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到萝槃城下,瞻思丁没有攻城,而是派使去劝说萝槃主投降,可是过了三日仍不降,诸将请求立即攻城,瞻思丁没有同意,还是再次派使前往以利害谕之,萝槃主说:“谨奉命。”可是,过了三日又不投降,诸将奋勇请进兵。瞻思丁大怒,立即鸣金制止,召其将严责说:“天子命我安抚云南,而下是命我来杀戮。没有主将的命令而攻城,于军法当斩。”诸将为之叩首求饶,请侍城下之日再惩治。
萝槃主知道此事,感激他说:“平章宽仁如此,我拒命不祥。”便举国出降,由是西南各族都来归附。各族酋长每来见,有献纳不便拒绝,瞻思丁都分赐从官,或分给贫民,不取分毫。他摆酒宴各族酋长,送给他们衣服和鞋袜,以代他们穿的草服草鞋,诸酋长都感悦。
瞻思丁在云南六年,病逝时六十九岁。百姓为之巷哭。交趾王派使十二人来吊祭,其祭文有“生我育我,慈父慈母”等语。使者号哭之声震野外。
云南各族人民如此爱戴瞻思丁,是因瞻思丁懂得水道载舟覆舟的道理,首先有爱护人民之心。他劝降不只是从军事策略上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来考虑,而是深知用兵不论谁胜谁败都给人民带来灾祸,用兵在他来说是不得已之事,故他起兵时忧心忡忡,杀戮虽可镇压一时,而各族人民遭杀戮心必不服,过后必然再叛,又要再杀戮,随后又再叛,这种恶性循环,使战争没完没了,人民遭殃无穷无尽。所以瞻思丁利用水道的思想,施之以德,人心服就可不动刀箭而战争平息,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瞻思丁实际上是用的水道载舟覆舟谋略中的“攻心为上”。在现代商业社会中,“攻心为上”大多被销售商所用,他们之所以称顾客为“上帝”,其中一方面表明他们重视顾客,以顾客为航标;另一方面也表现他们一切举措皆出自为赢得顾客之心。因为顾客是舟,销售商是水,顾客能够决定销售商的命运。为悦顾客之心,当然切中其害就是攻心,攻心准而快见效,实为“为上”之术。
日本“佐贺主妇店”的成功正是因为该店利用了水道载舟覆舟智谋中攻心为主的经营手法。由几个家庭主妇开的“佐贺主妇店”面对的主要是家庭主妇,彼此心理熟悉,因此较容易“对症下药”。先当众销毁不良食品,又发行优惠券和利用“主妇公关”,这些无非都是为了刺激主妇们的购买欲。攻心致胜。
在日本的北海道、新宿、大贩、东京等许多城市都遍布着名为“佐贺主妇店”的连锁店,它们主要经营家庭用品和各类食品,其最大特色是店员一律雇佣上了年纪的妇女,名符其实为一间主妇店。佐贺主妇店颇受日本大众欢迎,特别是那些家庭主妇,因为它极迎合她们的心理,无论该店开到哪里,哪里就是主妇们聚集之所。
【关键词】载舟覆舟,攻心为上,人心
第六节尺水丈波
别看小小的一尺水,却能兴风作浪地变成高达一丈高的波浪。
尺水丈波实际上是一种虚张声势的智谋,是指用虚张声势的手段蒙蔽对方,使其误认为自己强大或有势力,因而“刮目相看”,跌入陷阱。此时,往往有以弱胜强,以劣转胜之功。
在玩纸牌的时候,尺水丈波、虚张声势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战术。拿到点子小的人,要让别人误认为点子大,全靠吹的效力。
可是虚张声势也要有一个原则,经常吹是不会奏效的,十盘中吹六次,对方很难捉摸我们是不是吹。如果十盘中我们吹了六盘以上,甚至八、九盘,那我们吹与不吹便易于被对方猜中了,这实际上也失去了虚张声势的效力。急于求胜的人喜欢大吹特吹,冒险尝试最易输牌。审慎而不常虚张声势的人,输牌反而较少。
以上的原则,不限于玩牌,在战争、商战、处世的时候也很适用。
【引子】
“须知一尺水,日夜增高波。”
——唐·孟郊《君子勿郁郁士有谤毁者作诗以赠之》
释义:一尺水能变成一丈高的波。比喻夸张,不真实,虚张声势,先声夺人。
【原理】
“尺水丈波”、“虚张声势”广义上指采取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手法,用虚假、假象欺骗敌人,使敌人产生判断失误和行为错误的一种计谋。
在此计中,“无”是迷惑敌人之假象,“有”是我方所要实现的真实意图。另外,“虚”还可以指没有条件,“声势”指创造出了条件。“虚”无论直接生“声势”,还是间接生“虚”,其转换的过程都要巧妙而无破绽。
虚张声势之计有三种含义:
(1)凭空捏造。把不存在的东西说成事实,把张三的帽子给李四戴,把蚊子说成大象。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消灭敌人,陷害他人,为自己谋得利益。
(2)以假代真。把假的装扮成真的,化假为真,以此招摇撞骗,试探风声,捞取好处。
(3)无事生非。在敌方处于平静、无纷争的情况下,我方利用虚假的情报或制造谣言,使敌方发生混乱,然后我方乘机而入,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草庐经略·卷六·虚实》:“虚实在我,贵我能误敌。或虚而示之以实;或实而示之以虚。”
用兵的虚实,要根据敌情显示虚假,有时则用虚假向敌人显示真实。诈败诱敌,佯动欺敌,尺水丈波,虚张声势,以假乱真,欺骗敌人,是虚实造势的高超艺术。
政治、外交、经商以及为人处世何尝不需要尺水丈波、虚实相间呢?过于实在就会吃亏。
【故事】
尺水丈波——张飞扬尘退追兵
三国时期,曹操平定河北之后,大举南下,征伐荆州。刘琮自知不是曹操的对手,便率众投降。这样,曹操不费吹灰之力,即占领了襄阳。
刘备因寡不敌众,只好率所部退往江陵,但在长坂坡被曹军追及。双方血战一场,刘备大败,幸得张飞保护,且战且走。待到天明,见追兵渐远,刘备方敢下马歇息。
这时,赵云、糜竺、简雍等均不知下落,刘备身边只剩下100多骑兵。正凄惶之间,忽见糜芳面带数箭,踉跄而来,口称“赵云投降曹操去了”。
刘备不信,张飞说:“他见我们势穷力尽,所以投降曹操,以便图取富贵。我现在就去找他,如果撞见,就一枪刺死他。”说完,遂不听刘备劝阻,飞身上马,率20多名骑兵,回到长坂桥边。他见桥东有一大片树林,心生一计,教那20多名骑兵,都砍下树枝,拴在马尾上,在树林中往来奔驰,冲起尘土,作为疑兵;自己则横矛立马于桥上,向西而望。
其实,赵云并未投降曹操。撤退时,他受命保护老小,在长坂坡被曹军冲散,便不顾死活,翻身杀入重围。经过一天血战,赵云先后救出简雍、糜竺、甘夫人和阿斗,杀死曹营名将50多员,直透重围,到得长坂桥边时,已经是人因马乏。他见张飞挺矛立马于桥上,便大呼:“翼德援我!”张飞因有简雍报信,知赵云并未背叛,便说:“子龙快走,追兵有我抵挡。”赵云纵马过桥。此时,曹军大将文聘引军至桥边。他见张飞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手持蛇矛,立马桥上;又见桥东树林之后,尘土飞扬,疑有伏兵,便勒住马,不敢向前。一会儿,曹仁、李典、张辽、许褚等陆续追到,也都不敢近前,使人飞报曹操。曹操闻报,急忙上马赶来。张飞见曹军阵后青罗伞盖与旄钺旌旗渐近,知是曹操来到,便大喝道:“我乃燕人张翼德,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响雷,曹军听了,不由得个个两腿发抖。
曹操忙令去掉伞盖,回顾左右道:“我以前曾听关云长说:‘张飞在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有如探囊取物。’今天相逢,切不可轻敌!”
话未说完,张飞又大喝道:“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一死战?”
曹操见张飞气概如此雄壮,遂有退兵之心。张飞见曹操后军阵脚移动,挺矛大喝道:“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喊声尚未断绝,曹操身边的将领夏侯杰,竟然吓得肝胆碎裂,倒撞马下。曹操见状,拨马便走。于是,曹军众将一齐往西而逃。一时人如潮涌,马似山崩;弃枪落盔者,自相践踏而死者,不计其数。
粗中有细的张飞先是巧妙地运用了水道尺水丈波的计谋,虚张声势,让曹军胆战心惊,随后又先声夺人,一声断喝,吓得曹军屁滚尿流,落荒而逃。
《左传·昭二十一年》中说:“军志有之,先人有夺人之心”,意指打仗时,先用强大的声势来挫伤敌人的士气,这正是水道尺水丈波智谋的应用。今天我们称这种先人一步的做法为“先声夺人”。
打仗有显著的先后之分,商战也有前后之别。
本世纪90年代初,台湾饮食业商人纷纷涉足大陆,以京津为他们抢占的首要制高点。当时大陆的快食面业处于一种诸候割据、群龙无首的局面,产品质次、品低,缺少一种可以一呼百应的名牌。正当不少台商、港商跃跃欲试之时,台湾顶新集团一马当先,横冲直撞,先声夺人推出了“康师傅”快食面。结果成功抢占了中国大陆许多市场,其他欲来涉足的商人只能摇头退去,而作为台湾饮食业的“龙头大佬”不甘被抛于马后,想奋起直追,要与“康师傅”同分羹盏。然而最终是因后人一步,处于劣势,只能望尘莫及。
顶新集团的成功,在于他不但先人一步,而且利用水道尺水丈波的谋略,大造声势,在电视上、报刊上大作广告,以势逼人,以声服众。这也是先声夺人的奇妙所在。先声夺人具有很强烈的竞争意味。在同一水平线的众多竞争对手中,谁抢先一步,先声夺人,谁就能在竞争中胜出。
尺水丈波——张仪巧舌得千金
战国时期,策士张仪可算得上是一个周游列国、左右时局的人物。在他客居楚国期间,开始楚怀王对他十分信任,但过了不久,他发现怀王对他态度有所冷漠、疏远,甚至从侍从的口中也可以听到对他的不满之声。张仪生活日益拮据,同去的人捱不下去,便埋怨嚷着要回家去。
张仪听说楚王正宠爱两个美人,一个是南后,一个是郑袖,于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对同去的人夸下海口:“只要我见到楚王,我包管大家吃山珍,穿绫罗。如若不然,你们敲掉我张仪的门牙。”
过了几天,张仪终于见到了楚王。“先生找我,不知又有何高见啊?请赐教。”楚怀王见张仪又来噜苏,心里老大不快地说。
“我在楚国已经没有什么用处了,请求北见晋君。”张仪说。
“好,好,先生愿意去什么地方就去什么地方,寡人是无权干涉的。”楚王巴不得张仪快点离开楚国哩,嫌他难缠。
“附带问一句,”张仪刚要转身,“大王您还需要魏国的什么东西吗?如果需要,我将从那里带些回来敬奉大王。”
“宝石、黄金以及象牙等等,都是我楚国所产。寡人无求于魏国。”
“那么,大王你又不好色了?”
“你这是什么意思?请先生明讲。”
“大王,您忘啦,郑、周、魏等中原之地的女子,容貌姣好,常使人误以为天女下凡哪!”张仪说得有声有色,两眼放光。
楚怀王也听得坐不住了,但还是强忍着不紧不慢地说:“我荆楚之地,乃僻陋之国也。中原女子如此之美,我也只是听说过而已,但却从来没有亲眼目睹呀。”说着,又故意停顿了一下,说:“张先生既然路过魏国,那就请先生费心……”
张仪一听,连忙接过话茬:“大王您尽管放心好了。”
于是,楚怀王就给了许多珠玉作为资金,让张仪为他到魏国选美。张仪怀揣珠宝,离开楚王,但没有立马离开楚国,而是有意在宫廷内外放风,把楚怀王让他到魏国选美的事给兜了出去。
王后南后和宠姬郑袖听到这一消息后,都十分惊恐,预感到未来形势将对她们大大不利。于是,两人都派人向张仪赠送大量黄金,名义上讲是给张仪作为行旅之用,实际上是作为阻止魏美人入楚的酬报。张仪两边受益,囊中鼓胀,好不惬意!
为了不负南后、郑袖重托,张仪在向怀王辞行时,请求怀王能赐以酒宴,为他饯行。对怀王说:“大王,当今之世,战火不断,来往艰难,我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见到您,望大王能不吝赐酒。”
“那还不容易。只是希望先生能帮我把事情办好。”怀王十分爽气地答应了张仪的要求。
席间,酒至半酣,张仪再拜而请曰:“这里再没有其他人了,愿大王召所爱之女侍酒。”
楚怀王同意了张仪的请求,传令南后、郑袖前来佐酒。
南后和郑袖打扮得花枝招展,浓装艳抹,早已静后在后厅,盼着这一刻的到来。因为,她们早已同张仪约定好了。
张仪一见南后和郑袖款款走来,故作惊讶地大赞一声:“如此佳人!”说着,急忙离席,俯向拜倒在怀王面前,说:“仪有死罪于大王。”
楚王也被张仪的失常举动吓了一跳,忙问:“先生莫非饮酒过量了?此番讲话是何意思?”
张仪直起腰来对楚王说:“我走南闯北,周游列国,还从未见过像大王身边如此貌美的佳丽。小人前番所言到赵魏一带为大王选美人,实有欺王之罪也。”
听到张仪对自己的后妃宠姬的如此夸赞,怀王心里高兴还来不及哩,哪里还会生气?忙安慰张仪:“先生不必介意。我本来就认为天下再没有像她俩这般貌美了。”说着说着,又色迷迷地把南后和郑袖看了一眼。
南后和郑袖站在一旁,更是欣悦不已。她们都在心里感谢张仪,觉得张仪太了不起了。当下,四人一同高兴地喝酒。
自此后,南后和郑袖更是轮番在楚怀王面前大讲张仪的好话,在宫廷中更不允许别人对张仪有半点微词。而南后和郑袖也越发受到怀王的宠幸了。
这样,张仪凭他的如簧巧舌,在楚王面前玩了一回水道的尺水丈波,白得黄金千两。
张仪的虚张声势是典型的无事生非。这一手日本人也曾经成功地用在商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