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不希望别人总提意见,忠言逆耳,即使明知是良言,也会觉得无法接受。本来将自己的劣势暴露在他们面前,已经够让人脸红尴尬,更何况还要接受别人的意见。可是事实往往是这样,能接受良言指点,虚怀若谷的人总是更容易获得成功。
过于自信,判断会有失准确。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多元智能学说,其实恰恰是一个很好的佐证。有人善于形象思维,有人则善于抽象的数字!综观历史,你发现了哪个伟人无所不能?皇帝老儿屡犯错误,恰恰为过于自信而判断失误做出了注脚。一国之君,天之下,万人上,何等威严!何等不可一世!然而,恰恰正是这威严,恰恰正是这不可一世,不可避免地为自信的国君酿造了苦酒。
大凡有作为的政治家,都有非凡的性格和奇特的经历。在齐国历史上,如果说齐桓公以任用贤才而著名,那么齐威王则以善于纳谏而著称。
齐威王叫田齐,是田和的孙子,公元前 356 年至前 320 年在位。齐威王以善于纳谏闻名诸侯,齐国的中兴,也正是齐威王广泛纳谏,采集群策进行改革而实现的。当时,齐国有个大臣叫淳于髡,他人生得矮小,但很有口才,非常幽默风趣,他每次出使诸侯国,都能顺利完成任务,是齐国的外交人才。他看到齐威王通夜喝酒,不理政事,政治紊乱,国势危急,心中十分着急,但又怕得罪君主,于是便用隐语进谏。
他对齐威王说:“我们国家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也不鸣。大王,你知道是什么道理吗?”齐威王立刻意识到淳于髡是在用大鸟比喻自己,说他呆在宫迁里,百事不管,毫无作为。于是回答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齐威王从此就开始振作起来。淳于髡还劝齐威王不要通夜喝酒,并以自己亲身体会说明:“酒极则乱,乐极则悲。”齐威王就改掉了通夜喝酒的毛病。后来齐国中兴,成为东方强国。
古时候的纳谏就是今日的听取他人的意见,君主就是这样获得成功的。平常人也一样,只要你听取了他人的意见,接受了良言的指点,那么你就将获得成功。所以听取他人的意见是很重要的,在听取别人意见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了还要接受良言的指点,这样你才会使自己变得更加出色。
在唐太宗即位后的不长时间内,社会经济便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国家逐步强盛的局面,使贞观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唐太宗能够取得这样大的政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在贞观前期和中期善于纳谏。
唐太宗曾说:我少年时就喜爱弓箭,后来我用弓箭定天下,还不能真正懂得弓箭的好坏;何况天下的事务,我怎么能都懂得?这说明他有一定的自知之明,承认自己并非一切都懂,无所不能。据此,他清醒地认识到,如果臣下对自己隐恶扬善,一味顺从、奉承,“则国之危亡,可立而待也”。为了稳固他的统治,唐太宗告诫下属:“君有违失,臣须直言。”他也确实采纳了不少正确的劝谏。
有一次,唐太宗一气之下要判处一名伪造资历的人死刑,大理寺少卿戴胄坚决反对,认为依法应判处流放。唐太宗受到顶撞,十分生气,戴胄仍然据理力争,说:法令是国家取信于天下的凭借,皇帝不能因一时愤怒而杀人。争辩的结果,唐太宗折服了,并且称赞戴胄秉公执法。
至于以“犯颜直谏”著称的大臣魏征,更是常常与唐太宗面谏廷争,有时言辞激烈,引起唐太宗盛怒,他也毫不退让,往往使唐太宗感到难堪,下不了台。不过事后唐太宗能认识到,魏征极力进谏,是为了使自己避免过失,因而先后接受了魏征二百多次批评规劝,还把他比作可以纠正自己过失的一面镜子。魏征病死时,唐太宗非常悲伤,痛哭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唐太宗与魏征既是君臣,又是朋友。没有唐太宗的贤明大度,就不会有魏征的忠直;而没有魏征的忠直,唐太宗就少了一面文治武功的镜鉴。二人相互衬托,相辅相成。
我们应当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在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中要采纳他人的合理化建议,不偏执、不搞“一言堂”,做一个敢于接受他人意见永远都能成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