。人世间的万事万物,也同样要依照自然法则不断发展,有的尽管近在眼前,却不能看到,有的虽然远在天边,却能了解的很清楚。近在眼前,却不能了解,是由于对其言辞没有进行考察;远在天边,反而了解的清清楚楚,是由于反观以往,借鉴过去,对以后的事,做出预验。
原文: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斯盖其分也。(《鬼谷子?谋》)
句解:墙壁是从小小裂缝开始损坏的,树木是从结疤处开始折断的,这也是事物的本来规律。
原文:为强者,积于弱也;为直者,积于曲也;有余者,积于不足也。(《鬼谷子?谋》)
句解:强大是从弱小经过不断的积累而形成的,强壮笔直是从弯曲逐渐积累而形成的,有余是从不足而逐渐积累起来的。
原文:故曰:是贵制人,而不贵见制于人。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鬼谷子?谋》)
句解:所以说:做事的可贵之处在于控制别人,而并非被别人所控制,控制别人就是自己掌握权柄,所谓被别人所控制,就是命运被别人所掌握。
原文: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鬼谷子?符言》)
句解:高山随高,但抬头就能看到它的顶点;深渊虽深,但仍然可以通过测量,获知其深度。
原文:己自知而后知人。
句解:先有自知之明,然后才了解别人。(《鬼谷子?反应》)
原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句解:温习旧知识而获得新体验,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原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句解: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
原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句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智慧。
原文: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句解:做事之后尚有余力,就用来学习。
原文: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句解:君子不持重就不会威严,学习后知识也不会牢固;应该要以忠、信两种品德为主,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害怕改正。
原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句解:品德高尚的人饮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办事聪敏而说话谨慎,与有道义的人交往从而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样就可说是好学了。
原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句解: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择别人的优点予以学习,看到缺点就改正。
原文: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论语?述而》)
句解:广泛地听闻,选择其中好的去做,多方面看而牢记在心,这样获得的“知”仅次于生而知之。
原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句解:聪敏而好学,不耻于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
原文: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
句解:厚道诚信好学不倦,守节至死而维护道义。有危险的国家不进入,有祸乱的国家不居住。天下太平就出来做官,昏乱就归隐,国家安定,自己贫穷而卑贱是可耻的;国家昏乱,自己富有而尊贵也是可耻的。
原文: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
句解:学习就像追逐什么唯恐追不上,即使追上了又唯恐失去。
原文: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
句解:读书人贪图安逸,就不能做个读书人。
原文: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下》)
句解:广泛学习而详尽解说,之后反过来以简约的语言表达核心内容。
原文: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上》)
句解:技艺高超的工匠教导徒弟必定依照规矩,学习的人也必须依照规矩。
原文: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下》)
句解:教育也有多种方法,我不屑于教诲某个人,这也是对他的一种教诲。
原文:贤人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下》)
句解:才能出众的人先自己彻底明白,再去让别人明白;如今的人自己糊里糊涂,却企图去让别人明白。
原文:播糠迷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战国?庄周《庄子?天运》)
句解:筛糠时如果迷了双眼,东南西北、天地四方就混乱了。
原文: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战国?庄周《庄子?德充符》)
句解:镜子明亮是由于没有沾染灰尘,沾染灰尘镜子就黯然失色。
原文: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战国?庄周《庄子?则阳》)
句解:丘山因积累碎石而高大,江河因融合细水而成大川。
原文:去小智而大智明。(战国?庄周《庄子?外物》)
句解:去除小聪明才能拥有更大的聪明才智。
原文: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战国?荀况《荀子?劝学》)
句解:真心积聚力量,时间长久就能深入;学习到死亡,之后才能停止。
原文: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者也。(战国?荀况《荀子?儒效》)
句解: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对内不自我欺骗,对外不欺骗别人,用这样的态度来尊敬贤良、敬畏法度,不敢懈怠傲慢,这就是高雅的儒者。
原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战国?荀况《荀子?儒效》)
句解:没有听到不如听到,听到不如看到,看到不如了解,看到不如真正了解,了解不如采取行动,学习的境界到了可以采取行动的时候就达到了顶点。
原文:学也者,固学止之也。恶乎止之?曰:止诸至足。曷谓至足,曰:圣也。(战国?荀况《荀子?解蔽》)
句解:学习本来具有限度应该在哪里停止呢?答案是在达到满足的时候停止。什么叫达到满足呢?答案是达到圣人的境界就可以停下来。
原文:学问不厌,好士不倦,是天府也。(战国?荀况《荀子?大略》)
句解:勤学好问不会厌烦,喜好贤士不知疲倦,这是获得知识和人才的天然库府。
原文: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秦?吕不韦《吕氏春秋?孟夏纪?劝学》)
句解:不刻苦学习而能成为声名卓著、出类拔萃的人,是不曾有过的。
原文: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秦?吕不韦《吕氏春秋?孟夏纪?尊师》)
句解:教育,是意义重大的事;学习,是智慧超群的事。意义重大的,没有比有利于他人更大的了,有利他人没有比教育更重要的了;智慧超群的事,没有比修身养性更大的了,修身养性没有比学习更重要的了。
原文: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秦?吕不韦《吕氏春秋?孟夏纪?用众》)
句解:事物本来都有长处,都有短处,人也是如此。所以善于学习的人,借别人的长处,以弥补自己的短处。
原文:太上知之,其次知其不知。不知则问,不能则学。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秦?吕不韦《吕氏春秋?有始览?谨听》)
句解:最高等的是生而知之,次一等的是知道自己有所不知。不知道就请教,不懂就学习。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是各种灾祸的根源。
原文:不学之与学也,犹喑聋之比于人也。凡学者能明于天人之分,通于治乱之本,澄心清意以存之,见其终始,可谓知略矣。(汉?刘安《淮南子?泰族训》)
句解:不学习和学习的区别,犹如聋哑人和正常人。能够学习的人能够明白天道和人事的法则,通达治理和混乱的根本,澄清心情、理顺思想以保存它们,自始至终如此表现,就可以算是知道谋略了。
原文:学者,所以求为君子也。求而不得者有矣夫!未有不求而得之者也。(汉?扬雄《法言?学行》)
句解:学习是为了追求成为君子,追求却不能达到目的是经常有的,然而却没有不进行追求而能成为君子的。
原文:大人之学也为道,小人之学也为利。(汉?扬雄《法言?学行》)
句解:品德高尚的人学习是为了追求道义,品德低劣的人学习是为人谋取私利。
原文: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不至于山;是故恶夫画也。
(汉?扬雄《法言?学行》)
句解:百川效法海洋,而能抵达海洋;丘陵效法高山,却不能成为高山;因此就憎恨而停止学习。
原文:学,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人又其次也。咸无焉,为众人。(汉?扬雄《法言?学行》)
句解:学习而能采取行动是最高等的,立言传世是次一等的,仅能教导他人是又次一等的。三个方面都不具备,就是平庸的人。
原文:学者,所以修性也。视、听、言、貌、思,性所有也。学则正,否则邪。(汉?扬雄《法言?学行》)
句解:学习是用来修身养性的,观看、听闻、言谈、容貌、思考,都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学习品行就端正,否则就会邪恶。
原文:师者,人之模范也。模不模,范不范,为不少矣。(汉?扬雄《法言?学行》)
句解: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和典范。楷模不像楷模,典范不像典范,这样的人为数不少。
原文:一哄之市,不胜异意焉;一卷之书,不胜异说焉。一哄之市,必立之平;一卷之书,必立之师。(汉?扬雄《法言?学行》)
句解:一个喧闹的集市,有许多不同意见;一卷书籍之中,有许多不同见解。一个喧闹的集市上,必须设立一个度量衡的标准;一卷书籍之中,必须要选择一个老师。
原文: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犹懿德。(汉?徐干《中论?治学》)
句解:学习仿佛修饰,器物不修饰就不能美观,人不学习就不能拥有美好的品德。
原文:《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好学之谓也。(汉?徐干《中论?治学》)
句解:《诗经》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说的就是好学。
原文: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汉?徐干《中论?治学》)
句解:独自隐居而祈愿拥有智慧,不如进行学习必然能够获得智慧。
原文:夫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焉,心虽勤而无获矣。(晋?葛洪《抱朴子?外篇?勖学》)
句解:不学习却想求得知识,犹如想得到鱼,而没有捕鱼的网一样,愿望虽然很好,却不会有收获。
原文:未有不因学而鉴道,不假学以光身者也。(北齐?刘昼《刘子卷一?崇学》)
句解:没有不由于学习而明鉴道理的,没有不借助学习以获得荣耀的。
原文:人之不学,则才智腐于心胸。(北齐?刘昼《刘子卷一?崇学》)
句解:人如果不学习,那么才智则会积腐于心中。
原文:人性美而不监道者,不学也。(北齐?刘昼《刘子卷一?崇学》)
句解:人的品性美好而不能掌握道理,是由于不学习。
原文: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南朝?宋?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句解:自古以来,圣明的帝王们都必须勤奋学习,更何况普通的百姓呢?
原文: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南朝?宋?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句解:如果能经常保持拥有几百卷书,即使千年之后,也不会成为品德低劣的人。
原文:伎之易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南朝?宋?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句解:所有技艺中,容易掌握、又值得尊崇的本领,没有能超过读书的。
原文: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列女传》)
句解:不断积累学问,就应当每天都知道犯下的错误,以成就美好的品德。
原文:天下之事,不可不密。(南朝?梁?沈约撰《宋书?王懿传》)
句解:天下国家的重要事情,不可以不严守机密。
原文:以威加人人不厌。(南朝?梁?沈约撰《宋书?武三王传》)
句解:以强大的力量强加于人,那么人心不服。
原文:为上易事,为下易知。(后晋?刘昫《旧唐书?魏征传》)
句解:使上级容易操作,让下级容易知晓。
原文:为君不易,为臣极难。(后晋?刘昫《旧唐书?杜正伦传》)
句解:作为君主不容易,作为臣属更是极难。
原文:临事尚守,当机贵断。(元?脱脱《宋史?宋绶传》)
句解:面临大事崇尚操守,处理危机贵乎决断。
原文:一节之士,不足学也。(元?脱脱《宋史?孙固传》)
句解:只有一种美好品德的人,不足以向他学习。
原文:安能每事尽善,勉励可也。(元?脱脱《金史?世宗本纪下》)
句解:怎么可能每件事情都十全十美,勉励自己尽力而为就可以了。
原文:丈夫不耐饥寒一事不可为。(元?脱脱《金史?郝天挺传》)
句解:大丈夫不能忍受饥寒交迫的困境,就将无所作为。
原文:教不立,学不传,人材不期坏而自坏。(宋?程颐、程颢《二程集?论学篇》)
句解:没有完善的教育制度,没有优秀的老师传授学问,人才自然而然就会被毁灭。
原文:学者不必远求,近取诸身,只明人理,敬而已矣,便是约处。(宋?程颐、程颢《二程集?论学篇》)
句解:学习的人不必向远处求索,反省自身就可以了,只需明白人世的道理,保持恭敬而已,这就是最重要的。
原文:性静者可以为学。(宋?程颐、程颢《二程集?论学篇》)
句解:性情清净的人可以深入学习。
原文:君子之学贵于一,一则明,明则有功。(宋?程颐、程颢《二程集?论学篇》)
句解:君子学习贵在专一,专一就会明澈,明澈就会取得功效。
原文:学不贵博,贵于正而已,正则博。(宋?程颐、程颢《二程集?论学篇》)
句解:学习不以渊博为可贵,可贵的是心智纯正罢了,心智纯正就会渊博。
原文:夫学,非读书之谓,然不读书则不知为学之方,故读书之贵专而不贵博。(宋?朱熹《学规类编》)
句解:做学问,不仅仅专指读书,但是不读书就不知道做学问的方法,所以读书贵在专精,而不贵在广博。
原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宋?朱熹《学规类编》)
句解:读书学习没有疑问的,必须要使自己产生疑问,有疑问的人却要做到坚信无疑,到这种境地才是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原文:今学者有两种病,一是主私意,二是旧有先人之说。(宋?朱熹《学规类编》)
句解:如今的学者有两种缺点,第一个是主观臆测,第二个是固有的先人之见。
原文:为学日进为慰!(宋?陆九渊《陆九渊集?卷四》)
句解:学习每天都能进步,就是令人欣慰的!
原文:人之不可以不学,犹鱼之不可以无水。(宋?陆九渊《陆九渊集?卷十二》)
句解:人不能不学习,就像鱼不能没有水一样。
原文:学者须先立志,志既立,却要遇名师。(宋?陆九渊《陆九渊集?卷三十四》)
句解:学习的人必须首先立下志向,志向确立以后,就要寻找高明的老师。
原文:学者观书,复见每知新意则学进矣。(宋?张载《张载集?张子语录》)
句解:学习的人阅读图书,第二次阅读时总能获得新的认识,就说明学习进步了。
原文: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宋?张载《张载集?经学理窟》)
句解:人如果心智和兴趣不高远,学习不专心致志,虽然学习了,也不会有成效。
原文:学不能自信而明者,患在不勉尔。(宋?张载《张载集?横渠易说》)
句解:学习却不能保持自信而明白事理,主要原因在于不勤勉。
原文:学未始废读书,而不止读书,读书未始非学,而未可谓学。(明?陈确《陈确集》)
句解:学习从来没有停止过读书,却不仅仅是读书,读书不能说是不学习,却不能称之为学习。
原文:读书不能身体力行,便是不曾读书。(明?陈确《陈确集》)
句解:读书不能亲自实践,就等于不曾读过书。
原文: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清?颜元《存学编》)
句解:能在心中明白,能从嘴中说出,能在纸上写作,如果不能自身实践,都是没用的。
原文:兀坐书斋,人无一不脆弱,为武士农夫所笑者。(清?颜元《存学编》)
句解:独自坐在书斋之中,这样的人没有一个不是弱不禁风的,他们被武士农夫所耻笑。
原文:心上思过,口上讲过,书上见过,都不得力,临事时依旧是所习者出。(清?颜元《存学编》)
句解:心上思量过,嘴上谈论过,书上看到过,都没有大用处,碰到须处理的事情时,仍然按照早已掌握的知识处理。
原文:创意造言,皆不相师。(唐?李翱《答朱载言书》)
句解:创作文学作品不应模仿别人,应当富于独创性。
原文:为学务日益,此言当自程;为道贵日损,此理在戒盈。(宋?苏轼《张寺丞益斋》)
句解:学习必须每天都追求进步,人们应该把这句话当做每日奉行的标准,在学习为人之道时,最可贵的是每日都觉得自己还很不够,这个道理在感到满足的时候应引以为戒。
原文: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宋?晁说之《晁氏客语》)
句解:学习的根本是思考,通过思考才能得到知识,不思考就不会得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