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辑收编的《朱文公出世》等10个人物传奇故事,都是在不地乃至全国负有盛名的历史传说,每个故事都有其真实的出处和传说中的人物姓名,有的在有关史料和《尤溪县志》、《姓民家谱》中不可查得到,但故事情节有虚有实。对其中夸张、神奇的内容,虽然不可信,但它在当地民间已经流传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成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的口头传统,今天作为民间的一种传统文化,予以整理、保护,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朱文公出世
朱文公,名朱熹,字元晦,原籍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其父朱松于宋宣和五年(1123年)调任尤溪县尉(相当现在的县公安局长职务),五年任满后,在尤溪城关水南他的挚友郑义斋馆就教。祝氏夫人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午时在郑义斋别墅生下朱熹。那时,尤溪县名称沈溪,因为朱熹出生在沈溪南畔,故小名沈郎。
尤溪城北离城五里许,有一座山,重峦叠嶂,高而不危,远看像个“文”字,故名文山。城南溪边一山名毓秀山,山形峻峭,气势巍峨。东西两山相接,东山形如“丿”,西山形如“丶”,两山之间下有一小山,形如“厶”,三山配成一“公”字,故名公山。公山之麓,就是朱松就馆的郑义斋,朱熹的诞生地。
文山、公山,两山隔溪相对,山上草木茂盛,覆盖了山之原形。在朱熹出生之时,两山野火同焚,烧去山上植被,山形毕露,俨若“文公”二字,喜报一位大贤人在此时此地降生。明提学罗璟诗云:
文山隔水公山对,书院宏开不偶然。
人杰地灵终契合,要思朱子未生前。
清通判杨毓健诗云:
纬地经天岂易名,燎原野烧势纵横。
天开万古文明运,故倩山灵妙写生。
尤溪城西通驷桥下,有一口金鱼井。泉水甘洌,长涌不息,大旱不竭,饮者数千家。传说,金鱼井里有金鱼,常人无缘得见,如能见到金鱼出现,此人必能登第出仕。朱熹幼年时,常到金鱼井边游玩,并长期饮用金鱼井的泉水。有一天,他亲眼见到井里有金鱼出现。据说,这是朱熹已注定一生命运的先兆。
朱熹从小天资高妙,勤奋好思,过目成诵,智能超常。4岁时,他父亲指着天对他说:“上面是天。”他就问:“天的上面又是什么?”他5岁进学馆攻读诗书。
在他6岁那年的一天,上街闲逛,遇到一位从外地来的象棋大师,当街摆下棋局,等人与他对弈。朱熹好奇地上前探问:“我想这位师父,一定棋艺不凡,有心请教,不知可否赏脸?”这位自称走遍天下无敌手的“棋王”,性狂气傲,看到眼前是一位乳臭未干的小孩,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用蔑视的眼光说:“小孩如愿意与我对局,我就让你车马炮三子如何?”朱熹说:“我不要你让棋子,只想与你切磋棋艺,如果我连输三局,就拜你为师!”“棋王”接过话说:“如果我连输三局,立即离开此地,从此匿迹江湖。”于是两人当众对弈,一时间,来往行人都驻足观看。朱熹虽然年少,但棋艺高超,出手不凡。这位自称天下无敌手的“棋王”,才知道这回真正遇到了对手,他不得不提起精神,使出浑身解数,但都连连失手,三局皆输,当众出丑,不得不心服口服地感叹道:“想不到,我走遍天下与人对弈,从来没有输过,今天却输给一个小孩,真是尤溪出圣人哪!”只好默默地离开,从此不再在尤溪出现。
朱熹幼年时还在南溪书院内亲手植下两株樟树,时过800多年的今天,两株樟树仍然树干参天、枝叶茂盛,巍然屹立。
朱熹7岁随父母迁居建瓯,14岁丧父。后遵父遗嘱来到崇安,跟从他父亲的友人刘白水、刘屏山、胡宪求学。刘白水以女许配朱熹为妻。
朱熹19岁春中进士,后在福建任过同安县主簿、漳州府知州。在南京、浙江、江西等地任过劝农事、茶盐事、刑狱、安抚等一类官职。
朱熹一生刚正不阿,为官清廉。他多次上书进谏皇上,提出修明除弊,举贤任能,振纪朝纲,变化民风,爱养民心等大政方略,并得到皇上召见,与皇帝奏对于垂拱殿。
宋宁宗即位后的第二年(1196年),朱熹被任命为侍讲,为皇帝讲学。不久,朝中大臣之间陷入了一场斗争漩涡,宋宁宗重用奸臣,韩侂胄,朝擅权乱政,刚正的朱熹遭到陷害,被定为“逆党”,他的学说,被诬为“伪学”,被罢免侍讲职务。他辞官回家后,继续坚持自己的主张,把全部精力放在著书、讲学上。
朱熹自登第进士后到71岁逝世的50多年里,为官9年,在朝侍讲46天,其余40多年都是在潜心研究孔孟之道,著书立说,奔波于各地,收徒讲学传道,从事教育活动,门生遍布天下。他的门人有467人,弟子21人,而受其学风与教风影响慕名求教的则数以千计。他一生著书60多部400多卷,他的《四书集注》被元、明、清三朝钦定为科举取士必读之书,有“非朱子之传义不敢言”之说。朱熹的理学教育,对元、明、清三代影响极大,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之后的第二。蔡元培先生曾把朱熹比做孔子,认为朱熹和孔子一样,都是中华民族道德的集大成者。辛弃疾对朱熹的学问与人格极为敬佩,写下了“历数唐尧千载下,如公仅有二三人”的赞词。这些赞誉对朱熹来讲,的克是受之无愧。
一代贤人、后世宋师朱熹,是集尤溪山川毓秀之灵气而降生,饮金鱼井甘泉成长而敦敏,他的基本素质是尤溪的灵秀赐予的。虽然他7岁离开尤溪,但他始终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这块沃土。进入仕途以后,他曾多次回到尤溪故里,留下许多赋诗、撰文、题铭,如《玉溪桥》、《立春大雪游天湖》、《九日登天湖》、《观书有感》、《明伦堂铭》、《与林择之书》等诗文、书铭和“读书起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等条匾,今天成了珍贵文物被保护下来。其中有:宋乾道四年(1168年)回尤溪,于重九日登高游天湖山,留诗一首:
去岁潇湘重九时,满城寒雨客思归。
故山此日还佳节,黄菊清樽更晚辉。
短发无多休落帽,长风不断且吹衣。
相看下视人寰小,只合从今老翠微。
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朱熹回到他已阔别三十五年的故乡尤溪,瞻仰他父亲朱松任所遗址时,留书“韦斋旧治”四个大字,当时知县为之刻石立碑。当来到他出生地郑义斋馆门前时,几到小时的熟悉的方形水塘,依然如故,清彻见底,即兴赋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乾道九年(1173年),朱熹回到尤溪县,重修学宫,并亲手撰写了《重修尤溪庙学记》,题书“明伦堂”制匾悬挂于学宫正堂。同年,他倡建“传心阁”于尤溪学宫东侧,收藏经、史、子、集诸书,以供学子们阅读。
他还为尤溪办了一件大好事,回报家乡人民。
有一次皇帝召见朱熹时,问朱熹:“你家乡有何宝物可进贡朝廷?”朱熹答:“有吃的,有用的,容臣回家乡带点献给皇上。”于是他暗下决心,借此机会,要为尤溪百姓办一件好事。他回到尤溪要了一粒桐子果、一粒梨子、一株连根带叶的小竹子和几片毛竹叶子。他再次进京时,带去尤溪的四件“宝物”,作为进贡皇上的礼物。他上殿先向皇上献上一粒桐子说:“这是我家乡百姓吃的雪梨,请皇上品尝。”皇帝接过桐子,啃了一下,又苦又涩,沉下脸来,责问朱熹:“你好大的胆,敢用这不能吃的东西戏弄朕。”朱熹伏地启奏:“臣怎敢欺骗皇上,我家乡尤溪山上种的都是这种梨,黎民百姓确实都吃这种梨,如不信,我这里还有一粒,我吃给皇上看。”说着,从怀里取出一粒真梨,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吃得津津有味。因为桐子果与梨的外形相像,皇帝高坐在龙椅上,远看自己吃的与他吃的“梨”一样,不加细察,难以分辨。他心想大概那地方山穷人穷,人们吃惯了这种东西,也就不怪罪了。皇帝又问朱熹:“你从家乡还带来什么贡品?”朱熹又献上连根带叶的小竹子说:“臣家乡满山遍野都生长这种竹子。”双手递上,皇上接过拿在手里,只见竹子枝小叶大,像是在高寒贫脊山地上长不大的植物,不停地摇头说:“这么小的竹子有何用处!”朱熹又拿出毛竹叶子说:“我还带来比这更小的竹叶子呢!”皇帝看朱熹手里的竹叶子比他手里的小竹叶子还要小,心想,竹叶子更小,那竹子身一定更小,便开口说:“尤溪地方真穷,山瘠民贫,百姓真苦,那里的山税就免了吧!”从此以后,尤溪人民一律免交山税。朱熹为尤溪百姓减轻了负担,办了一件大好事。
朱熹去世后,宁宗皇帝于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追谥为“文公”,正好与他出生时野火焚烧文,公二山显现的山形巧合。几百年来,人们都称朱熹为朱文公。朱熹的牌位被抬进孔庙,被当作神受人礼拜。
2御封兵马司
地处尤溪县十九都的白岩山中段,有一个村子名叫君竹溪,村里住着几十户林氏族人。明代后期,村里有一个农民叫林文盛,父亲早逝,他与母亲相依为命过日子。母子俩的生活主要靠养鸭群卖鸭蛋来维持,同时兼种少量粮食,生活十分贫困。林文盛擅长上山捕猎,他经常在劳动空隙或晚上时间上山捕猎,所捕来的野猪、野猫、山鸡等飞禽走兽,除自己吃以外,还挑到村里村外出卖,换些粮食。由于家里穷,林文盛无钱娶亲,到了中年仍是单身一人。
离君竹溪几里路的山兜村,有个名叫黄金使的女子。她长得很丑,不仅面貌难看,身材之丑在十里八村内再也找不到第二个。据说,她的两个乳房像两只小麻袋挂在胸前,下垂过脐,如果从肩上甩到背后或是从腋下伸向背后,背在背上的孩子就能吸到她的奶。因为她长得丑,已经两次嫁人,到了婆家没几天就被送了回来。由于女儿两次被退回,时间被耽误了,年龄已经将近30岁了,父母不能不对她的婚事心急如焚,到处托媒说合,并许诺只要有男肯娶,彩礼什么的一切费用都不要。尽管这样,仍然没有人肯娶她。
有一天,林文盛的母亲到外村卖鸭蛋,听到了黄金使及她父母的许诺的消息后,回到家里与儿子商量说:“听说山兜有一个女子,为人不错,只是长得很丑,嫁不出去,她父母许诺只要有人肯接纳,什么彩礼、费用都不要。我们家穷,没有钱给你娶妻,有钱人家也不会嫁到我们家来。我想,只要那女子心地好,能节俭,能管家,能为我们林家生儿育女,就是长得丑点也没有关系。我想托人去说说看,不知我儿愿意不愿意?”林文盛听了母亲的话,经过一番思考,觉得母亲说的话有道理,就答应了。
第二天,母亲请村里一位与山兜村那边有亲戚关系的婶婶为媒,去登门说亲。这位媒人到了山兜黄金使家里,见了她的母亲,就直截了当地说:“我给你道喜来了,你愁女儿嫁,我今天来就是受人所托,向你的女儿提亲的。”黄金使的母亲听到有人提亲,高兴得说不出话来。她等不及与丈夫商量,也顾不得详问男方家庭情况,就一口答应下来。她说:“只要人家愿意娶,婚事从简办理,全凭男方主张。”
媒人当天下午就赶回村里,向林文盛母子回话。又把带回的女方生辰八字交给林文盛母亲。
林文盛的母亲听了媒人的话后,心里十分高兴,但想到这是儿子的终身大事,是关系到儿子以后夫妻和睦、白头到老,关系到林家传宗接代的大事,她一时间又有些犹豫起来。
于是,她急忙到邻村,找算命先生为他们两人“合婚”。算命先生排完他们两人的生辰八字后,说男命带“铁扫帚”,女命带“铁畚斗”,正配一对,女命有帮夫助子之命。这样,林母总算放心了,这门亲事也就定了下来,就近选定了日期,简简单单地把新媳妇接进门来。
黄金使的父母把女儿送出门后,大大松了一口气。但母亲心里仍七上八下,担心女儿会像前两次那样又被送回来。
时间过得真快,女儿过门已经满一个月了,按照当地的风俗,本来过门三天就该把女儿、女婿请回门来。但母亲心里害怕女儿请回门来送不走,只好用拖延时间的办法来避过这一习俗。
黄金使离开娘家,嫁入林家后,觉得林家虽然穷些,但一切还顺遂,只是心里想着父母亲,很想回家探望一次。这天,她丈夫上山捕到一只野猫,正好可以给她带去作为第一次回门给父母亲的见面礼。夫妻俩商量好后,当天晚上把野猫宰了。第二天清早,夫妻俩带上野猫肉双双上路了。
当他们俩刚出现在山兜村的路口,就被黄金使的母亲看见了。这时,母亲心里又是一阵紧张,心想:“糟了,女儿又被送回来了。”立即把家门关紧,躲在门后连大气都不敢出,静静听着外面的动静。
黄金使到了家门外,看到家门紧闭,心里已经明白,便大声喊叫:“母亲,我这次是送野猫肉给您吃的。”躲在门后的母亲听到女儿的话,心里悬着的一块石头落了地,马上开门迎接女儿和新女婿进门,全家高兴得掉下了眼泪。
黄金使嫁到夫家后,勤劳俭朴,能孝敬公婆,夫妻相敬,团结邻里。她的手很灵巧,不仅把一个家料理得井井有条,还经常下地帮助丈夫干农活。婆婆也十分喜欢她。自她进门后,家里一切顺意,生活也一天比一天好起来。村里人都说:黄金使虽然人长得难看,但她心地善良,手巧能干,是一个难得的好媳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