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爸爸又说:“你看你发这么多脾气啊,可是周围也就那几个人啊,难道每次都是别人错吗?要克制了吧?”男孩低着头不说话,可是更觉得不好意思起来。他的爸爸继续说:“你要能做到一整天不发一次脾气,那你就可以把原来敲上的钉子拔下来一根。” 男孩觉得这件事更是新鲜,于是他每天克制自己,希望墙上的钉子可以少一点,这样墙就不会那么难看了。
一开始控制自己的情绪时,男孩觉得非常难,但是等到他把篱笆上所有的钉子都拔光的时候,他非常欣喜地找到爸爸,说:“爸爸快去看看,篱笆上的钉子都拔光了。”
爸爸跟孩子来到了篱笆旁边,看到全是钉子洞的墙面,指着便和儿子意味深长地说:“你看,篱笆上的钉子已经拔光了,但是那些洞永远留在了这里。其实,你每次发脾气,就是往身边的人的心上敲一颗钉子。你可以道歉,但是那个洞永远不能消除。”
正如故事中的父亲所言,孩子只顾自己,而完全不会思考别人的感受,遇事便固执于坚持自己所谓的原则,表现得特别爱钻牛角尖,这就会在别人心里扎出一个永远都不会抹平的洞。其实,生活中的小事,只要善于从正反面思考,不呆板、不固执,应变能力强,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就会得到很多解决生活问题的办法,从而让自己的心变得宽广起来,不被狭小的自我内心而束缚,变得爱钻牛角尖。
思维好比播种,行动好比果实,播种愈勤,收获也愈丰。一个善于独立思考、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不钻牛角尖的人,才能得到别人悉心的爱护,享受到人与人之间美妙的和谐气氛,也能感受到为人处世的轻松与喜悦。所以,大人们从小就要正视孩子的思维培养。
给父母支招
1.不能让孩子的上进心变质。孩子会因为征服心和新鲜感,而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产生“我就不信我做不到”“我就不信我说得不对”的想法,这是孩子对自己的一种肯定,一种信心的展现。本不算是什么坏事,但是追求过了头就属于钻牛角尖了,容易让孩子陷入思维的困境,找不到打开顺畅思维之门。而作为家长要积极肯定孩子已有的进步和成绩,启发他们思考事物的真相与真理。
2.别让孩子死心眼,人不在一棵树上吊死。在孩子遇到学习上、生活上的难题时,家长可以让孩子试着换个角度来思考、解决,要让他们知道,成功之路有很多种,解决方法也有很多种,这种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换另一种方法说不定是件很容易的事。
3.教给孩子开阔心胸的办法。孩子种种的钻牛角尖现象,其根源在于他们的心胸不够开阔,只能容纳下原有的思维,而不能接受新的思维。而家长在平日里可以通过不断为孩子讲述故事,以及自己的榜样作用,教给孩子要拥有开阔的胸襟。这不但对其考虑问题的角度有好处,更是对其为人处世可贵品质的培养。
§§§第三节 不要让“第一名”压倒孩子的人生
都说要给孩子更多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发展,不要用过多的条条框框去束缚他们,可是孩子生存于世,总是要完成自己身上的那份担子。他们不仅承载着父母的希望,还承载着祖父母、外祖父母、亲戚、朋友们的期盼,而期盼的最好兑换方式就是获取更多的第一名。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听到孩子喊着要考第一名,而尽管第一名只有一个,孩子们还是会为此而努力。
有些孩子因为自己的争强好胜拼命地想拿第一,也曾在失败后泪流满面、情绪低落,也曾怀疑和否定自己,更曾为了拿第一,想到了用某些不诚实的手段,还曾因为好朋友、竞争对手超越了自己而对对方心生嫉妒。这些都给第一名套上了太多太多。第一名已经不再单纯是孩子努力的目标,反而过早地让这种第一名的欲望压倒了孩子的人生,孩子拼命努力只是为了个第一名。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学习不是生活的全部,名校不是生活的意义。所以,对待第一名要有健康的心态,切不可为此而产生不好的心态。
在小里明还没有上学的时候,他就经常会为了为什么自己不是伙伴中最漂亮的而苦恼,为此妈妈特意给他买了最帅气的衣服,打扮小里明,还经常跟家人说小里明从小爱臭美。
到了上学的年纪,可这小里明凡事爱争个最的毛病并没有改,他想做成绩最好的、最聪明的、最惹人喜欢的小孩,于是他平日里做事小心翼翼、一丝不苟,总是要看过周围人的意见才行动。小里明的妈妈觉得做事尽善尽美是应该的,但是小里明连写作业也要求特别干净,如果有一点点的脏,他就会把整篇作业擦掉重写,而且什么都喜欢争第一,跑步没得第一不高兴,考试得了99分也要大哭一场。他还特别爱钻牛角尖,经常为了一个标点符号而和老师争辩半天,要求老师把那0.5分给他加上,不然他就一个劲地缠着老师。
小里明这种过分要求自己的行为,不仅给自己带来心理压力,经常愁眉苦脸的,更是让家长操尽了心,成天为他怎样得第一而苦恼,而他也是成天像小老头一样愁眉不展的。
其实,生活中像小里明这样的学生很多,他们积极向上,努力勤奋,做什么事情都非常认真,已经是很优秀的学生了,但他们对自己要求也非常高,非要每次争得第一名才行;如果没达到理想目标,他们就会感到自卑,甚至还会出现强迫行为。可是第一名从来也只有一个,很多人都只能是后面的名次,每个人都有机会争取,但第一名永远不是目的,而是一种奋进的榜样,要正确对待取得第一名;否则,只是功利地想要争得第一名,会导致学习内容的断裂,影响学习成绩,更严重的还可能引起忧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给整个成长都压上沉重的枷锁,即使孩子将来有所作为,孩子的一生都是沉重的,很难有欢乐的人生。
考了第一名,固然能使孩子树立自信心,进而肯定自我、赏识自我。但若失败了呢,就是要灰心丧气、一蹶不振,甚至自暴自弃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追逐成绩是积极进步的表象,但一时的成绩并不能代表什么,只能是作为一种鉴定孩子的进步程度的参考,指明孩子下一步努力的方向。而作为家长,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成绩意识,不要一味对孩子强调成绩的重要,非要让孩子取得第一名,而忽视了对孩子心理和精神的关怀和抚慰。孩子成绩的提高,要一方面靠努力,一方面要靠避免失误。在帮助孩子进步的同时,家长应该经常反思一下:我们对孩子的要求是不是过高了?孩子承受的压力是不是太大了?如果是的话,家长更应帮助孩子放开思想的包袱,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每一次考试,并在考试结束后,帮孩子客观地分析成绩,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让他明白学习如同生活一样,是有得有失的,得到的要继续把握,得不到的应该努力而为之。
台湾著名散文作家林清玄,三十年来共出版过一百多部著作,得过大大小小的无数文学奖状,荣誉满身的他被大家视为“天才作家”。可他并不认为自己是天才,在他看来,自己的那些成绩只不过是鞭策自己的一种方式。
杭州天长小学举行过一次亲子课,很有幸请到了林清玄,他在课堂上给三百多位学生家长分享了他所认为“成绩于孩子的意义”。他说: “如果你的孩子是第一名,那就让他别那么努力,轻松点进七到十七名里,那才能成功嘛。如果你的孩子是后几名,那就让他努力进到前十七名里面。”他指出现在的世界精英都不是当年学校里的尖子生,他们在班级的排名是第七名到第十七名,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获得第一名,也没有想过自己能有一天站在世界的舞台上。他们的童年是快乐的;他们不把成绩当成枷锁;他们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他们愿意和第一名做朋友,跟他们学习知识,也愿意和最后一名做朋友,跟他们学习生活;他们压力小,生活学习都很轻松,有更多的时间接触更广泛的社会;他们拥有最好的创意。林清玄说,世界上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成绩也不是衡量孩子好坏的标准,就像是种植物一样,山坡地种竹笋、香蕉,沙地种西瓜和哈密瓜,烂泥巴里种芋头,不同植物适合不同土地,不是只有一个样子的,也不能说哪个好哪个不好,它们含有不同的营养物质,对人体有不同的作用。而把所有不一样的孩子集合在一个校园里,希望教育成一样的人,就是这个世界的悲哀,更是现代教育的一个大问题。
教育好孩子,把孩子变成最好的人,就是要根据孩子的特点来教育孩子,让他们认识到自我的价值,肯定自我的能力。
正如林清玄指出的那样,成绩并不是界定好学生与坏学生的标准,只是界定孩子学习成果的一个标准。有的孩子会从中得到改正的办法,获得更广阔的发展天地,而有的孩子只会看着成绩喜怒哀乐,责备自己没有好好学习,从此背上了成绩的枷锁,终日不得快乐。其实,人的生命中有很多重要的东西,孩子除了学习外,还有参加劳动体悟收获、关爱别人的能力,更应该掌握面对挫折的能力。只有用饱满的爱面对亲人、朋友和自己,才能更好地面对人生。
而家长对于孩子“第一名”的攀比心理,以及争强好胜的行为,应给予积极的开导,告诉他们不要老是横向比,还要纵向比;不要总和别人比,也要和自己比。拿不到第一名,说大了只是孩子生活中的一个挫折,孩子要学会正确看待其中的得失,学会承受挫折,并要按照自己的情况,肯定自己比以前有进步,自己以往未知的领域变成了已知的领域,那就是一种成功,就是父母心目中的第一名。
给父母支招
1.家长对孩子不要落到预定一个具体考试分数上或者是考试名次上。生活中,很多家长都会在考试前规定孩子一定要考多少分多少名,以为这样便可以让孩子的压力变成动力,激励孩子多用心于书本。实际上,这种要求对于那些心理素质脆弱的孩子来说,更不利于他们在考试中发挥正常的水平。所以,家长不妨把孩子的目标定低一些,要求孩子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即可。
2.改变家庭教育中“分数看能力”的观念。家长要鼓励孩子正确看待进步,尤其是妈妈不应过于细致或焦虑而成天念叨孩子的学习成绩,应该适当给小孩一些自由空间,让孩子自己规划自己的学习,自己鉴定自己的进步。当孩子因为成绩不好闷闷不乐时,足以说明他们已经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家长不应再去责怪孩子,而应该趁机帮他分析失败的原因,给他一些安慰。
3.帮孩子树立评价自己、认识自己的新标准。孩子因受父母或者学校教育的影响,会自己定制完美、苛刻的自我标准,如果按照这种标准严苛要求自己是不健康的。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树立一种合理、宽容、注重自我肯定和鼓励的标准,让孩子学会多看到自己的优点,学会看到自己的进步。
4.别拿自家孩子和别人比。有些父母在自己孩子的面前夸别人的孩子好,其实却在无意间打击了自己孩子的自信心。实际上,学习是一个人能力不断提高的必要手段,是一个人完善自我的过程,有进步和提高就是好现象。
5.考试只是一种表现自我的方式,并不是验证自己成功与否的标准。很多孩子在考试时都出现紧张情绪和症状,其实这是正常的现象,只能说明孩子自己很重视每次表现自己的机会。但是过度的紧张情绪,会导致情绪的压制,影响孩子考试水平的发挥。所以,家长要告诉孩子没有必要紧张,豁出去了,拿起笔开始写字,写真实的自己就好。
§§§第四节 享受得到的喜悦,也要享受成长
孩子得到了新的玩具或者是新的体验,总是会表现出兴奋的情绪来;相反,如果没有得到自己以为可能得到的喜悦,便会表现出失落沮丧。其实,人生不是得到什么就是学到什么。即使没有得到什么,却也在体验中获得了经历与思考,完善了自己的能力,以便自己获得更高的提高。孩子一味计较得到什么,只关注得到成功后的愉快感觉,却忽视了从经历中获得学习的思维比单独拥有什么而更令人兴奋的感受。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其实这说的就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对于小孩来说尤其适用,因为学到什么永远比得到什么更为重要。学到怎样丰富生活、怎样品味生活,学到怎样充实自我、怎样完善自我,才会塑造一个独特、个性的我,给自己的人生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
玉昆今年刚刚去幼儿园,在幼儿园每天的生活对他来说都有一种新鲜感,自从玉昆去了幼儿园,他每天都表现得很是兴奋。有时候,家里人去幼儿园接他放学回家的时候,会问玉昆“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他便会兴高采烈地表演今天学习的歌曲、字母、舞蹈,更会自豪地把自己得到的“小红花”给家人看。
可这种好日子对玉昆来说,没有几天就结束了。随着老师教的东西越来越多,玉昆接受起来就有些困难了。玉昆却还是想要能够表现出什么来给家人看,于是他开始回避家长的提问,也不去表演,只是会义愤填膺地抱怨今天谁谁在幼儿园里表现得很好,能把老师教的东西很完美地自己呈现出来,还能得到老师的“小红花”奖励。说到这,玉昆就低下头,一副愁眉不展的表情,因为他记不得新教的诗歌,因为他得不到“小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