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65100000019

第19章 生死不二

生死双美

“生死不二”,表现为禅宗对“生死一如”“烦恼与菩提”“缚脱不二”的感悟。“菩提”“解脱”之于“生”,正如“烦恼”“束缚”之于“死”。

文殊菩萨考问庵提遮女:“生命的真谛是什么?”

庵提遮女说:“生命的真谛就是不生。”

文殊菩萨又问:“死亡的真谛是什么?”

庵提遮女说:“死亡的真谛就是不死。”

寒山子诗说:

欲识生死譬,且将冰水比。

水结即成冰,冰消返成水。

已死必应生,出生还复死。

冰水不相伤,生死还双美。

此诗形象地表达了禅宗生死观。生与死手足一体,正如水冻成冰,冰融成水。

二鼠侵藤

从前,有一名囚犯关在监牢里。他犯了滔天大罪,被判了死刑,不久就要执行。

面对死亡,他十分恐惧,想方设法越狱逃跑。当时该国的法律规定,凡是死囚逃狱者,任由疯狂的大象踏死。

国王得知他越狱逃跑的消息,立刻放出狂怒的大象去追杀。死囚正行走在空旷的荒野,突然从草丛中奔出一只野象,发狂地追逐过来。死囚大惊,拔腿逃命。危急中,逃到一个荒废的村落,看见了一口干涸的空井,井旁有一棵老枯树,死囚忙抓住脆弱的树藤垂入井中,躲过了狂象的追逐。

死囚松了一口气,抬眼四望,大吃一惊,只见井壁四角各盘踞着一条毒蛇,吐出长长的毒信,顺着枯藤爬了过来。死囚尽力往井底下逃,逃避毒蛇的毒雾,一低头,又吓得差点昏厥过去。原来井底蜷卧着一条青色毒龙,大睁着一双血红的眼睛,忽闪忽闪地瞪视着他。

上有狂象,旁有毒蛇,下有毒龙。死囚向上攀爬不成,朝下降落不得,只好紧紧抓住枯藤,悬荡在空中,上下摇摆,极其危险。

这时,忽见一白一黑两只老鼠,津津有味地啃噬着死囚赖以活命的树藤,不啻雪上加霜。他心乱如麻,进退两难,深深地体会到世事的无常。

而就在井边,耸立着一棵大树,枝叶茂密,遮蔽着蓝天,树上不时有甘露般的甜蜜滴下。死囚抓住枯藤抬头仰望时,一滴甜蜜恰巧落进他的嘴里。

他身处危险的井中,抓着枯藤,危在旦夕,突然发觉了树上滴落下来的甜蜜,顿时忘却狂象、毒蛇、恶龙、黑白二鼠的威胁,忘情地揪住枯藤摇来荡去,张大嘴巴,承接着诱人的甜蜜。

佛陀在这则故事中,以牢狱譬喻三界,死囚譬喻众生,疯象喻无常,毒龙喻地狱,四条毒蛇譬地、水、火、风四大,枯藤譬喻人命,黑白二鼠譬喻日月。

黑白二鼠般的日月蚕食世人的性命,人的生命日日减损。死囚般的众生,却执着甜蜜的人间欲乐,面对无常的痛苦,反而不知不觉,习以为常了。

禅录中以“二鼠侵藤时如何”作为话头参究,对这则经文进行了富有禅意的体证。

生命日夜飞逝,无常悄然而至,对此,参禅者对此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景德传灯录》卷十七的一则公案回答了这个问题。

僧问:“前面是万丈悬崖,后面是虎狼狮子。在这个紧急关头,应当怎样做?”

禅师说:“自在!”

这样的“自在”,已经不是对五欲之乐的贪着,而是对无常禅意的超越。

今宵酒醒何处

法明禅师临终时引柳永词作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子仪禅师在回答死后去处时说:“子今欲识吾归处,东南西北柳成丝。”丝丝杨柳,娟娟明月,潺潺流水,习习清风,无不是宇宙法性的显现,个体以死亡的形式与宇宙同化。《景德传灯录》卷二十智晖临终示偈:

我有一间舍,父母为修盖。

住来八十年,近来有损坏。

早拟移住处,事涉有憎爱。

待他摧毁时,彼此无相碍。

诗意谓人的身体如同一间房舍,由父母修盖而成。自己在其中住了八十余年,房屋老化(身体已衰老),本想换个新的住处(采取某种方式避免死亡),可这犯了有所憎爱(爱生憎死)的大忌,不如任其自然,待房屋倒塌(肉体生命自然完结),自己和这房舍遂两不相妨。成坏是自然法则,如果爱生憎死,就有悖于禅悟之道了。

劳生息死

洞山禅师是曹洞宗的开山祖师,他对生死看得很开。当他知道自己远行的日子已到,便命人为他剃发披衣,撞击起寺院的大钟,安然坐化。僧众放声号哭,一直哭了好大时辰。洞山忽然睁开眼睛从座位上站起身来说:

“出家的人,心里不要为虚幻的外物所牵制,这才是真正的修行。生时操劳,死为休息,为什么要悲伤哭泣?”

于是洞山命主事僧办愚痴斋,以责罚大众的不能忘情。洞山和他们一起斋戒,七天之后,叮咛大众说:“这一次绝不要哭死哭活了。”

次日沐浴后,洞山端端正正地坐着,再也没有起来。

“劳生息死”是化用《庄子》语意。《庄子·大宗师》说:“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大意是:大自然赋予形体来使我有所寄托,赋予生命来使我疲劳,赋予暮年来使我清闲,赋予死亡来使我安息。所以以我生为乐事的人,也自然以我的死为乐事。同篇还记载了一则故事: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为莫逆之友,子桑户死时,他的两个朋友一个编曲,一个鼓琴而歌:“啊,子桑户啊,你已返归大道,而我们还不得已为‘人’啊!”

庄子还认为,子桑户之死,意味着与造物为友,而遨游于浩无际涯的天地之气中。生对他是可恶的负担,一似长在身上的千日毒疮;而死亡,则是负担的彻底解卸,犹如毒疮的破而脓流。

庄子的生死观对禅宗有着巨大的影响。禅宗既不逃避死亡,视死如归;同时也热爱生命,不否认生命本身的意义、价值。洞山临终引庄子的话,只是为了矫正弟子们对死亡的恐惧观念,并不等于赞同庄子对生之厌弃的态度。

日面佛,月面佛

禅者对死亡乐观旷达,任运自然。马祖道一禅师身体不适,僧人探问病情,马祖说:“日面佛,月面佛。”《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九禅僧颂云:

东街柳色拖烟翠,西巷桃华相映红。

左顾右盼看不足,一时分付与春风。

朱砂镜里开颜笑,白玉盘中展脚眠。

大抵人生难得共,得团圆处且团圆。

“日面”是红通通的朱砂镜,“月面”是晶亮亮的白玉盘。天地呈现出氤氲化机,置身其中,抒情的主体(既是马祖,亦是颂古的创作者)左顾右盼,流连不已。虽然此景此身皆难得,但他并不是落寞哀怨,而是开颜笑、展脚眠,分分秒秒安详自在,既没有感叹个体生命的脆弱,也没有悲伤自然生命的短促,而只是全身心地融入眼前的景致,欣赏它的生机和美丽,以自然之眼观自然之景,将天然图画分付春风,使生命境界升华到光风霁月的澄明之境。一旦感悟了“日面”“月面”,则生命的分分秒秒都充满了情趣。这就是禅宗对生死的诗意感悟。

生命现象的迁谢,是“云散水流天地静,篱间黄菊正争春”,是“雨散云收后,崔嵬数十峰”,是“死生生死元无际,月上青山玉一团”。个体生命虽有迁谢,自性却清湛澄明,玲珑亮丽。只要把握现境,随处做主,就可以出离生死,“青山元不动,浮云任去来”,时时自在,处处安详,“日面”“月面”,打成一片。《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7、卷30颂云:

云开空自阔,叶落即归根。

回首烟波里,渔歌过远村。

寒月依依上远峰,平湖万顷练光封。

渔歌惊起沙洲鹭,飞入芦花不见踪。

慧能临终告诫门人,有“归根得旨”之语;僧问二鼠侵藤时如何,龙牙曰:“还见侬家么?”这两首诗就是分别吟咏归根得旨、二鼠侵藤公案。二鼠侵藤,喻日月交煎,生死到来。前诗以浮云散尽天澄碧,叶落随风归故根,象征生命的圆成。更以烟波浩渺、渔歌摇曳的境象,渲染出归寂之际的洒脱安详,无拘飘逸。后诗以月色湖光交相辉映的澄明景致,象征纤尘不染的生命原真态。鹭宿沙洲,喻禅者生活境界的纯净。白鹭被渔歌惊起,飞入芦花,喻生命自然迁谢之际,个体自性与宇宙法性圆融一体,现象与本体妙合无垠。诗中皎月、练光、白鹭、芦花,汇成了彻天彻地的澄明,洋溢着活泼生机,生动地传达了禅宗对生命深邃通脱的感悟。

烦恼即菩提

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智慧的就是菩提。菩提的证得,须经历无数的烦恼。烦恼愈重,转化的动力也愈大。波平静后即成水,烦恼解除后即成佛。正因为有生死烦恼,佛法才应运而生。

维摩诘居士在街上帮助行人,在学堂诱导儿童,甚至到妓馆、酒店和赌场中,就是要宣讲贪欲的危害,使误入歧途的人重新树立正当的生活信念,在烦恼中证成觉悟。

向居士致书慧可谈修行体验说:“影由形起,响逐声来。弃影劳形,不识形为复印件;扬声止响,不知声是响根。除烦恼而趣涅槃,喻去形而觅影;离众生而求佛果,喻觅声而寻响。”弃影劳形用《庄子·渔父》典:有人畏惧影子,憎恶脚迹,想摆脱它而狂奔,跑得愈远则脚迹愈多,跑得愈快则影随愈紧。他以为速度还不够快,飞跑不停,终致力尽气绝而死。殊不知到了阴暗的地方影子自然消失,静止下来脚迹自然没有。弃影劳形,愚昧之至。烦恼如形体,觉悟如影子。在人生之旅中,烦恼与觉悟形影不离。只要消泯相对,则所至之处,皆是清凉胜境。

波平静后即成水,烦恼解除后即成佛。菩提烦恼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泥多佛大”“通身是病通身药”“地肥茄大”之类的禅语,表达的是和本题同样的意趣。

火中莲

《维摩经·佛道品》:

火中生莲花,是可谓希有。

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

世间的贪欲、嗔恨和愚痴等种种烦恼如“火”,皎洁晶莹的觉悟之心则是“莲花”。莲花不生于高原陆地,而生于卑湿之处,出淤泥而不染,因此常作为清纯本心的象征。从世间烦恼中获得解脱,就是“火中生莲花”,这体现了《维摩经》“一切烦恼皆是佛种”思想。

《圆悟录》卷十四:“在家菩萨修出家行,如火中出莲。盖名位权势意气卒难调伏,而况火宅烦扰煎熬,百端千绪。”“火中莲”以喻象的新奇独特,而成为禅僧诗客的熟典,如永嘉玄觉《证道歌》:“在欲行禅知见力,火中生莲终不坏。”

无常即佛性

无常与佛性似乎是一对截然相反的范畴,但如果以般若空观不二法门来看,则烦恼的当体即是菩提。

志彻读《涅槃经》,不知无常之义,请教慧能。慧能说:“无常,就是佛性!”

佛教的任务就是让人从无常中解脱出来,通过实现佛性而进入涅槃。慧能指出,真正的涅槃无非就是对无常的如实认识。只有把自己从超越无常的涅槃中也解脱出来,从涅槃完全复归到无常世界,并生活在无常世界的痛苦中间,才能证得真正的涅槃。这样的涅槃才不是与无常相对立、和无常联系在一起并受制于无常的涅槃,而是超越了无常和常的涅槃。

灭却心头火自凉

不二法门将红尘热恼与世外清凉打成一片。禅宗指出,炎热之时,不必去山水清凉地,而要“向镬汤炉炭里回避”,因为那里“众苦不能到”。在酷暑时到镬汤炉炭里躲藏,与热恼彻底同化,即可证成对热恼的觉悟。白居易《苦热题恒寂师影堂》:“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也善于抉发此义。杜荀鹤《夏日题悟空上人院》云:

三伏闭门披一衲,兼无松竹荫房廊。

安禅未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

在一年最热的三伏天,禅师闭门披衲,在没有松竹荫蔽的房子里参禅,却清爽凉快。可见参禅并不一定要到宁静阴凉处,只要“灭却心头”,身体的凉爽就不在话下。

“灭却心头”即是将相对观念灭去。“火”指世俗的烦恼。逃避烦恼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深入烦恼中,才能证成对烦恼的觉悟。苦乐是心理现象,将苦乐的对立化解了,心理就会祥和。

当学人问洞山:“怎样才能躲避烦恼呢?”

洞山说:“那就到热炭炉里去吧。”

日本织田信长的军队火烧惠林寺时,快川国师(1852年殁)在寺楼上吟诵了“安禅未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随后投身火海,使它成了至理名言。在中国禅宗的经典公案集《碧岩录》中,这两句话也经常被引用。

同类推荐
  • 佛眼观生死

    佛眼观生死

    人活在这个世上,最关心的事情莫过于生死。人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这是一个相当具有诱惑力,但是又常常被人避忌的课题。佛教利用其精妙的“缘生观”为我们解读了生命的密码——“一切有情,因缘生成;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生无常,不必执着;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珍惜眼前,活在当下;父母是佛,提早尽孝;生命是宝,务必珍惜;众生平等,慈悲为怀;把握自己,把握人生;临终关怀,直面死亡:涅槃境界,得大自在。”只要参透了这些道理,就可以自在地活在世上,不悔地走完人生旅程。本书从佛教经典的阐述、佛学大师的讲话和专著,以及佛学界人士的研究中,精心挑选了百余篇关于生死问题的章节,分门别类,集合成书,教化大众。
  • 西北宗教论丛(第2辑)

    西北宗教论丛(第2辑)

    在历史的长河中,西北地区是多种宗教的传播区域,祆教、佛教、摩尼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世界性的宗教在这里竞相呈现,成为人类宗教文化的大展台。这些世界性的宗教也是最先在这里发生碰撞、交流与汇合,并互相影响,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宗教文化景观。长安以西的丝绸古道上,遍布着佛教的石窟和造像,诉说着佛教从印度一路走来的历史:祆教、摩尼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亦无不取道于丝绸古道,进入中国内地:中国土生的宗教道教亦由此传入西域、印度,丝绸古道堪称为宗教文化之路。
  • 杜光庭思想与唐宋道教的转型

    杜光庭思想与唐宋道教的转型

    杜光庭是唐代道教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宋元道教新发展的重要开拓者。本书第一次对唐末五代“道门领袖”杜光庭的思想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不仅探讨了他的宇宙论、本体论、重玄学、心性论、修道论等思想,而是还将其思想放到唐宋道教的转型中加以考察,认为杜光庭上承唐代道教思想的传统,下开宋代道教内丹心性学之先河,他的思想在唐宋道教理论转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书通过对杜光庭思想的研究来把握唐宋道教的转型,这对于把握整个中国道教思想的演变和发展,了解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与现实价值,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 牟宗三说儒

    牟宗三说儒

    牟宗三先生终生不做官,不取财,不搞华而不实。对于平凡的世界,他更强调不平凡的人生学问,“这学问不为自己,专为我们中国文化做一点点贡献。”在这位最具“原创性”的“智者型”哲学家,当代港台新儒家中的重镇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儒者的真情真性与一份儒家的生命力量。
热门推荐
  • 狐仙神卫在身边

    狐仙神卫在身边

    不知何时隔壁住进来的这个奇怪男人引起了苗然的注意。他白天从不出门,却只在太阳落山后开始活动。在一次抢劫现场,这个男人以不可思议的方式救了苗然;渐渐地,苗然也走进了他的生活……可是,当苗然看到大醉的他慢慢显露的狐狸耳朵和赤红长尾时,她惊呆了……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帝頌

    帝頌

    万族之战人族大败大帝陨落神朝倾覆帝子泣血誓言犹在耳畔且看稚嫩少年携帝子之魂,诛万族,平叛乱,行帝路。
  • 千鸟谷追踪(大自然在召唤)

    千鸟谷追踪(大自然在召唤)

    本书描写几位小探险家,在护林员的带领下,追踪相思鸟,历尽艰险,神游鸟类世界的故事。本书充满了鸟类世界的奇趣。
  • 荒城帝葬

    荒城帝葬

    在一个荒凉的小村里。神秘的从村外降落一个神秘的大石头,在这个大石头上,襁褓中有个婴儿................所有的奇异由此开始,,,,,在别人眼中的他是暴君,魔王,魔鬼,所有的一切只有他自己知道,醉卧美人膝,醒掌天下权。所有的一切如梦如梦如幻,,,,,
  • 天黑,别讲诡故事

    天黑,别讲诡故事

    游走在繁华都市与乡野荒村的古怪魅影,渗透进字里行间的惊悚传奇。听乡下姥姥讲那早已经被人遗忘的鬼怪故事,揭开平静生活外衣下潜藏的汹涌杀机……看疯魔君惊悚怪异短故事集,每天为你带来一个精彩又好看的诡异小故事。天黑之后,活人勿近!现在,请你锁好门窗,拉上窗帘,吹熄蜡烛,嘘~~一些不可思议的故事正在发生,听我给你娓娓道来…………
  • 一千零一夜全集(九)

    一千零一夜全集(九)

    《一千零一夜》中文又译作《天方夜谭》。相传在古代印度与中国之间有一个萨桑国,国王山鲁亚尔因为痛恨王后与人私通,就将王后杀死了。此后,国王怀着满腔仇恨,每天娶一少女,第二天早晨就将其杀掉,许多无辜女子惨遭杀害。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拯救无辜的女子,自愿嫁给国王,用每夜讲故事的办法,不断引起国王的兴趣,她的故事讲了一千零一夜,不仅自己免遭杀戮,而且把国王也感化了。
  • 做最好的自己:认识你的性格

    做最好的自己:认识你的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古老话题。性格是命运好歹的先决条件,命运是性格导演的人生结果。相对而言,人们似乎更在意自己的命运,而非自己的性格。只有在晓得二者存在着如此密切而且非常内在的关系时,才开始对自己的性格格外关注和重视起来,这可能也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势力心理使然。
  • 傻瓜还在等你

    傻瓜还在等你

    自从有了“傻逼”这个词,“笨蛋”“傻瓜”“呆子”都被提升为情话系列的了……“傻逼,你还在吗?”“当然啦,笨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