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是成人之父。
——华兹华斯
教育儿童的过程,同时也就是成人自我教育的过程。教育儿童对成人来说本身就是一次再教育。也就是说,教育儿童不仅是由幼儿教育职业主导完成的,更是社会层面的基础教育。成人社会对儿童的教育才是教育领域的主体。因此,我们说,完成儿童的教育就是成人自我的再教育。只有清楚教育儿童的责任,成人才在社会当中真正具有了成人的身份。
当我们成为社会的独立成员时,进入社会并迈向自己的人生。但这种居于社会的独立性并不能表示我们即是成人,因为成人身份不仅是青少年时期表现出的生理成熟与获得的文化知识教育,而首先是走出以往儿童教育的蜕变。我们说,走出儿童教育才是成人身份的最基本特征。然而事实是,许多进入社会、走向独立的成人并不见得就走出了往昔的儿童教育,因为他们的儿童教育是不完整、抑或残缺的。正是因为这种儿童教育的失败,使得这些成人在社会独立的生活中出现坏的影响。而这些坏影响的根源往往就是不健全的儿童教育的结果。
成人没有走出儿童教育自然是隐性的,并长期存在于人的心理层面。显然,存在成人内心的儿童教育大多是负面的,对于成人内心的成熟并没有产生过积极影响。这种残碎的儿童教育因素也就并不时常在成人的心理活动中显现。只有当成人在生活当中陷入困境,或是遭遇挫折时,儿童教育的负面影响才升级为心理活动,导致情绪发生变化,影响成人对身边事物的判断,甚至可能出现过激的行为。
这种儿童教育的负面阴影往往并不被成人所察觉,因为它隐藏在内心深处,而且并非时常产生为心理活动,并从个人的行为上暴露出来。许多教育思想家已经指出,幼儿时期是人的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而性格得以形成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心理上的健全。然而心理的健全当然离不开教育,因此,我们说教育在塑造人类性格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儿童心理的健全同样不能缺失教育上的呵护。
儿童的内心相比成人来说更加神秘,有如一个小小的密室,我们很难周全地预料里面到底都藏些什么。但儿童的内心无论藏些什么,从阴阳的相对性来看,总不外两个方面:其一是对儿童成长有利的积极方面;其二是儿童内心很容易留下阴影的消极方面。
德国的教育思想家福禄培尔为此有这样的论述,他说:“儿童的,人的生命的最初表现是:安宁和不安宁、喜悦和痛苦、微笑和哭泣。”福禄培尔所说的最初表现就是儿童作为生命体的自然流露,但这种流露也表现出儿童的内心需求,并且积极与消极的两面性已然显露无遗。
不过,福禄培尔认为:“安宁、喜悦和微笑标志着儿童感觉中的一切与他的本质。”而“不安、痛苦和哭泣的最初表现标志着各种与作为儿童的人的发展背道而驰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会成为孕育虚伪、欺骗、固执、顽固和一切后继可悲和可恨的错误的温床。”在福禄培尔看来,儿童表现出来的积极一面为人之所需,这些更接近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然本性,而表现出来的消极一面则违背人的生存原则,并且这些消极因素更可能对儿童性格的塑造带来可悲的影响。
而这种可悲的影响,我们认为所体现出的就是没有走出儿童教育的阴影。按照生活即教育的原则,我们对儿童内心所表现出来的痛苦、不安以及哭泣等因素要有积极的应对,消除消极心理方面的影响,并引向积极方面,如此儿童心理才有达到健全的可能。然而,当这些消极心理因素没有在儿童内心得到消除或缓解之际,长此以往也就会形成心理的阴影,并深藏在成人的内心深处;或是因生活方面的变化,导致这种儿童的消极心理成为成人应对日常生活的沉重包袱,亦即成人没有走出以往的儿童教育。
就现代社会而言,由于生活方式的转变,家庭所给予的儿童教育相对淡薄,教育机构的群体教育方式并不能充分地给个体儿童针对性的教育呵护,这也就使得没有走出儿童教育的人群成为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以及心理现象。由此,我们不得不问,当成人没有走出儿童教育,而完成成人的蜕变时,这些成人该如何担当并面对身下的儿童教育?
或者我们该听从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箴言:“儿童是成人之父!”在华兹华斯的时代,这句话听起来似乎惊骇世俗,并不太为人理解。即使是在我们这个全球化的现代世界,这句话也同样别有深意。儿童何以成为成人之父呢?成人才是儿童之父!人们或许更习惯如法国思想家蒙田一样有感而发:“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蒙田的话也是许多成人所认同的,自己走过的路所得来的经验对教育儿童来说有益无害。但成人得来的经验就一定适于身下的儿童么?在现实的儿童教育当中,这种经验之谈使无数儿童成长至成人时,其内心仍旧没有走出儿童教育。因为这种经验之谈的教育往往体现的是成人的意志,而不是在教育儿童。
华兹华斯的这句箴言其深意也就在这里。当儿童为成人之父时,这表明成人是有问题的。这个问题就是:相比较而言成人要比儿童更远离人的自然本性,而远离人的自然本性的成人也就显现出不健全的一面。华兹华斯在成人的身上看到了这种缺点,因此,他才教育那些远离自然本性的成人,要认知身边抑或怀里的儿童,从儿童的身上找回久已缺失的自然本性。这就是华兹华斯的别具用心,也是教育儿童的根本。
而我们说那些没有走出儿童教育的成人,就是华兹华斯所指涉的那些远离自然本性的人群。及此,儿童教育并不只属于儿童,对于很多成人而言,他们也同样需要儿童教育。然而,这并非是耸人听闻,只是大多数的成人不愿意承认他们也需要儿童教育这一事实。
成人需要儿童教育更多是表现在心理层面,尤其是福禄培尔所指出的自然本性的东西。由此,我们说,在成人对儿童施与教育时,成人首先要接受一次儿童教育。这种成人的儿童教育不仅要求自身感悟缺失的自然本性,还需要观察身下的儿童,体会儿童的内心,尽可能地找回人的自然本性。
人的自然本性就是教育的核心,也是人类处于社会生活的底蕴。因此,我们说,没有完成儿童教育的成人,当面临身下儿童教育时,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成人与儿童之间的不对等。成人面对儿童以及儿童的教育,首先就要求儿童需求与给予的对等。当没有走出儿童教育的成人面对儿童并亟待施与教育时,两者在教育面前就是不对等的。这种不对等的儿童教育,是当今教育的普遍现象。而这种不对等的普遍现象,就是西方教育思想家们所指涉的远离人的自然本性。
避免面对儿童教育不对等的现象,首先就要求成人完成昔日没有完成的儿童教育。每个成人在教育身下儿童时,不论是教育儿童的职业我们还是儿童的监护人,都必须反思自身有过的儿童教育,并在反思自身过往的儿童教育中找回儿童教育的真谛。及此,成人在儿童教育的情境中面对儿童时才会使儿童完成应有的教育,并不会因为在教育过程中的不对等现象,产生儿童走过童年时仍没有完成儿童教育。
总之,我们说成人也需要儿童教育。而当成人完成并走出儿童教育时,才是教育儿童的根本途径。华兹华斯的“儿童是成人之父”这一诗化语言,并不局限于感性的表达,同时还具有理性的深刻认知,是成人反思自身以及当下教育儿童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