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格拉斯·诺斯说过,“马屁股决定铁轨的宽度,进而形成了今日的铁路交通运输,并形成了美国太空梭火箭推进器的宽度。”
“一旦人们做了某种抉择后,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惯性的力量会促使这一抉择不断地自我强化,就像走在沙漠里,你是不可能轻易走出去的!”
4.85 英尺的标准
现代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 4.85 英尺,或许人们会问,为什么采用这个标准呢?
其实在最早的时期,铁路是由建造电车的人所设计的,而 4.85 英尺正是电车所用的轮距标准。
那么,电车的标准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最早期建造电车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所以,电车的轮距标准是沿用马车的轮距标准。
那么马车又为什么要用这个轮距标准呢?
因为英国马路辙迹的宽度是 4.85 英尺,所以,马车用其他轮距,它的轮子很快会在英国的马路上撞坏。
而英国的马路辙迹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从古罗马人那里来的。
因为在整个欧洲,包括英国的长途马路都是由罗马人为军队所铺设的,而罗马战车的宽度正是4.85英尺。
任何其他轮宽的战车在这些路上行驶的话,轮子的寿命都不会很长。
罗马人为什么以4.85英尺为战车的轮距宽度呢?
原因很简单,这是牵引一辆战车的两匹马的屁股的宽度。
故事的发展并没有到此结束。
美国太空梭燃料箱的两旁有两个“火箭推进器”,因为这些推进器造好之后要用火车运送,路上又要通过一些隧道,而这些隧道的宽度只比火车轨道宽一点,因此,火箭推进器的宽度是由铁轨的宽度所决定的。
所以,最后的结论是:
美国太空梭火箭的宽度竟然是由2000年前两匹马的屁股的宽度所决定的,而这正是惯性法则(路径法则)威力的一次显现。
惯性定律和“路径依赖”是一个概念,“路径依赖”是在经济学专业领域里的名称。
首先使“路径依赖”这个理论声名远扬的是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
由于用“路径依赖”理论成功地阐释了经济制度的演进,道格拉斯·诺斯于1993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斯认为,“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当事物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
这是因为,经济生活与物理世界一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得人们一旦选择走上某一路径,就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不断的“自我强化”。
当“路径依赖”这一经济理论被总结出来之后,人们就广泛地把它应用在“选择”和“习惯”的各个层面。我们可以这么认为,人们的一切选择都会受到“路径依赖”的深度影响。
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人们关于习惯的一切理论都可以用“路径依赖”来解释。
所以,由此得到的结论是:沿着既定的“路径”,不管是经济、政治、商业模式。还是个人的人生选择,都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迅速地优化:也可能顺着原来错误的“路径”往下滑,被“锁定”在某个无效率的状态下而导致停滞。在这里我们必须强调的是。当这些选择一旦进入“锁定状态”时,想要脱身就会变得十分困难。但不管是“优化”还是“锁定”,在“路径依赖”的背后,隐藏的都是人们对利益的考量。
对组织来讲,一种制度形成以后,会形成某种既得利益的压力集团,他们对“现存路径”有着强烈的要求,他们会力求巩固现有制度,阻止选择新的路径,有些时候他们明知道新的方式或体制会更有效率,但他们还是宁愿依着原来的路径继续走下去。
对于个人来说,一旦人们做出某种选择,在既有的道路中,人们会不断地投入各种资源。如果有一天他们忽然发现:自己选择的道路不再适合自己或已没有价值时,他们会做出新的选择,这时,他们才发现前期的巨大投入可能会因为重新选择而变得一文不值。当然,这对任何人求说都是一笔很大的损失。
固定思维的束缚
科学家们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五只猴子放在一只笼子里,并在笼子中间吊上一串香蕉,只要有猴子伸手去拿香蕉,他们就用高压水教训所有的猴子,直到没有一只猴子再敢动手。
然后,他们用一只新猴子替换出笼子里的一只猴子,新来的猴子不知这里的“规矩”,竟伸出手去拿香蕉,结果触怒了原来笼子里的四只猴子,于是它们代替人执行惩罚任务,把新来的猴子毒打一顿,直到它服从这里的“规矩”为止。
试验人员如此不断地将最初经历过高压水惩诫的猴子换出来,最后笼子里的猴子全是新的,但没有一只猴子再敢去碰香蕉。
起初,猴子怕受到“株连(牵连)”,不允许其他猴子去碰香蕉,这是合理的。但是后来人和高压水都不再介入,而新来的猴子却固守着“不许拿香蕉的制度”不变,这就是“路径依赖”的自我强化效应。
事实上,比道格拉斯·诺斯还要早提出“路径依赖”的是W·布雷恩·阿瑟,他对“自我强化机制”的演变过程进行了深度研究,指出新技术的采用大多数是具有报酬递增性质的。
研究的结论是这样的:
首先发展的技术可以凭借其领先优势,实现规模经济,降低单位成本,诱使同行采用相同的技术,从而产生协力效应。这样一来。技术在行业中的流行会促使人们相信它会进一步流行,这样就实现了“自我强化”机制的良性循环,从而战胜竞争对手。
如果新技术由于某种原因进入市场太晚,就不会获得足够的追随者,没有足够的追随者。就不能收回技术开发的成本,收入不能如期回收就不能进一步开发新技术。因此就会陷入恶性循环,进入“锁定”的宿命。
道格拉斯·诺斯将技术演变中的“自我强化”机制引进到“制度变迁”理论中来,他认为制度变迁中同样存在着自我强化的机制。
例如一次或偶然的机会导致一种解决方法,而一日这种方法流行起来,就会导致这种方法进入到一定的轨迹。
在自我强化机制作用下,报酬递增普遍发生,无论是商业、政治制度变迁都会沿着初始选择的路径,进入环环相扣、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中。
“不断优化”就是制度变迁的正确路径。
而如果选择了错误的路径,就可能下滑到毫无效率的深渊而不能自拔,从而进入另一条路径——“锁定状态”。
习惯下的习惯
习惯通过一而再的重复循环,起初由细线变成粗线,再由粗线变成绳索;再经过“强化重复”的动作,绳索慢慢变成铁链,最后定型成了不可迁移的习惯与个性。
每个人时时刻刻都在无意识中培养习惯,这是人的天性。
在潜移默化及周遭环境的影响下,我们都会臣服于习惯。
一开始我们造就习惯,最后,习惯造就我们。
例如,懒散的习惯,回家看电视连续剧的习惯,讲大话的习惯,说谎话的习惯,乱花钱的习惯,抽烟的习惯,喝酒的习惯,打牌的习惯以及各种各样的习惯。
而这些不良的习惯占用我们的时间越多,留给我们自己的可利用的时间就会越少。
这些不良的习惯会束缚我们,控制我们大量宝贵的时间,当然就会影响我们的成就。
所谓“撼山易,撼习惯难”,不良习惯就像寄生虫一样寄生在我们的身上,它会慢慢吞噬着我们的精力、时间与生命。
很多人喜欢说“我太忙了”,“我真没有时间”,“我真太累了”等等,其实这正是不良习惯慢慢造成的恶果。
有些人被习惯束缚,成为习惯的奴隶。
不良、无聊的习惯会像生长在我们大脑里的肿瘤,阻止我们思考与创新。
如果任何事情都具有习惯性,渐渐地我们就会失去探索新知和寻求更好解决方法的欲望;没有了欲望,人就会失去斗志,进而会意志消沉。这时习惯就成了惰性的代名词。
所以,习惯对一个人的成就影响至巨。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权威彼得·卓克尔发明了“90/10”原理,这个原理被称为彼得原理。管理者只要了解这个“90/10”原理,并把它当成一个习惯去运用,不用读MBA也能把管理的工作做得很称职。
它的意思是指一个公司的成功,9 0%是依靠销售,只有1 0%是通过产品本身的力量;而购买者却往往把90%的注意力放在了产品的本身。
懂得了“90/10”原理,我们在日常中要运用好。
你控制不了所发生的10%,但你完全可以通过你的反应决定所剩余的90%。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这样面对事情的习惯,将有助于你一生。
如果有人说了你一些负面的话,你千万别像海绵那样全部吸收,而要让那些话像玻璃上的水珠那样,自行滚落。“90/10”法则让你保持乐观的情绪。
乐观的人,从挫折中看到成功的契机。
悲观的人,从挫折中看到失败的来临。
如果开车时有人挡住了你的路,你与其大发脾气,拍打方向盘,咒骂他,甚至想去撞他的车,还不如使用“90/10”原理保持冷静,不做出过火的行为。
养成运用“90/10”原则的好习惯,你的生活将因此春光明媚。
国际刑事监识专家李昌钰有善用时间的好习惯。
李昌钰常说:“一个人一天只有24小时,不可能更多。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怎么善用这24小时。”为了争取更多时间,做更多的事,李昌钰常常每天少睡两个小时,吃、喝只用一个半小时,一年就节省3285个小时。将节省下来的时间拿来工作,一年就能比别人多做三年的工作。
正是这“一年抵了三年”的好习惯,让在起跑点上没有好的家世、没有背景的李昌钰终于有了辉煌的成就。
李昌钰的成功之道其实很简单,就是读小学时老师的叮咛——“今日事,今日毕。”他说:“我每天不管做得多晚,一定要把该做的事情做完。”因为要做,想做的事太多,李昌钰平均一天只睡3—5个小时。即使退休后,他一天仍工作16小时。在他的字典里,根本无法有“delay”(延迟)这个词,一天当作两天用都来不及了,今天的事怎么可能留到明天呢?
李昌钰出生在江苏省,6岁丧父,因战乱去了台湾。19岁时,他考进台湾中央警察学校,并以第二名的成绩毕业。1965年,27岁的李昌钰怀揣仅有的50美元,带着妻子来到了纽约,靠着到“三馆”(武术馆、餐馆、图书馆)打工赚钱。1975年,他取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并在后来担任两届康乃狄格州警政厅长。
一般人一辈子可能只有一段工作经历,但是永远跟时间赛跑的李昌钰却说,他有五段,分别是:警察、刑事侦察、科学、教育、著书立作。不管是哪个阶段,哪个角色,他都督促自己做到国际级水平。
如果不是拥有这么善用时间的好习惯,今天Dr。Henry Lee的名字,怎么会享有国际盛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为习惯,但有些行为习惯会成为自己人生和事业的障碍,会成为赚钱道路上的绊脚石。
如果你希望你的人生和事业与过去彻底告别,从此掀开崭新一页;如果你希望你的成功致富之路从此顺风顺水,从此走向康庄大道,那么请你从今天开始,为自己下个决定,为自己的美好未来而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习惯,分清哪些是好习惯,哪些是不好的习惯,针对不同的习惯,又如何面对。自觉是治疗的开始,自省是成功的开始,重新审视自我是涅槃重生的开始。
全球畅销书《心灵鸡汤》的作者杰克·坎菲尔曾经说过:“如果你希望出类拔萃,也希望生活方式与众不同,那么,你必须明白一点。是你的习惯决定着你的未来。”
我们知道,所有的成功人士和财富大腕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拥有良好的习惯。这些良好的习惯是一种正面能量,这些具有正面能量的习惯能够帮助他们开发与生俱来的潜能。
成功人士并不比普通人有更多天赋,比普通人有更多智慧,他们所处的环境和所具备的条件也没有比普通人好很多,但他们的结果却迥然有别,这是为什么?或许,成功人士之所以能成功,与他们的努力和勤奋以及善于抓住机遇有关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具备了成功人士应该具备的良好习惯,这些良好习惯使他们具有阳光心态和积极思维,愿意学习,愿意改变……。这些良好习惯和特质会让他们更成功。
要使事情变得更好。首先要使自己变得更好。一个人的财富和他的能力成正比,与他的习惯良好程度成正比。拥有好的习惯,就容易获得更多的财富。所以,要让自己努力有一个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