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就有两强相争必有一伤的说法。善求自保的人不会与强者争锋,在强者面前示弱、在弱者面前示好是他们低调做人的一贯态度。但古今中外有很多人不得此中精义,喜欢与实力悬殊的强者争风吃醋,到头来只能是自讨苦吃。
战国末期的著名政治家李斯是为秦王谋划国事的重臣,他建议对其他六国进行各个击破的方针深得秦王赞同。他分析了各国形势,认为韩国最弱,且为秦之近邻,应以此为突破口,“先取韩以恐他国”,秦王赞同李斯的主张,并让他具体谋划灭韩之策。
正当李斯踌躇满志的时候,半路却杀出个程咬金。
这个人就是韩非。韩非为韩国贵族,早年曾与李斯同就学于荀卿,攻读刑名法学之术。但两人选择的道路却截然不同:李斯择地而处;韩非却眷恋故国,情系家园,学成归国,渴望力挽狂澜,扶社稷于将倾,振兴韩国。韩非一向学习勤奋,研究法家之学深得要领,能吸取法家的法、术、势三派之长兼收并蓄,融为一体,取长而用,并以此理论为基础,制定了一系列法家政策,如:加强君主集权,剪除私门势力,选拔“法术之士”,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禁止私学,厉行赏罚,奖励耕织,谋求国家富强等。他屡屡进谏韩王,但昏聩无能的韩王却根本听不进去,一心只在享乐上。
韩非平素不受韩王重用,当得知秦先亡韩的消息后,韩王才想到韩非,急忙派他出使秦国,希望他能说服秦王,以图存韩。
韩非原为韩王的使者,但以后的事实却使情况发生了陡转急下的变化。原来公元前234年,韩非到了秦地,眼见国富民安,一派万象更新、蒸蒸日上的景象,知道这是个英明国君治下的国度,在此英雄可以一展宏图,韩非为之振奋,而秦王读过韩非的《内储》、《外储》、《五蠹》等文章,很是敬重和爱惜韩非,就把他留在秦国,想日后重用他。
“人择明主而事”,也是人之常情。但另一方面,一山不容二虎,李斯与韩非,就此结下矛盾。韩非并非等闲之辈,一旦得到秦王重用,李斯的地位则岌岌可危。
韩非当年就学时,才学在李斯之上,因为口吃,不擅言辩,更使他致力于著说撰文,日久,则文笔日益锋利洗练,非李斯可比。但此时,韩非不能审时度势,臣服于李斯,这就使得李斯怕他受秦王重用夺走自己受宠的地位,也怕他破坏自己“先取韩以恐他国”的战略计划,于是下决心除掉韩非。
李斯为除掉韩非,不择手段,心狠手毒。李斯以先伐赵而缓伐韩等为借口,在秦王面前诽谤谗陷韩非。日久,秦王渐渐对韩非心生疑窦。李斯见火候已到,不失时机地谏秦王道:“韩非身系韩国公子,终究是心向韩国,必不肯为秦国效力,这是人之常情。日后若放他归国,定然贻害不浅,不如寻他个过错,依法诛杀了事。”秦王既已对韩非产生疑心,便同意了李斯不放虎归山之议,将韩非拘捕入狱。李斯怕秦王日久会明了真相,重新起用韩非,就急忙派人送毒药给韩非,催促他马上自杀。韩非一入狱,就多方设法上书秦王,申辩其冤情。但李斯对此早有所料,预先已将牢狱各关节都堵死,使韩非哭诉无门,只得被迫饮鸩自杀。
除掉韩非,李斯一方面除掉一个心腹大患,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面又得以借韩非的智慧,为己所用,一石二鸟。
同行是冤家,竞争对手的强弱,将直接关系到自己的命运。可惜当时韩非并不知晓这其中的奥妙。李斯在秦国位高权重,又深得秦王信赖。韩非未识时务,只知进,不知退,面对强手竟不识眉眼高低,硬着头皮与之争锋,显然缺乏低调做人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