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也有说是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贞元九年(793),擢进士第,入为监察御史,后因王叔文败,坐贬朗州刺史,此间与白居易相识相知,唱和相酬。
刘禹锡出身书香世家,博览群书,被贬期间诗作多讽托幽远,但整体诗风豪爽健朗,白居易尝叙其诗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其为名流推重如此。”刘禹锡“诗豪”之称自此沿用至今。有《刘禹锡集》,《全唐诗》录其诗十二卷。
蜀先主庙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①。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②。
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前。
【注释】
①五铢钱:汉武帝时发行的钱币名称。此处指代汉室大业。②象贤:效法前贤。此处指继承父业。
【名家点评】
句句精拔。起二句确是先主庙,妙似不用事者。后四句沉着之至,不病其直。(纪昀)
【精品导读】
这首五律写于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诗人概括叙述了刘备生前身后之事,赞刘备而讽刘禅,大有嗟叹愤慨之味。
诗人在首联写先主庙堂气势之大,让人肃然起敬,由此想到其生前的英雄气概;颔联紧承“英雄气”,陈述了刘备的功绩伟业。颈联却笔锋一转,写英雄的人生失意之处:功业未成、子嗣不肖。尾联慨叹蜀后主亡国。
“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前”出自刘禅降魏后“乐不思蜀”一事。《三国志·蜀志·后主传》中载:“司马文王(昭)与禅宴,为之作故蜀伎。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此间乐,不思蜀”是刘禅留于历史上的污点,屡屡被用来讽刺不惜前人功业的不肖之徒。从刘备生前的功绩写到刘备死后其子刘禅的无能,一褒一贬,一扬一抑,盛衰之境况自然而出。
诗人在这四联中再现了“天下英雄”,即先主刘备的一生:他缔造了“千秋凛然”的基业,也有“生儿不象贤”的遗恨。诗人借古讽今,蕴含人生无常之理,古今兴亡之叹。当时,诗人正在贬所,因此诗中隐有以昏庸无能的刘禅暗指当时的君王之意,委婉地指斥君主不能选贤任能,打击报复忠义之士。全诗豪气干云,于开阔的字眼中淬出警示之意。
西塞山①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②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③。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释】
①西塞山:位于今天湖北省境内,乃六朝时期重要的军事要塞。②寻: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③石头:指石头城,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清凉山。
【名家点评】
诗极雄深宕往,所以为金陵怀古之冠。(黄叔灿)
第六句一笔折到西塞山,是为圆熟。(纪昀)
【精品导读】
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时,途经西塞山。他站在西塞山上眺望远景,借景抒情,创作了这首《西塞山怀古》。诗人在诗中以战事为切入点,以西晋灭吴的故事来阐发深刻的思想情感。
前四句都在铺陈西晋灭吴的故事。第五句以“几回”做收,言简意赅。“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也颇有股“山川依旧,人事全非”之味。西晋灭吴,结束了中国历时九十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使得三国鼎立的局面终于重归统一,而诗人之所以以这个战事为切入点,以西塞山为怀古之地,更突出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渴望。彼时适值唐朝藩镇割据时期,时局动荡,百姓颠沛流离,民不聊生,此时诗人途经西塞山,不免触景伤情。
最后,诗人以“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深化主题。破败萧条的景象是六朝覆灭的象征,而想破除这种萧瑟之景,只能寻求四海太平,借古喻今由来于此,全诗至此收笔,意境却更加开阔。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①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②百姓家。
【注释】
①旧时:指晋代。②寻常:平常。
【名家点评】
乌衣巷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施补华)
朱雀桥、乌衣巷皆当日画舸雕鞍、花月沉酣之地,桑海几经,剩有野草闲花,与夕阳相妩耳。茅檐白屋中,春来燕子,依旧营巢,怜此红襟俊羽,即昔时王、谢堂前杏梁栖者,对语呢喃,当亦有华屋山丘之感矣。此作托思苍凉,与《石头城》诗皆脍炙词坛。(俞陛云)
【精品导读】
这是一首借史抒怀、以史鉴今的诗歌。诗人游览乌衣巷时触景生情,想起了唐王朝的命运,有感而发。
前两句主要描写诗人所看到的景象:在乌衣巷的朱雀桥边,野草长得十分茂密,野花恣意怒放,此时已经临近傍晚,乌衣巷口可以看到夕阳渐渐西下。表面上看,这是对乌衣巷及其周围环境的描写,实际上,诗人在此所选择的景物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野草闲花和夕阳西下渲染着乌衣巷如今没落衰败的气氛。在这一历史古迹面前,看着这样衰颓的景象,让人不禁会将乌衣巷的现状与其历史上的繁华景象进行对比,引发联想。
三、四句在前两句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表明在东晋时期王侯贵族居住的乌衣巷,如今已经建起了普通老百姓的住宅,燕子仍旧飞来飞去,在此做巢,但房屋的主人已经换了。诗人并未直接点明历史的更替和房屋易主的现象,而是以夕阳西下时燕子归巢的景象含蓄地写出了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寓意隽永,韵味深远。需要说明的是,诗人所见的燕子,并不是东晋时期的遗物,诗人这样写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说明历史更迭的迅速和晋王朝的短暂,寓意深刻。不仅如此,诗人还延展开来,想到了唐王朝的今昔对比,并联想到唐王朝与东晋的相似之处,因此,这首诗也是在对唐代封建统治者敲响警钟。
春词
新妆宜面①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②。
【注释】
①宜面:是指脂粉施得恰到好处,和面庞相宜。②玉搔头:玉制的头饰。搔头即簪子。
【名家点评】
无情处都有情。(孙洙)
末句无谓自妙,细味之,乃摹其凝立如痴光景耳。(宋顾乐)
【精品导读】
此诗是为应和白居易《春词》而作,抒写少女之怨。
首句“新妆宜面下朱楼”,营造出清新活泼的氛围。新妆而成的女子,姣好的面容与脂粉涂抹得极为相宜,她迈着欢快而又焦急的步伐匆匆下楼,这步履中满含了隐隐的希望和期待。下楼之后,她望着满园的春光,本该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却于瞬间涂抹上了愁色,故言“深锁春光一院愁”。
满园的春光无人欣赏,愁绪溢满了院落,而这“愁”中绝非仅仅是春光被深锁流露出来的愁,更有少女本身被禁锢在此深院之中,没有自由的愁,两种愁思融合,刹那间将少女下楼时的急切盼望定格在了这满园的愁光之中。
随后三、四句“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诗境在这里得到了扩大和提升,依旧写愁,可是这愁不仅是承前,而是将愁思化为更具体的动作,也诗意地强化了愁,给人一种抹不掉,也推不走之感。少女饱受情感心理的冲击,无处发泄心中的烦闷,便行步迟迟,来到中庭,数着盛开的花朵。春花妩媚,在这园中却无人问津,无人赏识。只有这少女同情它,当少女还未来得及以花自喻之时,蜻蜓却已将她当作花朵而翩翩飞至“玉搔头”。此情此景,人如花,花似人,自古花为凋零苦,这少女的心也已乘着愁思而去,更见伤情。诗至“蜻蜓飞上玉搔头”以掷地有声的才情作结,以妙笔作尾,强化了“愁”也深化了诗意,乃神来之笔,刹那间将院愁、人愁、花亦愁蕴于诗中,也植入了读者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