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孟浩然:《早寒有怀》
身历唐代开元盛世的诗人孟浩然,一生困顿,不得意于仕途,曾浪游东南,以山水诗见重于世。他的诗清新生动,以写景见长。由于怀才不遇,诗情多凄婉之致。
《早寒有怀》,写的就是作客异乡的感觉。
诗以睹景起兴,这正是抒情诗常用的手法。陆机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文赋》),客观景物与季节的变化,容易引起主观的感受,所以易起诗情。孟浩然也正是看到了凉秋入序、黄叶随风、北雁南飞而生感。凄厉的江风已明显地令人有寒气袭来之感了,而自己的家园虽然在襄阳一带,有襄水可通,可是如今身在江南,难免有楚云远隔之叹。
因湖北古属楚地,襄阳处汉水上游,故称楚云。
既然漂泊于异乡,欲归不得,又因生涯蹇滞,碌碌依人,不禁常掬思乡之泪,当他看到江上张着点点风帆而远去的客舟,就深深寄托着怀念了。要想如古人之迷途问津,以求安身立命之道吗?却也不容易,正如孔子之凄遑无定,奔走四方,求见用而不可得一样,真是“做官归隐两无成了”。对着与海相连的滔滔江水,在这黄昏已临,夜色阴暗的时分,就难免有迷茫的痛苦了。
孟浩然正是借景抒情,把一种复杂矛盾的情绪表现出来了。
他的情绪所以复杂矛盾,可用仕隐两难加以概括。因为他一度隐居于襄阳之鹿门山,但又不甘无闻以没世。年已四十,才远游长安,应进士考试,不幸落第。因与王维为友,王维很想荐他一官半职,可是却因“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故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一诗,引起唐玄宗的责备,责他“不才明主弃”是歪曲事实,唐玄宗说:“是你孟浩然自视清高、不求官职而已,怎么赖到我的头上来呢?”就这样,孟浩然被遣回籍。他在《留别王维》一诗中写道:“寂寞竟何待?朝朝空自归”,“只因守寂寞,还掩故园扉”,从此与长安绝缘了。直到张九龄辞了相位,下放到荆州做地方官,才引他为荆州从事,这是幕僚小吏,不过是伴随张九龄游山玩水、吟咏唱和,有如清客而已。但登山临水,他也写出一些好诗,例如《登岘山》一首就为后世传诵,“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就是以哲理入诗,获得“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不薄”(清沈德潜评语)的评价。其哲理,在于“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能概括出社会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