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2年的Friendster到今天的Facebook,社会化网络一路经历了3个重要的过程,目前已经挣脱了单纯的交友网站的藩篱,越来越具有网络世界里“虚拟社会”的特性。正如马克·扎克伯格在Facebook的创世之初所说的那样,将整个大学校园的生活搬到互联网上,这就是社交网络的意义。而今天,这个生活的范围已经从当初的哈佛校园拓展到全球各地任何一个有互联网的地方。
尽管目前关于社会化媒体的赢利模式的讨论大有百家争鸣之势,但是在笔者看来这一点是无须担心的。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网络,因此尽管社会化媒体已经发展了8年之久,但是正如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所说的那样:这无疑是一个有趣的东西,但是它能发展到什么样、最后影响力如何,现在依然不可预测。因此关于赢利模式的讨论至少在现阶段并非关键,只要用户足够忠实、用户的兴趣一直围绕,那么所有的赢利模式最终必然是水到渠成的。
1.3.1 SNS的基本状况
社会化网络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发展现状要远远强于国内,其中最大的一个差异就在于它们的社会化网络服务一般都是面向全球的互联网用户,而并非如同国内的人人网、开心网一样仅面向国内的用户。因此,Facebook、Twitter、Flickr等众多网站都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大量的忠实用户。
毫无疑问,Facebook在社会化网络这一领域已然成为领军者。它从哈佛大学内部的社交网站,扩展至常春藤名校间的联盟,最终席卷全球。现在它拥有5亿用户,访问量一度超越Google、雅虎,位居全球第一。它一个月所增加的用户数量相当于雅虎一年所增加的用户数。
Facebook的CEO马克·扎克伯格公开表示,Facebook的用户数量有望达到10亿。仅仅这些用户们每天上载的照片数量,已经让Facebook成为最大的照片分享站点。就在你看这句话之时,Facebook又产生了1000万次页面访问量,它有40%的用户每天都登录,每天3500万用户更新状态,用户们每天分享10亿条内容。
调研公司Forrester Research的一份报告显示:在2009年一年中,社交网络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普及,其中中国的社交网络用户增长18%。
Forrester Research对来自亚太、欧洲和北美地区的27.5万名消费者进行了调查,在过去的一年中,欧洲社交网络用户增长了11%,中国增长了18%,澳大利亚增长了11%。相比之下,北美社交网络用户仅增长了8%。
在用户不断增长的同时,社交网络的内容却相对发展缓慢。Forrester Research分析师杰奎琳·安德森(Jacqueline Anderson)称:“1/3的美国网民经常到YouTube网站上观看视频,但只有10%的网民向这些网站上传视频。”
分别为亚太地区社交网络发展与参与情况和社交网络的地域性分布。
社会化网络服务在中国同样也在蓬勃发展。调研机构Netpop最近的一份研究表明,92%(接近2.24亿)的中国大陆网民使用某种形式的社会媒体,而在美国只有72%(约1.05亿)。目前国内的SNS网站规模已达千余家,而且还在不断增长。同时,社交网站的用户数量也保持着较快的上升趋势。
新加坡管理大学李光前商学院助理教授迈克尔·奈兹利(Michael Netzley)说,中国不仅拥有世界最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而且中国网民在网上内容的制造和消费方面非常积极主动。的确,他们不仅在网上观看视频节目、阅读内容或下载图片,他们还是积极的内容贡献者,比如发表博客、在论坛发言、上传手机图片和分享内容。比如,在上述调查中有76%的人会把自己认为有趣的内容转发给其他用户。
以开心网为例,自2008年3月在中国创立以来,注册用户已超过4000万,日均IP访问量360万,跻身Alexa全球网站流量监测排名的中国24位,而人人网更是以更优秀的表现排在了18位。
社会化网络的主要用户为大专以上的中高学历人群,比如从校内网转化而来的人人网,此前的主要受众就是在校的大学生,而对于开心网来说,则被更多地定义为面向都市白领的社交网络。然而随着社会化网络市场份额的争夺,这种精确定位的现状正在被破坏,竞争对手们彼此都在扩大覆盖范围,争取获得更多的注册用户。
国内的SNS更显示出快速的发展及巨大的潜力。根据DCCI 2010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显示:SNS新用户比例过半,行业增长潜力巨大,近4成的用户每天至少使用SNS服务/网站一次,用户黏性较高,近八成的用户同时使用两家或两家以上的SNS网站。用户登录SNS网站以家里、工作单位居多,用户与熟人进行的活动多为情感交流型,而与陌生人则多为互动游戏,总体用户经常用的功能有日志、相册、音乐等SNS功能,另外,SNS网站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用户的好友来源。
在国内SNS用户群体中,年轻化的特征非常突出。CNNIC《报告》显示,年龄为20~29岁的用户占到整体人数的52.6%,远远高出在这一年龄段的全国网民比例。其中,学生与职场人士这两大群体是中国社交网站用户的主力,分别占到50.3%和31.1%。专家指出,由于年轻人对互联网新型应用的兴趣较大、接受程度高,社交网站用户呈现年轻化趋势是理所当然的。
此外,我国社交网站用户中高学历的特点也比较明显。CNNIC《报告》数据显示,大专以上学历的用户占到了社交网站用户的近六成,达到59.1%。CNNIC分析师赵慧斌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在学生用户中大学生群体所占的比例相当高,而作为社交网站用户组成中的另一个重要群体的职场人士,则也是中高学历集中的群体。
1.3.2 平台化的发展
社会化网络的平台化发展对于目前国内的人人网、开心网来说可能还没有表现得那么明显,但是我们只要观察一下腾讯的发展模式就可以清晰地理解平台化的意义。依托海量用户客户端的QQ空间可以说是国内最经典的社会化网络的平台级应用。纵览腾讯伴随QQ、空间推出的一系列服务,红钻、会员、黄钻、空间游戏、拍拍、搜搜、客户端广告等,都是基于最初的应用平台发展起来的。
这一点在Gmail、MSN上也得到了良好的体现。这种依托一个数量庞大的、忠诚度极高的用户群体的应用平台,针对性地推出各种各样的服务,几乎不会遇到任何意料之外的阻力。也因此,尽管在国内互联网界腾讯因为“山寨之王”的作为而被骂得体无完肤,但是事实证明拥有海量高质量的用户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一切所谓的赢利模式、服务创新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因此,与其说是平台的建设不如说是用户基础的建设。而这种从单纯服务创新向平台建设的转变,其实深层次里正是以客户为导向的意识唤醒。而在互联网这个快速发展的市场中,创新及模仿之间暂时不可调和的矛盾又刺激了这种平台扩张的决心。也因此,目前无论是已经成功的腾讯或者说还在奋斗中的人人网,都已经深刻地意识到了这一点。
在2010年11月份的360与QQ的争斗中,其实也隐约透出这么一种味道,那就是醉翁之意不在安全与否,而更多地在于用户的争夺。而它们争夺用户所凭借的及日后发展用来安置用户的,也无外乎各自的应用平台,QQ如是,360客户端也不例外。有平台就有未来,这对于社会化网络的发展意义重大。如同现实的社会一样,唯有社会人居住生活的硬件设施完备,才可能进行后续的招商、引资,从而带来社会化网络的繁荣。
CNNIC《报告》分析显示,我国社交网站的平台化特征正日趋明显。随着在网民中渗透率的不断提高,社交网站正在逐渐成为包括博客、E-mail、IM等各种互联网应用在内的聚合平台。数据显示,给好友留言成为用户最常使用的功能,利用率占到51.2%,图片/相册功能的利用率为48.6%,博客/日志功能的利用率则达到了41.5%。由于用户社会关系在社交网站上日渐积累,越来越多的交互和信息传递都会通过社交网站这一平台来完成。
同时,社交网站对用户互动的内在激励作用能够有效地促进互动型应用,用户对新闻/资讯、音频/视频的转帖传播和评论比起传统网站将大大增加。分析人士表示,社交网站已经成为一个集打发休闲时间、与好友保持联系、互动交流等于一体的综合网络平台。休闲娱乐和游戏仍是目前社交类网站的主要应用功能。在关于用户使用社交网站目的的调查中,42.4%的用户表示是为了“打发时间”,而以“玩游戏”为目的用户占到27.4%。
当然,社交网络的商业价值才是众多创业者们为之疯狂的根本原因。作为一个基础的应用平台,社会化网络要将理想中的现实社会在互联网的世界里重现,那么一切的社交活动、休闲娱乐、购物消费同样也会在这里重现。在这个一切都还处于萌芽中的尚未完全成熟的网络社会中,商机几乎是无处不在的,谁能抢占先机,无疑等于暂时地占据了一片互联网社会的商业蓝海。
Facebook的应用已经可以让用户把“淘宝店”开到自己的个人主页里,所有的朋友、联系人都可以在进进出出的串门过程中完成购物的过程。而类似Groupon的团购类网站也在全球范围内发展得如火如荼,仅仅在国内团购网导航站提到的就有上千家之多。而Twitter更是在2010年4月份果断推出了Promoted Tweets广告平台,直接在微博的信息世界里模仿Google等搜索引擎的付费排名模式。
如前所述,一切的应用,无论是娱乐还是商业、学习或者休闲,本质上也仅仅是一种技术平台上的具体应用。而在互联网这个可以将海量用户轻松聚集起来并且让消息快速传播的平台上,用户本身所形成的社会化网络无疑具有最核心的价值。平台化发展越来越引起社会化网络创业者的关注,也是期望有一天问鼎互联网霸主地位的企业唯一的选择。
1.3.3 线上线下交互
Facebook的繁荣在社会化网络的发展历史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因此,马克·扎克伯格的梦想也被广泛地作为社会化网络前进的方向——如何将现实的社会搬到虚拟的网络世界来。但是随着社会化网络的发展,这种模式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事实证明目前的社会化网络与现实社会网络的差距依然很大。
调查显示,目前Facebook上面每个人的好友数平均是150人,而马克·扎克伯格的好友更是数以万计。然而在大卫·芬奇的《社交网络》中我们看到,当与他一起创业的唯一的好朋友被逼迫离开的时候,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社交网络里的好友与现实社交功能的差距。而这一点,也将是所有社交网站真正应该着力去做以寻求差异化的唯一正道。
马克·扎克伯格的思路是没错的,甚至是伟大的,但是这条将现实世界迁移到互联网上的梦想实施起来却是如此艰难。很多人在互联网上拥有数以千计的好友,现实里却孤独一人不善言辞;很多人在互联网上一呼百应,现实里面却恰恰相反。这不是马克·扎克伯格没有解决的问题,而是现实的人生与电脑背后的人生本质上的差距。
社交网络的未来充满了矛盾,当众多社交网络的创业者怀揣着马克·扎克伯格一样的梦想来希望将现实世界的交际网络融入到互联网的大潮中的时候,也应该清晰地聆听一下马克前女友对他的那番兜头冷水:“你这样的宅男最喜欢待在自己的小黑屋里”,以及那句“网上的东西是擦不掉的”。这两句话不仅反映出社交网络与真正现实社会交往的性格差异,同时也指出了舆论控制在目前社交网络上的缺失,而这也正是目前社会化网络营销担心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机会。
LBS网络服务的兴起正在逐渐减弱这种矛盾。2009年3月兴起于美国的Foursquare引领了这一潮流,随后各大社交网站纷纷模仿,据粗略统计目前在国内就有30多家类似的网站。
LBS全称基于位置的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 LBS),它是通过电信移动运营商的无线电通信网络(如GSM网、CDMA网)或外部定位方式(如GPS)获取移动终端用户的位置信息(地理坐标,或大地坐标),在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System,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支持下,为用户提供相应服务的一种增值业务。
比如利用Foursquare的服务,手机用户可“检入”某个地点,该地点可为全球任何城市的一家饭店、好友家庭居住地或一家商店等。相应检入过程非常迅速。用户完成检入过程后,Foursquare将根据用户检入时的位置,向用户返回该地点附近的其他信息。
如果用户检入的位置没有收录在Foursquare网络当中,用户只需进行简单操作,Foursquare将收录用户提供的这个新地理位置。一旦用户检入,Foursquare将把用户当前所在位置通知给该用户的其他好友。用户每检入一次,就可增加积分;在某些情况下,用户还可获得虚拟勋章。如果某位用户在特定地点检入的次数最多,他将获得该地点虚拟“市长”的头衔。
这种玩法表面上看似平淡无奇,但是却让所有参与其中的用户找到了一种归属感,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世界里,寻找到了一片真正属于自己的地盘。这种应用或许很简单,但是它掌握了用户的心理,掌握了社会化网络的本质,也就是作为一个自然的人,在整合社会化的网络中的诉求。而这种诉求,无论是在现实世界里还是互联网、移动网络,都不曾也不会改变。
听取别人的言论,发出自己的声音,是现实社会社交的根本目的,也是Web 2.0之所以区别于Web 1.0的关键。很少有人乐于只是作为一个听众,面对着一个从来不与你互动的播音喇叭痴情迷恋。而更为关键的是,我们从理解传播学中的贴近性原则上就可以明白LBS服务的繁荣毋庸置疑。
类似新浪微博、QQ群都已经推出了全新的线下活动召集服务,这是社交网络一次从线上到线下的逆行,但是在社交网络的成熟方面,却是一次质的飞跃。借助信息化时代的各种数字媒介,依靠它们便捷、高效的特性,帮助现实社会的社交活动,从发起到体验,到分享、总结、甚至回忆,都可以全程记录并且交互,这才是社交网络真正的价值。
因此,社交网络的本质依然是社交,网络本身更应该关注的也应该是现实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关系。而我们所依赖的互联网、移动网络本身,不过是表现形式上的区别,并没有太大的差异。所以,如果企业将互联网、移动网络仅仅当成一种辅助社会交往的工具,并始终围绕社交、社会化等核心来发展社会化网络,就绝不至于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