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虚荣心,它是向外求的。一个虚荣心强的人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拿世俗或他人的标准来评判、左右自己的言行。看重外界的褒贬和名利的得失。尤其在乎别人的议论和评价,关注身外的功利和荣誉。这种人,如果是一位在舞台上表演的演员,其心思和注意力会更多地投向台下的观众,奢望得到更多的笑声和掌声,这就难以做到认真的投入、倾力的演出甚至达到忘我的状态,这样演出的质量和效果当然要打节扣;如果是一位下属,就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揣摩上司的喜好,绞尽脑汁去投其所好,以博取上司的好感,这就不可能真正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实做好;如果是一位同事或朋友,做事就会缺乏原则性,做人就会投机取巧,工作就会见功就抢,遇过就推,甚至言清行浊,口是心非,表里不一,心灵丑恶,当面是人背后是鬼……而上进心是向内求的,一个上进心强的人不容易受外界的干扰,懂得自我调节、自我安慰、自我勉励,始终保持着明确的方向、阳光的心态、积极的态度、敬业的精神。因为这种人更加注重的是自己内心的丰富、学识的增长、能力的提升,一句话,就是自己人生的成长。可见,虚荣心与上进心是有“外”“内”的本质区别的。
一个人可以不求荣誉,但不能不求上进。
学会忍让
从渑池会晤回来后,蔺相如因为功劳大,被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在背后说:“我是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只不过是靠着耍嘴皮,现在居然弄得位置在我之上,而且蔺相如又是个出身低贱的人,我实在感到羞耻,没办法处在这种地位。”于是公开对人宣扬说:“什么时候我见到蔺相如,一定要好好地侮辱他一顿。”蔺相如听到廉颇这么说,就故意地躲着他,不愿和他见面。这样一来,蔺相如的门客们都很不高兴,他们对蔺相如说:“我们之所以离开家庭来侍候您,就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人品。您和廉颇的职位是同一个等级,廉颇背后扬言要侮辱您,您居然就躲起来,怕得要命,这种事是连个普通人也都感到羞耻的,更何况是位居将相的人呢!我们没有出息,不得不请求离开您。”蔺相如一听就拦住他们说:“你们认为廉将军比秦王更厉害吗?”门客们说:“当然比不上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可是尽管秦王有那样的威严,我还敢在大庭广众之中喝斥他,并羞辱他的那班大臣,我蔺相如尽管没出息,难道偏偏害怕一个廉将军吗?我所考虑的问题是,强秦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关键就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现在如果我们两个人争执起来,那就如同二虎相争,肯定不能两全。我之所以对廉颇一再忍让,就是因为我要把国家利益放在前头,把个人恩怨放在其次。”廉颇听说此话,立刻袒露肩背,背着荆条,让一个门客领着来到蔺相如的家里当面认错。廉颇说:“我是个狭隘浅陋的人,实在不了解您的胸怀竟然宽广到了这样的地步!”从此两个人相处得非常友好,成了生死之交。
蔺相如说得太精彩了。自己之所以对廉颇一再忍让,就是因为要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而把个人恩怨放在其次。可见,唯有有着更高更大理想的人,才能懂得把握轻重,顾全大局,做到舍小我为大我,舍小家为大家,舍个人为集体,舍自己为国家,而忍让之目的,正是要为实现这个高大的理想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相反,一个心胸狭隘,目光短浅,自私自利的人,就肯定不懂得忍让,而会以牙还牙,以恶报恶,这样的人当然就做不了大事,成不了大器。
由此,我还想起《四十二章经》上写的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听到佛陀在修道,并且行大仁慈,心里就起了瞋念,用很难听的话来骂佛陀,佛陀以沉默应对。那个人骂了半天觉得奇怪,就停止叫骂,问佛陀:“为什么别人骂你,你都无动于衷呢?”佛陀说:“你办了很丰盛的礼物要送给别人,别人并不接受,这礼物是不是又回到你自己的手上呢?”那人回答:“当然又回到我的手上!”佛陀又说:“今天你骂我,我并不接受,这就像你自己拿着祸事,又回到你的身上。”佛陀说得非常有哲理,他的高明就在于不跟那人“一般见识”,让其骂去,最后“自生自灭”。
古希腊神话中还有一位大英雄叫海格力斯。一天,他走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发现脚边有个袋子似的东西很是碍脚,海格力斯便踩了它一脚,谁知那东西不但没被踩破,反而膨胀起来,加倍地扩大着。海格力斯恼羞成怒,操起一碗口粗的木棒砸它,那东西竟然长大到把路堵死了。就在这个时候,山中走出一位圣人,对海格力斯说:“朋友,别动它。它叫仇恨袋,你不犯它,它便小如当初,你侵犯它,它就会膨胀起来,挡住你的路,与你敌对到底。”其实,对那个碍脚的东西稍绕一下就可以走过去,海格力斯却因不能忍让,最终把自己的路也给堵死了,实在令人深思。
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忍让,不是软弱,而是一种度量,它能让你避开人生路上那些人为的障碍,从而更加顺利地抵达远大的追求目标。
才高有人嫉
司马喜在宋国被处以膑刑,却最终做了中山相;范雎在魏国被打断肋骨打掉牙齿,却最终在秦国做了应侯。这两个人,都是信守事物的必然之理,不结党营私身处孤立,就免不了要被人嫉妒甚至陷害。
俗话说,树高有鸟栖,才高有人嫉。嫉妒是一种常见的普遍现象,甭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皆有。耶稣回到自己的家乡宣讲传道,家乡人都不敢相信地说:“他不是那个木匠的儿子吗?他的母亲不是玛利亚吗?雅各、约瑟、西门和犹大不都是他的弟弟吗?他的妹妹们不是住在我们这儿吗?他的这一切是从哪里得来的呢?”耶稣对此回应说:“先知在自己的家乡是从不受人欢迎的。”为什么先知在自己的家乡不受欢迎呢?毫无疑问,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嫉妒。
嫉妒是人性的弱点,是不良的心理现象。佛家认为,嫉妒会产生嗔,嗔与贪、痴合称为“三毒”,而嗔是心的最大障碍。《大智度论》上说:“嗔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所以,一个人嫉妒心越强,就越会被嗔蒙蔽自己的心性,导致心不明,眼不亮,耳不聪,脑不清,结果会变得越来越愚昧。王蒙说:“智者常常能够原谅与包容愚者,而愚者是不能原谅和包容智者的。智者的智,令他们感到的是骚扰、是压迫、是吃饱了撑得慌,是对比了自己的愚,是寒碜自个儿。尤其是小有聪明实际愚蠢得够呛的那种人,他们预感到自己在智者的面前会显得多么矮小寒碜,自命不凡的小文人与小小的自以为是会思想的人,更是视智者为不共戴天,叫做必欲除之而后快。”
耶稣最后被他的族人——犹太人,伙同罗马人以莫须有的罪名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也是王蒙这段话最有力的例证。可见,嫉妒不仅妨碍自己的学习长进,任其发展下去甚至还会伤人杀人。
《论语》中写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消除嫉妒,相信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雅量和智慧的重要尺度。因为,有雅量的人才能包容别人,而大凡智者都善于省察自己的缺点,发现别人的优点,从而取长补短,不断地修正、丰富、完善、成长自己。
坚守高尚的节操
屈原流落到湘水边上,披头散发地在水边边走边吟。他脸色憔悴,形体干枯。一个渔翁见到他这种情景就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弄到这种地步?”屈原说:“整个国家都混浊而我独自清白,大家都醉生梦死而我独自清醒,于是我就被放逐了。”渔翁说:“一个聪明人,就不应该活得太拘泥而应该能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整个国家都混浊,你何不随波逐流,推波助澜呢?大家都醉生梦死,你何不也既喝酒又吃糟呢?你何必要死死地坚守您那份节操而自找被人放逐呢?”屈原说:“俗话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掸掸帽子上的灰尘,刚洗了澡的人一定要抖抖衣服上的尘土。谁愿意让自己干净的身子,去沾染外界的污泥浊水呢!我宁肯投入滚滚的江流,葬身鱼腹,怎么能让自己晶莹洁白的品格蒙受世俗的污垢呢!”于是,屈原写了一篇《怀沙》赋,随后便抱着石头投入汨罗江中自杀了。
我不知道屈原的死是否能唤醒昏沉的楚国人,但历史上的事实是,从此以后,楚国一天比一天衰弱,最终被秦国灭掉,落得个国破家亡的悲惨结局。现实社会中,常常听到某些人说什么“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其实,这只是让他们自己变得越来越庸俗,越来越媚俗,甚至越来越功利,越来越迷失,越来越沉沦的借口。因为,即使是古时候的楚国,也还有屈原一样坚守自己节操的人,更何况是现代社会呢?可惜的是,常常把“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挂在口头上的这些人,却总是,不向好的学,偏向坏的学;不求美的,偏求丑的;不投“明”,偏投“暗”;不往“高处走”,偏往“低处流”,降心相从,甚至同流合污,把社会这个大染缸搅得更加混浊,结果自己也成了“同谋”,成了“帮凶”,成了“共犯”。
《孟子·滕文公下》上写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可见,唯有如屈原一样称得上大丈夫的人,才能做到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能保持自己的良好品质,坚守高尚的节操。
学懂感恩
从少就失去父母的韩信极为落魄,靠讨饭度日。淮阴县市场上有个卖肉的年轻人有一次拦住韩信说:“别看你又高又壮,还带刀挎剑的,其实你是个胆小鬼。”于是他当众侮辱韩信说:“你要是不怕死,你就拿刀捅我;你要是怕死,你就从我这裤裆底下钻过去。”韩信两眼盯着他看了他半天,最终还是趴在地上,从他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见到这情形,都笑话韩信,认为他怯懦。韩信当了楚王后,便特意把当年曾经侮辱他让他从胯下钻的那个青年找来,让其给自己做了维持国都治安的中尉。韩信对左右的将领们说:“这人是个好汉。当初他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能杀了他吗?问题是杀了他也没有个好的名义,我之所以隐忍着,就是为了成就今天的事业。”
韩信的这个故事启迪我们,做人要学懂感恩。而说到感恩,许多人自然便会想到值得自己感恩的有父母、老师以及帮助过自己的人。其实,还有那些或顶撞过自己,或造过自己谣,或出过自己丑,或鄙视轻蔑过自己,或挖苦嘲弄过自己的人,也是应该感恩的。林肯还是一个毫无声望的年轻律师时,一次为了一个重要的诉讼事件赶到芝加哥,想拜见当地的几位著名律师,结果到处受人白眼。韩信与林肯遇到的情况尽管不同,但他俩都在“忍气吞声”中磨砺了心智,激发了努力上进、奋发有为的斗志。否则,后来他俩恐怕就不会分别成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和美国伟大的平民总统而彪炳史册。与韩信和林肯一样,在我们自己的人生际遇中,难免亦会碰到一些对自己不友善的人。俗语说“得忍且忍,得耐且耐,不忍不耐,小事成大”。因此,当被人顶撞时,忍一忍,告诫自己要沉得住气;当被人造自己谣时,忍一忍,提醒自己时间将会证明一切;当被人出丑时,忍一忍,暗示自己沉默是金;当受人鄙视轻蔑时,忍一忍,劝勉自己要努力长进;当被人挖苦嘲弄时,忍一忍,安慰自己不能跟对方一般见识。而就在这“忍一忍”的过程中,我们避免了许多摩擦甚至冲突的发生,让自己少一些苦恼和烦忧,多一些轻松和愉悦。而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的心智得到了磨炼,学会冷静地审视自己,深入地了解自己,正确地认识自己,并激发出“不怕别人看不起,就怕自己不争气”的拼搏精神和志气,慢慢地体会到“心宽福厚”、“量大福也大”的深刻哲理。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对自己不友善的人,我们不应该感恩他们吗?
一个人懂得感恩有恩于自己的人是善者,一个人懂得感恩给自己难堪的人是智者,一个人既懂得感恩有恩于自己的人又懂得感恩给自己难堪的人才是仁者,而仁者不忧,仁者爱人。
小人之言度君子之腹
扁鹊经过齐国时,齐桓侯接待了他。扁鹊入朝时,对桓侯说:“大王皮肤和肌肉之间有病,如果不及时治疗,病就会往身体内部发展。”桓侯说:“我没病。”扁鹊出来后,桓侯对左右的人说:“医生贪财好利,把没病的人说成病人,好为自己赚钱。”五天以后,扁鹊又见到了齐桓侯说:“大王的病已经进入血脉了,如不及时医治,恐怕还要往深里发展。”桓侯说:“我没病。”扁鹊出来后,桓侯心里很不高兴。又过了五天,扁鹊又去见桓侯,说:“大王的病已到了肠胃之间,如再不治,还会加深。”桓侯不搭理他。扁鹊出去之后,桓侯更不高兴。又过了五天,扁鹊又去见齐桓侯,这回他只远远地一看就赶紧往回跑。桓侯派人问他为什么跑?扁鹊说:“皮肤里的病,用汤剂、烫药就可以治好;血脉里的病,用铁针石针就可以扎好;肠胃里的病,用酒药可以治好;可是骨髓中的病即使是掌管性命的神仙也没有办法医治了。如今大王的病已深入骨髓,所以我没同大王讲话就退下来了。”又过了五天,桓侯发病,派人去请扁鹊,扁鹊早已逃离齐国,于是齐桓侯就病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