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时候经常接受这种教育:“要乖乖地听话,千万不可犯错误。”又或者:“一旦失败,不但将遭受重罚,而且从此别人对你再无好印象。”等等。今天回想起来,这种思考模式除了有助于“乖宝宝”的培养,同时也让我们不切实际地渴望成为“古之完人”。及长,参加了工作,又开始轮到单位来对我们施行教化职责:“谁若犯错,咱有十八般武器伺候着”。“十八般武器”者,厂纪厂规上写得明白,乃警告、严重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留用察看、开除等处罚形式也。于是,从骨子里,我们就拒绝犯错误。
孔老夫子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是的,人一定会犯错的,人的本能使自己在犯过错误以后感到很难受,这是我们祖先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积累的优秀基因,但这也会成为一个分支点:要么犯错误后,以之改进,避免今后犯同样的错;或者干脆逃避,今后干脆不做这样的事情。于是,前者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原动力之一,而后者衍生出“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这样的消极观念。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行为自身存在着趋吉避凶、自我保护的因子。当问题出现时,人们不是勇于担当、积极解决,而是避开问题、推卸责任,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可是“采取行动也许有些风险,但什么都不做才是最大的风险”!
法国一家汽车制造公司的老板,在对众多应聘者进行面试时,只问了同一个问题:以往的工作中你犯过多少次错误?在获悉大多数应聘者都是一贯正确时,他却把这项工作交给了一个犯过多次错误的“倒霉蛋”,理由是——“我不要 20 年没有犯过错误的人。我需要的人才,是他犯过无数次错误,但每次都能及时吸取教训、立即改正”。
并非企业家同行们脑子“进水”,搞得黑白不分、是非不辨,而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无所事事才不会犯错误,反过来说,也只有勤勉做事才有可能犯错误,重要的是知错而能改、及时总结经验。我倒是觉得,这些观点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中国古训一样无比正确。你想,如果身处在一家容不得员工犯错误或失败的企业,那么大家干脆齐心合力只管做循规蹈矩、唯唯诺诺的“机械人”好了,谁还肯冒着风险去开拓创新、积极进取?
“害怕犯错本身就是最大的错误。”这让我对自己的一个警示。害怕犯错实际上就是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安全的环境里面,不愿冒险。“做多错多,能够不做最好不做,或者尽量少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多找一个人签字确认就多找一个人签字确认。”诸如此类的对话就是错误的具体表现。甚至,这些对话渐渐演变为一些人的处世态度。这样的结果是不思进取,心态保守,不敢去尝试新事物。
正确的处事经验,是在错误中积累的。多做固然会多多发生错误,但是也同时提供多多正确积累的回报。如果抱着多做多错的观念,将会永远失去这些积累的时机。
美国企业也很注重职员在过去工作中犯错误的经历,不但优先录用那些曾经有过犯错误经历的新人,而且经常鼓励职员在工作中犯错误。一些长寿公司,如荷兰飞利浦、德国西门子,他们在员工中极力提倡敢于失败的创业精神,对员工充分授权。还有一些企业,提出了更为决绝的用人原则:如果经营管理人员在一年内不犯“合理的错误”,将要卷铺盖走人。
一个人要成长,首先要有犯错误的机会,将那些低级的、普遍性的错误都尽早地犯过,结果就像接种天花疫苗一样,越早越好。
多做,可能会多错,但是不会犯大错,这就像分力原理,分开了大错误的风险。另外,因为多做而不断提供的历练机会使人有眼光避免撞上大礁石。虽然人可以不做不错,但是一旦有错误产生往往会是大错误,而怀着“不做不错”观念的人大多不具备处理错误的应急能力,一旦真正遇上棘手的事情,那时将要犯下的错误可不能估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