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武寅
当前,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好形势下,召开以闽都文化为主题的论坛具有特殊的意义。刚刚闭幕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闽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福州建城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在这片地处东海之滨、海峡西岸的土地上,中原文化与闽文化相互交融,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相得益彰。江海交汇,山水滋养,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造就了八闽古都独特的社会形态与文化品格,孕育出近代文化精英们“领风气之先”的行为风范和“谋天下永福”的思想境界。
闽都文化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从林则徐、严复,到詹天佑、冰心,从郑和七次下西洋,到戚继光驰骋抗倭战场,从勇闯世界的华侨,到立志报国的闽商,一代又一代志士豪杰,用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诠释着闽都文化的精髓,传承着闽都文化的血脉。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精神,林则徐名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被推为福州的城市精神。福州城的开拓创造和走向未来,需要有这种精神。我们说实现现代化,并不仅仅是指物质文明的提升,还需要有精神文明的丰富和发展。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闽都文化的挖掘与彰显,正是为了更好地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我们要进一步研究和提炼闽都文化的深刻内涵,宣传其经久不衰的宝贵精神,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和影响力,把闽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总体布局中,让闽都文化这朵奇葩,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色彩。
福州新近荣获了“全国宜居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我们相信,通过这次“闽都文化与现代化”论坛的召开,闽都儿女一定会以更加昂扬的精神面貌,高度的文化自觉与自信,继往开来,以文化推动现代化城市大发展,以实践再续历史新篇章。
祝愿闽都文化在这片热土上再创辉煌!
〔作者简介〕武寅,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闽都文化与中国现代化》主要内容包括:严译《天演论》与“沙聚之邦”的社会问题、罗丰禄对中国现代化的主张和贡献、陈恭甫先生之人格与学术精神、浅谈船政文化在培育科技人才、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贡献等。
序二
何东平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更加嘹亮地吹响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首届闽都文化与中国现代化”论坛的举办非常好地契合了中央的精神,恰逢其时,意义深远。
福州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统,涌现出了一大批影响广泛的历史名人。三坊七巷、马尾船政、林则徐、闽剧、寿山石、昙石山文化遗址等响亮的文化名片就是闽都文化在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生活各个层面的突出体现,是历史和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近年来,专家学者对闽都文化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不少成果。概而言之,闽都文化是由闽江下游和闽东地区一带及其他地区操福州方言的居民共同创造的,它“上承闽越文化,中经与中原文化的融合,最终形成一支兼具大陆性和海洋性特征的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闽都文化内涵丰富,包罗万象,可以从不同层面进行细分,诸如闽越文化、闽都学术、船政文化、民俗文化、商业文化,等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挖掘闽都文化内涵,探析闽都文化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对于推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对于促进福州文化强市建设和整个海西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首先,继承和弘扬闽都文化,将这些优良传统转化为凝聚城市文明建设的精神纽带,可以增强故里家乡对人民群众的感召力和凝聚力,铸造福州城市的文化品质,形成良好的城市文化、城市风气,凸显城市个性,促进“文明福州”的创建和推进福州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其次,深入挖掘闽都文化内涵,依托闽都文化宝贵资源,对于大力发展福州的特色文化产业,有效推动城市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至关重要。再次,继承和弘扬闽都文化,有利于发挥“五缘”优势,加强对外交流。闽都文化早已远播到了中国台湾、东南亚、日本、美国等地,业已成为沟通闽台两岸乡情、海外华人华侨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传承闽都文化,延续传统习俗,不仅能够为两岸的文化、经济交流提供更好的支持,为和平统一祖国大业搭建好前沿平台,还有利于团结号召全世界的华人华侨关心支持福州和整个福建的发展,从而有效地推动海西经济文化建设大局。
当然,以上只是闽都文化诸多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中的局部内容。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不断推进闽都文化的研究和光大,还有很多重要工作要做,需要各位专家齐心协力、共襄盛举。
作为****中央主管主办的中央党报,《光明日报》是党中央指导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重要阵地,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在全社会特别是知识界被寄予厚望。《光明日报》和文化建设直接相关,是宣传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更是实践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积极参与者和重要宣传阵地。文化是我们的特色,也是我们发展壮大的根本。多年来,我们在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宣传报道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近些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我们坚持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服务,在文化软实力的宣传中不遗余力,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尽职尽责,集中报道了各地各部门各文化单位的新做法、新经验、新成果,为党的文化战略部署的顺利推进,为各地各部门的文化建设和科学发展,提供了强大舆论支持。今后,我们将在宣传报道中继续强调文化特色,更加关注文化题材,努力寻求文化视角、文化因素、文化表达,着力增强报纸的文化厚重感,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一个高水准的平台。
《光明日报》一直关注闽都文化研究的发展。本报已刊发过薛菁、陈永正教授合撰的《闽都文化的基本特质与精神》及赵麟斌教授的《闽都文化的现代意义》等文章,并刊发过整版文章《一座学院对一个城市的文化反哺》,报道了闽江学院在闽都文化研究与传承上的作为,这些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今后,我们也将会更加关注闽都文化研究的新进展、新成绩,努力把各位领导和专家的真知灼见和最新理论成果及时、全面地报道给广大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