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是儿童的一种生活方式,因为游戏赋予了孩子们灵性的生活。无论是走过沧桑岁月的老人,还是生活幸福得像花儿盛开一样的“80后”、“90后”,人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大多是在儿时的游戏中。
20世纪50年代,玩具对那时的孩子来说是从未见过的新奇之物。所以,用一把鸡毛制作成毽子,就能在空地上玩个大半天;在地上画个棋盘,棋子用石子、碎砖块、植物茎代替,双方就开始了智慧的较量……20世纪60年代,滚铁环在全国风靡一时,滚铁环就成了那个时代孩子的炫技宝物。一个接一个的小孩推着铁环往前走,用铁钩控制铁环的方向,直走、转弯。那时的孩子没有学习的压力,放学之后“玩”字当先。据调查,当时有75%的儿童把“玩”列为课余时间最长的活动。大人经常扯着嗓子喊自己的小孩回家吃饭,而对孩子们来说,玩到天黑才回家是一种常态。在物质匮乏的岁月里,孩子们的童年生活却并不枯燥,都有着疯玩的记忆。男孩儿们爬高高的树、到小河里摸鱼、玩弹珠、折纸飞机;女孩儿们丢手绢、踢毽子、跳皮筋、攒五颜六色的糖纸、在一起做手工……20世纪60年代,儿童游戏的名称、题材都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出现了“抓特务”、“抽汉奸”、“斗地主”这样的游戏。“抽汉奸”就是“抽陀螺”,“斗地主”是用石头击打自己捏好的泥人。这也是一个尚武的年代。男孩儿都渴望拥有一把属于自己的手枪,帅气地从腰间拔出,“啪啪”几声,过过英雄瘾。
一种自己制作,以火柴为子弹的“洋火枪”在当时很流行。在男孩儿中还出现了一些带有收藏性质的游戏,如收藏烟盒、玩冰糕棍,赢者可以将烟盒、冰糕棍作为“战利品”归为己有。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小朋友都与年龄相近的小伙伴玩,很少有独自一人玩的情况。当时的游戏都充满着野趣、“乡土”的意味且为“零成本”,却给当年的孩子带来了许多的欢乐。随着经济不断地发展,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孩子的童年生活变得愈加多样,游戏选择也更为丰富。积木、拼图、魔方、布娃娃以及汽车、坦克、飞机的模型等各色玩具进入了“80后”的生活。男孩儿们不再对烟盒着迷,掀起了另一股集卡热潮。下课后,他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拿出制作精美的卡片或展示、或比较;女孩们则给自己的娃娃涂上口红、扎起小辫,把她们的玩偶打扮得漂漂亮亮。孩子们依然和附近的小朋友进行群体性的游戏,如老鹰捉小鸡、跳房子、警察抓小偷、丢沙包等,主要还是在户外较大的空地上玩。当电视机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千家万户的生活后,孩子们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电视机。到了80年代末期,儿童看电视的时间已占到课余时间的45.8%,表明儿童活动场地已渐渐由户外转向室内。现在“80后”的一代人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生活,更多的是铁臂阿童木、葫芦娃、蓝精灵等这些从电视荧幕中走出的动漫人物。
20世纪90年代初期,儿童的玩具中含有了更多的“高科技”,遥控飞机、汽车、坦克以及电子宠物是他们的新朋友。随着动画片《变形金刚》的热播,变形金刚玩具成了男孩儿们的新宠。芭比娃娃这个世界知名玩具也摆上了女孩儿们的床头。这时,中国的各个城市中还出现了电子游戏厅等娱乐场所,与电视机联机的小霸王游戏机进入了孩子的生活,“魂斗罗”、“超级玛丽”等游戏成为了儿童课余生活的“好伙伴”。进入新世纪,对着电脑屏幕,熟练地点击鼠标、敲击键盘,控制着游戏中的人物与坏人进行生死搏斗……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了这样的游戏童年,孩子们的手中除了遥控器外又多了一个鼠标。网络的出现让孩子快捷地了解到世界各地发生的信息,某种程度是让孩子与世界同步,但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已成为全社会共同面临的一大问题。传统、集体性的游戏在孩子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也被周末的游乐场游玩取代。在完成了“学前”令孩子终身难忘的快乐学习之后,游戏就离孩子越来越远,直至消逝得无影无踪。“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一舞,艰苦代替了欢乐,认真挤兑了游戏。中国传统儿童游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游戏,古时一般称“戏”、“游嬉”,亦见“嬉”或“游”之名。作为与学习并重的儿童基本活动之一,游戏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很早就被古代教育家们注意到了。崔学古在《幼训》中明确指出了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优而游之,使自得之,自然慧性日开,生机日活。”他认为,让儿童自主地活动、自得地娱乐,自然会使其生机勃发,智力悟性也能得到发展。王守仁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进一步解释道:“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此言指明了游戏是适应儿童天性、增进儿童发展的活动。各种各样看来简单然而又非常具有启发性的儿童游戏活动,可以帮助儿童们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社会。例如,通过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儿童们能从中获得好与坏、善与恶、安全与危险、勇敢与懦弱、爱与恨等方面的意识;又如通过捉迷藏的游戏,儿童们能从中提高机敏、灵活、应变、判断等能力。传统儿童游戏种类繁多,大致分为:①角色游戏,它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如儿童喜好的“过家家”;②竞技性游戏,如踢毽子、跳绳、跳格子、放风筝等;③智力游戏,如七巧板、搭积木等。此外如瞎摸、猜谜、猜字等游戏也非常普及。传统儿童游戏大多是户外集体游戏,而且大部分游戏需要小伙伴们协作完成。这对培养少年儿童的合作意识非常有益。每一种游戏都有一定的规则。孩子们在做游戏时,通过相互间的争执、吵闹,逐步懂得并遵守规则。如果孩子自以为是,不顾别人,别的孩子就会说“不跟你玩了”。当好多孩子都不愿跟他玩时,他就会品尝到被孤立的滋味。如果他在游戏中与他人合作,表现出他的才能,那么他就会被其他孩子所喜欢、所拥护,这样就会使他体验到友谊、信任的含义,慢慢地他就会懂得团结互助、协同努力的重要。在模拟的儿童社会,孩子可以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学会诚恳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思;学会如何建立友谊,培养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集体游戏中欢乐、愉快、活泼的气氛,是孩子们主动性、创造精神和思考能力养成的重要环境条件。众多教育界人士认为,这种在和谐欢畅的自然环境中、在多姿多彩的社会交往中形成的欢乐气氛,能够在孩子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记忆痕迹,是开发孩子智力的积极手段。
传统的儿童游戏对孩子的身体发育也大有裨益。少年儿童正处于身体发育的最重要时期。这阶段需要通过各种运动来锻炼肌体,强健骨骼,促进身体的平衡与协调。如跳格子(跳房子)游戏就是一种很好的锻炼。跳格子不仅能训练孩子们单脚起跳的能力,而且锻炼了全身的平衡机能。不同时令的儿童游戏,还能对身体健康起到不同的功效。如天寒时踢毽子,可以活血御寒;春日放风筝,除于奔跑中锻炼肢体外,还能在追逐空中的风筝时清目健目。此外,与传统游戏相伴的游戏器具制作,也是对孩子有益的健手益脑活动。如做毽子、剪纸、糊风筝等,这些制作能使孩子们变得心灵手巧。虽然比起高科技的电子玩具来,这些工具的制作都较简单,但是锻炼了孩子们动手动脑的能力,让他们充分地体会到创造的成就感和思索的乐趣,这是电动玩具所不可比拟的。而且,孩子们在游戏中也时常会比较谁做的游戏器具又好看又好用,这就又促进了孩子们之间的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不少传统的儿童游戏还是一种说唱艺术,在活动过程中经常伴有歌谣、对话等语言形式。像跳皮筋时唱的童谣“小皮球,香蕉油,马兰花开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和着节奏跳,既协调不易出错又不会感到累。儿童游戏中经常伴有的歌谣和对话,主要是为了加强游戏的形象性。而儿童认识事物,主要是通过形象的动作和语言来进行的。在游戏活动中一边做动作,一边唱歌、对话,既能使游戏活动变得更加形象、更富有真实感,对提高语言技巧能力也大有益处。传统的儿童游戏在惩罚方式上也十分符合儿童的生活特点和心理特点。游戏输了以后,他们不是像大人们一样付出钱物,而是学羊叫、打手心、钻桌子等。这些惩罚常常会给儿童们带来比游戏本身更多的乐趣。儿童调皮好动,又爱模仿各种事物,因此他们的那些游戏奖惩方式,往往也充分地展现了他们那种调皮、活泼、善于模仿的本性。传统儿童游戏对培养少年儿童健康人格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时代的物质营养决定一代人的体格状况,一代人的儿童游戏文化造就一代人的精神品质。儿童游戏绝对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营养。然而,纵观现在城市孩子的状况,的确令人忧虑。他们几乎全是独生子女,相对封闭的单元楼房、冰冷的防盗门隔绝了以前开放式的居住环境;升学的压力让他们的闲暇时间少得可怜;电脑虚拟游戏代替了以前鲜活生动的游戏。当孩子们的娱乐形式苍白贫乏得只剩下电脑游戏的时候,我们下一代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将面临多么大的危机!由于读小学的儿子要参加学校的游戏节,要求写出两种游戏名称及玩法,唤起了我们忆旧的心理,才使得我们有了编辑那些老游戏的想法。本书收集了70个中国少儿传统游戏和60多个玩法接近的传统游戏项目,很多游戏名称因为地域、方言等原因而有不同的叫法,但大部分都囊括到了。同时李朝霞老师还为传统游戏配上了70幅插图,以增加本书趣味性和观赏性。在写下最后一个句号时,我们也重新温习了一遍往昔的各类游戏,心里有说不出的舒畅与欢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