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阿斗真是成事不足而败事有余。何以见得!这不,孔明正在“欲取长安”之时,就像开玩笑似的下诏召回了在前线带兵打仗的诸葛亮。而当孔明回朝面见后主之时,刘禅竟表现出“说谎的孩子”一般的神情,而且还伪造出一番谎言,说什么:“很久没见相父了,特别地想念你,所以才要你回来的,别的并没有什么事情。”孔明一听,即知是假话,便立即戳穿其假相,一针见血地说其要害,“此非陛下本心必有奸臣谗谮,言臣有异志也。”接着,孔明述说自己的衷肠,因“受先帝厚恩”,怎敢不“誓以死报”,一席话说得后主直后悔,这才道出了事实的真相,岂不知不管这天下如何之大,“后悔药”是无处可买的。事到如今,真是悔不当初,然而,这兴复汉室而终究不果的悲剧之因,从此也就深深埋种下了。真真枉费了诸葛孔明的一片赤诚之心,若不是他有着坚定忠贞的报国之志,恐怕就不会有三年后的再度出征了。而矢志报国的诸葛亮最终未能实现他的理想和抱负,功败垂成的关键原因,就是后主刘禅的猜忌,胸无大志,听信谗言,在蜀军节节胜利的有利时刻,命令孔明收兵撤军。
此外,在《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五回中还有关于刘禅听信宦官谗言,影响姜维作战的事例。这说明一个道理:“将在外,君不疑者胜”。即领导与下属之间的信任合作关系。尤其是领导者,对下属信任,不猜忌,这本身就是对下属的一种鼓舞、激励,使其更能忠心耿耿为上级服务。所以,疑心、猜忌乃领导者为政之一大忌讳,领导者们切记要与下属融洽合作,相互信任,才能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保证最后的胜利。从下面两个事例,可以看到顺其道而行之与反其道而行之所产生的两种不同结果。
1975年,亨利·福特由于怕亚柯卡“功高镇主”夺了他的王朝,因此对亚柯卡的疑心加重,开始怀疑亚柯卡制定的计划。亚柯卡在他的传记中曾这样记述这件事情:“当我2月3日回到美国时,在纽约肯尼迪机场的欢迎队伍里,我发现我的总裁助理钱尔墨斯·戈也特也在场,我惊住了。‘出了什么事?’我问。‘我们出了大问题啦!’他告诉我。我们确实出了大问题。我听了戈也特概述我不在时所发生的一些惊人事件。在几天之前,我们一行正在沙特阿拉伯跟费萨尔国王会见时,亨利突然召开了一次高级经理特别会议。那次会议的影响至今记忆犹新。亨利对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情况很不安。这位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福特汽车公司打翻身仗闻名的人物,竟害怕得要发疯。阿拉伯国家决定石油涨价,已冲上山头高地,他却没有能力夺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