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而言,杨修是曹植系的人,早点处决为将来曹丕执政清除潜在的反对党,“太祖既虑始终之变”;从旧账而言,老杨留着吃退休金也就罢了,可你也甭想羽翼丰满,先剪掉你儿子再说。所以杨修在一定程度上是当了老爸的替死鬼。杨修是聪明人,临死前说:“我固自以死之晚也。”
杨修去世之时,曹家对中原名士的清算开始大规模进行,曹丕借着镇压魏讽反政府暴乱案,大面积血洗中原反对党。所以,杨修的死,不是一个人的死,而是一个群体的死。
还有一张牌:荀彧。荀彧的倒下,说明曹操在自己内部人员中也有洗牌动作。荀彧本来是与老曹一起创业的,按理来说,应该以老曹为效忠的对象,却一时找错中央,对汉献帝投媚眼。老曹通过清算荀彧,就是向嫡系传话:老板姓曹,不姓刘。
曹氏集团最善于自保的范例是谋士贾诩。这个老滑头,当年曾让老曹吃过最惨痛的败仗,跳槽至曹氏集团后,他基本上遵循按时刷卡上班、按时下班回家的规律,从来不与同事们私下互动,连娶儿媳嫁女儿都避开那些有派系色彩的高门第人家,“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总算安安全全活到七十七岁寿终正寝。
还有一个武职人员猛将徐晃,他也是投诚人员,他有一番跳槽感慨:“人生最大的幸福是碰到一个好老板,如今碰到了,好好工作就是,还争什么个人荣誉?”因此老徐从不参加单位私人派对。
这两个跳槽员工没灾没难地活到退休,活到自然死(演义里说徐晃被孟达射死,那是虚构的),和他们努力清洗自己的派系色彩有关。先清洗自己,免得领导清洗你。
刘哥曰:曹氏集团一方面在收纳贤才中壮大,一方面在不停地清算和洗牌中成长。曹操一直在三条线上洗牌,将“汉”洗成“魏”。在封建丛林法则时代,你如果不幸是统治者手中要清洗的那张牌,你再怎么谦虚谨慎,也是死路一条。
杨修其实是位勇士,既然免不了一死,不如幽默勇敢点,死得好看点,像个爷们一点。那些从杨修之死总结教训的,说做人要低调点的,不是懦夫就是蠢蛋,正如杨修所言:君乃梦中人。
曹丕用甄嬛体写勒索信
近一段时间流行一种名为“甄嬛体”的对话风格,动辄“本宫”“私心里”“极好的”等用语,且在网络上真真儿火爆起来。不过本公(并非宫)私心里冷眼看去,其实“甄嬛体”在我们这个讲究含蓄的文化大国,已流行好多年,无非是用一大堆文雅用词,拐着歪来表达意思,尤其是不好启齿的时候。也就是不说人话。
如果你私心里想要一个东西,执念深种,旁人绝难分毫左右,却不好开口,该咋办?让三国时的曹丕来告诉你该怎么表达吧。曹丕的一封信,从文意表达的技巧而言,真真儿是“甄嬛体”的穿越版。
强行索取下属的玉玦后,又写信否认是勒索
据史书《魏略》的记载,当曹丕还是魏王太子的时节,他老爸曹操西征汉中,和刘备开战。曹丕坐镇孟津一带,大概闲得慌,想弄点好玩的东西。忽然听得南阳人士宗惠叔讲,魏王的重臣、国相钟繇手里有一块美玉,具体而言是一块玉玦,美好无双,天下罕见。曹丕听闻,不禁犯起馋来。
在这里岔开一笔,介绍一下钟繇。钟繇何许人呢?那可是大大了不起的人。学书法的人不可不知道钟繇,小楷这一书法模式,传闻是他首创的,合着后来的王羲之,并肩称为书法界的“钟王”。从当时的军界政界而言,钟繇也是了不得的人物,曹操早年就授予他关中地区武装部队总司令一职,并且授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没有请示的情况下进行部队部署的特权。老曹对他政绩的评定是“使朝廷无西顾之忧”。读过演义的人不可不知道,钟繇的儿子钟会,是和邓艾一起灭蜀国的名将。
索玉或是政治试探
如此重要的一个人物,拿着如此重要的一块美玉,可谓树大招风,不惹事也难。曹丕看上了,急着要这宝物,偏偏咱们曹公子是个有文化的人。有文化而贪婪的人,都有一个通病:矫情。曹丕觉得开不了口,因为开口向下级要东西挺没面子的,他只好托人转述。兄弟间最好说话,于是他找了弟弟曹植,说我想要钟繇手里的美玉。曹植也不好直接跟钟繇讲,于是又托人转述,这种含蓄地滚着皮球的话终于到了钟繇的耳朵里。
钟繇二话没说,立即将宝物奉送给了未来的领导,“繇即送之”。从这个飞速的举动来看,我猜测钟繇私心里是这么想的:你问我要玉,无非是试探我的政治取向,试探我对你的效忠程度,行,给你!可谓一片冰心被你握。
这可能是一次政治试探,然而,夺人所好,毕竟不是君子所为。三国虽是个乱世,但古风犹存,斯文未丧,做人还是有底线的。曹丕拿了心仪的美玉,总觉得欠缺些什么,总得给人家一个有文化含量的说法。于是,作为当时大才子的他,提笔给钟繇写了一封解释信。这封信曲曲折折,大费周章,尽拣好听的说,尽不说人话,目的就是给自己的勒索行为进行解释。《三国志》裴松之的注解中进行了全文引用,这里就不再赘述,且根据曹公子行文的技巧章法,用“甄嬛体”再演绎一次。
“素日里听闻说玉是用来比喻君子的,想必是极好的,连诗人都夸过的。本公子早前私心里就晓得天下的美玉总脱不过这四大玉的影子去:无非是晋国的垂棘,鲁国的玙璠,宋国的结绿,楚国的和璞,那价钱真真儿贵,能买下一座城池去。过去说到它们的人海了去,到后来也没个休(有称畴昔,流声将来)。想来这四大美玉的模样儿,定是白得像脂肪,黑得像油漆,红得像鸡冠,黄得像栗子(白若截脂,黑譬纯漆,赤拟鸡冠,黄侔蒸栗),好看得紧。若是佩戴,定衬肤色,效果那是极好的。本公也只是悄悄地听得人讲它的好处,倒是不曾亲眼见过这货。本公倒是想佩戴一番,虽是德行配不上美玉,才能不如诗人,只是私心里仰慕(私所慕仰),倍感力不从心,却也不负恩泽。”
话到这里,绕了一个大圈,尽谈些美玉的文化和历史,先给自己的勒索行为戴上一个堂而皇之、光辉灿烂的文化的帽子。
说人话:我喜欢美玉。
“这四大美玉是极好的,只可惜不曾流传得下来,心里头只有这么个念想:能见着面儿就最好不过了。那宝物如今越发的罕见难求,总遇不着真货,为此寝食难安,消减了饮食的兴致,每每思之,颇觉无限怅惘(私愿不果,饥渴未副)。”
说人话:碰不到好玉,急得我吃不下饭。
再下一步,慢慢地亮出自己的意图,可真能迂回的。“近日里听闻南阳的宗惠叔提起说,您手里头有块真货,可以媲美史上四大美玉,本公听了真真儿替您高兴,我愿表达自己的赞美,虽不是自家之物,倒也可促进友谊,是最好不过的了。本想写信赞美,但又怕文辞必是不能表达我意,若是意思表达不周,耽搁了我的意图也就罢了,便是引起您的误会,那就不好了(当自白书,恐传言为审)。实在只能托舍弟曹子建,再转荀仲茂将本公的意思实打实地告诉您。偏生我一早就没这个要拿玉的意思,没想到你是个水晶心肝纯净的人,自然不会在这小事上计较。我的口头表达才到,你就把玉送来了,这叫我真真儿不好意思。今儿个我算是得了。”
最后,曹丕赤裸裸地描写自己见到玉石的贪婪情状,“今儿跪着捧着开了盒子,只觉得光芒耀眼(捧跪发匣,灿然满目),那是从心里就喜欢了,这美玉不在于多少,而在于珍惜与否。怎的说我这样一个人物,能见着这稀世珍宝,私心里觉得不般配,真是越说可越不好意思了。要说这美玉吧,个个都喜欢,但最见不得史上那些喜欢沾光取巧的人物,例如秦王,巧取豪夺,出手极是诡异,一点脸面儿也不要。不过我绝不是那秦王之辈,您也犯不着做蔺相如之流。”
说人话:玉不是我夺你的,是你主动送给我的。
曹丕的信过去了,钟繇看过,立即回信表达自己的忠心,这信也写得与“甄嬛体”有得一拼,且演绎如下:
“想来领导您的眼光是极好的,本来早就想上缴给领导,私心里想着领导您那里的货比我的好了去,要是送上来平白地招人笑话。今儿个可真真儿幸运,领导您觉着好,便是我的好,我哪里还敢藏着。因此早早儿地给您送上来,就怕您嫌迟了。这玉看错了不打紧,交错了人可就不好办了。今儿个算是交对人了。”
说人话:我认了。
刘哥曰:今儿个用“甄嬛体”来演绎曹丕和钟繇的书信,不只是为图个热闹。国学热闹固然好,但也不是单单图热闹的。只是想说明:“甄嬛体”早已流行,料也未必是好事,因为弄得人很矫情、虚伪,拐着弯说话,蒙了人不说,耽搁了事,就不好了。
然而,话又说回来,曹丕这么曲曲折折地表达自己索要美玉的意图,至少说明那是一个有文化的时代、知羞耻的时代,不好明着抢。能有文化,能知羞耻,就有希望。就怕明着抢,脸面也不要,素质全无,那就极不好了。私心想着,都是21世纪的小主人翁(不是小主),毕竟素质是极好的,若是连三国的人都不如,岂不是辜负时代的恩泽?
鲁智深的原型或是一位皇帝
在任何一个民族,那些流传最久远最广泛的英雄,总会带点江湖色彩。例如我们的两汉开国故事,三国刘关张,隋唐演义,飞龙天子赵匡胤,大明英烈群雄。每一个开国团队似乎都是江湖团队,每一部开国史似乎都是江湖史。再如英国,在民间传诵得最广的是江湖味十足的约瑟王的故事。
是他们被“江湖”了,还是他们本来就很江湖?其实是我们的审美很江湖。今天我们来看一个很江湖的皇帝。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个故事很江湖。一个低级军官被正义所激荡,没有经过任何司法程序,在边城的闹市区,徒手击毙一名欺负良家妇女的街霸。这是一起我们为之喝彩了千百年的治安案件。因为世道太混账了,邪恶横冲直撞,司法在一边乘凉,失去呵护的人们,只好指望暴力。
然而,这位做事很江湖化的军官——鲁提辖,真的只是一个传说吗?非也,这起刑事案件真的存在于中国帝王的档案资料里。我们拂去传说的花边,打开公元10世纪中国皇帝的档案,找到这么一起刑事案件记录——
涉案人员:郭威,河北邢台籍男子,生于904年农历七月廿八,三岁时移居太原。案发时身份为上党边区低级军官,当时的边区总司令为李继韬。案犯体貌特征:“魁壮”,是军中的“勇敢士”。性格特点:好酗酒,喜欢斗殴,力气大,“好斗多力”“负酒使气”,具有很强的攻击性。
案发过程:上党边区军人郭威,时年二十一岁,于公元925年某月某日,酒后在上党闹市区游荡,挑衅该闹市区一名屠夫。该屠夫亦一方强人,为市民和同行所畏惧,“众所畏惮”。郭犯要该屠夫按照他所指定的方法切肉,然而在切肉过程中,郭怒斥该屠夫未按照自己的指示切肉,“割不如法”,激起了该屠夫的情绪。该屠夫敞开胸脯,用言语刺激郭军官:“有种你就来杀老子。”郭犯即操起屠桌上的屠刀,刺中该屠夫腹部,并致其死亡。
切肉细节是案件关键
案件处理结果:案发后,上党市民和市场治安人员迅即将郭犯扭送公安机关。据悉,该犯并未得到法律的制裁,当时的边区司令长官李继韬私下放纵郭犯逃逸,一直未能归案。不久,李继韬司令又暗中恢复了郭犯的军衔和工作。
档案来源:《旧五代史·周书·太祖纪》和《新五代史·卷十一·周本纪第一》。
案件记录至此,可以看出来,这就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故事的原型。历史和小说的相同点如下:案犯都是西北边区低层军官,郭威是上党边区的:潞州;鲁达是陕甘宁边区的:渭州(在今天的陕西境内)。
最重要的是案件关键细节:凶手都曾要死者按照他吩咐的方法割肉,而且就在割肉的操作方法上产生争执,并因此实施暴力,致屠夫死亡。只不过《水浒》是小说,添油加醋:鲁提辖吩咐要十斤精的,十斤肥的,十斤臊子。
作案动机:两者不是没有共同点。郭威自认为是一代勇士,那位在街头市场称霸的屠夫,碍着他的威名了,因此要除之而后快。而鲁提辖算计要打郑屠,除匡扶正义外,也交代了打人的缘由:“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摆明了不服郑屠在自己地盘上逞威风。
郭威年轻时的事迹,为什么移植到了比他晚一个半世纪的江湖人物身上?这就是艺术的活了。《水浒》故事不是施耐庵凭空捏造的,很多都有源头,例如《大宋宣和遗事》,而智取生辰纲,杨志卖刀,早在《水浒》成书以前的北宋就已传开了。
要知道,不是施耐庵一个人在战斗,也有从北宋到元朝的很多说书人,大家一起写成了《水浒》。而在几百年的流传过程中,很多故事不免混着用,郭威大哥杀屠夫的故事就混成鲁提辖的光辉事迹。况且当时又没有版权,也没有微博小秘书来澄清谣言。
兵痞街霸是怎样混成皇帝的
鲁智深上了梁山,郭威走的却不是同一条道路。郭大哥是强烈要求进步的,积极主动向知识分子靠拢。他在部队里有个拜把兄弟叫李琼,是个有文化的进步军官,精通当时的政治学军事学巨著:《阃外春秋》。郭大哥主动提出要专修《阃外春秋》,在李琼大哥的辅导下,刻苦研读政治和军事理论著作,把自己提升到了政治家军事家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