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32700000010

第10章 保障粮食安全的目标和措施

加强粮食现代物流设施建设,对于实现全国粮食供求平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降低粮食流通成本、提高粮食流通效率,促进粮食产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同时,前些年国家投资建成的粮食储备库、粮食流通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以及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粮食现代物流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发展现代物流要立足粮食安全,服务于粮食供求紧平衡的调控目标。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整合资源、科技创新、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建立高效、快捷、畅通、便利、安全的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实现粮食流通现代化,降低粮食流通成本,提高粮食流通效率,提高应对粮食市场波动的调控能力。近期的主要目标是保证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的粮食运输畅通,政府储备、社会仓储与中转、接卸能力衔接配套。

(一)粮食物流现代化的主要体现

粮食物流现代化的总体体现是粮食物流通道和节点的系统化、网络化、散装化和信息化。

系统化要求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粮食物流通道之间、同一个通道的上下游之间、同一个通道相互连接的节点之间,在流量(物流通过能力)均衡性、流向一致性(流入与流出方向分别与通道全过程保持一致)和设施(性能与参数)配套性方面保持数量和质量统一。

网络化要求物流通道和节点适应粮食物流的流向和流量呈网络状交互连接,并保持畅通和高效。通道是粮食物流的流动方向及体现这个方向的设施所形成的体系。基地和节点位于通道之上,并且发挥对粮食流动的“加压泵”作用。全国要建设4~6个功能强、辐射大的粮食物流基地,形成覆盖全国的粮流“泵站”。

散装化要求粮食不经过任何包装,使用专门的仓库、机械、运输工具进行作业。散装化的目的是提高粮食储、运、接、发各个环节的作业效率,降低成本,减少运输和中转时间。

信息化要求整个物流体系,包括所有通道与节点,其信息的采集、汇总、传输、交互能够有效进行,并且为体系内全体企业所公平利用。达到协调流向、流量,正确配置运输、接收、发放、储存等各种资源的效果。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业务流程进行改造优化,在物流作业和经营管理两个环节同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粮食物流全过程的信息无缝化沟通。

(二)发展粮食现代物流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当前,中国发展粮食现代物流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四方面的能力:第一是提高中转能力。在内陆物流节点和沿海沿江码头提高中转能力。第二是提高装卸能力。就是在粮食主要集散地建设发放和接收设施。第三是提高整体运输能力。包括购置多种运输工具和优化整体的运输网络。第四是提高全面协调能力。主要是建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信息网络、创新体制并整合现有的资源。

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06]16号)提出的加快实施全国粮食现代物流建设规划的要求,中国粮食物流发展的目标是:通过十年的努力,完善重要粮食物流节点设施,建设和完善粮食运输设施,配套建设物流信息和检测体系,在此基础上建成高效、顺畅的跨省粮食现代物流主要通道,实现跨省粮食物流的散装、散卸、散运、散存和整个流通过程的无缝化连接。建立一个完整的包括粮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全国粮食物流体系,提高粮食流通效率,降低粮食流通成本,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全国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确定的具体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建立中国跨省粮食物流体系和应急调控体系的框架,全国原粮流通量中散粮流通份额由现在的15%提高到35%,其中国内跨省流通量中散粮流通份额由现在的20%提高到50%;到2015年,建成中国跨省粮食物流体系和应急调控体系,全国原粮流通量中散粮流通份额达到55%,其中国内跨省流通量中散粮流通份额达到80%,主要跨省粮食物流通道基本实现散粮运输。

(三)发展粮食现代物流应遵循的原则

1.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国家及省级政府要统一编制粮食现代物流设施建设规划及各通道建设规划,合理布局粮食现代物流设施项目,以规划引导企业投资方向,避免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减少资源浪费。

2.市场运作,政府扶持

粮食现代物流设施项目要吸收过去粮库建设的经验教训,主要采取市场方式运作,建设资金主要由企业自行筹措,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在一些领域也可以吸收外资,投资风险由企业承担。国家及地方政府对全国性、区域性重要的基础和公益设施项目进行扶持。国家要重点扶持一批大型粮食企业发展粮食现代物流。

3.整合资源,创新体制

要按照发展粮食现代物流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粮食流通设施,特别是现有粮食码头和中转库以及近年来政府投资建设的国家粮食储备库、世行贷款粮食流通设施,依托大型企业,整合各类粮食物流资源,通过改造和适当新建,完善粮食码头和中转库布局,对于已经建有码头但中转库容不足的,要优先考虑增加或改造中转库。鼓励港口企业以资本运作等方式参与粮食码头的建设与经营,并以建设公用码头为主。要继续推进国有粮食企业的改组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粮食流通体制的创新,加强粮食物流的组织和运行管理,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分割,促进仓储、码头设施社会化和运输服务市场化改革。

4.统筹协调,形成系统

要按照粮食物流系统化、规模化的要求,加强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和企业之间的统筹协调,在粮食的收购、加工、仓储、运输等环节及粮食的流出和流入地区之间形成系统,统筹铁路接轨站及专用线改造建设,注意粮食运输过程中的集并和分拨,有利于建成全国主要粮食物流通道,发挥整体效益。

5.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要根据全国粮食生产和消费的布局和流向,突出重点,逐步推进。首先解决北粮南运的突出问题,对东北主产区、黄淮海主产区、长江中下游主产区以及相对应的长江三角洲主销区、珠江三角洲主销区的跨省粮食主要物流通道和重要物流节点项目进行重点建设;然后再分步解决其它地区的粮食物流现代化问题。

6.技术先进,注重效益

要结合中国国情和粮情,着眼于未来发展,注重技术投入和技术创新,加强技术引进和国际交流。根据流量、流向和不同的粮食品种设计合理的工艺流程,采用先进适用的设施设备,提高流通效率,降低粮食损耗。

(四)发展中国粮食现代物流的主要措施

发展粮食现代物流,涉及各个方面、多种利益,需要各部门、各地区统一认识,加强协调,通力合作。由于中国粮食问题的特殊重要性,在建立粮食现代物流体系的初期,各级政府的宏观管理、政策支持十分重要,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统一规划、投资引导和政策支持作用。根据粮食现代物流系统化、网络化、散装化和信息化的要求,按照前述中国发展粮食现代物流的目标、主要任务和基本原则,建议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统筹规划全国粮食现代物流发展工作

要通过规划引导和组织实施,促进粮食物流设施的资源整合和合理布局,大力推进从粮食主产区到主销区的以粮食散装、散卸、散存、散运和信息化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特别是加快散粮接收发放和运输设施的建设,改造和完善重点粮食物流节点,建设连接主产区与主销区的六大主要粮食物流通道(包括东北地区粮食流出通道、黄淮海地区小麦流出通道、长江中下游地区稻谷流出通道、华东沿海粮食流入通道、华南沿海粮食流入通道、京津地区粮食流入通道)。

2.统筹协调各种运输方式

国家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粮食铁路、公路、水路运输能力的协调,完善不同运输方式的价格比例关系,在继续挖掘铁路运输能力的同时,加大海运和内河运输比例,鼓励和支持东北地区粮食通过铁海联运运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散粮火车运输,形成东北地区粮食南下和黄淮海地区粮食外运的若干条散粮火车运输通道。积极发展中短距离的散粮汽车运输,使之享受“绿色通道”政策。开展内河船舶散粮运输和集装箱散粮运输试点。

3.加强主产区和主销区的产销合作和粮食运输的组织协调

通过建立长期稳定的主产区与主销区的产销合作关系,形成流量、流向相对稳定的物流通道,缓解旺季运输矛盾,促进粮食合理、有序、顺畅流通。由国家有关部门指导销区粮食管理部门定期收集本地区粮食企业从主产区运粮的需求,提出全年和分时段的采购运输指导性方案,并与主产区粮食部门对接,与铁路和交通部门的运力计划对接,建立相对稳定的粮食运输通道。

4.合理调整主产区和主销区的政府储备粮规模布局

加强对主产区和主销区政府储备粮规模布局和品种结构的研究,进一步调整政府储备在产销区的数量和品种比例,使之适应发展粮食现代物流的需要,使政府储备粮的收购、轮换和投放市场的物流需求和效果能够在现有仓储能力和粮食跨省运输能力的条件下得到有效发挥,从而保证政府储备粮应急保障和宏观调控作用的发挥。

5.大力发展第三方粮食物流企业

注重物流供应链条的有机结合,运用市场机制,通过创新体制和企业改革,整合现有资源,尽快形成一批集粮食收购、储存、加工等业务环节于一体的大型粮食物流企业。注重从农村粮食收购环节促进粮食运输方式的变革。进一步推进粮食仓储、码头设施社会化和运输服务市场化改革,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分割,整合粮食物流资源。通过企业兼并、重组和股份制改造,组建一批跨行业、跨地区的集粮食收购、储存、中转、加工、贸易等业务于一体的大型粮食物流企业。充分利用大连北良、浙江舟山、广东东莞、上海外高桥等现有散粮中转设施,加强粮食产销合作,有效整合粮食物流上下游关系,建设“北粮南运”主通道。

6.加大政府对粮食物流设施薄弱环节的投入力度

粮食物流设施建设总体上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以企业投资为主体、政府适当投资引导的方式进行。但在促进粮食物流现代化的初期,要加大政府投资引导力度,建立粮食物流设施建设的稳定投入机制。“十一五”期间,中央政府要对涉及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跨省粮食物流通道的建设,包括主产区散粮收纳、集并、中转设施,散粮运输工具,重要港口和内陆物流节点的建设采取投资补助的方式予以支持;对于建立粮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应急调控体系、完善物流标准体系、提高粮食品质检测水平和粮食现代物流技术装备水平等方面的项目要采取全额拨款的方式给予重点支持。

7.促进粮食现代物流的技术进步和技术装备的标准化

要继续支持和鼓励粮食现代物流技术和装备的研究、开发、推广,建立综合的技术平台和技术中心,鼓励原始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进一步制订和完善粮食仓储、运输、装卸、包装的技术规范和产品标准,规范粮食物流装具,努力减少物流过程中的损失损耗。

8.注意粮食物流环节及上下游的协调配合

一是重视粮食物流设施与加工、检测、信息化项目建设之间的衔接。要在建设粮食物流设施的同时,注意协调好与粮食加工设施建设的关系,并在粮食物流的各主要环节,建设相应的粮食检验检测设施和粮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项目,提高粮食物流信息化水平,确保物流设施建成后充分发挥效益。二是注意提高成品粮的运输、接卸和仓储能力。随着粮食主产区大力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粮食产地加工,大米、面粉、淀粉等成品粮的运输份额将不断增加,物流设施和运输方式要适应这种变化的要求,注意提高成品粮的运输、装卸和仓储能力。

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粮食产量、播种面积等指标可以划分为13个粮食主产区和7个粮食主销区,其他省区为粮食产销基本平衡区。

一、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的含义与界定

(一)关于粮食主产区

粮食主产区是指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地区,按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和提供的商品粮数量确定,包括河北、河南、黑龙江、吉林、辽宁、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内蒙古、山东、四川、安徽13个省区。

13个主产区占全国土地面积约为1/4,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1/2以上,粮食产量占到全国总量的70%以上,2005年粮食收购量占全国总量的94%。但是,随着各省区经济结构的变化,辽宁、山东的粮食商品量呈现出递减的趋势。所以,稳定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使之动态稳定化,是中国粮食安全的基础。

有研究表明(郭淑敏等,2006),粮食总产量与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食单产、耕地面积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相关性依次递减。而粮食总产量的提高主要是由于粮食播种面积的增加和粮食单产的提高,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直接制约着粮食总产量,二者不但变化趋势一致,而且粮食播种面积对粮食总产量的制约程度达到了极显著的正相关性。

(二)关于粮食主销区

粮食主销区是指那些人多地少、粮食自给率低、粮食产需缺口较大的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以及海南7个省市。

粮食主销区的基本特征是:耕地资源短缺,粮食增产潜力小,粮食缺口大;粮食供给的对外依存度高,市场风险加大;市场机制在配置粮食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大;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的增加将增大粮食安全的压力;粮食储备量少而且品种也较为单一,尤其是南方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区更是如此;储备粮库设备、仓型落后且管理水平不高;粮库布局亟待优化,规模急需扩大。

7个主销区的粮食产量约占全国总量的10%,粮食自给率仅为40%左右。并且,随着中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主销区粮食自给率还会呈现继续下降的趋势。实践已经表明,中国粮食安全的威胁来自于粮食主销区;其中自然因素(天灾)是粮食安全威胁的基础,市场经营风险(人祸)是粮食安全威胁的导引。

二、政府储备量的数量及其结构决定

1984~2003年,中国人均占有粮食水平波动很大。20年中的人均占有粮食水平,最高414公斤(1996年),最低334公斤(2003年);达到或接近400公斤的年份有6个(1984、1990、1996~1999年);14个年份在330~390公斤。

(一)政府储备粮的含义

政府储备粮是指考虑到各种折扣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变化,用于调节粮食供求,稳定粮食市场,以及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突发事件等情况的实际储备的粮食。

(二)关于粮食储备制度

中国的粮食储备制度分为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地方储备建立和发展较快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94~2000年,“米袋子”省长负责制的推行为稳定粮田面积、产量、库存,灵活运用地方粮食储备调节,保证粮食供应和粮价稳定起到了很大作用。因此,各省份相继建立和增加了地方粮食储备。

第二个阶段是2001~2003年,北京、上海、天津等七个主销区省市放开了粮食购销市场,随后一些产销平衡地区和主产区内的部分地区也开始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为此,中央要求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的地区必须增加和充实地方储备,这是一个必要的条件。

第三个阶段是2004至今。近几年,各地特别是主销区省份,地方储备数量增加较多,目前全部地方储备量已占整个粮食储备的30%左右。总的看,地方粮食储备制度建立以来,对确保区域性的粮食安全,减轻中央对粮食的财政支出压力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从制度本身和运行的情况看,效果并不理想。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的各自利益导向容易产生矛盾,影响储备粮调控作用的充分发挥。粮食供应紧张时,地方政府考虑的不是抛售地方储备粮平抑市场,而是为了确保地方粮食安全增加和补充地方储备粮库存(如1993年和1994年的情况),加剧粮食市场的紧张。相反,粮食供给充足时,地方政府为了减少自身的财政支出,考虑的是尽量减少地方储备粮(如1996年和1997年的情况)。地方储备的这些逆向操作行为,不但不能发挥好粮食储备宏观调控的作用,反而影响中央储备粮的调控效果。在粮食市场化过渡时期,由于粮食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各地要保留和增加一定数量的地方粮食储备,以应付区域性的粮食市场波动。

(三)政府储粮决定:数量—结构—品种法

第一步,确定储备粮的合理数量(规模);第二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粮食耕种条件、人口数量与结构、产业结构比例关系、生活水平及习惯、交通运输条件、自然灾害频率、国际粮食市场等)确定产区与销区的粮食库存比例结构;第三步,根据产业结构变动和区域发展趋势确定产区与销区的粮食库存品种及其数量。

1.粮食库存数量:算术平均数法

基本方法是利用现有的两周期储备粮模型与两目标储备模型得到的粮食储备总量进行算术平均。

两周期储备粮模型的基本思路是在确定目标的基础上,预测最佳的粮食储备量,以达到必需的粮食安全水平和较小的价格波动幅度,既要考虑经济效益目标又要考虑粮食安全目标。

两目标储备粮模型把粮食安全作为主导目标,储备规模越大,粮食安全程度就越高,但为此支付的成本也就越多。所以模型有两个目标:最大粮食安全和最小的粮食储备规模。

将以上两种方法计算的粮食储备量进行简单算术平均,即得到中国粮食储备总量。

2.粮食储备结构:历史综合测定法

根据1980年~2005年主产区、主销区人口数量比重、恩格尔系数、产业调整变化等指标计算粮食库存结构变化,就得到每一产区和每一销区的粮食储备量;加总所有产区的储备量,可以算出产区的合理储备量;销区的合理储备量同理亦可得到。

3.粮食库存品种:产需差额法

基本思路是,根据(2)确定的合理储备总量、各地区各粮食品种占粮食消费量比重的变化、各粮食品种的波动系数,确定各粮食品种在销区和产区的合理储备规模。

(四)实证计算模拟结果

用1980年~2005年的数据根据趋势回归得到未来各年的各粮食品种的储备数据。设定四个方案,并对模拟结果进行比较。

方案一:粮食产量发生任何波动,国家都要进行干预。

方案二:当粮食增产超过2%时进行储备吞进或吐出,对2%的范围内,国家不加干预。这种设计主要是基于一种经验:粮食的价格弹性一般为0.25%,与2%产量波动相对应的价格波动为8%,一般能为社会接受,即不至于造成社会不安定现象。

方案三:当粮食增产超过2.5%时进行吞进,而当粮食减产超过1.5%时进行吐出。这是对消费者和生产采取不完全对称的粮食吞吐方式,这样设计是为了在一定的波动幅度内,借助于缩小粮食供小于求的波动幅度,即较早地吐出防止价格上涨,来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借助于扩大粮食供过于求的波动幅度,即推迟吞进来防止出现粮食过剩和大量进口粮食的情况,以便更好地达到保障粮食安全与成本合理的双重效果。在粮食供应持续过剩情况下,它能有效发挥国家储备粮的宏观调控作用。

方案四:这种设计与方案三恰好相反,通过较早地吞进(增产1.5%)来限制价格下滑而起到促进粮食生产与进口的作用,以及通过推迟吐出(减产2.5%)起到适度限制粮食消费的作用。在粮食供应持续紧张情况下,它能有效发挥国家储备粮的宏观调控作用。

我们对不同方案下各品种的“应持有储备”、“过剩吞入储备”和“极端储备能力”分别进行分析,以便更清楚地掌握不同的储备调节方式与国家粮食储备规模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应持有储备”方面,四个方案对各品种应持有储备的模拟结果相差不大,但对总体的模拟结果相差较大。方案一模拟的结果最高,其总体粮食的应持有储备规模达到16130万吨,较最优方案四模拟的总体规模高5149 万吨。在四个方案中,无论是分品种还是总体上看,方案四模拟推算的应持有储备规模数都最小,在该方案下稻谷、小麦、玉米的应持有储备量分别为3950万吨、4653万吨、2378万吨,分别占总体粮食储备量10981万吨的36%、42%、22%。

其次为方案二、三,两者模拟结果相差不大。方案四的模拟结果也恰好验证了在设计方案时的设想,即在粮食供应持续紧张情况下,通过较早地吞进来限制价格下滑而起到促进粮食生产与进口的作用,以及通过推迟吐出起到适度限制粮食消费的作用,这样能发挥储备粮的宏观调控作用。在方案三的储备调节方式下,各品种和总体粮食的过剩吞入储备量明显较其它方案要低,稻谷、小麦、玉米的过剩吞入储备量分别为4664万吨、4059万吨、1704 万吨,分别占总体粮食过剩吞入储备量10472万吨的45%、39%、16%。

在“极端储备能力”方面,无论是分品种还是总体上,方案三的模拟结果都是最优的。极端储备能力变化趋势与过剩吞入储备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这主要是因为极端储备能力是应持有储备与过剩吞入储备之和,而各品种的应持有储备在各方案下的模拟结果变化不大,这就导致了极端储备能力的变化主要由过剩吞入储备的变化来反映。

(五)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

第一,国家没有必要完全抹平粮食生产的任何波动。在方案一的模拟下,各品种和总体的储备规模都很大,从而要承担很大的粮食储备及相关成本,相应地增加较大的财政负担。实际上这是不必要的,因为国家对产量波动完全干预,会使市场价格失去对供需的调节,对下一年度的生产安排会有误导作用,商业粮食企业就不会为套利而进行库存,从而降低周转储备水平,用粮企业的库存也会减少甚至不留库存。

第二,在不同的粮食生产形式下要采用不同的储备调节方式。当粮食产量波动比较平稳时,采用对称的调节方式所需要的储备规模较低;而在粮食连年丰收导致供应持续过剩时,采用较早吐出和推迟吞进储备粮的不对称的调节方式较对称调节更能降低储备规模;在粮食连年歉收导致供应持续紧张时,采用较早吞进和推迟吐出储备粮的不对称的调节方式较对称调节更能降低储备规模。

第三,国家储备粮应确定合理的储备品种结构。在粮食供给持续过剩时,若粮食增产超过2.5%则吞进,若粮食减产超过1.5%则吐出,稻谷、小麦、玉米的应持有储备量分别占总体粮食应持有储备量的45%、39%、16%左右较为适宜。

第四,综合比较,“十一五”期间内,中国政府储备粮总量按照上述方案四更为合适,应该控制在11000万吨(2200亿斤)左右为宜,其中,稻谷、小麦、玉米分别占36%、42%、22%左右;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政府储备规模分别占中国政府储备粮总量的60%和20%。

三、主产区、主销区政府储备粮的合理结构

从实际情况来看,粮食储备与粮食产量也是密切相关的,即粮食库存仍然集中在主产区。13个粮食主产省(区)库存占全国总库存量的70%,而北京等7个主销区省市的库存占全国总量不到10%,远低于当地的实际消费量。

(一)全国粮食供求与储备总体情况分析

从2000年以来国内粮食供求情况分析,2000年至2004年,累计粮食总产量为227210万吨。谷物、谷物粉及大豆累计净进口量为3250万吨,年平均粮食有效供给量为46050万吨。而1995年至1999年这五年累计粮食总产量为248600万吨,年均产量达到49720万吨;谷物、谷物粉及大豆累计净进口量为2600万吨,年均净进口量为520万吨,年平均粮食有效供给量为50240万吨。

有分析表明(高启杰,2004),2005年全国粮食需求总量为43702万吨,到2010年全国粮食需求总量预测值为48229万吨。结合中国粮食有效供给量,目前中国年度粮食需求量大约在47000万吨左右。

就粮食储备品种地区结构而言,玉米库存集中在黑、吉、辽、内蒙古、冀、豫、鲁七省区,大豆集中在黑、吉、辽、内蒙古,稻谷集中在长江流域和两广地区。从数量上来看,稻谷库存量占全国库存量不足1/4,而大米的消费量则占口粮消费量的40%左右。

(二)主产区现状

1.政府储备粮的构成

2001~2004粮食年度,主产区中央储备粮分别占全国总量的69.41%、71.05%、70.51%、70.31%;地方储备粮分别占全国总量的40.84%、39.11%、40.30%、45.41%;中央储备与地方储备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62.99%、62.68%、61.89%、61.88%。

2.存在的问题

——粮食生产资源不断减少。调研表明,主产区耕地减少的速度在近5年之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环境污染和农民非科学使用化肥,耕地质量也在下降;水资源短缺且水质恶化;主产区的人口也有较快的增长。

——粮食供应存在结构性短缺。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民膳食结构更加多样化、营养化、科学化,饲料用粮将成为粮食消费增量中最主要的部分。从长期来看,国内粮食生产将越来越难满足对粮食的这一需求,粮食安全面临压力。

——粮食储备成本高,财政压力大。由于设备陈旧、不配套、交通设施不完善、运输收费不合理等诸多客观原因,主产区粮食储备成本过高,不仅增加了中央储备成本,同时也对当地政府的财政增加了不少压力。

——粮食物流体系尚待健全。供应链管理理论揭示了从产后到消费的统一整合的链条,最节省成本,效率最高,利润最大。但是由于产区之间、销区之间以及产销区之间的区域分割,目前中国统一粮食市场的建立尚需时日,这也导致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不断出现状况。

——粮食储备布局不尽合理。在1998年之后的三批粮库建设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粮库的布局、仓型、选点等出现了不少问题,因此应该及时调整布局,优化结构,形成合理科学的粮库布局。

(三)主销区现状

1.政府储备粮的构成

2001~2004粮食年度,主销区中央储备粮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2.61%、12.84%、12.31%、12.29%;地方储备粮分别占全国总量的34.80%、34.52%、35.81%、34.08%;中央储备与地方储备量之和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7.60%、18.52%、19.01%、19.66%。

2.存在的问题

——储备粮规模太小。前已述及,威胁粮食安全的重要区域就是可能发生“天灾、人祸”的粮食主销区。一般来说,越是经济发达地区,储备粮规模越小,而往往这些地方的人口密度大,人口总量多,给中国粮食安全带来深重隐患。这固然有地方与中央政府博弈的原因,但是各级省(直辖市)政府也应该对本辖区的粮食安全负有责任。

——仓容紧张。仓容紧张已经成为主销区普遍的现象,不仅表现为原粮政府储备,也表现为贸易粮的政府储备。贸易粮的政府储备量过低,直接影响城镇的粮食安全。

——难于购到质优价廉的粮食。随着粮食市场的全面放开,每到轮换新粮入库,销区储备粮库难于找到质优价廉的原粮。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参与粮食收购的群体增多,粮食流通环节在减少;二是农户对收获的粮食不愿花更多的精力进行除杂去水整理,坐观粮价上涨后再出售。

(四)主产区、主销区的政府储备粮的合理比例关系

1.影响政府储备粮构成比例的因素

——粮食消费量。粮食消费量与储备粮数量正相关,也就是说,粮食消费量越大,粮食储备量就应该越高。一般来说,粮食消费量与人口、生活水平、饮食结构、消费习惯等相关。人口越多,消费量越大;生活水平越高,口粮消费量越小;饮食结构与消费习惯则决定了粮食消费结构,如南方人喜好大米,而北方人更喜欢面食。

——粮食产量。正常年景的粮食产量与储备粮数量负相关,也就是说,常年粮食产量越大,储备粮数量可以越小。

——粮食物流状况。粮食物流状况包括交通运输条件、物流通道畅通程度、物流费用、物流信息化程度以及粮食物流设施状况等。显然,以上条件越好,粮食储备量就可以越小。

——自然条件。各地区不同的气候、天气、耕地等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粮食储备的成本等经济因素。冬天越长,自然条件下储备的费用越低。从这个因素来看,储备粮储备在北方主产区更有利。

——政策措施。对粮食生产、消费、进出口、加工、储备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无论是中央政府制定执行的,还是地方政府制定执行的,都不可避免地对粮食储备量产生重要的影响。

——其他因素。如储备体制的变化、城市化程度、地区紧张局势等。

2.政府储备粮的合理比例关系

短期内以上因素很难发生根本性改变,因此,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的政府储备粮的构成比例基本上会维持稳定状态。

如上所述,从2001年以来,主产区政府储备(含中央储备与地方储备)粮的比例占全国储备粮总量的60%(中央储备粮占其中的70%,地方储备占30%),主销区占20%左右(中央储备粮占其中的15%,地方储备占35%),平衡区占20%左右(中央储备粮占其中的15%,地方储备占35%)。储备粮品种以当地种植的主要粮食为主,兼顾贸易粮和加工转化消费粮。

3.粮食储备结构与粮食物流的关系

显而易见的是,粮食储备特别是中央储备粮如果主要集中储备在主产区,那么粮食物流路径有锁定(Locked)的可能。即:粮食物流量主要是由粮食主产区流向粮食主销区。具体来说,“北粮南运”趋势不仅不会得到改变,反而会得到进一步强化。从华北、东北、华中北部经东部沿海水路、京沪铁路、京广铁路、京九铁路、长江向华南、东南地区呈扇面运输粮食的格局仍然是“十一五”期间粮食物流的主体流向。

同类推荐
  • 定位故事

    定位故事

    本书汇集了反映钻石图定位法理念和方法的180个精彩并令人回味的故事,依定位的过程分为导论、找位、选位、到位和结语五个部分。
  • 三峡水文化研究

    三峡水文化研究

    近些年来,随着长江三峡工程的顺利实施,国人对三峡文化颇为关注,学术界推出了一批批三峡文化研究专著。纵观这些三峡文化研究成果,多是从总体角度出发,对三峡文化进行全方位的探讨,阐述了各自的真知灼见。笔者在对三峡文化进行观照的时候,决定调换一个角度,将视角方位对准三峡区域独具特质的水文化进行研析,从中发掘一些新的精义,力求使三峡文化研究有所创新。
  • 电话营销真功夫

    电话营销真功夫

    本书结合大量真实案例剖析了电话营销的实质。前半部分探讨了电话营销过程中经常用到的各种沟通技巧;后半部分主要针对电话营销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案例教读者灵活处理。
  • 穿越镀金时代

    穿越镀金时代

    作者认为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时期是一个“镀金时代”。在这段历史中,中国实现了真实的成长,同时也积聚了经济泡沫。作者把中国的增长秘笈归结为一个脱胎于较低生产力水平、僵硬计划管理体制的“史前经济体”,快速形成市场和资本的现代化过程。它压缩了超过200年的悲欢离合和生生灭灭,是一个从残酷野蛮、积累加速准备起飞的前现代,到狂飙突进、推崇生存价值和经济效率最大化的现代化阶段,再到强调多元生活价值、主观幸福,不再唯经济增长至高无上的后现代的完整演化过程。但从现在开始,镀金时代结束,进步时代开始,接下来的10年至关重要,将直接决定中国是否能迈进一线大国的行列。
  • 做好税收筹划的28个方法

    做好税收筹划的28个方法

    本书作者将职场故事和财务工作中的常见问题相结合,用严密的逻辑将财会知识和实操技巧相结合,从税收筹划入手,深入浅出地提炼出28个方法。
热门推荐
  • 灵魂出租也出卖

    灵魂出租也出卖

    灵魂大陆,一个奇幻的大陆,这里与人类不同的地方是,灵魂出租也可以出卖。“小姐,请付钱。”“没钱,怎么办?”“那就把灵魂留下抵债吧。”
  • 做个出类拔萃的男孩

    做个出类拔萃的男孩

    本书介绍了男孩应有的各种品格,包括勇敢果断,自信、自强,宽容大度、诚实守信等。
  • 新月集(感动青少年的文学名家名作精选集)

    新月集(感动青少年的文学名家名作精选集)

    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是人生的一面镜子。好的文学作品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它能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我们的情操。
  • 守护甜心之暗夜的血色彼岸花

    守护甜心之暗夜的血色彼岸花

    彼岸花...有花不见叶...有叶不见花...而她和她,又将怎样...一切,都还只是个迷而已。彼岸的那个你,到底,哪个才是真?哪个,才是假?如今,我看不透你了,璃茉…
  • 北辰仙乱

    北辰仙乱

    “小仙女,来来来,给哥哥跳一曲霓裳。”“怎么?害羞?回头给一炉太上老君的丹药做报酬,害啥羞呢。”“什么?有丹药还不敢要,怕那老头,别怕,有哥呢,哥哥可是他师叔。”“你问我是谁?说出来吓死你,但就是不告诉你。”
  • TFBOYS之四叶草的约定

    TFBOYS之四叶草的约定

    本书内容纯属虚构,有写的不好的,请各位四叶草多多包涵这本书写的是发生在tfboys和三个女汉子之间的故事
  • 秩序维护者

    秩序维护者

    世界无时无刻不在运转,任何事物都沿着世界的秩序运转,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群有着“特殊”能力的人在维护着世界的秩序!
  • 元始战录

    元始战录

    罗伊的少年是悲剧,悲剧后的罗伊开始他的雄起之路。最后,罗伊无敌。有微量的NBA元素。
  • 四象幻魔诀

    四象幻魔诀

    随着时间的流逝与血脉异变,四大神兽,也不可避免。荒古大陆,强者纵横,实力才是王道。强者一怒,浮尸百万,血流八荒;弱,就是错误,弱,就是一种罪,没有谁会同情谁。外物终究是外力,只有实力才能生存,才能笑傲???神,魔,妖,人等等,百族林立。在对自身实力的追求上,为了更加强大,在这个吃人不吐渣的世界,何必在乎正邪之分呢??只要强大,就是主宰。
  • 迷惑世人的妖精

    迷惑世人的妖精

    在六界里相逢,绝世风华,每个人都是迷惑世人的妖精。问情深清浅,爱多恨多。倾尽一世繁华只为那个最真的你。成仙和入魔不过一念之间,忘却正与邪,留下的只有一种情愫:爱,可怕的欲念,让人为之疯狂,痛也罢,瘾难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