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2月26日,在灯火通明的中国外经贸部大楼里,一场唇枪舌剑的中美知识产权谈判正在紧张的气氛中进行着。而双方主持谈判的代表,恰好是两位女性。美方是律师出身、讲话字斟句酌的贸易谈判副代表巴尔舍夫斯基,而中方则是现任中国外经贸部部长的吴仪。
当晚11点,两位女代表同时离开谈判现场,出现在世界各国记者面前,宣布双方草签《中美知识产权保护协议》的消息,中美两国间长达20个月的知识产权谈判终于落幕。当时一家外国通讯社记者在发出的电讯中称“全世界都松了一口气”。
中美之间关于知识产权问题纠纷由来之久,早在80年代以来一直存在摩擦。1992年1月,中美双方代表吴仪和卡拉·希尔斯共同签署了《中美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谅解备忘录》。
但是事隔两年后的1994年6月,美国又再次挥舞起“特别301”大棒,不考虑中国政府在签署谅解备忘录以后做出的努力,要求对中国进行六个月的调查。这一次,美国人针对的是与计算机行业相关的激光唱盘等产品的盗版问题,认为中国的侵权行为给美国企业造成了每年数十亿美元的损失。
平心而论,美方要求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是无可厚非的,中国人也没有蛮横无理地拒绝这些要求。不过,美方谈判代表们却在谈判中层层加码,他们提出的一系列要求实际上已经超出了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如要求在中国设立独资的新闻出版和音像制品公司等等。在音像制品对外开放市场的问题上,发达国家之间至今也未能达成一致。而美方在海关边境措施、版权认证制度以及行政执法部门的权限等问题上提出的要求,连美国本身也未能做到。
面临着六个月最后期限的威胁,面临着美方宣布进行贸易报复的现实可能性,吴仪,这位深知双方底牌的中国女部长,偏偏没有被美国人吓倒。这位头发略有些花白的中国“铁娘子”,在记者招待会上毫不客气地警告美国:“你们宣布报复清单之日,就是我们公布反报复清单之时。”
1994年的最后一天,美国贸易代表坎特亮出了自己的底牌,公布了对华贸易报复清单。而中国方面也不甘示弱,仅仅在两个小时以后,中国就公布了对美国贸易的报复清单。消息传开后,一家日本通讯社驻北京记者在发回本国的电讯中曾不无感慨地评论说,日本在与美国的贸易谈判中,缺少的就是像中国的吴仪女士这样敢于对美国人说“不”的灵魂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