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他们想询问某样他们想知道的事情,而且想别人告诉他们点什么,应该先倾听他们,然而公正而和蔼地给予回答。
——洛克
人们常说,倾听是一种最好的沟通方式。在儿童教育领域中,倾听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但这种倾听的教育方式并不是让儿童倾听成人的表述,而是成人倾听儿童的言语。这是因为倾听可以让我们更多地理解儿童。从教育层面来说,倾听儿童的言语是教育儿童的前提。没有对儿童倾听的习惯,不仅会让儿童失去了交流的机会,还会让儿童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因此,我们说,成人要懂得倾听儿童的言语。
没有人喜欢被强迫购买或遵照命令行事。如果你想赢得他人的合作,就要征询他的愿望、需要及想法,让他觉得是出于自愿。应当耐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如果他有理,你就修正自己的错误;如果他理亏,只当没听见;若他是一个你所敬重的人,那么可以通过讨论,指出他不正确的地方。
苏格拉底说:“上天赐人以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张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倾听是搞好人际关系的需要。人有两只耳朵一张嘴,就是为了少说多听。让儿童们学会倾听是培养一切良好习惯的基础。无论是好的学习习惯或是行为习惯,都源于最初的倾听。倾听,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也是赢得良好关系的金钥匙。儿童要与人融洽相处、流畅交流,必须要先学会倾听。
培养儿童的倾听能力,使儿童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会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会对人的全面素养的提高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学会了倾听,也就学会了尊重别人、学会了真诚处事、学会了关心、学会了理解和沟通。“学会倾听”有两层意思,一是要求听别人讲话要用心,要细心。“倾听”,即是细心听、用心听的意思,这也是一种礼貌,表示对说话者的尊重;第二层意思是要“会听”,要边听边想,思考别人说的话的意思,能记住别人讲话的要点。
倾听能力在现实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大到听报告、欣赏音乐等,小到一句话及每个字的听和用等,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都需要倾听。倾听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儿童知识技能的接受和掌握。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许多儿童非常善于表达自己,但是却不会倾听,无法与人在交往中体现出真诚,甚至不愿意倾听他人的建议和忠告。事实上,每一位成人都应该培养儿童的倾听习惯,它将使儿童终生受益。
“倾听”这个良好的习惯,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很多时间和途径培养而成的。因此,家长应该注意从小就培养儿童的倾听能力。培养倾听能力从成人开始。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成人都没有认真倾听儿童心声的习惯,这也是儿童无法养成倾听他人习惯的原因。有些成人性格很急躁,容不得儿童延迟,听不得儿童吞吞吐吐地讲话。儿童年龄小,语言表达有限,很难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完整而有条理地说出来。因此,成人应耐下性子,多给儿童时间,让儿童心情放松地把话说出来。
如果你希望成为一个善于谈话的人,就要做一个注意倾听的人。心理学研究表明,越是善于倾听他人意见的人,与他人关系就越融洽。因为倾听本身就是褒奖对方谈话的一种方式,你能耐心倾听对方的谈话,等于告诉对方“你是一个值得我倾听你讲话的人”。一位名人说:“学会了如何倾听,你甚至能从谈吐笨拙的人那里得到收益。”
事实上,在谈话中,任何人都不可能总是处于说的位置上。要使交谈的双方双向交流畅通无阻,就必须善于倾听他人的谈话。善于倾听他人说话的人,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不仅能够及时地把握对方的信息,弥补自己的不足,不断完善自己,而且能够让对方产生被尊重的感觉,加深彼此的感情,有利于人际交往。
倾听他人的心声是儿童必须具备的美德。儿童要与人融洽相处,流畅地交流,必须要先学会倾听。倾听他人既是一个听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的过程。在倾听他人的过程中,儿童可以从他人的言语中学习到一些自己不知道的知识和他人的为人处事的态度与原则。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许多儿童非常善于表达自己,但是却不会倾听他人,无法与人在交往中体现出真诚,甚至不愿意倾听他人的建议和忠告。事实上,每一位成人都应该培养儿童倾听他人的习惯,它将使儿童终生受益。
那么,怎样培养儿童倾听他人的好习惯呢?成人要善于倾听儿童的心声。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成人都没有认真倾听儿童心声的习惯,这也是儿童无法养成倾听他人习惯的原因。经常有成人这样感叹:“儿童有什么话总不肯跟我说,我说什么儿童也不愿意听,真是拿他没有办法。”事实上,成人不善于倾听儿童,儿童说的话就得不到成人的重视,儿童便只会把自己的想法藏起来,而且,儿童还会感觉到成人是不尊重自己的,从此更加减少与成人之间的沟通。这种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
心理学家提示成人说:如果成人从不听儿童说话,儿童长大后往往要经过许多年治疗才能恢复自尊。事实上,儿童虽然还小,但是他们也有独立的人格尊严,他们也需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成人是没有权力剥夺儿童的这些权利的。倾听儿童的心声不仅是了解儿童心灵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儿童倾听他人的重要方法。成人必须定期抽出专门的时间来倾听儿童的心声,让儿童感受到你对他的重视和赏识。
有经验的成人认为,通过倾听儿童们说话来了解他们心中的感受,是非常有用的一种方式。不论儿童提出的问题是大还是小,成人们要尽可能找时间去倾听,而不要让儿童等你有了时间再说。立即倾听儿童说话,有助于赢得儿童的信任,更有助于培养儿童与人交往,倾听他人的好习惯。倾听儿童说话时,成人一定要端正姿态,千万不要摆出一副表面上倾听、实际上千方百计想出一些理由来反驳他的样子,完全不顾及儿童的感受,总是否定儿童的思想,这样儿童便不会再主动与成人交流了。
教育儿童用心倾听他人。许多儿童在倾听他人讲话时往往心不在焉,或左顾右盼,或处理他事,或摆弄东西,或不时走动,这种方式最易伤人自尊,说话的人往往觉得自己不被尊重,因此而不愿再讲,更不愿讲心里话,谈话不仅无法收到较好的效果,还会影响到双方的关系。实际上,在人际交往中,儿童不仅要理解他人的情绪,而且还必须感受和体验他人的情绪。成人要教育儿童在别人愉快的时候与他分享快乐,在别人痛苦、失落的时候与他分担痛苦和失落,这种用心与人交往的表现必然会赢得他人的好感。
有些儿童在家里受到成人的宠爱,经常在大人说话的时候插嘴,不能认真听别人说话,这些不好的习惯其实都是大人造成的。成人一定要端正对儿童的态度,儿童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人,其次他是一个与大人平等的人,如果儿童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要想让儿童倾听他人是不太可能的,因此,成人既不能无视儿童的自尊,也没必要把儿童当成全家的中心,什么事情都围绕儿童转。应该让儿童懂得在听别人讲话时,要尊重他人,可以自然地坐着或者站着,眼睛看着说话的人,不要随便插嘴。安静地听别人把话说完,这是一种倾听他人的礼貌。
培养儿童倾听的能力,就是从成人倾听儿童做起。因为这种能力,是无法通过言语或者有步骤的计划来完成的,它是在双向交流和互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这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修养。在家庭中,成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儿童学习倾听的最好榜样。通常自家人在交谈时比较随意,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到儿童。因此,即使是在家里成人也要特别注意交谈时的方式和礼仪,专心听对方讲话,不要同时做其他的事。对于儿童的诉说,成人要表示出深切的关注,一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传达自己的关注。
我们要习惯使用表情变化来传达。比如:保持微笑,并常常做出吃惊的样子,儿童最爱吃惊,用大人的话说是“大惊小怪”,他们希望看到大人对自己所说的事情表示出吃惊的表情,能把大人吓住,说明自己很有本事。此外,在语言表达上,成人要经常使用“嗯”、“噢”、“我知道”之类的话语,表示自己正在专心地关注儿童讲话。如果成人只顾听儿童说,而不用自己的声音传递关注,会引起儿童的误会,以为成人在想别的问题,没有在倾听他说话。当然成人的口头语言要简洁、清晰、合情。如儿童在觉得委屈时,成人却只是一味地告诉他:“没关系,坚强一点”、“这没什么好难过的”,会让儿童觉得成人一点都不能体会他的感受,若成人说:“你很难过,我要是你也会有这种感受的。”相信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在对儿童说话时,低声细语能让儿童感到与成人处在平等的地位上,有助于他们对成人说“心窝里的话”。养成倾听的好习惯。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发展儿童倾听能力的前提和基本条件。由于年龄特征的限制,儿童的一大特征就是表现欲很强,总认为自己想的都是对的,别人说的都是错的,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不喜欢听别人说的问题。因此,引导儿童保持良好的心态去听别人讲话,这很重要。
生活中,常常会碰到这样的事情:一个学生在发言,其余学生的说话声超过了发言的同学,结果连老师都听不见;当一个学生发言还没完,就有学生举起手,喊着:“我来,我来。”当老师指定一位学生回答时,其余举手的学生因为没有轮到自己发言而丧失了刚才的那份热情,就唉声叹气,无精打采,根本顾不上听讲;当老师正滔滔不绝地上课时,有的学生却在做小动作,讲“悄悄话”……这都是不好的倾听习惯。
要发展儿童的倾听能力,必须培养儿童良好的倾听礼貌和习惯,这是提高儿童听懂语言的重要保证。应让儿童懂得在听故事、听别人讲话时,要尊重他人,可以自然地坐着或站着,眼睛看着说话的人,并且不随便插嘴,安静地听他人把话说完。这是一种倾听礼貌。
教儿童一些倾听的礼仪。儿童不能认真地倾听他人讲话,往往与他不懂得如何去听有一定的关系。这时,成人有意识地教他一些倾听的礼仪,对他养成倾听的好习惯有很大的帮助。神情专注。聆听时应目视对方以示专注倾听,通过神情专注的目光给谈话者以无形的激励。有所反应。听人说话要专心静听,但并不是完全被动地、静止地听,而是要不时地通过表情、手势、点头,向对方表示你在认真地倾听。若能适时插入一两句话,效果更好。如“你说得对”“请你继续说下去”等。这样便使对方感到你对他的谈话很感兴趣,因而会很高兴地将谈话继续下去。
聆听是一个接受信息的过程,在聆听的空隙时间里,应认真思索、回味对方的谈话,从中得到有效信息。正确判断。在聆听时要仔细品味对方谈话中的微妙情感,正确判断和领会其真正意图。但是有些做成人的却总是充当儿童的“代言人”,遇事往往喜欢自己替儿童表达,而不让儿童自己说。他们相信“知子莫若父”,以为自己最了解自己的儿童,当别人问儿童一些问题,儿童正努力思考,准备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成人却不假思索地抢先代替儿童回答了是怎么一回事,“她不喜欢数学,对语文蛮有兴趣”等等。在这些成人看来,自己最了解儿童的心思。其实,正是成人的这种自以为是,使儿童的自尊心屡屡受到伤害。
长此以往,儿童会更加胆怯,更无法真实、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当和成人在一起时,即使儿童自己偶尔说点什么,也总是会悄悄看成人的脸色;而对成人说的话,也往往总是点头称是。事实上,儿童的真实感受往往并不像成人说的那样。这样,儿童常常会因为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而倍感苦恼。这种情况重复多次,儿童就会养成依赖性,习惯于自己所有的事都让成人做主,这非常不利于儿童的长远发展。
儿童对于大人褒贬的语言,反应相当敏感,因此,对儿童说损伤士气的话是最大的禁忌。这种负面用语,往往会把家长过去所灌输的正面意识削减得点滴不剩,使儿童丧失信心,不再努力。因此,类似“反正好不了”、“果然不出所料”等等可能削弱儿童信心、降低士气的话语,请为人成人者千万不要再说了。
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作为新世纪的小学生,他们并不仅仅满足于生活上的富足和家长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更渴望和家长情感沟通,以满足于较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多与儿童平等交谈,尊重儿童的自尊心,爱护他们日益强化的“成人感”,学会控制和善于表达对儿童爱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