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工作了几十年后,人人都希望自己退休后的生活可以安乐幸福一点,过上相对富裕的晚年生活。我国的传统观念是“养儿防老”,家庭和个人成为养老保险的主要负担者。但据有关调查表明:当人们被问及一个问题:“有人认为根据我国国情和东方文化的特点,养老责任应主要由个人和家庭承担起来,您同意吗?”只有26%的人表示赞同,表明如今人们的观念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不同的职业对于此问题的答案也不一样。销售、文秘人员(31%),操作工、技术工、服务员(40%)和“其他”职业者(29%)以及自己拥有住宅的职工(31%)更倾向于传统的养老方式。另外一个问题,虽然也强调个人责任,但是从与政府责任对比的角度看:“有人说,政府不应该直接管理退休基金,劳动者应自己对自己的退休基金负责,您同意吗?”只有33%的人表示同意,而在这样的问题中不同类型的企业和收入不同的家庭显示了差异,外资(39%)、合资(38%)和私人企业(39%)及家庭月收入超过4500元的人(46%)更倾向于同意这一选择。当问及第三个问题:“有人提议我国应由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者共同承担养老重任,您认为对吗?”77%的人表示同意。其中,男性(82%)以及自认期望寿命70岁或较短的职工(87%)更倾向于同意这一观点。
从这样一个调查可以看出,如今人们已经不再仅仅倾向于传统道德中依靠家庭和个人来让自己的晚年生活幸福富裕一点,更多的是希望能够由多方面因素来共同决定。要知道,每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都要让自己一直处于不断的奋斗中,在这样的奋斗背后更是希望晚年的时候可以过上舒适的生活,而如今的社会形势则告诉人们,即使你再努力,依然很难做到晚年仅仅靠家庭儿女而过上想要的生活。针对于此,各种各样对于晚年生活保障的措施就产生了,而这些各种各样的晚年生活保障政策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赖于养老保险。所谓养老保险,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这一概念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1)养老保险是在法定范围内的老年人完全或基本退出社会劳动生活后才自动发生作用的。这里所说的“完全”,是以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脱离为特征的;所谓“基本”,指的是参加生产活动已不成为主要的社会生活内容。需强调说明的是,法定的年龄界限(各国有不同的标准)才是切实可行的衡量标准。
(2)养老保险的目的是为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为其提供稳定可靠的生活来源。
(3)养老保险是以社会保险为手段来达到保障的目的。养老保险是世界各国较普遍实行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由国家立法,强制实行,企业单位和个人都必须参加,符合养老条件的人,可向社会保险部门领取养老金。②养老保险费用来源,一般由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或单位和个人双方共同负担,并实现广泛的社会互济。③养老保险具有社会性,影响很大,享受人多且时间较长,费用支出庞大,因此,必须设置专门机构,实行现代化、专业化、社会化的统一规划和管理。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为了使养老保险既能发挥保障生活和安定社会的作用,又能适应不同经济条件的需要,以利于个人晚年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此,我国的养老保险由3个部分组成:
(1)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亦称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它是按国家统一政策规定强制实施的为保障广大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养老保险制度。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之前,企业职工实行的是单一的养老保险制度。1991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从此,我国逐步建立起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在这种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中,基本养老保险可称为第一层次,也是最高层次。目前,按照国家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总体思路,未来基本养老保险目标替代率确定为58.5%。由此可以看出,今后基本养老金主要目的在于保障广大退休人员的晚年基本生活。
(2)企业年金。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是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组成部分,由国家宏观指导、企业内部决策执行。企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主要体现在两种养老保险的层次和功能上的不同,其联系主要体现在两种养老保险的政策和水平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企业年金实行市场化运营,应选择经劳动保障部认定的运营机构管理。企业年金由企业和员工共同承担,单位缴费一般不超过上年度工资总额的1/12,单位和职工合计缴费一般不超过上年度工资总额的1/6。
(3)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是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由职工自愿参加、自愿选择经办机构的一种补充保险形式。由社会保险机构经办的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由社会保险主管部门制定具体办法,职工个人根据自己的工资收入情况,按规定缴纳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费,记入当地社会保险机构在有关银行开设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并应按不低于或高于同期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利率计息,以提倡和鼓励职工个人参加储蓄性养老保险,所得利息记入个人账户,本息一并归职工个人所有。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经批准退休后,凭个人账户将储蓄性养老保险金一次总付或分次支付给本人。职工跨地区流动,个人账户的储蓄性养老保险金应随之转移。职工未到退休年龄而死亡,记入个人账户的储蓄性养老保险金应由其指定人或法定继承人继承。实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目的,在于扩大养老保险经费的来源,多渠道筹集养老保险基金,减轻国家和企业的负担;有利于消除长期形成的保险费用完全由国家“包下来”的观念,增强职工的自我保障意识和参与社会保险的主动性;同时也能够促进对社会保险工作实行广泛的群众监督。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可以实行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挂钩的办法,以促进和提高职工参与的积极性。
婚后夫妻理财法则
财务问题成为纠缠许多人婚后生活的一个重大的问题。夫妻双方都有保证对方财务状况的义务。女人要多学习理财的相关知识,科学分配自己的财富,让婚后的生活更惬意。对财务的合理规划是婚姻走向成熟的第一步。
通常来讲,由于价值观和消费习惯上存在着差异,在生活中,每一对夫妻都会发现在“我的就是你的”和保持个人的私人空间之间会存在一些矛盾和摩擦。如果夫妻中的一个非常节约,而另一个却大手大脚、挥金如土,那么,要做到“我的就是你的”就非常困难,相互间的矛盾也就可想而知了。
虽然有很多的新婚夫妻因为财务问题处理不善,闹得吵吵嚷嚷、麻烦不断;但也有的小两口在面对这个问题时保持了必要的冷静,经过磨合,掌握了一些很好的法则,从而使自己的婚后生活达到了一种完美的和谐。这些法则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1.建立一个家庭基金
任何夫妻都应该意识到建立家庭就会有一些日常支出,如每月的房租、水电、煤气、保险单、食品杂货账单和任何与孩子或宠物有关的开销等,这些应该由公共的存款账号支付。根据夫妻俩收入的多少,每个人都应该拿出一个公正的份额存入这个公共的账户。为了使这个公共基金良好运行,还必须有一些固定的安排,这样夫妻俩就可能有规律地充实基金并合理使用它。你对这个共同的账户的敬意反映出你对自己婚姻关系的敬意。
2.监控家庭财政支出
买一个如由微软公司制作的财务管理软件,它将使你们很容易地就可以了解钱的去向。通常,夫妻中的一人将作为家中的财务主管,掌管家里的开销,因为她或他相对有更多的空余时间或更愿意承担这项工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另一个人对家里的财务状况一无所知,也不能过问。理财专家黛博拉博士建议可以由一个人付账单,而另一个人每月一次核对家庭的账目,平衡家庭的收支,这样做能使两个人有在家里处于平等经济地位的感觉。另外,那些有经验的夫妻往往每月会坐下来谈一谈,进行一次小结,商量一些消费的调整情况,如消减额外开支或者制定省钱购买大件物品的计划等。
3.保持独立
现在是21世纪,独立是游戏的规则。许多理财顾问同意所有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私人账户,由个人独立支配,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成年人的需要。这种安排可以让人们做自己想做的事,比如你可以每个星期打高尔夫球,他则可以摆弄他喜欢的工具。这是避免纷争的最好办法,在花你自己可以任意支配的收入时不会有仰人鼻息或受人牵制的感觉。然而,要注意的是,你仍应如实地记录自己的消费情况,就像对其他的事情一样,相互坦诚布公。你要把你的爱人看做是你的朋友,而不是敌人;要看做是想帮你的财政顾问,而不是想打你屁股的纪律检查官。
4.进行人寿保险
每个人都应该进行人寿保险,这样,一旦有一方发生不幸,另一方就可以有一些保障,至少在财政方面是如此。你可以投保一个易于理解的险种,并对保险计划的详细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如果在与你的爱人结婚前,你已经进行了保险,要记着使你的爱人成为你保险的受益人,因为这种指定胜过任何遗嘱的效力。
5.建立退休基金
你将活很长很长的时间,但是也许你的配偶没有与你同样长的寿命。基于这个原因,你们俩应该有自己的退休计划,可以通过个人退休账户或退休金计划的形式,使你的配偶(或孩子)成为你的退休基金的受益人。
6.攒私房钱
许多理财专家建议女人尤其应该储存一笔钱以便用它度过你一生中最糟糕的时期。根据你的承受能力,你可以选择告诉或者不告诉你的配偶这笔用于防身的资金;如果你告诉你的配偶,你应将它描述为使你感到安全的应急基金,而并不是在“压榨你丈夫”的钱。
协调夫妻双方薪水的使用
对一般的小夫妻而言,理财的关键在于如何融合协调两份薪水的使用,毕竟,双职工的工薪家庭占我们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但是,两份薪水也意味着两种不同价值观、两种资产与负债,要协调好它绝非易事,更不轻松。女人在这方面要尤其注意了,不要让它成为阻碍你家庭幸福的绊脚石。
所谓定位问题,一般来说,是要确定夫妻分担家庭财务的比例。在一般情况下,夫妻在家庭财务上的分担包括以下三个类型。
1.平均分担型
即夫妻双方都从自己收入中提出等额的钱存入联合账户,以支付日常的生活支出及各项费用。剩下的收入则自行决定如何使用。
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夫妻共同为家庭负担生活支出后,还有完全供个人支配的部分。其缺点是:当其中一方的收入高于另一方时,可能会出现问题,收入较少的一方会为了较少的可支配收入而感到不满。
2.比率分担型
即夫妻双方根据个人的收入情况,按收入比率提出生活必需费,剩余部分则自由分配。
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夫妻基于各人的收入能力来分担家计。其缺点是:随着收入或支出的增加,其中一方可能会不满。
3.全部汇集型
即夫妻将双方收入汇集,用以支付家庭及个人支出。
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不论收入高低,两人一律平等,收入较低的一方不会因此而减低了彼此可支配的收入。其缺点是:从另一方面来讲,这种方法容易使夫妻因支出的意见不一致造成分歧或争论。
选择最合适的分担类型,先要对家庭的财务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所以在确定分担类型前,夫妻应该认真整理一份自己的家庭账目,并从中寻找到家庭财务的特点。简单地说,夫妻理财分收入与支出两本账即可,或者规定一个时期为一个周期,如1个月,或1个季度,一列是收入,另一列是支出,最后收支是否平衡一目了然。
收入账应记:①基本工资:各种补贴、奖金等相对固定的收入。②到期的存款本金和利息收入。③亲朋好友交往中如过生日、乔迁收取的礼金、红包等。④偶尔收入,如参加社会活动的奖励、炒股的差价、奖学金所得等。
支出账应记:①除了所有生活费用的必需支出外,还包括电话费、水电费、学费、保险费、交通费等。②购买衣物、家用电器、外出吃饭、旅游等。③亲朋好友交往中购买的礼品和付出的礼金等。④存款、购买国债、股票的支出。
夫妻财产明晰、透明
今天,夫妻理财从婚前财产公证到婚后的“产权明晰”“各行其道”,已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模式。这不仅仅是一种时尚的潮流,而是反映了中国社会、家庭结构变化以及家庭伦理观念转变的趋势。
结婚不满2年的娟子有一肚子的苦水:“我和丈夫几乎天天吵架。他给外面什么人都舍得花钱,从来不和我商量。家里经济压力很大,既要还车贷,又供着我单位的一套集资房。这些他都知道,可是真要他节省比登天还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