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丁堡的城中心是一座坚实的岩石山,上面是规模宏大的古城和古堡,这让爱丁堡的景观富有独特的浪漫色彩和立体感。山上的古城全部是纯花岗石建筑,由于年代久远,色调显得很幽暗。沿着山脊上一条街往上走到最高的尽头,就是古苏格兰王的宫殿古堡,它后边紧靠着悬崖。
买票进门,就有导游在等候。由于从我们会议来的人很多,带领我们的这位导游一个人带了三十位参观者。这是一位有趣人物:苏格兰民族主义者。他——奇怪,他没有戴罂粟花——说的是略带苏格兰口音的标准英语,开始的第一段欢迎词就不忘对英国人嘲弄一番:“欢迎大家来到金秋阳光下的苏格兰,而不是雾霭沉沉的英格兰!意大利人请举手……谢谢!法国人请举手……谢谢!今天我会用意大利话法国话——哦,还有我不喜欢的英国话为大家介绍(笑声)。(这时候我们会议里不少德国来的朋友举手,用英语向他提出要求也加上德语解释)非常抱歉我们没有德语解释。但这不能怪我们,谁让你们德国人荷兰人比利时人的英语学得那么好呢?”(笑声)他接下去四十分钟的讲解简直就是一场绝妙的脱口秀。每到一处,他几乎不放过任何机会对英国人极尽嘲弄之能事,这里面自然也包涵着对消失了的苏格兰王朝的深深的失落感和对英格兰的不服气。有意思的是,我们这三十位参观者里几乎有一半是英国人(从他们胸前的罂粟花就可以判断出来),可他们中间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对导游嘲弄和揶揄英格兰的言论表示抗议或争辩。这种情况若是发生在其他国家,那早就少则为口水战,甚至于会动拳脚了。也许英国人认为这种旅游场合的作秀不必太当真;更主要的是,英国社会对不同言论有很大的容忍度。正如伏尔泰所说的,“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誓死保卫你的发言权!”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印证(顺便插一句,在伏尔泰的家乡可办不到!)。在这场四十分钟的反英脱口秀结束后,导游把我们送回大门口分手时,大家还对他报以热烈的掌声。
晚上,爱丁堡市政厅举办欢迎酒会。主办方所有的人全部是清一色的苏格兰传统服装和红黑格子花呢短裙。利用这机会,许多当地的威士忌酒厂也来大厅里举办了威士忌酒的免费品酒会,那品种多得让人眼花缭乱。尽管我对啤酒、葡萄酒和法国白兰地略知一二,但对威士忌则一无所知;品尝下来也体会不出其妙处。不过几位熟悉的英国人对我作了一番描绘:法国的科尼亚克(Cognac)和苏格兰威士忌都是白兰地,但法国的科尼亚克是用葡萄为原料,而苏格兰的威士忌则是用大麦为原料,所以价格低廉得多。以粮食为原料,也似乎和东方的传统白酒比较相近。
苏格兰民歌总给人有一种亲近感,特别对我们东方人而言,它并没有很浓的欧洲味。那《友谊地久天长》听起来还真有点华夏民歌的味道。看来距离并不是绝对的,这里是欧洲离我们最远的地方,却反而会遇到一些很相近的东西;就如同在巴塞罗那我会遇到那么多和上海相同的东西一样。欢迎仪式上吹起的苏格兰风笛,那声音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哦,是不是有点像唢呐?但它又比唢呐要柔和悠扬很多。
看着那头戴苏格兰呢帽、身穿黑色制服,左胸前佩戴着三把宝剑,下穿红黑格子苏格兰呢短裙,腿上套着白色长统袜子的风笛仪仗队,一个非常庄严而感人的历史场景忽然从我的脑海里浮现出来。那是1944年6月6日诺曼底那场空前规模也是空前惨烈的登陆战役里的感人故事。在奥马哈海滩西缘的登陆海滩上,在敢死队正要夺取德军在悬崖上的制高点的关键时刻,从海滩上走过来一位全副装扮的苏格兰风笛手,他冒着枪林弹雨吹着风笛朝着激烈的交火点那边稳步走去。这场景感动了所有的士兵,大家一鼓作气冲向德军最后的阵地,取得了滩头争夺战的胜利。
又一天下午,我们去搭乘爱丁堡著名的蒸汽观光火车。在月台上也有一组风笛仪仗队在欢迎游客。不过这一天我的联想和好奇似乎有点不太正经,因为我早就听说那苏格兰呢短裙的“裙底风光”不太雅观的传说。难道亲身到了苏格兰还不去弄清楚那谜底吗?不好意思问苏格兰人,只好问身边熟悉的英国人。回答是:“这怎么会是传说,这是千真万确!”原来那红黑格子苏格兰呢短裙的里面真的是没有穿内裤哇!这在我看来几乎是有那么点恶作剧似的“优良传统”,到底是出于什么样的典故呢?没有人能够回答我。那天在古堡参观时我怎么没有想到去问问那位苏格兰民族主义者的导游呢!
在观光的蒸汽火车上我凑巧坐在了一位本地的教授边上,脑子里又响起了门德尔松的交响序曲《芬格尔的山洞》,就顺便问起了他。原来他到过芬格尔山洞。“这次你去不了。那里很远,要斜穿过整个苏格兰到西边海岸。除非你要专程去才行。然而单单为一个山洞走那么远似乎不值得。它的魅力也许是因为门德尔松的音乐而被夸张了一点。”
《芬格尔的山洞》序曲是1829年夏季门德尔松在苏格兰远游至赫布里底群岛时开始构思的,其意境远远超出了山洞本身,它的另一个标题就是《赫布里底群岛》(《TheHebrides》)。赫布里底群岛地处苏格兰西北的大西洋中,分内外两个岛区,由四十多个主要岛屿和无数荒岛组成。这里地处高纬度,加上大西洋寒流侵袭,气候寒冷。它地貌奇特,景观怪异。特别是在靠近苏格兰西海岸的斯塔法(Staffa)岛上的洞穴中有许多天然形成的鬼斧神工般规则整齐的巨型玄武岩石柱,其中最为著名的芬格尔山洞就是以苏格兰民间传说中的英雄芬格尔的名字命名的。
芬格尔山洞纵深69米、宽12米、高30米,海水直通洞内。洞里的石柱由红、紫、棕三色的玄武岩构成,加上洞顶垂下黄色、红色、白色的石柱,在映入洞内阳光的散射下色彩斑斓。在海浪的冲击下,洞内不时发出阵阵的轰鸣声。若遇狂风巨浪,则洞内回声的巨响可以传出数公里之外。门德尔松的旅伴克林格曼曾用文字记录了进洞的经历:“我们乘船驶去,紧贴着呼啸的大海……,然后攀登一个个石柱桩子进入芬格尔山洞,海水咆哮着涌入山洞,映入眼帘的是从未见过的光怪陆离的景象,一根根竖立着的石柱子似乎组成了一架耸立着的巨型管风琴,在黑暗中轰鸣……”,“巍峨的高地和无边无际的大海,除了雾气和糟糕的天气外,别无他物。”然而门德尔松却被这里辽阔的大海、荒蛮粗犷的滨海高地和光怪陆离的芬格尔山洞迷住了,他在岩石上久久地凝望着大海,一个音乐主题在他脑海中很快浮现出来。这就是《芬格尔的山洞》的第一主题。门德尔松直到一年多后,才完成了初稿。此后他又几易其稿,直到1832年,才由伦敦爱乐乐团在科文特花园剧场举行了首演。德国作曲家瓦格纳听了交响序曲《芬格尔的山洞》的演奏后,曾热情地称颂门德尔松是“第一流的风景画家”。毫无疑问,《芬格尔的山洞》是门德尔松最优秀的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