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问之……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从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去矣。”
明末清初的学者魏禧对于“空城计”有一段议论:“料事者先料人,若不知其人才智高下,只在事上去料,虽情势极确,究竟不中。故能料愚者不能料智,料智者不能料愚。余尝笑《三国演义》孔明于空城计中焚香扫地,司马懿疑之而退,若遇今日山贼直入城门,提将孔明去矣!”(《目录》卷一《里言》)。是的,诸葛亮这一决策可谓是大胆的、冒险的,这一大胆决策是建立在对司马懿的应有了解和估计到司马懿认定自己不会冒险的基础之上,孔明不愧是统帅人物,知己知彼,出奇制胜。司马懿也不简单,他了解孔明,所以他撤兵。但孔明更高他一筹,他不但了解司马懿,更进一步了解司马懿对自己的了解,所以,空城计是一种“虚而虚之”的识人心理战术,在战争的紧急关头和力量虚弱的情况下动用这种战术,故意以空虚无兵之势示敌,就可能使敌人疑中生疑,达到排危解难的目的。另外,这一战术在《三国演义》第一百回的“诸葛亮增灶退兵”中也有所使用,要想夺取胜利,必须料人,充分认识人,作战不仅仅是双方兵力的较量,也是心理战、智谋战、胆略战,作为一名军事指挥官,要想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也要多学学孔明军师的经验啊!
诸葛亮的这次胜利,根本在于他知己知彼,然后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
知己知彼,自料知他,在战前对多方面情况能做到心中有数,则可扬长避短,避实击虚;则可动止得宜,进退适当。否则,就如盲人骑瞎马,黑夜临深池,不免陷入绝境,被动挨打,以致一败涂地。
比较起来,世上之事,知己容易,知彼确是难。要想知彼,没有什么捷径走,只得多调查、多观察、多思考。“黔驴技穷”的故事人所熟知,那个老虎就很聪明,它的本意是想吃掉驴子,但见驴子是庞然大物,不知来头,没敢轻易下手。为了“知彼”,便先作试探,观察:“往来视之”、“狎之”、“冲撞之”终于摸清了驴子的“斤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