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的标准实际上只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德,一是才。前者指个人品质、伦理道德、政治品德,后者指的是才气、能力、学识等,它主要由知识、智力和技能等构成。人才的标准虽有不同的说法,但德才兼备是中国古代有作为的政治家、军事家所共有的特征。
司马光就德与才的关系把人分为四种:德才兼备为圣人,德才兼亡为愚人,德胜才为君子,才胜德为小人。用人时,最好的选择是圣人,然后是君子,如果都没有,那么与其得小人,不如得愚人。因为有才无德的人是危险人物,比无才无德还要坏。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都是才有余而德不足。康熙皇帝也说过:“观人必先心术,次才学。心术不善,纵有才学何用?”所以他主张“必才德兼优为准”。元朝的廉希宪在元世祖时官任中书平章政事,他也是将德看得比才重要,并体现在待人接物中。
有一次,南宋降将、中书左丞刘整前来拜访,廉希宪十分冷淡,竟然没让他坐下。刘整离去后,有一位南宋的书生,衣衫褴褛,拿着自己的诗词前来求见。廉希宪听说后,马上将他请到里面,坐下来交谈,两人天文地理、经史子集,海阔天空地聊了半天。廉希宪对这位书生还十分关心,对他像对待多年的老朋友一样。书生走后,廉希宪的弟弟问他:“刘整身居高位,兄长却对他十分冷淡,书生乃一介寒士,兄长却对他优礼相等。您为什么这么做呢?”廉希宪回答说:“这就是你所不知道的了。身为朝廷大臣,他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国家的利益。刘整虽显贵,却是背国叛主之人,而那名书生有什么罪过该冷遇他呢?
我朝是从沙漠中崛起的,我如果带头对儒者文人不尊敬,那么儒术肯定会衰落下去,一蹶不振,那样的话,就会影响到国家的统治了。”
而曹操与廉希宪则不同。他选择人才的标准是要有才,而不论德的高低。他说:“韩信、陈平曾有不好的名声,被人嘲笑过,但最终能成大业,扬名千古。吴起为当大将,杀掉妻子来取得国君的信任,还散尽家产求官做,母亲死了也不回来,但他能镇住秦人,不让其进攻魏国。”曹操的《求贤令》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这种思想。
在德与才二者之间,才是容易识别的,通过面试、口试、笔试、试用等手段能看出一个人的才学到底有多少,有的能力还可用数字来量比,如记忆力。那么,德的标准是什么呢?康熙提出了一个标准——以公胜私,他说:
“事君者果能以公胜私,于治天下何难!若挟其私心,则天下必不能治。”他所指的“公”是朝廷的利益,我们在参考这个关于“德”的标准时,不妨把“公”理解成群众的利益。关于德的识别需要时间的考验,如人的政治品质,平时难看出什么问题,在非常时期则好坏分明。“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板荡识忠臣”,古代的忠义之士大都是在危难时刻涌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