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有大志者,往往都能忍辱负重,将不满和屈辱深藏心中,然后待时而动。
公元前四百九十四年,越王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日夜练兵,将要攻打越国,便想先发制人,攻打吴国。这时,他的大臣范蠡劝阻道:“战争是十分残酷的事情,无端斗杀更是违背德信,这是上天所忌讳的,对于出战者没有好处而且非常不利,应该慎之又慎,万万不可轻举妄动。”
这时的勾践,血气方刚,不懂得隐忍之道,更不懂得“不为而为”的妙用,只是强硬地说:“我已经决定了,您就不要再说了。”
于是,勾践调动了全国精兵三万人,北上攻吴,与吴兵战于夫椒。结果,勾践大败,仅剩五千残兵,退守会稽山,又被吴军团团围住。
到了这时,勾践才明白范蠡的高明,凄然对范蠡说:
“我不听先生之言,故有此患。眼下如何收拾危局?”
范蠡冷静进谏说:“持满而不溢,则与天同道,上天是会保佑的;地能万物,人应该节用,这样才会受地之赐;扶危定倾,谦卑事之,则与人同道,人可动之。为今之计,只有卑辞厚礼,贿赂吴国君臣;倘若不许,可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这是危难之时不得已之计。”
也就是说,要主动向吴国示弱,把自己的决心和斗志隐藏起来。
勾践无奈,只好派大夫文种前往吴军大营请求议和。
文种初次赴吴营,受到吴王夫差的大臣伍子胥的极力阻挠,说:“上天以越国赐给吴国,机不可失,千万不要答应。”文种无奈,只得回来。
勾践闻报,痛不欲生,又忘了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想要杀妻毁室,然后与吴王决一死战。还是冷静的范蠡和文种劝阻了他,并且出主意说:“吴国权臣太宰伯嚭贪财,这是门路。”于是,越国先用美女、宝器买通伯嚭。
使之转献吴王夫差,然后再派文种前去乞和。
文种深知如何才能让吴王看不出勾践的志向,在见到吴王之后他说道:“大王如能赦免勾践,越国情愿尽献珍宝,举国上下降为臣民。倘若不许,勾践将尽杀妻子,毁尽宝器。然后率领五千名士兵和大王决一死战。真的厮杀起来难免使大王蒙受损失。杀掉一个勾践,怎能比得上获得整个越国呢?望大王三思。”
谗臣伯嚭也在一旁帮腔说:“越国已经降服为臣民,若能赦免越王,的确对吴国有大利。”
吴王夫差心有所动,便要许和。吴国并不是没有明白人,大臣伍子胥就深知越王不过是想委屈求全,以保存自己的实力,徐图东山再起罢了。于是谏阻说:“树德行善,莫如使之滋蔓;祛病除害,务必断根绝源。现今勾践为贤君,文种、范蠡为良臣,君臣同心,施德惠民,一旦返国,必为吴国大患。吴越两国水土相连,一旦结成世仇,兴亡成败不可不虑,如今既克越国,倘若使他复存,实在是违背天意,养寇留患。”可是,有伯嚭在旁边进谗言,吴王也沾沾自喜,于是不听伍子胥的话,终于与越国讲和,罢兵而去。
越王勾践自从会稽解围后,返回越国的都城。他原想让范蠡主持国政,自己亲自去吴国属事夫差。范蠡说,“对于兵甲之事,文种不如臣;至于镇抚国家,亲附百姓,臣又不如文种。臣愿随大王同赴异国。”实际上,范蠡是怕越王不能忍辱负重,忘记了深藏不露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原则。
大约在公元前四百九十三年,勾践君臣数人到达吴都见到夫差,当即进献美女宝物,并低声下气地极力奉承献媚;再经伯嚭一旁帮腔,勉强取得夫差的谅解。
勾践夫妇和范蠡到了吴国首都姑苏,吴王夫差就让他们住在阖闾坟墓旁边的一间石头屋子里,为吴王养马。夫差把勾践留在都城,是为了考验他是否真心臣服于他。夫差每次坐车出去,他都让勾践给他拉马。勾践在吴国所受屈辱,是可想而知的。
勾践夫妇在吴国住了三年。在这三年中,勾践把自己的复仇之心深深埋藏。为了取得夫差的信任,让自己早日回到越国,他很小心地伺候夫差,做到百依百顺,显得比夫差的其他仆人还要驯服。与此同时,文种还经常派人给伯嚭送礼,伯嚭也老在夫差跟前替勾践说情。
有一次,勾践听说夫差病了,就托伯嚭给夫差带话,说要去看望。夫差听说勾践这样惦记自己,就答应了他。
伯嚭带领勾践进了夫差的卧房,正赶上夫差要大便,勾践就赶过去搀扶他。夫差叫勾践出去,勾践说:“父亲有病,做儿子的应当服侍,大王有病,做臣下的也应当服侍。再说我还有点小经验,只要尝尝大王的粪便,就能知道大王的病是重是轻。”夫差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拒绝了。
夫差拉完屎,觉得舒服多了。勾践扶着夫差上床躺好,又去掀开马桶盖看了看,取粪尝味,然后向夫差磕头说:
“恭喜大王!大王的病已经没有什么危险了,再过几天,就会全好了!”夫差问他:“你怎么知道的?”勾践说:“刚才我尝了大王的粪便,知道肚里的毒气已经散发出来了,病还不快好了吗?”夫差看到勾践服侍自己这样周到,倒有些过意不去了,就对勾践说:“你待我不错。等我病好了,就放你回去。”
由于勾践处处小心服侍夫差,再加上伯嚭不断向夫差报告越国十分平静,一点也没有反叛吴王的迹象,夫差就以为越王勾践真的完全臣服自己,越国对吴国已经没有什么威胁了,于是,公元前四百九十一年,夫差亲自送勾践夫妇上车,放他们回了越国。
在吴拘役了三年之后,勾践终于回到越国。这时,越国百废待兴,勾践向范蠡请教振兴越国之道,范蠡作了精辟的论述。他认为:“天时、人事都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制定方针、政策要因时和事而定。万物生于地上,地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的,它总摄万物,是一个整体,禽兽、庄稼等始终不能离开大地。万物不论美恶,地都一视同仁,使之生长,人类也依赖大地以养生。然而万物生长又各有定时,不到一定的时机,是不可能勉强生长;人事的变化也一样,不到最后的转折点,是不可能勉强成功的。
因此,应该顺乎自然以处当世,等到机会到来的时候,就会把不利于己的局面扭转过来。”
范蠡主张在对外关系上,越国应该礼待弱小国家,对于强国,表面上应该采取柔顺的态度,当然,在骨子里绝不能屈服。至于灭吴报仇,不是一日之间就可以成功的,要等待或促使他走向衰落,等到时机成熟了,才可一举而灭之。而且,一定还要坚持把自己的目的深藏不露,否则,这几年的忍辱负重就都白费了。范蠡最后说:“但愿大王时时勿忘石室之苦,则越国可兴,而吴仇可报矣!”
勾践听了,连连称善。他立刻命文种主持国政,范蠡治理军旅。勾践也苦身劳心,发愤图强,不用床褥,积薪而卧。又在坐卧的上方悬挂了一个苦胆,无论是饮食起居,都要先尝尝苦胆,激励自己不能忘记过去的苦难生活。每到夜里,勾践常常暗自流泪,恨恨地自言自语道:
“勾践,你忘了会稽之耻吗!”同时,他尊贤礼士,敬老恤贫,以求得百姓拥护。他还奖励生育,积聚财物,演练士卒,修甲兵,始终不敢怠懈。
但是,对待吴国,勾践始终谦卑有加,一丝野心也不露出来。
到了公元前四百八十五年,勾践归越五年了。这时越国国库充实,土地垦辟,人民乐为所用。于是勾践雄心振奋,有点忘记了深藏不露这个大原则,想要起兵报复吴国,一雪会稽之耻。范蠡一听,知道时机尚未成熟,连忙跑进宫中谏阻说:“我国虽然尽心人事,但时机不成熟,勉强去求成功,对己不利。”勾践猛然醒悟:对啊,我又自高自大起来,忘了过去受过的苦难了。
又整整过了一年,吴王的老臣伍子胥眼见越国一天天强大,心里越加闷闷不乐,劝谏吴王应早日击越,吴王不听。伍子胥气愤难平地说:“大王不听劝阻,过不了三年,吴国必然会被越国攻破了!”吴王大怒,赐伍子胥一把宝剑,命他自杀。
伍子胥死后。吴王宠信太宰伯豁,朝政更加腐败昏暗。这时,勾践召见范蠡,问道:“吴王已杀伍子胥,阿谀之徒日众。可否伐吴?”这次,勾践已经不像上次那样锋芒毕露了,可是,范蠡说:“反常的迹象虽然已经萌芽,但从整体看,吴国灭亡的征兆尚不十分明显,现在还不可伐吴。"范蠡非常清楚吴越的力量对比,如果强行出兵,只能招致下一次的失败。勾践想了一想,深以为然。
于是,又把对吴国的“谦卑”继续下去。
越王勾践十四年(公元前483年),吴国遇到天灾,没有粮食,民不聊生。勾践又欲乘机伐吴。范蠡说:
“天时已至,人事未尽,大王姑且等待。”这时,勾践又按捺不住了,大怒道:“我与你谈人事,你以天时应付我:
现今天时已至,你又借口人事来推诿。这究竟是什么意思?”
范蠡闻听,回答说:“大王勿怪。人事必须与天时、地利互相参会,方可大功告成。现在吴国遭灾,人民恐慌,君臣上下反而会同心协力,来抵御内忧外患。大王宜照旧驰骋游猎,歌舞欢饮。吴国见此,必然不修德政,待其百姓财枯力竭,心灰意懒,便可一举成功了。”范蠡让勾践驰骋游猎,歌舞欢饮,还是要他继续深藏不露。勾践到底经过了吴宫三年的洗礼,强压复仇怒火,依然等待时机。
勾践十五年,吴王夫差不虑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境况,竟然带精兵北上,到卫国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大会诸侯,在国中仅留下太子友及老弱残疾留守。这时候,勾践和范蠡才认准:时机已到!于是,他们率兵从海路迂回进入淮河,然后登陆直捣吴都姑苏。越兵训练多年,武器精良,范蠡等皆为宿将,双方交锋后,吴军大败,吴太子友被杀。
夫差在黄池闻此恶讯后,不敢张扬,暗中派使臣,一如越国当年兵败椒山一样,卑辞厚礼,请求勾践赦免。按说,这种计谋越国已经使用过一回了,越王和范蠡心中就像明镜一样,可是,范蠡却对勾践说:“现在还难以使吴国灭亡,大王且准和,待机再给予毁灭性打击。”范蠡真是绝世高人,不但在失败时让越王勾践深藏自己的目的,休养生息时不露自己的动机,居然在胜利时还能深藏不露,能做到此点,那么离成功便不远了。
于是勾践赦吴,班师回国。
四年后,越王勾践再次北进伐吴。吴军慌忙应战,惨败于笠泽(今太湖附近)。越军继续挥师,将吴都姑苏团团围住。按着范蠡的战略,高筑营垒,围而不歼,竟达三年之久。
最后,吴王夫差实在势穷力尽,日暮穷途,支持不下去了。于是,他派使臣跪行至越军大营,乞求罢兵言和。
这时的勾践,又有点妄自尊大了,一见吴王如此谦卑,就想许和议。范蠡对时局看得明明白白,在一旁说道:
“当年大王兵败会稽。上天把越国赐给吴国,结果吴国不要,致有今日。现在天又把吴国赐给越国,越国怎么可以逆天行事?况且,大王卧薪尝胆,全是为了一个吴国。难道忘记昔日的耻辱了吗?谋划二十年,一旦捐弃前功,天与不取,反受其咎。”
吴国的使者无可奈何,只好涕泣着出离了越国的大营。不久,越国的军队就灭了吴国。勾践玩弄假仁假义的权术,封夫差于甬东(会稽以东的海中小岛)一隅之地,让他去当几十户人家的君主,夫差蒙受此辱,悔恨交加。直到这时,他才看出勾践和范蠡的城府之深,可是,什么都已经晚了。他深悔当初不听伍子胥之言,才有今日之耻。于是以麻布蒙面,表示没脸见九泉之下的伍子胥,随后拔剑自杀了。
此后,越国称霸江、淮,成为春秋争雄于天下的一霸。
从古至今,我们都把这个故事当作激励我们在困难时前进的动力,当作只要下决心,就一定能成功的典范,可是,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不是范蠡一再给勾践出谋划策,让他把自己的意图深深隐藏起来,一步一步地消磨吴王的锐气,不用等他卧薪尝胆,他早就死得直挺挺了。
可见,在这个历史事件中,无论是吴王之灭,还是越王之兴,还是范蠡之智,还是伍子胥之忠,都不知不觉地被四个字的光芒所遮盖,这四个字就是:
深藏不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