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咏,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唐代诗人。开元十二年(724)进士及第,仕途多舛,与王维友善,后归隐。《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终南望余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名家点评】
“浮”字极好,诗亦佳绝,但只赋得积雪,不赋得余雪。(玉遮)
可见诗不论何体,终期意尽而止。凡绝句意不尽者,皆未成之律诗也。(吴敬夫)
【精品导读】
终南山与唐长安城对望,常为唐代诗人笔下吟咏的对象。本诗写的是从长安城望见的终南山雪景,不失为一篇描写雪景的上乘之作。
“终南阴岭秀”,终南山在长安北边,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是照不到太阳的阴面,因此诗的首句即言“阴岭”,山的北面即为“阴”,也正是阴面,故有余雪。“秀”,赞美终南山的秀丽,同时也统领下一句。
“积雪浮云端”,积雪好像浮在云端上,是延说“秀”的具体内容。“浮”字用得巧妙,积雪浮在云端是违背自然常理的,但在特定的情境下却又是合乎情理的。终南山在长安城南六十华里左右处,从城中遥望,晴天也常常是雾霭重重,阴天山色更加朦胧。可以想象,在太阳光的照耀下,高耸入云的终南山山顶残留的积雪熠熠发光,好像流动的浮云一样。
“林表明霁色”,雨雪初霁时,阳光给树林涂上了一层暖色。这一句描绘的是终南山上的树林,也进一步解释了上一句“积雪浮云端”的原因。雨雪初晴的时候常常是没有云的,上一句中的“浮云”很可能不是真的云,是诗人将山顶的积雪比作浮云。试想一下,阴天时候能见度比较低,由阴转晴后的阳光更加耀眼,这种情况下“浮”字更加贴切。
前三句写的是望中所见,是写景,最后一句转入抒情。“城中增暮寒”,傍晚的长安城中增加了寒意,使得诗作的描写丰满起来。
望蓟门①
燕台②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③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释】
①蓟门:春秋战国时期,燕国以蓟城为国都,古称蓟门。唐代以关名置州,后来泛指蓟州(今蓟县)一带。②燕台:即为幽州台。③边:古称幽、并、凉为三边。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
【名家点评】
壮健之气,直欲与卫、霍同出塞上。(桂天祥)
起寓讥边将,便有耻为碌碌尸素之想。中四句极状边庭之景。未以班超、终军自许,树勋报国之志挺然。(周珽)
【精品导读】
本诗中诗人借登燕台之感,摹状了泱泱山河、赫赫军威,抒发了诗人立功报国的壮志。一开篇就用了“客心惊”,三个字统摄全篇。以下分说“客心惊”的原因。
“笳鼓喧喧汉将营”,诗人临风远眺,军营中吹笳击鼓,声声喧天。这一句写军中号令笳鸣鼓喧,轰轰烈烈,突出唐军气势旺盛,这是原因之一。
“万里寒光生积雪”,这一句写出了北国风雪中,天地苍茫的景象,山河之间白羽茫茫,如此景象是出生于中原洛阳、极少见到此种大雪的诗人“客心惊”的第二个原因。
“三边曙色动危旌”,这一句写唐军军纪严明、军风严整,突出边防重地严肃、紧张的氛围。如此气势是“客心惊”的原因之三。
“沙场烽火侵胡月”,这一句描写唐军向前突进的形势,显示出将士们的凌云壮志和排山倒海的进攻气势。这是“客心惊”的原因之四。
“客心惊”的第五个原因是诗人将目光转向四周,望见蓟门的地理形势。高山浩海犹如天然屏障,保护着大唐的东南门,向西可攻,望东而守,可见蓟城坚如磐石。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最后两句诗人暗用两个典故来抒发自己立志报国的雄心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