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与研究生院
(2008-04-0317:54:28)
08年第二期《读书》杂志上,张晖发表《书院的知识生产与清代人文图景》。很就没有读到人文气息这么浓重的文章了,深受启发。
清嘉庆五年ZJ巡抚阮元在西湖之滨设立“诂经精舍”,至光绪三十年闭馆。历时百年。最后一任掌院俞樾。从这里走出了众多经史人才,如晚清民初著名的章炳麟。
诂经精舍的解体正契合时代潮流。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正值传统中国与“他者”异质文明的接触碰撞。在强调技艺和效率的新式学校面前,中国传统书院的尴尬不难想象。
传统经典《大学》中,强调大学的精神在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而西方技术强大的重大现实背景迫使中国知识阶层思考学术的出路。强调精神信仰等“形而上”价值的传统教育在新式教育面前开始质疑自己。号称“日日新”的西式现代学校很快在生源和声势上占尽先机。在罗志田的相关文章中也谈到在教育转型中,作为普通“边缘化”知识分子的切身感受:以前读书识字,祖父父亲儿子孙子几代都可以不变教材。新式学校教授科技理化,教材经常变化。这个现状使传统教育猝不及防。近代自强运动和变法维新中,知识精英又大加推揽西式教育。这又加剧了书院教育的衰落。
可以说,百年教育近代化乃至全部的近代化努力都是在移植西方。于教育,则主要仿效美国。西方科学的实证化,科学化压倒性地占据了优势。
今天我们又感到这种划分严密的教育体制带给我们的痛苦。暂不论强调“专业划分”的狭隘思路,单是同质化的,单一标准的批量制造就使毕业生在求职中吃尽苦头。这种教育思路泯灭的是“个体的特征”,按照市场需要的量化标准为大工业社会培训职业技术工作者。要命的是,这个市场的标准还是几十年前的,拿几十年前的标准批量制造数倍于需求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告急才怪呢?
再看看传统书院教育对当今教育模式改革有无导向意义?章炳麟在20世纪初说过,”以前的书院就像现在的图书馆。预备了很多的书,学生可以自由阅览,再聘请一掌院常驻院中。学生有疑难可以请问。这种情形学生可以自得之乐,教师也无讲演之劳。很是合理..假如这一学问,书虽少而学问深,非要老师讲解不能明了,就采用现在学校的讲授制。师生聚集一处按次序讲授去了..。。学校和图书馆两者不可偏废,讲求学问.。。不出两种”。
章炳麟强调了传统书院和新式学校的结合互补。
但更深意义,恐怕还在于,走出西方教育单一标准,强调个体特征。适应社会需求的多层次,多元化。而传统书院教育讲求浓重的人文素养教育,人文素养也是培育优秀国民的重要要素。近来兴起的“国学热”运动如果能巧妙发掘传统人文素养,进而适时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摸索出一条强调个体特征的人文教育途径。那么中国才真正结束“西化”进程,跨上“自主”的现代化道路。
心是自由的
(2008-04-1222:19:00)
今天收到一位学弟短信,说他顺利考取南大,前几天一位学友也发来短信,顺利考取北大。他们说感谢我的支持和鼓励。我回复他们,珍惜学习机会。
几家欢喜几家愁。有朋友考的不好,很低落。我不知道该怎么安慰她。感觉她很不成熟,凡事总依赖别人。自己也没有明确打算。也不好替人拿主意。就没怎么联系。
又想起去年此时我最痛苦时,正是这位朋友一直陪着我。所以感觉有必要继续支持她,安慰她。告诉她:我现在很幸福,因为心是自由的,突破自己和别人设置的层层障碍,真正的反观自我,反求诸己。心灵得以超越,自由。没有过不去的难关。自己不抛弃自己,谁抛弃你都不重要。坚强起来,善待自己,善待生活。
这些话既是告诉朋友,也是告诉去年此时的我。希望每个遇到心理或现实困境的朋友,不访换个思维,重新开始新生活。每一次痛苦都是成长的经历。成功走出者才是真的强者。
周末两三事
(2008-04-2721:44:53)
周末是令人兴奋的。虽然在平时,只要你想每天也都是周末。周五上完所有课程,也即意味着周末的到来。有时突发奇想,在周五晚去图书馆,阅览室静悄悄的,很好,很喜欢这种环境。
读到某君某文,感觉很奇妙。最近正在思考的话题恰好在随意的浏览中看到,于是做下笔记,写下自己的心得。图书馆的富矿,大致于此。上周听了毕业生的论文答辩,很是不爽。没有人让我眼前为之一亮的。大约五六位同学资料相当翔实,看得出导师要求比较严格。但他们无一例外没有成功驾驭史料。就是说,“跳进去没有爬出来”。相比于他们几个,其他10几位根本就没跳进去。结束时老师也很不满意。或许不应该对他们有太高的期望。拿我身边的同学来说,真正读书思考的很少,提出的话题和做的思考也很是幼稚。很多人抱怨图书馆资料太少,做论文根本不够。在他们看来,硕士只是做论文而已。实际上如果思维水平不够,给你再完整材料也很难驾驭。图书馆300万藏书可以给你一个思考的空间,专著学报可以开阔你的视野,扩充你的认知能力,提高思维的力度和深度。这是一个绝佳的好机会。
周六电话停机了,续费后给老爸老妈电话。老爸说,“中午给你电话怎么停机了?”我说就停一小会儿被你赶上了。老爸说,姐姐要他去BJ旅游,弟弟单位也组织了旅游,错不开时间,老爸说就不去了。我则坚持叫老爸去BJ转转,好好休息下。和老爸聊了许久,很是幸福。
网聊见到某人,客气几句后无语。问,以前无话不谈,怎么不说话了?呵呵,没什么事情。
周围的同学都起哄,谈论我们的暧昧,大家出去吃饭K歌时,暧昧也就成为谈资。但从现在,暧昧结束了。我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解释,根本没有暧昧。这样几个回合,大家自然讳莫如深,谁也不再谈及。很快某女找到男友,又很快同居。我自然很超脱了。见面后,依然很欢快地招呼,神聊海侃一番。最亲密的伙伴一看,“你不是还想.。。“。不是的啦,当然不是。如果心里没有了某人的位置,就不会在感情上纠缠不清。表面的熟悉怎能掩盖内心的陌生?
周末要结束了,我还要勇敢快乐地生活。
春天来了,窗外的草坪也绿了。柳树叶也很茂密了。不知名的花也开了。
写在五一前
(2008-04-3019:56:12)
五一是劳动者的节日。祝所有的劳动者节日快乐。
假期缩短了,很多同学提前出游。这几天都可以感到五一节假日的气氛。
去年五一前夕,好友结婚。坐火车回到单位恰好赶上。我说,看我多虔诚,一个电话星夜兼程赶回来。够意思吧。
去年五一,和同事们结伴出游,来到山水田园,很诗意了一把。回来之后,同事们洗印了拍摄的照片,发现随行的孩子们最天真,最可爱。
大家连连称好。他们很是轻闲,无忧无虑。照片上笑脸一个比一个灿烂。当然喽,这是我拍摄的。孩子们讨好我,为多上几个镜头,自然和我关系非常亲密。亲切地称我“小刘叔叔”。
在爬山时,他们一个比一个勇敢,我则负责照看他们。我把他们编成2组,选拔调皮捣蛋,口才较好的小家伙做组长。确保安全,玩的尽兴。他们自治很有成效。两小组相互竞争,定期奖励。
暑假SD半岛游时,一小女撒娇,不再走路,拉着我打坠。我抓住她细小的胳膊,掂着她走路。待哄骗至岸上,开始以乖巧淑女做派来开导她。果然有效,立刻好好走路。许久,瞪大眼睛,作仰视状,很无辜的眼神。说,爸爸妈妈叫你小刘,我也要叫你小刘。“不行,你必须叫小刘叔叔。听话啊,要不把你扔大海里。”于是,整个旅程,该小女十分乖巧。在长途跋涉的大巴上,为打发时间,导游让大家唱歌。当把我推上前台时,小女就坐在我傍边,和她爸爸妈妈一起看着我。她还(*^__^*)嘻嘻……幸灾乐祸地坏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