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燃桂尽”,终伤气。结句好。(李梦阳)
【精品导读】
这是一首直抒胸臆的抒情诗,诗中从正反两个角度写出了诗人欲归隐山林的人生理想和求仕不遂的失望心情。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这两句的意思是:我愿醉卧在林泉中的小山,想回到从前隐居的园林,但是苦于没有钱了。首联中,“一丘”与“三径”相对举,正面表达了诗人想要归隐山林田园的欲望,也提出了困苦窘迫的现状——没有钱回家,并为下面抒发的悲凉心境埋下了伏笔。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这是两句工整的对偶。意思是:居北方帝都求仕并不是我的心愿,我怀念的是东林寺声名远播的高僧。这两句从正反两个角度突出了诗人不想做官,追求隐逸生活的思想。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这两句进一步写到自己在长安生活潦倒的困境和沮丧的心情。长安的生活花费很高,胸中的凌云壮志已经随着年华老去而渐渐衰退。
最后两句,写“凉风”和蝉鸣,紧扣题目中的“秋”字。北方秋季的时令特征就是早晨和夜晚比较冷,因而诗人说夕阳落下天色已晚,凉风吹来,顿觉萧瑟悲凉;更何况寒蝉在外面鸣叫,更添胸中悲怨。再联想到诗人,仕途失意,归家无资,旅途艰难,心中“益悲”。最后诗人以一“悲”字结尾,再一次敲定了全诗悲凉、失意的格调。
宿桐庐江①寄广陵②旧游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③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注释】
①桐庐江:即桐江,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境内。②广陵:和诗文中的“维扬”一样,都是扬州的旧称。③维扬:即扬州。《尚书·禹贡》:“淮海惟扬州”,惟通维,因称扬州为维扬。
【名家点评】
“风鸣”二句旅况寥落,情景如绘。(高步瀛)
孤舟夜泊,风景寂寥,因客路艰难,而忆旧游,是于无聊中作情话也。(王文濡)
【精品导读】
这是一首游中寄友诗,是诗人南游江淮,夜宿桐庐江时而作。诗人由景语起,夜宿时遥想在扬州的故友,全诗蕴含着深深的孤独感。
首联奠定了全诗的基调。诗人仕途失意,身是羁旅之客,又于昏暗的山色中听到哀嚎的猿声,于是愁绪倍增。“急”字给人时不我待,青春已逝之感。第二联对偶工整。晚风吹叶,是动态景象;月照江中小舟,是静态的景象,一动一静相得益彰,意境更加安谧幽寂。
诗的后半部分是抒情,在景致的铺陈之后,胸中压抑的感情仿佛喷薄而出;建德的风光虽然也很秀美,却并不是我的故土,在这里我没有旧日相识,所以我十分怀念远在扬州的故交老友。于是诗人希望凭着沧江的急流,将自己的两行孤泪汇入江水之中,遥寄给在大海西边扬州的旧友。
其时的孟浩然,并非只因思乡念友而潸然落泪,也因长安应试失败,为排遣苦闷而出游吴越。但诗人只将这种复杂感情说成思乡怀友,点到为止,并不刻意深挖。那淡淡的思念与忧伤在诗人的笔下,韵味悠长。
留别王维
寂寂①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②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③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④,还掩故园扉。
【注释】
①寂寂:落寞,这里指代门前车稀马疏的寥落景象。②芳草:比喻有美德的人。③当路:当权者。④守寂寞:寞,通“漠”。即守默处常,清净无为。
【名家点评】
结句谓归老田园,此后寂寥夜谁语,但有闭门,流水高山,牙琴罢鼓矣。襄阳怀才不遇,拂袖而行。若渊明之诗,则委心去留,绝无愤世语也。(俞陛云)
【精品导读】
《留别王维》一诗是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旧唐书·文苑传》)前,惜别王维之作。在这首诗中,诗人用浅显的语言,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复杂的情感,感情真挚,意味深长。
首联“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写到了落第后的心情。“寂寂”二字,既写出门前车稀马疏的寥落景象,也反映出诗人心中的空虚和寂寞。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是说诗人要归隐山林去寻芳草,又惜念与朋友的感情不忍分手,矛盾之中更凸显诗人的惜别之情。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两句,写出了归隐的原因。“稀”字与上一联的“惜”字相对,说明了知音难遇令诗人倍感与王维之间的感情弥足珍贵。“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表明了归隐的坚决。
全诗由落第而考虑返乡,又由返乡到惜别友人,扣紧“留别”的主题,最后以深沉无奈的感叹再次提出自己回乡隐居的决心。
诗中既有落第的灰心失望,也有无人提携的怨怼牢骚,更有对友人的珍惜和怀才不遇的嗟叹,情感复杂,但诗人用极平易的语言将这种复杂的感情写得深沉,将决意返乡归隐的心情娓娓道来,极尽自然,毫无雕饰之迹,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早寒有怀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①曲,遥隔楚云②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释】
①襄水:即襄河,因诗人的家在襄阳,这里指代诗人的家乡。②楚云:襄阳古属楚国。遥望家乡,被云阻隔,故称楚云。
【名家点评】
五六句言久在客中,望江上片帆,远入天际,是我还乡之路。与温飞卿之“过尽千帆皆不是,斜辉脉脉水悠悠”相似。同是临江怅望,一则羡他人之归帆,一则望来舟而不至也。(俞陛云)
结联写黄昏江水浩淼漫瀚,方向莫辨,暗用《论语·微子》中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表现仕途茫渺,无由问津的忧伤。但作者以写景出之,所以来得蕴藉,有惆怅绵绵不尽的韵味。(邓安生孙佩君)
【精品导读】
长安求仕失败后,孟浩然游吴越,这首抒情诗当作于这一时期。诗题中“早寒”二字点出作诗的时间是秋天向冬天过渡的时期。
首联以景物起兴,诗人选取落叶、大雁这两种典型的秋季景物,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本联前句暗含着落叶归根,游子返家之意。诗人看到叶落归根,北雁南渡,想到自己离家千里,不免添了几分乡愁。后句诗人写到临江迎风更觉得寒冷,以北风来渲染心中悲凄。
颔联承接上文,明写襄水,实际上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遥隔”二字露尽思乡之意,说明诗人离家遥远,两地相隔暂时不能回家,只能远望家乡徒余思念。
颈联过渡到情感的抒发。“乡泪”句写身在异乡客地不知流了多少思乡的泪水,几欲流尽。“孤帆”一句是虚写,是诗人想象着家人站在岸边苦苦地盼着自己乘着小船回到家乡。这一句虚写变换了抒情的角度,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一泻无余。
“迷津欲有问”用了《论语·微子》中“无人问津”的典故。孔子曾让子路向长沮、桀溺两位隐士问路。长沮、桀溺不但不指路,反而讥讽孔子四处奔走,以求见用,这正是隐居和出仕之间的矛盾。这个典故与诗人的经历颇为相似。诗人本在襄阳隐居,但后来出仕长安,不料求仕失败。而他游历东南正是为了排遣落第的抑郁。对于隐居的诗人来说,从襄阳来到长安本就将自己放在了对立的矛盾之中,而求仕不成又扰乱了原本平静隐逸的心,使他更加愁肠百结,胸中积郁难以言说。诗歌的最后,诗人心中的矛盾并没有解决,思乡之情也难以排遣。“平海夕漫漫”,借苍茫的暮色下江水迷蒙之景,以喻诗人的迷茫不知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