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评价卡萨布兰卡会议上的戴高乐说:“在戴高乐身上,我却一直看到贯穿在史册中的‘法兰西’一词常常表达出来的精神和信念……他是一个逃亡者,一个在本国被判处死刑而亡命国外的人。……德国人征服了他的祖国,他实际上已是无处可以立足了。尽管如此,他却毫不在乎,傲视一切。甚至在他表现得最傲慢的时候,在他身上也体现了法兰西——一个有着高度自豪感、才能和雄心壮志的伟大民族——的性格。”的确,戴高乐以他对法兰西民族的耿耿忠心,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成为世人瞩目的风云人物,从而奠定了他的历史地位。
1943年,英、美联军在法属北非登陆,建立法国临时政权,处理法属北非事务,被作为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提上国际会议日程。对于法国的各派政治力量,英、美两国的态度迥然不同。英国一直支持戴高乐的自由法国运动,美国趁法国之危,扩张势力范围,全力扶植对美言听计从的维布政府驻法属北非的代表达尔朗,达尔朗被刺后,美国又转而扶植另一个将军吉罗,却始终对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戴高乐抱有偏见,敬而远之。但美国又不能不顾及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是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出于对法国两派政治力量的矛盾考虑,美国总统向丘吉尔建议举行卡萨布兰卡会议:“我把新郎吉罗从阿尔及尔弄来,你把新娘戴高乐从伦敦接来,我们来强迫他们举行婚礼。”1月17日,吉罗抵达卡萨布兰卡,可是戴高乐对英美两国的“拉郎配”却不买账,拒绝前往卡萨布兰卡。虽然他与吉罗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双方毫无好感可言,但他更不愿意被英美利用,充当英国的斗士,去与受美国庇护的吉罗较量。戴高乐认为法国人的事最好由法国人自己安排,他致电吉罗,强调他随时准备与其会谈,但要在“法国领土上,在法国人之间进行,何时何地由你选择”。
戴高乐的拒绝使丘吉尔十分难堪,于是派人对戴高乐施加最大压力,甚至威胁。最终戴高乐不得不同意到卡萨布兰卡走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