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语录”大象很难踩死蚂蚁的。你只要躲得好,加上良好的策略,你一定能活过去。只要能够活下来,就能得到最后的胜利。唯一的条件是灵活。
“马云创造”2005年,淘宝网打破了一个不败的“商业神话”:击败了世界级的巨头eBay!
eBay战车在全世界范围内没有打不垮的。在中国,eBay进入C2C市场比淘宝早,实力比淘宝强大。而且在淘宝还没有一个会员的时候,eBay已经有很多的会员。但是,淘宝击败了eBay,成为了亚洲最大的C2C网站!
淘宝和eBay的竞争可以说是一场经典的商业竞争。最后以淘宝大获全胜,全球电子商务巨头eBay在中国市场付出了几亿美元的代价,终于决定“止损”离场而告终。
2003年6月,eBay完成对易趣网的收购后,已经在中国C2C市场占据统治性地位。随即,eBay开始把美国的商业模式大规模复制到中国,想要控制中国的C2C市场。
为了阻击eBay的扩张,防止eBay未来一统C2C领域后,又来蚕食阿里巴巴的B2B市场,阿里巴巴出手了。没有多长时间,与eBay易趣直接竞争的淘宝网就火速上线,并且以免费为武器开始和eBay易趣周旋。
2004年,eBay将易趣与eBay的全球平台对接,淘宝的免费策略和营销努力被“置若罔闻”。就在这“被eBay忽视”的一年,淘宝利用eBay整合期的动荡,积聚了较高的流量和商家。
“不是淘宝做得足够好,而是eBay给了我们太多机会。”马云总结这场“蚂蚁与大象”的战争时非常明确地说:“我们充分利用了eBay的弱点,给了对手‘致命’打击。”
淘宝针对eBay易趣的弱点,采取了争锋相对的办法。
eBay将中国平台跟全球平台对接,将中国网站“全球化”,但是却没有考虑到中国的市场特殊性,同时并没有很好地处理用户对平台变动造成的不适应与不满。尤其让国内用户感到不可接受的是,eBay在对接中碰到中国用户与国外用户出现名称相同的情况,优先选择保存国外用户的名称。
eBay的这种失误,被淘宝抓住了机会。在淘宝的策划下,这种情况在媒体和论坛上被迅速放大。马云甚至亲自主持营销与公关,甚至为自己安排采访计划,精心策划“公关语言”,保持持续的媒体影响力和曝光度。淘宝派专人负责监控各大网络论坛,时刻保持对网民的的“策反工作”,目的就是为了发动一场“市场公关战”,诱导网民使用免费的淘宝。
在淘宝的“策反工作”的诱导下,用户的情绪被“煽动”起来了,纷纷转投淘宝。
诸如“淘宝给eBay最后通牒”之类冲击性的语言,马云从国内一直说到国外,与《福布斯》等海外主流媒体紧密互动,是马云的得意之举。同时,一份份对淘宝有利的市场报告也不断出炉。
eBay易趣在经过整合期后,自主性进一步降低了,甚至在网站上挂一个小标签,都要通过美国总部才能操作。“你知道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吗?就是你知道缺点在哪里,但是你无法改变。”一位已经离职的eBay易趣前员工表示,缺点我们都知道,但是我们无法改变总部。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选择了离开。
尽管eBay不断变更管理层,不断加大投入,希望挽回不断下滑的颓势,但是效果一直不是太明显。而淘宝却不断壮大,成功留住了前期圈住的用户。由于淘宝持续采取注重口碑传播、支付宝全额赔付、追加3年免费等组合策略,积小胜为大胜。2005年,在交易额上淘宝已经超过了eBay易趣。
淘宝还利用免费打击eBay易趣。由于是免费的,所以淘宝允许商家与买家直接沟通,甚至可以留下地址电话等通讯方式。而这在eBay是严格禁止的。由于能够使用配套的即时通讯工具,淘宝的社区感更强。而eBay直到2005年才引入Skype即时通讯工具。
淘宝还努力使自己更加吸引眼球。一位美国投资机构研究人士透露,他对淘宝与eBay易趣的互联网广告进行过一段时期内的研究,以两者都采用的产品展示广告条为例,同样的广告费,淘宝的效果几乎是eBay易趣的数倍。因为有一段时期,淘宝的广告展示更多地选择了性感内衣等吸引眼球的东西。
在关键的“主流用户”把握与用户体验上,淘宝做到了准确把握。究竟哪些客户才是电子商务的主流人群?专家研究认为,eBay易趣选择的是国际化的、男性的、年龄大的、熟悉技术的、较高收入的白领以及喜欢收藏和分享的。而淘宝的定位是时尚的、女性化的、年轻的、小商铺模式的。毫无疑问,淘宝的定位更适合中国。但eBay并未能够及时转换定位。很多员工在徒呼奈何的情况下选择了离开。
“我们的同事都是海内外名牌高校毕业的,我们难道都是傻子?”这位中层员工表示:淘宝像头土狼,嗅觉灵敏,爆发力强,专咬软肋。而eBay又不幸地扮演了反应迟缓、眼光向上的大象角色。
一位营销专家表示,美国公司在中国有最聪明的人、最多的钱、最好的技术,但中国公司可以在做事的观念和方式上找到取胜之道。
2006年,马云对CNN等海内外媒体公开宣布,与eBay易趣的“战争”已经结束。根据多家研究机构的最新统计,在商品数、商家注册数、交易数额等关键指标上,淘宝网已经超越了eBay易趣,占据了六成以上的市场。
“创业宝典”企业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方法的竞争、行为模式的竞争。企业不可能是常胜将军,但是有一些创业者的确成功率非常高,总是赢得先机。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们掌握了竞争制胜的绝招,并且将其付诸到实践当中去。
马云说过,大象踩不死蚂蚁。很多事情往往是被逼出来了,小公司没有这么多的资源,但是小公司有灵活的体制,和创新的激情,当然还有或许更强的执行力。
做只小蚂蚁是幸福的,拿着手中那不锋利的针,只要方法合适,地方合适,找个地方同样能够把天戳出一个小窟窿来。
“创业实战”商场中,竞争是避免不了的,只有赢得竞争,才能够生存下来,才能够壮大自己。所以,你必须去竞争,并且要赢得竞争。为了赢得竞争,就要有一定的方法。
要竞争不仅需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敢于竞争,还要懂得如何竞争,善于竞争,知道从哪些方面进行竞争。
(一)审时度势
商场如同战场,每一个经营者都必须具有审时度势的能力。战场上,指挥员必须要预知战争的进程,及时调兵遣将,分兵布阵;商场上则要商人们能够预测市场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生产经营项目,以求立于不败之地。注重运用“审时度势”,可以使你眼前“吃得饱”,未来也“饿不着”,总是站在市场的前列,并能够保证把有效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到最适当、最需要的地方去,从而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二)发挥自身优势
正如十个指头长短不同一样,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但如果能够善于运用自身的优势,就能把不足转化为优点。善于利用自身优势,发挥自身优势,在商业竞争中,就会使自己积极转化劣势,立于不败之地。
(三)兵贵神速
社会竞争,人才济济,强手如林。当机会到来时,很多人都会同时发现,几个竞争对手一同向同一个目标进击。因此,面对竞争激烈的商战,要获得好的效益,一般来说都是以快取胜。只有比对手领先一步,迅速占领市场,才能够以新、以少来赢得用户,快速销售自己的商品。
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机会极其宝贵;一旦失去,就难以再来,而机会的出现,却很偶然,它并不会永远不动地等在那里。有些机会存在的时间很短,犹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为此,必须及时陕速出击,不能耽搁,不能迟疑。
(四)出奇制胜
打仗讲究出奇制胜,在商业竞争中,更是要讲究出奇制胜。随着现代化的不 断发展,人们的消费心理也日益趋向“稀奇”、“独特”,稀为奇、少为贵的现象将越来越突出。所以,要想超出众人,出类拔萃,就必须有一点“绝招”,那就是在“稀奇”、“独特”上下功夫。
大千世界的万物都是变幻无穷的,只要善变,就会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新东西来。所以,每个竞争者都必须学会并掌握出奇制胜的谋略,否则你就无法发现新路子,无法创造新项目,就会在一成不变中被淘汰。
出奇制胜的“奇”,未必都是全新的发明和创造,只要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不断变换招法,就能收到出奇制胜的效益。
(五)随机应变
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意料之外的事,会不时地摆到竞争者的面前,这就要求竞争者要懂得应变的谋略。在变化面前反应迟缓,循规蹈矩,不思变通的人,迟早要被竞争淘汰;只有能灵活调整,及时改变自己方针和策略的人,才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竞争者。
(六)以优质取胜
在竞争中,人们能够采取种种谋略取胜,但在这些谋略中,很多都不能保持长久。用得过多,就会失去它原有的效能。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繁荣,消费者的购买心理也日趋成熟,他们舍得花高价钱购买优质实用的商品。只有“以优质取胜”可以保持久远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