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数百年来,人类社会的现代化,经历了工业化和知识化的进程。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是以机械化、电气化为特征的工业现代化,迄今许多国家已完成或基本完成工业化,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有些国家则取得了进展,也有少数国家仍处于传统农业社会。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又发生重大的转折,知识经济崛起,工业经济衰落。一些发达国家进入非工业化的发展轨道,工业部门向知识产业转移,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以资讯化、网络化和全球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标志着以知识化取代工业化的新现代化,将日益主导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
现代化给人类社会带来历史性的深刻变化。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再进入资讯社会,推动了工业、商业、交通、教育、科技、资讯等的发展,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多元化。都市化的密集,地球村的形成,使以家庭族群、农村村落为生活中心的人际型态瓦解,原来大家族的血缘的、密切的、稳定的亲源关系,变为疏离的、陌生的、流动的会遇关系,也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价值标准和价值追求。
现代化的巨大成就,推动了人们生活的物质条件不断完善,同时感官的过度享受,也麻醉了人们的性灵。当今世界,物质财富与人们物欲同步快速增长,有人在追求外在物质财富时往往忽略了自身的内在价值、精神生活和道德素养,甚至在富裕、舒适的生活中丧失了人性和价值。物质生活提升,精神生活下降;科学知识增多,道德素质欠缺。这种丰富的物质生活与匮乏的精神生活的反差现象将普遍而长期地存在。精神的空虚,心灵的贫困,是一种人文精神危机,一种文化危机,一种价值危机。它成了当今人类进步的重大障碍,也成了人类社会诸多问题的根源之一。
佛教是一个世界性的宗教,具有全球的眼光,能在全球化的冲击中表现出自身的适应力、竞争力。只要我们善于择取佛法的精要,就涉及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些根本观念,进行阐释创发、赋予新时代的现代价值的崭新意义,就能在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事业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我的佛门友人觉真法师是一位专注于佛教教育、热心佛教弘法和勤于佛教著述的大德比丘、佛教学者,他把佛教的本质归结为“关怀人生,关怀人的生命、人的生老病死、人的自我解脱”,强调“佛教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主体,以人为中心的宗教”,“佛教的存在是社会的需要,人的需要”。基于这种佛教观,觉真法师以关心和从事人的生命教育、心灵教育为己任。为了实践这一崇高的使命,一是努力培养僧材。觉真法师对佛教教育不遗余力,认为教育既是一国立国之本,“也是佛教立教之本”。他长期从事教育界工作并随乃师茗山长老在海内外讲经弘法,曾任岭东佛学院副院长,近年来又应邀出任香港佛教僧伽学院副院长,主持日常院务。觉真法师亲执教鞭,登台授课,循循善诱,严格要求。他培养的学僧,有些已成为佛门的骨干。二是重视对在家信徒的弘法。长年来,觉真法师在江苏、浙江、上海、广东、香港等地多次为大批信众开示,尤其是对一些有影响的信众,更是重视启发其觉悟,提高其生命质量。三是勤于笔耕。觉真法师好学深思,笔力强健,创作力旺盛,在海内外佛教等有关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作品,大力弘扬佛法,宣扬佛教精神。他讲写并重,讲写结合,力使佛教智慧传之广远,深入民心。
师父言教,弟子感恩。觉真法师的弟子吴佐吟居士鉴于恩师无暇收集、整理自己的文章,恐久后散佚,并为满足广大信众索取法师作品的强烈愿望,于是将法师发表在报刊上的有关佛学作品,结集成册,以《此心安处是吾乡》为书名,付梓面世,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此心安处是吾乡》一书搜集近百篇文章,内容广泛,几乎涉及佛教文化的方方面面,诸如佛教人物、义理、历史、环保、教育、寺院、宗派、诗话、心灵学、生死学、佛法与科学以及序文、后记等等,极为丰富,从一定意义上说,颇具佛教小百科的色彩。
觉真法师认为弘扬佛法就是对众生的生命教育、心灵教育。在书中他反复强调人们应当正确认识生命,认识生命的本质,应当正确认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提高自我的生活质量、生存质量、生命质量。我以为这是非常正确,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主“乐生安死”说,道家倡“顺生乐死”说,佛家则被视为持“轻生重死”说。无疑佛教的“了生死”,即重视对人的死亡的安顿,弥补了儒、道在这方面的理论缺陷,也是佛教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一个重要思想原因。但是,随着时代的推进,现代化过程的进展,重视现实人生、现实生活、现实生命,成为与现代化密不可分的社会大问题。太虚大师及赵朴初先生等人提出“人生佛教”、“人间佛教”正是适应时代与社会的需要,是契时契机,也是契法契理的。觉真法师的相关宏文直面人生,提升人生,觉悟人生,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心灵素质、精神面貌、道德境界和智慧水准。
当代科学技术空前发达、进步,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如何?佛教与科学的关系怎样?这是人们关心的问题。觉真法师以敏锐的眼光,捕捉机缘,采访香港理工大学校长、化学家潘宗光教授,撰写了《从一位科学家到一位佛学家——潘宗光教授访谈录》,引起了广泛的反响。访谈录被译成多种文字,为海外多种报刊转载。法师还根据陆元昶译出的《和尚与哲学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一书的资料,编成《一个法国和尚的故事》,文章发表后也为多家刊物转载,影响颇大。这两篇文章所论的事例和人类历史实践都表明,宗教与科学是属于两种不同的范畴,但又是可以相通互补的。
富有时代感和现实性,是本书又一重要特色。例如作者为声讨塔利班炸毁阿富汗巴米扬大佛而作的《佛在心中炸不掉》,和为纪念香港把释迦牟尼佛诞日(农历四月初八)列为公众假日,撰写《佛诞公众假日的伟大历史意义》,21世纪到来之际所写《代有更革,时有新移》、《发大菩提心,迎接新世纪》、《新世纪的里程碑》、《纪念佛诞,强心护心》诸作,都是非常及时,又富有重要意义的。
本书内容还具有针对性、普及性和通俗性的优长。作者与信徒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能够贴近信徒的现实生活,把握信徒的所思所想,发现信徒的内在困惑,体察信徒的终极关切。觉真法师的文章有血有肉,生活气息浓郁,言近旨远,深入浅出,能够从生活中讲佛法,从现实中提升理想,从世俗中求超越,进而有助于信徒的经验转化为智慧,烦恼转化为菩提,生死转化为涅槃。
觉真法师早年出家,资质聪颖,好学不倦,精进不懈。在寺庙常住的支持下,通读四书五经,浏览儒道典籍,又经高校中国文学系的系统训练,文学素养深厚,知识渊博。对于佛典更是熟读精思,心知其意,身体力行,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学问僧。我和觉真法师结法缘于香江,实为殊胜难得。我衷心祝愿法师妙笔生花,再接再厉,不断推出佳作,以利人众生,嘉惠士林。
2002年12月30日于香港中文大学
[原载吴佐吟主编:《此心安处是吾乡》,澳门,东方世纪杂志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