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岛(779~843),字浪仙,也作阆仙,范阳人,初为僧,法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贾岛曾写诗自伤,后蒙韩愈指导,诗文大为精进,遂还俗,但屡试不第。文宗时,遭贬长江主簿,会昌初,举迁普州司户,最终病逝于上任途中。其诗作善雕琢,多凄苦,曾自言“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与孟郊被后世并称为“郊寒岛瘦”。有《长江集》十卷。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①,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②不负言。
【注释】
①分野色:山野中的景色被桥分开。②幽期:形容时间非常漫长。
【名家点评】
从他现存诗歌来看,他虽然也流露过一点求仕不遇的苦闷,但只是一点轻微的叹息。其他绝大多数的诗中,几乎看不到什么现实矛盾的影子。(游国恩)
【精品导读】
这首五言律诗是贾岛的代表作,全诗抒写了诗人访好友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事,表现了诗人访友不遇的遗憾心情,同时还描写了郊外的优美景色。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描写了友人李凝幽居周围的环境: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友人居住的小园,在他的住所旁边没有其他人居住。通过小路长草、院子荒芜的情景描写,既点出了环境的偏僻和幽静,还暗示了李凝的隐士身份。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诗句写的是诗人月夜拜访友人时的情景,因为天色已晚,当他到达友人门口的时候,池边树上的鸟儿已然入睡,四周非常安静,借着朦胧的月光,诗人用手轻轻地敲着友人的家门。诗句中以动衬静,通过轻微的敲门声惊醒“宿鸟”这一动态情景,愈发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凸显了“幽居”的特色。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两句写诗人夜访友人不遇之后在回去路上的所见。在过桥之后,他看到了景色迷人的原野,晚风轻拂,天上的云飘动,好像山石在移动。云在风的吹拂下飘动,而石头是不会移动的,可诗人用这样的比喻,给人新鲜感,充分体现出贾岛琢字炼句,力避平易,务求奇僻的诗风。
在最后两句中,诗人表达了没有遇到友人的遗憾,同时也表达了对幽静美丽的景色的喜爱。
寻隐者①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②不知处。
【注释】
①隐者:古代因不愿做官而隐居山林的人。②云深:形容山中云雾缭绕。
【名家点评】
自是妙音,所谓不用意而得者。(吴逸一)
设为童子之言,以状山居之幽。(唐汝询)
【精品导读】
《寻隐者不遇》是贾岛的代表作,充分体现了贾岛诗歌创作的娴熟技巧。整首诗以问答的形式展开,一问三答,在诗人与童子的对话中,表现了诗人渴望隐逸、追求自然的思想感情。
首句“松下问童子”是拜访隐者而不遇时,对一位孩童发问。“松下”不仅是对真实景物的描写,更是别有内涵。古人素来以松、竹、梅为“岁寒三友”,赞美其桀骜孤高、不与世俗同流的品质。诗人选用“松”这一意象,既符合隐士的生活环境特点,也象征这位隐士与世隔绝、不问俗世的高洁品质。
接下来三句是童子的回答,一答“言师采药去”,师父去采药了,只知道师父在这个山里面,但山中云雾缭绕,师父的具体位置他也不清楚。“云”也是诗人精心选择的意象。唐诗多用“白云”意象象征隐士的高洁与自由,因此诗人于此处写“云深”之景,即是寄托对隐士高洁的钦慕。
虽然诗歌的主体皆为童子答语,但统观全诗不难推测诗人的问话:“言师采药去”针对的是诗人“你的师父去哪里”的问题;“只在此山中”说明诗人此前的问题是:你的师父去哪里采药。最后的“云深不知处”体现诗人此前问童子其师在山中具体何处。诗人仅用二十字便完整呈现了一系列问答。他省略了自己的问话,寓问于答,语言精简,体现了诗人谋篇与炼句的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