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攻击性行为会让事情更糟糕
3~5岁是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多发阶段,这时的孩子会因为看到别人的玩具很漂亮,就产生内心想要得到的欲望,最直接的就是伸手拿,如果别人不给,孩子就可能本能地去抢,甚至很自然地用暴力的方式来获得自己想要的。而聪明委婉的孩子可能会直接说这个玩具多么不好,从而让对方难过,主动放弃玩具,自己就可以轻易获得了。因为孩子的逻辑很简单,所以孩子的这种攻击性行为未必是带有目的性的,他们只是想通过攻击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从而间接造成了对他人的伤害。
而稍大一些的孩子可能会联合其他孩子用嘲笑等方式对某个孩子进行言语伤害,以此孤立这个孩子,这样的行为很明显是带有攻击性的,会不利于孩子处理人际关系。所以,不要以为你的孩子会攻击人,就不会受欺负。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家长如果能加以正确引导,就可以变为人格中的积极成分,如坚忍的性格、顽强的意志品质等——这是孩子成长发展过程中所必需的。
幼儿园里,老师让大家在自己的区域内活动,超超看了一会儿《小猴浴室》,觉得无聊极了。于是他便把书往地上一扔,走到书架旁,使劲探头找着,可是找了好久,还是没找到自己喜欢的书,反而将原本整齐的书架翻得乱七八糟。翻得累了,超超就坐在书架旁边无聊地看着大家玩。
无意中,超超看见慧慧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企鹅的故事》,他的眼睛立刻亮了起来,走过去什么也没说,一把从慧慧手里抢过书来,嘴里还说着:“这是我的。”慧慧看得好好的,就被超超弄走了,心里自然很不舒服。于是慧慧便试着跟超超抢,超超看到慧慧上来抢,更认定这是一本极好的书,于是便挥起拳头打向慧慧的后背。幼儿园老师看见了,赶紧把慧慧和超超分开了,真要是打起来,伤了谁都不好。
后来,幼儿园老师给超超的妈妈打电话,说超超经常在自由活动的时候欺负别的小朋友,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有一次,超超拿着呼啦圈一个人在一旁玩,看见别的小朋友坐着蹦蹦球正跳得开心,他竟然上前一把抢过人家的蹦蹦球,并用呼啦圈死死地拽着对方的脖子。超超的妈妈听了很是害怕,这万一要是弄坏了人家小孩,那可不得了啊!
可是妈妈回家之后转念一想,反正受伤的又不是自己家的小孩,超超这样也是厉害的表现啊!自己工作挺忙的呢,哪有时间管孩子在幼儿园打了谁啊!再说了,哪有孩子不打架的呢!于是她并没有教育超超,想着小孩子怎么会下狠手打人呢,一定是幼儿园老师太过于夸张了。
超超小朋友是一个典型的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在班里,他依仗自己的优势,欺负比他弱小的同伴。而家长得知后也从不严厉批评他,而是不了了之,甚至有点维护自己的孩子的心理,更加纵容了超超的攻击性行为。其实,像超超这种攻击性行为不仅会给别的小朋友带来伤害,甚至还会发生危及别的小朋友生命的事件。何况谁也不愿意和这种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来玩,就会让这种孩子更感到孤独,不利于身心发展。
幼儿攻击他人后如果尝到了“甜头”,得到其所需物品或者受到家长的夸奖,他们就会认为人就应该使用这种攻击性行为,而一般不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这样往往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而攻击性行为则会“定型”或加剧,直接影响到将来的人格发展。而这就需要家长让孩子认识到攻击他人是一种很令人讨厌的行为,会受到别人的嫌弃,使孩子一点点改掉这种行为习惯。
《情感智商》的作者戈尔曼曾指出:“童年是塑造人生情感倾向的重要时机。”而萌发各种情感的重要时期是幼儿期,更是培养儿童健康情感的黄金时间。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自我认同感往往较差,他们由于比一般孩子更多地受到批评,故自卑抱怨心理较强,总认为他人对自己不理解,索性破罐子破摔。这些孩子常对他人进行有意伤害,也包括语言伤害。其实,这更是情感脆弱的一种表现。
年纪小的孩子没有强烈的是非观念,他们的语言往往可能只是一种情绪的宣泄。比如孩子说打死妈妈,也可能是反映自己对妈妈的不满意。也有一种可能,孩子本来比较喜欢妈妈,但妈妈对小孩的管教太粗暴,做法跟孩子的期待有落差。即使在这类幼儿身上的攻击性行为是由其主观情感所影响的,但也必定与这些孩子的成长环境、教育因素密切联系。冷漠的家长总是挫伤孩子的情感需要,并常会反复无常地惩罚孩子,还允许孩子表现攻击性冲动,从而更容易培养出具有攻击性的儿童。
孩子的攻击性其实是一面镜子,家长可以看到镜子里的自己。在幼儿期内,对孩子良好情感的培养和教育是极为重要的,硬性管教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或者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不理睬,都会酿成恶果,所以要把积极的情感教育作为儿童未来健康发展的良好基础来认真对待。
给父母支招
1.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刺激。日常生活中,有攻击倾向的玩具,如玩具枪、刀等玩具,某些影视,特别是有暴力情节的影视剧,可能会使孩子学会一些攻击性行为。应让孩子尽量少接触这些,避免孩子模仿。
2.积极引导孩子。当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家长不要训斥、批评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而是要以平和的方式及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纠正和引导。
3.实行短时间内的“冷处理”。家长可以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故意忽略,让他独自待在房间里,或暂时剥夺其参加某项活动的权利等,也许会使孩子“若有所悟”。同时,家长一定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会“坐冷板凳”,同时要注意安全,时间不宜过长。
4.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平时家长对待孩子要求严苛,或者对孩子不守信用,造成了孩子心里对家长的极度不满,从而在语言行为表现出了父母的坏影响。所以,家长越是对那些有打人、咬人倾向的孩子,越是要避免暴力。
5.奖惩得当。孩子做对了自然要奖励,而孩子做错了,自然要惩罚。可是打骂可能不但不会使孩子改正错误行为,甚至可能让其变成一个不怕任何打骂的“皮小孩”。惩罚措施最好能触动孩子的心灵。
§§§第二节 独享心爱之物没有真快乐
我们经常会在超市里看到,孩子们喜欢的东西,就会硬抱着,撒娇地让家人买。有时候家人觉得孩子不需要那个东西,并不打算买,可是孩子却打着滚地哭闹。在幼儿园里,也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两个孩子为了同一件玩具发生争吵甚至打斗,并不是玩具多好玩,只是小朋友之间为争夺更多的玩具,宁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也不愿让给别人玩。这些孩子在他们“宁死捍卫”的东西面前,甚至丧失了理智,显得疯狂起来。
这是因为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中众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从而养成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意将自己的东西与人分享的坏习惯。他们只知道独享是快乐的,却不知道分享有着更多的快乐。
于冥从小就接受着双重“专家”教育,妈妈和奶奶经常为了怎么教育于冥而大干一场,即使是这样,于冥的奶奶还是很溺爱于冥,总是把最好的留给于冥。
这天,于冥放假在奶奶家,奶奶把西瓜一切两半,于冥的妈妈接着就把西瓜切成小块。于冥看见了,特着急,直到最后妈妈切完了西瓜,于冥就大哭起来。一家人围着桌子吃西瓜本来是开心的事,可被于冥这一闹,大家都显得不知所措了。奶奶自然知道乖孙子为什么哭,平日里奶奶给孙子吃的都是中间没有籽而且最甜的西瓜,于是于冥就养成了这样的习惯,这会儿没有了最中间的西瓜,自然不习惯了。奶奶就索性把每块西瓜的顶尖挖下来给孙子,果然这孙子立刻就不哭了。
妈妈见状,非常生气,她说西瓜都是大家一起吃,直接切成一块块的让孩子拿着吃,别给孩子搞特殊。而奶奶还振振有词地说当年外甥女就是这样吃的。而爸爸却说,之所以这样,才导致现在外甥女吃东西,不好吃的啃一口就扔给她爸妈,都是奶奶那时候惯的。爸爸还无奈地说起了于冥在幼儿园里的坏习惯,他拒绝和任何人分享他的玩具,即使是小伙伴到家里玩时,他也会很不高兴地从小伙伴们手中夺回玩具,并大叫“不要动我的东西!”
正是因为当初奶奶那样疼爱于冥,结果造成于冥认为西瓜的中心才是他应该吃的,而其他的好吃的也应该是他一个人的,不好吃的不爱吃的才轮得到爹妈来吃。奶奶和妈妈虽然都是爱护孩子的,但妈妈则更为理性,知道不能一味惯着孩子,要让孩子学会分享,这样才会利于孩子今后的性格发展。
生活中,不少年轻的父母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小小的孩子恰似一颗“恒星”,一家人都围着他转。“骄儿一日百年悔”,如果让孩子经常吃“独食”,或者把大的、多的给他,时间一长,在孩子的头脑中就形成这样一个观念:凡好吃的东西,或者大的多的,都是给他的,自己理应受到优待。一旦得不到就会无理取闹,甚至会酿成不良的后果。名为爱子,实为害子。其实,从小培养孩子与他人分享的意识很重要,这样不仅能让孩子形成帮助别人、和小朋友友好相处的意识,更能让孩子尊敬长辈、关心父母。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并且懂得礼节,大家都喜欢他。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给孔融,孔融却没有拿,自己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深刻地指出:“一个独生子女成为家庭关注的中心是不应该的。父母要是甘心这样做,就不可能使自己摆脱掉事事以孩子为中心而俯首屈从的有害倾向。”其实,要教育好独生子女,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品行,就要从小注意让孩子习惯于与别人平等生活。比如,在家里吃糖果或吃点心,父母就要有意识地人人分到,不能光让孩子一人享用,要使孩子意识到,这些东西不仅他可以吃,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也可以吃。
孩子要学会主动与人分享,并乐于分享,是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的。在这期间,需要父母给予正面的引导,提供分享的机会,让孩子亲身体验与人分享的愉悦感受。如果孩子做得好,父母要对孩子进行表扬,这样有助于他们将这种好习惯保持下去。父母还需适时激励,从而使孩子产生与人分享的强烈愿望,这样才有助于分享的习惯养成。
给父母支招
1.多交往,学会分享。要养成孩子关爱他人、谦让友好的习惯,家长就应该多创造机会让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使孩子变得大方得体,学会与人交往的技巧。
2.鼓励孩子与人分享。当孩子表现出与他人分享的行为时,家长就应该及时鼓励表扬,让孩子感受分享的快乐,让孩子看到家长的肯定。
3.互换角色,感受分享。与孩子一起玩耍时,如果孩子想要你手中玩具,你就说“不”。当小家伙感觉心烦时,你不妨晓之以理,让他明白“只有学会与小朋友分享玩具,大家才能开心地一起玩耍”。
4.所有权、尊重是分享的前提。家长给孩子买了玩具,那么这一件东西的所有权就是孩子的,孩子有支配和使用这个玩具的权利,除非他们自己愿意,否则我们不要强迫孩子跟别人分享。只有尊重孩子的意愿,孩子才会愿意分享。
§§§第三节 不因心情改变计划,坚持才能获得成功
都说“孩子的脸,六月的天”,这话一点也不错。孩子在刚刚接触什么的时候都是认认真真的,可是时间稍长,孩子就会失去原有的新鲜感,变得马马虎虎,不耐烦起来了,直至烦躁起来,连做都不做了。于是,很多老师和父母都会无奈地摇摇头,议论道,哎,现在的小孩子太娇气,受不得半点委屈,经不得一点挫折,一天变三变,说喜欢的是他,说不喜欢的也是他。做什么事都要爸爸妈妈帮忙,做什么事都没个坚持,虎头蛇尾的。如此下去,这些温室里的小花们可怎么能成大器呢……由此可见长辈和老师们失望的心情。
实际上,半途而废是很多孩子的通病,也是很多家长的困惑。古人有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顽强的毅力是取得成功的最好秘诀,坚持良好的习惯会终身受益。所以,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就应该告诉他们,做事情要能够持之以恒,才会取得成功。而那些蜻蜓点水似的学习方式只会让孩子懂得皮毛,更别说从中获得收获和成绩了。
今年5岁的小美生日那天,爸爸特地跑到蛋糕房为她定做了一个生日蛋糕。蛋糕很漂亮,爸爸带着小美去拿的时候,小美伸手就想拿了吃。爸爸阻止了小美,并对她说:“我们说好的,吃东西一定要大家一起吃,等妈妈回来再吃,好吗?”小美听话地点点头。
回到家里,一盒精美的蛋糕就这样放在桌上,阵阵奶油的香味扑鼻而来。小美不再摆弄手里的芭比娃娃了,而是用眼睛紧盯着蛋糕,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妈妈怎么还不回来?妈妈怎么还不回来?”说着,小美又开始不安分起来:“爸爸,我可以先吃一点儿吗?”“不可以!”爸爸断然回绝。“那我可以先看一看吗?”小美怯怯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