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32700000026

第26章 粮食政策评价

(一)关于农资政策:从价格变化的原因谈起

评判农资政策曲直是非,有必要从剖析农资价格变化的原因开始。价格的变化有四种可能,一种是成本的变化,一种是供需关系的转变,一种是来自垄断企业的垄断性调价,还有一种是来自行政力量的政策性调价。垄断性的调价在当前中国的农资行业尤其是化肥行业中几乎不可能出现,因为现在的农资生产企业并未形成对全国市场有足够影响的大企业、大集团,所有的农资企业基本上都处于分散的经营、竞争状态,不具备垄断市场的能力。所以,我们分析的着眼点集中在成本、供需关系和政策三个方面。

本文的开头已经说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波动主要集中在化肥、农机油、饲料和农药上面,农药的真实价格长时间持续下降,饲料不是本研究的重点,所以我们把目光集中于化肥和农机油,而农业生产资料总体的价格指数作为整体的指标也作为我们考察的一项内容。与农机油价格直接相关的就是原油价格,这点无需做出太多解释。所以,我们分析的重点是化肥。

1.以煤为主的原料价格变化与农资价格变化的显著正相关

化肥的主要原料是煤、天然气和石油,在全国化肥行业中,以煤为原料的生产占70%,天然气占26%,油占4%。化肥生产的成本主要有两部分,一个是原料一个是电力,在较长一段时间里,电的价格基本上保持相对稳定,而且化肥生产企业还享受着优惠电价。所以笔者假定电的价格不变。原料价格是我们的考察点。如果化肥价格的变化与成本变化有关,那么这个变化将主要集中在原料价格上。化肥的主要原料是煤、天然气和石油,且以煤占绝大部分,所以煤价格的变化将可能是牵动化肥整个价格变化的核心。

(1)煤和原油价格与农资价格密切相关。对于煤和石油的价格,笔者只能借助于进出口的价格作为国内市场价格的替代,其中煤价参考的是1981年至2005年的进口价和出口价,石油参考的是相同期间原油的出口价(因为1997年以前没有原油的进口数据)。在此期间,天然气并不是中国主要的进出口物资,没有相应的统计数据可以获取,所以只能对天然气不做考察。化肥的价格按以1978年为基期(100)的价格指数来衡量。对农资平均价格的处理也是如此。

回归结果显示,农资与煤进口价、原油出口价及汇率都呈显著正相关,而且从标准化系数上看,汇率的影响系数最大,为0.866,煤和原油的影响程度似乎差别不大,分别为0.178和0.146;化肥的影响因子也是相同的三项,汇率的系数依然最大(标准化系数为0.806),不同的是在这个关系式里煤的影响程度远大于原油,而且原油的显著性较弱。当然,汇率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内物价指数的替代。把汇率对因变量的影响理解成物价指数的影响应该更为合理一些。

(2)国际市场价格上升与2004、2005年农资涨价同步。2004年、2005年这两年价格变化为国际价格推动的解释提供了一个恰当的例证。这两年按美元计算的煤进出口价和原油出口价明显大幅度上升:煤进口价从2003年的33.86美元/吨上升到了2004年的47.92美元/吨、2005年的52.87美元/吨,相对于2003年的价格水平,2004年上涨了41.5%;而煤的出口价上涨幅度更大,2003年每吨仅为29.30美元,到了2004年涨为43.98美元,比2003年上涨50.1%,2005年为59.60美元,比2004年又上涨了35.5%,相对于2003年则翻了一番。原油出口价在2004年和2005年也有相类似的大幅度增长。这两年的农资涨价显而易见是国际市场上以煤、原油为代表的能源价格大幅度上涨的直接结果。这种影响是直接而且迅速的,没有任何时滞性。

当然,作为农资成本的构成,管理成本、运输成本都是很重要的部分,全面考虑成本的变迁不能忽视这些环节。但是,对于像农资(尤其化肥)这样在原材料上绝对依靠重要的能源物资的行业,就长期的价格波动而言,原材料价格影响无疑是第一位的。所以笔者在有限的篇幅中把眼光集中于最重要的这个环节。其他环节肯定对农资市场的价格波动会有所影响,但相比而言,这种影响几乎微不足道。

2.供需关系:上一年的产需缺口与化肥价格指数正相关

对农资供需关系的综合考察需要涉及到各种类型农资的各年度供求数据,但目前的统计资料无法支撑。笔者仅选择化肥作为考察点。

(1)化肥施用量稳步、持续增长。从1978年至今,中国农业生产化肥施用总量一直保持稳定、持续的增长,28年的时间里没有一年减少过,发生变化的只有增长的速度有所不同。亩均用量也是如此。

(2)化肥供应量在波动中增加。尽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化肥产量满足不了国内农业生产用肥需求,但是国内化肥企业的生产能力及生产总量在持续增长是毋庸置疑的,只是增长的速度慢于化肥需求量增长的速度导致产需缺口拉大。在化肥涨价幅度很大的2004年和2005年,化肥的产量大幅度上升,并史无前例地超过了农业的化肥施用量,这样的突破与政府的努力不无关系。另外,化肥进口量在波动中保持稳定的范围。从1987年开始至今,中国的化肥进口量基本上保持在1000万吨到2000万吨之间,1992年、1995年两次到达接近于2000万吨的高峰期,而1993年和2001年有两次触底接近1000万吨。

(3)产需缺口与农资价格正相关,但不能解释最近的涨价。笔者需要强调的是,化肥的生产量加上进口量形成的供给总量在多数年份实际上超过了农业的化肥施用量,但这并不意味着多数年份都有剩余形成储备。多数年份都产生这个余额是因为我们并没有把一部分工业用肥考虑在内。因为没有这方面的数据,我们只能暂时忽略这个问题,假定工业用肥的数量是一定的,那么实际的供需缺口大小可以勉强地用供给总量与农业化肥施用量的余额来代替。考察供需关系是否对价格产生影响,就是看供需缺口的大小是否对当年的价格或者下一年的价格产生影响。如果遵循正常的经济学逻辑,结果就应该是缺口越大、价格越高。

通过对当年产需缺口、上年产需缺口、当年供需缺口、上年供需缺口以及相应的缺口率与化肥价格指数分别进行回归、比较。

结果表明,供需关系确实对价格产生影响,而且产生影响最明显的是上一年国内化肥产量与农业化肥施用量之间的缺口。上一年的产需缺口越大,这年化肥的价格指数越高。

当然,这样的回归结果反映的是整体的一般趋势,而不是某些特殊。2004年和2005年的情况就是这个一般趋势覆盖不到的特殊。这两年产需缺口是负值(即产量大于需求量),而价格指数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急剧上扬。这个原因只能用别的理由来解释。

3.农资政策演进

任何一项政策的出台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对农业生产资料相关政策的理解也要将其放在其相应的历史背景中。1978年以来20几年的农资政策变革就是一个从计划向市场转变的谨慎过程。

1979年十一届四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做出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关于农资,《决定》提出,“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农业塑料等农用工业品,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逐步降低出厂价格和销售价格,把降低成本的好处基本上给农民。”这个决定诞生于改革开放之出,无疑对以后的政策具有先导性作用。这里有一个重要的信息,降低农用工业品的成本,而且要把降低成本的好处给农民。这恐怕是以后通过对农资企业实行优惠借以惠及农民的政策、思想出发点。

1989年为保证农用工业生产的稳步增长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相对稳定,对化肥、农药、农膜企业生产所需主要原材料、电力、燃料和外汇实行平价供应,或由财政部门继续给予补贴。但是这项直接赋予企业实惠的政策并没有带来农资生产企业生产能力的扩张,这点从化肥的产量曲线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从1989年到1992年化肥的产量只是缓慢增长,与1989年之前的情况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增长速度开始发生较大变化的是1993年以后。在经过了1992年到1993年那次短暂下降之后,化肥产量增长率较之以前有较大提高。值得注意的是1992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化肥、农药、农膜经营管理的通知》,通知建议放开化肥价格,平议差价作为价外补贴,直接付给农民。农药、农膜的价格也应相对放开。笔者认为,正是放开肥价的信号使得随后的几年化肥的产量逐年较大幅度增长。当然,随后1993~1995连续几年农资价格大幅度上涨跟这个政策不无关系(具体作用的程度尚待进一步分析)。

1994年、1998年乃至最近的2004年和2006年,几个关于农资的重要通知都是针对化肥做出的。1994年要求适当提高化肥价格,并把政府原来对出厂价格统一定价改为政府规定出厂中准价和上下浮动幅度,具体价格由企业根据自己的情况在这个范围内定价;而1998年的则进一步改为政府仅对大型氮肥生产企业制定出厂中准价和上下浮动幅度,且中准出厂价会根据成本和供求情况适时调整,放开零售价格。2004年提高了中准价水平,上浮幅度10%而下浮不限。整个政策轨迹就是政府逐步改变以往计划模式,逐渐担当起市场的宏观调控者角色的过程。

4.对各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成本变化是核心因素

以上分别从成本、供求和政策三个方面进行了独立的分析。分析表明,煤价(由煤的进口美元价格表示)、油价(由原油的出口美元价格表示)、汇率(美元:人民币)、产需缺口和政策都对化肥的价格形成影响。为便于综合比较,笔者把煤价、油价、汇率、产需缺口和政策都作为因变量,化肥价格指数作为自变量进行一般线性回归。化肥价格指数变化有通货膨胀或紧缩的影响(用物价指数反映),笔者分别使用了化肥的名义价格指数和真实价格指数两个指标分别回归。同时,由于汇率与国内通货膨胀指数(即物价指数)显著正相关,为了辨别是汇率还是物价指数的影响,笔者在用化肥的名义价格指数进行了两次回归,一次仅使用了汇率、一次把汇率和物价指数同时纳进去。对于政策的影响因子笔者使用了两个虚拟变量,一个是1989年的优惠政策,1990年及以后为1,1989年及以前为0;另一个是1992年的放开信号,1993年及以后为1,1992年及以前为0.

回归结果显示,在没有使用物价指数、以化肥名义价格指数为因变量的回归中,显著地进入最终模型的只有煤价、汇率和放开政策三个因子,供需缺口、油价、优惠政策因不显著而被剔出了模型。起显著作用的三个因子影响程度最大的是汇率,Beta值为0.436,其次是放开政策(Beta0.369),最后才是煤价(Beta0.312)。在使用化肥真实价格指数为因变量的回归结果中,汇率和政策的因素都被剔除了,最后的结果只有煤价和油价这两个原材料价格,而且像在对成本的分析中的结果一样,煤价的影响程度是最大的。第三个模型是以化肥名义价格为因变量,自变量中纳入了物价指数的回归结果。最终进入模型的和第一个回归结果差不多,只不过汇率变成了物价指数。这个结果表明,相较于汇率,物价指数的影响更显著。而物价指数采用时候,模型的F值提高到363.714(第一个模型为235.435)。基于第三个模型,我们的结论是,化肥价格的变化有三个因子起显著作用。关系最密切的是物价指数。除去物价指数不讲,影响价格的其次是原料煤的价格,其中煤价(按美元计)上升1%,化肥的名义价格将上升0.221%;另一个显著影响的是价格放开的政策信号,这样一个政策信号使得1992年成为中国肥价的一个分界点,更成为中国化肥生产能力的一个分界点。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第二个模型对于化肥真实价格回归的结果。这个结果表明,决定化肥最终真实价格走向的是决定成本的原材料价格,而不是供需关系或其他。

(二)农资政策与粮食安全相关政策评价

1.农资政策:惠及的是部分农资企业

涉及农资的政策主要有对生产企业的优惠和价格控制两个方面。从化肥、农药价格指数的变化情况看,这些政策似乎都具有两三年的短期效果。但事实上这种政策并没有惠及农民,而只是让享受优惠政策的农资生产企业饱受其利。1989年,在整体物价上涨的时候实施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覆盖之下的农资企业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前面已经说明,降低了生产成本并没有带来生产规模的相应扩大,同时价格的下降也只是通货紧缩的缩影(真实价格并没有明显下降)。而在1992年整体物价面临上涨的时候之后,农资又迎来了国家新一轮的优惠政策,这次的优惠政策是放开价格,于是从1993年到1996年,化肥价格迎来了比整体物价更疯狂的新一轮上涨。这些农资企业在一降一涨之中双重套利,农民的生产并没因此获利,国家的政策效果与政策初衷大相径庭。

1994年的提价政策得到了有效实现,但这种结果与其说是政策改变了市场,不如说是市场的力量推动政策被动改变。如果说政策起作用,那它的作用在于通过改变使得价格水平顺应了市场(或许是企业力量)的要求。2004年的调价也如出一辙。

对化肥尤其是氮肥生产企业实行煤、电、油、运、税等各个环节的优惠,是基于国内的化肥生产企业少而弱的现实以及许多资源配置环节都处于计划调配的特点。出于扶持这类企业的发展而进行优惠,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政策确实达到了一定的短期效果,现在国内化肥生产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可以说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此。但是,即便在这样一个层面上,时至今日,这种政策所能取得的效果已经、并将继续适得其反。其不利因素已为决策部门所认识。经过10多年的全面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具有浓厚计划时代特点的补贴方式反而影响了化肥生产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健康发展。所以取消优惠势在必行。限价措施是跟优惠政策相伴而生的,没有了优惠政策,限价行为也没有存在的必要。

对农资生产能力进行扶持对国家大有裨益,但对农资价格人为地实行限制对农业的长远发展没有任何好处。即便可以成功地控制住部分产品价格(一般是氮肥),但是因为提供了错误的价格信号,将引导农业经营者偏向于使用优惠价格下的化肥而减少使用有机肥,偏向于使用优惠政策下的氮肥而减少使用没受到优惠的磷肥和钾肥。从这个角度看,将加剧化肥对耕地土壤的不利影响,削弱长期的生产能力。

2.以粮食为中心的短期作为不可取

粮食安全问题是国策性的重大问题。所以很多涉农政策都与粮食安全相关。保护耕地为了保证粮食的生产能力,粮食直补是为了鼓励农民种粮食,曾经的保护价、现在的最低收购价是为了保证种粮农民的利益。但事实上,我们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耕地的减少量与农业生产的比较收益(体现为农资对于农产品价格指数的准化价格)成反比,是收益能力而不是“耕地保护政策”决定着保护能力。粮食直补政策鼓励农民种粮食,其结果是扩大了粮食的供给,无形中拉低了粮食的实际价格,降低了粮食种植本来就很低的种植收益,这样短期扩大了粮食种植的份额却削弱了耕地保护的能力。同时用最低收购价来指导市场价格,其结果往往成了一种畸形市场定价,有些地方本来价格高于市场,最低收购价一出台,市场价马上就跌到了相同的价位。用低于实际价格的“指导价”来指导市场,直接损害了粮农的利益;即便抛开这种情况不说,用高于实际价格的“指导价”来抬高市场价格,与粮食直补一样给农民提供了错误的信号,一旦政策发生调整,损失最大的还是粮农。

如果仅仅考虑到短期的粮食产量调整,粮食直补、“最低收购价”这种政策显然是有效的。但如果考虑到农民的利益以及农业(包括粮食生产)的长远发展,这样的短期政策不可取。

(三)农业技术服务与农业环境保护

1.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对环境问题力所不及

科学家们曾经在北京郊区利用一种作物对养分需要的精确而快速诊断方法,进行了对比种植试验,他们仅用了现在农民习惯种植方式1/3至1/4的化肥农药,就取得了同样产量。也就是说,现在农民为保证高产而投入到农田里的大量化肥农药,有很大一部分是白白扔掉或损失掉了。这些化肥农药或进入土壤、地下水对生态环境和地下水带来潜在威胁,或挥发到大气中,对大气造成污染。

对于前面提到的来自于农田的水体污染和耕地本身的土壤污染问题,没有任何理由责怪农业的经营者农民本身,而本应该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的农业技术部门难逃其咎。当然,农业技术部门的失职责任也不在农业技术部门本身。

根据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对全国7省28个县334个专业农技站1245位农技人员进行的调查,约有23%的农技推广机构的事业费除人员工资外还略有剩余,另外42%左右的农技推广机构除人员工资外基本没有事业费;其余35%的农技推广人员的工资尚不能按时发放。除事业费外,一半以上农技推广单位所申请的中央或省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费被当地财政或者农业行政部门所截留。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课题组2003年对西部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情况的调查,50%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没有业务经费,而有这项经费的机构中,人员工资与业务经费的比例平均为11.6:1.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能够维持正常运转已属不易,更何谈其他。当然,经过多年调研,这种情况应该有了好转的可能。但是,不管如何,对于解决农业的合理用肥、用药问题,农业技术服务部门任重道远。

2.农村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问题的短视

规模养殖带来的环境问题是这种忽视的典型。任何一个地方在发展的过程中总是会大力地鼓励规模养殖,实现“规模经济”,但是很少有相关部门会稍微长远一点地考虑到环境的负荷能力以及排泄物的再利用问题。这样的过程对农业生产能力造成的伤害也许并不是这种规模收益所能弥补的。难以降解的农膜的使用所带来的残留问题也是一个无奈的例子。新农村建设应该从中吸取教训。

同类推荐
  • 基于重庆实证的新农村建设中土地流转机制研究

    基于重庆实证的新农村建设中土地流转机制研究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新农村建设理论研究;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背景与理论研究;重庆新农村建设现状与问题;重庆市农村土地流转研究等。
  • 中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操作规则

    中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操作规则

    本书应用区域宏观经济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货币政策不一致性的存在,并选择中国7个地区的经济数据,建立VAR模型对中国货币政策传导地域不一致的程度,以及货币政策传导地域不一致对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
  • 货币政策研究

    货币政策研究

    开放经济意味着一国资源能够借给其他国家使用。如果一国能从外部借到资源,这个国家的支出就可高于其所拥有的资源禀赋和生产能力;在随后的某个时间,这个国家需要偿还先前从其他国家所借的资源,导致其偿还时的支出低于其所拥有的资源和生产能力。资源跨期跨境的使用和配置涉及利率、汇率、贸易条件等相对价格,与各国金融机构、货币当局、政府、住户部门、企业部门和国外部门的资产负债总量和结构密切相关。本书考察利率、汇率、贸易条件等相对价格以及货币供应、信贷等数量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分析货币政策传导的规律,将理论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为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科学性、有效性和针对性提供参考。
  • 零售经营实务

    零售经营实务

    从百货商店到超级市场,从专卖店到自动售货机,零售业的每一次变化都带来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革,随着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本土化进程的深入,零售业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魅力。全书共分九章论述了零售业的概况、零售战略规划、零售区位选择和店铺设计、零售经营的商品管理、零售销售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连锁商店的经营管理、超级市场的经营与管理等。
  • 迷航

    迷航

    本书是全球航空运输业公认的一部管理“圣经”。全世界多家航空院校将其作为必修教材,还有很多院校将其列为课外参考读物,其在业界的影响可见一斑。本书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航空公司的运营、规划、市场营销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是航空运输专业学生,以及所有与航空运输行业相关的人员的一本难得的参考书。
热门推荐
  • 无人直播间

    无人直播间

    因为被骗,我被迫参与了人生第一次恐怖直播。从那以后,各种恐怖的事情如影如随,背后始终有一双看不见的手,想要我的命……人与鬼斗,如何才能赢?
  • 我们无须等到生活完美无瑕

    我们无须等到生活完美无瑕

    《我们无须等到生活完美无瑕》是一本充满温情的女性心灵励志书,属于故事性的散文,共十万余字。全书表达的中心思想,就是在这个纷扰的尘世,我们无须等到生活完美无瑕,而应做个容易满足的女人,成就最好的自己。这本书将告诉读者,每个女人都拥有幸福的能力。这个世上,很多女人缺少幸福感的原因是,想要的幸福太大了。寻找大幸福是一辈子的事,但是我们每天都可以找到一些小幸福,这样我们每天都会很幸福。聪明的女人,知道满足。一段段灵动的文字,挥洒真性情,轻言细语述说生活,表达情感。有伤有痛,有笑有泪。在这喧嚣的尘世,你需要静下心,聆听心灵和文字的声音。让文字走过心灵,温暖你,触动你。
  • 奴凰

    奴凰

    身为大秦长公主的她本应是尊贵的天之骄女,却一出生就被祭司的命批判下死刑,也正因了这道命批使得她历经了五年的囚禁十年的放逐。老天的不公要她如何甘心?国破之时血染了万里江山,是他在她成为阶下囚时向她伸出了手,于是她便就此信了他是她的良人。怎知那温柔的背后竟酝酿了一场更大的阴谋,而那人正一步步引她踏入万劫不复。当真相揭开一切情深义重皆在人心的欲望面前显得不堪一击终化灰烬,暗红色的鲜血似曼珠沙华般诱惑妩媚地点点绽放在权力之巅。权势地位一直以来是她所唾弃的,可没了权势地位她就只能被唾弃。命运的不仁又要她该从何抉择?风起,十里坞的桃花花瓣再次漫飞于空时,昔日赏景之人却早已殊途难觅……
  • 少女魔君

    少女魔君

    一代魔君与正道高手决战却遭暗算,奇迹重生却变仙族少女,之后魔君大人的生活变得啼笑皆非,且看少女“魔君”如何重回九天巅峰。
  • 火影忍者——天命之道

    火影忍者——天命之道

    见许多人写关于火影的文章,自己也想奋笔疾书,写点什么。在我看的许多文章中,《新火影忍者》是最精彩的。高考完了也有很多时间写东西,所以写了这本书。有不好的地方请谅解。
  • 逆天修行传

    逆天修行传

    平凡的八零后,因意外的穿越到一个修真的世界,资质平庸的他不被任何人看好,但是凭借坚韧不拔的信念一步步的提升实力,碾压了修真界公认的天才,他相信虽然自己资质平庸,但是他拥有比别人更加坚韧的性格。所有的修真者都为了长生不老或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去修炼,但是刘想对长生不老不感兴趣,他只想找到回家的路,那里有他的亲人在等着他,还有在他内心深处一直愧对的妹妹,那是他一生的伤痛。他要回去,所以一直坚持着心中的那份执着,因为他相信有种努力叫着靠自己
  • 裂天魔痕

    裂天魔痕

    天地若无心,何叹不可逆!在这个以强者为尊的世界,一切的正义,都如此虚妄,一切的善念,都足以致命!那么,便让我踏着这累累尸骨,去诠释属于我的正道与善道。
  • 李鸿章传:晚清四十年:同治、光绪以来大事记

    李鸿章传:晚清四十年:同治、光绪以来大事记

    李鸿章传由梁启超在李鸿章逝世那年完成。此书一改中国旧式文体记事的写法,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来论述李鸿章的一生。李鸿章作为当时“中国独一无二之代表人”,虽然饱受争议,但梁启超在书中却直面时代大背景,对其做出了中肯的评价,且没有囿于政见和成见,而发出了“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的感慨!作为李鸿章逝世后的第一部传记,梁启超先生的这本书的价值自不待言。为使此书更生动,被更多的人阅读,特将其编译为现代文,并在书中增加了历史图片和相应的注释。此外,还增加了“李鸿章家族世系简表”为附录,使读者通过此书能更深入了解李鸿章及其家族。
  • 全能黑巫师

    全能黑巫师

    从没想过有一天,自己竟然因为脑洞开的过大,脑负荷过大爆血管而穿越。但已经如此,这也可以接受,不过这算什么?洛丹四十五度无语望天,感受着脑海中的创世之脑系统。【全能创世脑补系统,依靠宿主的脑补能力,可将一切幻想之物具现化为现实存在!】【使用要求!理解该事项的基础、原理、以及使用知识,即可将之具现为实体存在!】这算什么?!这到底算什么?!!!嘲讽劳资喜欢不明就里的脑补吗?!!!!!妈蛋!劳资现在就开始学!等劳资哪天弄明白你这该死的系统基础和原理,一定要把你脑补成一个抖M痴女然后虐你一百遍啊一百遍!
  • 万水千山情·游记卷

    万水千山情·游记卷

    随笔是日常生活中心情、感悟、新观点、新发现的记录。生活如浩瀚大海,博大宽广,时时处处事事都可以写成文章。有文就录,有感就发,有事就记,有理就说,率性而为,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随手拈来,不拘形式,这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随笔精品,这也造就了文笔奇妙的随笔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