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女青年”是继“小资女”之后重又兴起的一个身份标志,与之相应的环境变化大致有:歌坛上摇滚、民谣等“独立音乐”形式的兴盛,网络上继个人博客网站之后“豆瓣”等“兴趣小组”式网站的兴起,潮流界环保袋、手工服饰、玩偶等“创意市集”概念的推广等等,全部促成了文艺女青年的长成。
她们不爱物质重精神,
注重环保,内心极度敏感细腻,
把影像、音乐、写作和旅行当做最重要的大事。
在人群中,
显得孤高自傲、孤芳自赏。
她的伤心事
她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觉得一个人就这么过着,也没什么不好。直到最后,爱情成了疲惫生活里的英雄梦想。
目前蓓蓓的职业是记者,十里洋场上海滩,她寄身一家资深媒体,有时呼风唤雨,有时疲倦无聊。此前,她所从事的一切工作都和文字相关——翻译、外媒记者、大企业内刊的专栏作家,在五光十色的美女部落里,在其他女伴的眼中,蓓蓓无疑是个异类。所有人都称她为“才女”。如此被扣上一顶“帽子”。
在生活里,蓓蓓坚持把自己定义成《乱世佳人》里温柔多情、乖张又不失勇气的斯嘉丽,她在找她的“勇敢浪漫、有点坏,又有所担当”的白瑞德。遗憾的是,周围没有几个男人能听懂她的话。
读书的时候谈过恋爱,开花不结果。肉麻的庸俗的,她看不上,再有钱也没用。文艺的,又觉得存在着某种没法接受的单薄。蓓蓓见识过人类精神世界的辽阔,也觉得,似乎没有一个同样辽阔的男人出现在这个功利复杂的小世界里与之共看苍凉人间。
五年多以前,蓓蓓开始写新浪博客,到如今,新浪微博都升级到3.0轻时代了,蓓蓓还在坚持不懈地更新她的长博客。
她的博客没有签名,大概也用不着签名。她的博客音乐不停更换着,不是肖邦、巴赫,就是MammaMia。总之都不主流。那些流行的、通俗的、大众的,她一概拒绝。
五年前,她研究埃德加?德加;分析油画《苦艾酒》中的空间结构和叙事张力;努力描述萨特的自由情感,从思想到理论;即便洗一件衣服,也要赋“铭文”一首,曰:“嗟夫!‘吾衣’不失‘污衣’,然‘污衣’甚比‘净衣’。着净衣者,气爽神清,衣带垂香,众人皆以为之净,趋之若鹜;着污衣者,污积垢堆,众人皆以为之污,恐避之不及。然着污衣者污,着净衣者净乎?非也。心净,则净。心污,屡涤之,亦徒然也。何故?无他,心污也。”
四年前,从《悲剧的诞生》中发现尼采的美学价值,酒不醉人人自醉。面对日月光华的复旦校训大胆出一驳:“在‘学贯中外’之时不至于只顾追求‘工匠’式的精巧,而忽视了培养‘大家’式的博雅。”
三年前,在美利坚合众国体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穷游,并在畅快淋漓中体验身无分文的窘迫,以及向陌生的“天涯沦落人”借钱的尴尬和忐忑。
两年前,集中研究市井女性,叹工业时代千人一面,从而生发出对血性浪漫的吉卜赛女郎卡门的敬意。
一年前,探讨生而在这个“混合着野蛮和文明、风潮和复古、性解放与礼节的杂糅时代”的另一种可能。
在这个五年里,蓓蓓爱过、哭过、笑过,热烈过也孤独过。她走不进人群,也走不近一个看起来没什么毛病的男人。她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觉得一个人就这么过着,也没什么不好。直到最后,爱情成了疲惫生活里的英雄梦想。蓓蓓半夜惊起,一个人倒水喝,想起了这个梦,沉默着,也只是沉默着,什么也不说。
我的心里话
消费至上,拜物有理,许多人被这股小风推着走,还心安理得习以为常。
拜我所工作的大院儿所赐,在这里边,我见到了不止一个上文中的姑娘,才知道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文艺女青年。
她们写字爱敲回车,分段没逻辑,点句号无休止。你看过安妮宝贝的书没?就那样的。她们的笔记本上从来没有横格子,东一朵花西一只猫涂得那叫一个片甲不留!她们看电影只看欧洲和第三世界的,管那叫B级片。人连看苍井空老师的代表作都能看出女性的痛苦和挣扎。听歌只听地下民谣和英国朋克,千万别提蔡依林和王心凌更别提老鼠爱大米了。自拍的时候总是脚尖相对,只拍鞋,拍得鞋都蛋疼了。她们喜欢书多碟多文化多的男人,有钱没钱没关系,面包不能当饭吃,要吃就吃精神食粮……有人说,沈涛,你真刻薄!人家认认真真地追求精神世界,还要受你挤兑!
不敢!我是真心尊敬文艺女青年。
抛开那些不必要的矫情来看,这真是一群可爱的女人。
文艺女青年最爱看的一本书叫《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书里描述了一个情景:托马斯觉得业余搞摄影的文艺女青年特丽莎像是一个被上帝放入篮子的婴儿,沿着河水,过于随意地打着圈圈,直到被他老人家接住抓住。当然,这其中包含大量偶然性。
这当然是小说的情境,现在吃着食品添加剂长大的妈,生的孩子都有牛犊那么大,你把它装进篮子里试试?更别说大号的外国女青年了。
现实世界没有那么理想。
消费至上,拜物有理,许多人被这股小风推着走,还心安理得习以为常。这也没错,人要是不追求点物质就显得没人气儿,也不可爱。特别是女人。但是,不能总瞅着炊饼想着太阳,兜里揣着只能买一包阿诗玛的钱巴望着一套阿玛尼吧?但就是有的女人,攒一辈子钱就为买一个LV,虽然她们还不清楚,有时候“5克教养比50个LV值钱得多”。这样的女人多的是,你还没法说她,她们会告诉你,你看,别人都是这么活的!
这时候我总能想起另外一些女人,就是被我们戏称为“文艺女青年”的姑娘。当我在《爱情连连看》的舞台上见到单蓓时,心里立马“咯噔”一声。
其实每个人的经历都差不多,接近得很,可我也不想从单蓓身上追溯这个什么共同性。世俗体验这事儿,对于这些精神大于一切的姑娘来说,不过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辅料。你管她吃过几碗兰州拉面才长这么高。你管她为几个男人肝肠寸断过。我们经常只用一个世俗的标准来衡量她的身份:剩女!
单蓓是个“剩女”,就算我许多女同事都理解单蓓的处境和心情,我们也还是改变不了她作为一个剩女的事实。
为什么剩下了?首先问男人。事业成功的男人身边从不缺美女,众所周知。而其中的暴发户最缺的,就是你最有的,他不敢造次你,跟不上你的层次。文艺女青年爱书如命惜纸如金,而暴发户家里的精装书摆设在书架上都起毛球了。他们要的女人,不听话不行,不柔顺不行,太有思想和个性也不行。文艺女青年多拽啊?有钱人当然不愿意给自己找罪受了。
当官的也不行。比起那种一本正经跟你谈大道理忒主流的男人,文艺女青年宁可嫁给背包客浪迹天涯。
其实娶单蓓这样的文艺女青年最大的好处,并不是她能多么体贴入微地照顾你——她连自己的生活都不一定能照顾好呢。
她们能给男人什么呢?一个流行的说法:“非物质文化遗产”。
她们不上美容院也光彩照人,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化妆品上省下的钱,足够男人周周买足彩至少中个六等奖。那至少是一包烟钱。而女文青们的思维会变得越来越犀利,随时给你提供智慧的保障。而美貌算什么呢?早晚是浮云,早晚让人审美疲劳。
当然,男人通常是总想鱼与熊掌兼得的一类动物,他既要家里常驻的那位人口生动有趣永保革命激情上得厅堂,又从根本上要求你贤良淑德低眉顺眼入得厨房。这就苦了蓓蓓这类姑娘。她们是喜欢在厨房鼓捣点小创意,可你要让她天天做贤妻良母,早晚她得开溜。
这样一个小世界,不文艺、不灵魂。大量平凡人糙人填满了它。像蓓蓓这样的女文青如何强势插入?
其实也不难。这样的姑娘多有诱惑力啊!当然,是在高端市场。而放在低端市场,你就是熊市了。要吃西餐,总得会使刀叉吧,芸芸众生有几个真会舞刀弄叉懂得品味法国大餐呢?
当然,运气好的话,文艺女青年肯定会碰到志同道合的“白瑞德”。
节目里,让单蓓选择留灯的男嘉宾都是西洋范儿的“精品男”。
我想了一下,大概有:喜欢歌剧话剧的大学老师、华尔街高管,还有最后牵手成功的一位上海男士。这个男人经营着一家团购网络公司,喜欢到西餐厅吃饭,长得不错,还能说会唱。在为他留灯的八个女生中,天雷地火四目相对,王金明选了蓓蓓。文艺女青年吸引高端人士,真是挡也挡不住!只要一个眼神,愿意跟她走的人多的是!
让我们来看一段单蓓的自白:“我也时常刻意把自己沉浸在最简单、偏执的追求里,意图麻醉自己理想浪漫却在现实又无所适从的灵魂。最终发现,没有爱情,书还可以是贴心的慰藉。我想在这个世界做一个尝试,我不需要别的,只需在老年时回想起的,是自己如此跌宕的与众不同。”
为了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女文青作出了她们能作出的主动选择,有时候看着有点“酸”,但也总比有些姑娘一失恋就哭哭啼啼活不下去好得多。文艺女青年,就算伤春悲秋,也会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咬。所以,她愿意当“剩女”,就是她自己的选择了。
但是,文艺女青年的数字还是很庞大的,这就是个问题了。志同道合的高端人士就显得有限了,越来越像血库里的RH-AB,稀罕难找。
这确实是个难题。作为一名文艺女青年,放在更长的历史阶段来评判,最大的难题恐怕就是孤独。
世上的大多数男人,都免不了有点世故功利庸俗,在人情社会里摸爬滚打上下求索。也不能怪他们,不俗也活不下去啊!比你秀逗的都评上科长了你还甘心当科员?人家都买房换车了你还在蜗居里吟诗赏月吃方便面?哪个男人的小心灵能剽悍成这样?除非是文艺男青年。
可是作为文艺女青年,也未必真能看上文艺男青年的穷酸劲儿。你又不愿意像女明星找个煤老板,又不愿意像乖乖女一样找个公务员,你要找成名成腕儿的艺术家固然好,可人家门口女文青也趋之若鹜的,赶都来不及赶,哪还有空待见你?哪怕你有再丰富再敏感再牛逼的心灵也没空待见你啊!
关于这件矛盾的小事,老文艺女青年张爱玲早说了,“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更老的国际文艺女青年杜拉斯也说了,爱情是嘛啊?那就是疲惫生活里的英雄梦想啊。
那就继续做梦吧,要是你不愿委身龃龉红尘,KTV还能跟着那英同唱《梦一场》。
但是设想有英雄,也许是个错误的预估。
如果哪天你真受不了孤独,或者你突然有天一拍脑门儿,觉得文海无边,回头是岸,也不是没有光明大道等着你。
都说了,女文青的市场需求量还是很大的。前些年刚流行开博客的时候,知道谁是博王吗?老徐徐静蕾!那可真是文艺界首席女文青,在大众的主流的市场里,还是很有号召力的。
老徐的崇拜者很多,她和其中的很多成为了朋友。这是一条很好的出路,文艺女青年,最好找个自己的崇拜者,慢慢地,在彼此崇拜互相发现的过程中,把对方变成自己全新的信仰,不是挺好的?
再说,你看得上的那些热爱文艺的男人未必就靠谱。那丰富的情感敏感的心灵,真泛滥起来对着别人多情起来,你也扛不住。
还有,你看得上的那类男人骨子里未必就没有铜臭。90年代初人人下海,当年杭州四季青批发市场那片儿,多少大学老师排着队说着古文倒卖山寨梦特娇内裤啊!还是理解万岁吧。
为了平衡内心,更接地气,建议多阅读《故事会》、《知音》等先锋文学作品。很好的!
通俗的东西真没什么不好的,毛主席不还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么!况且这年头附庸风雅的人多了去,是个信佛的就有一个“仁波切师傅”,连古琴这么高雅的艺术都成了当今中国“三大俗”之一了,俗和不俗,心灵和物质的界限早被突破了,你还有什么放不下的?
文艺女青年们,更大的世界不在心灵之中,它可能正在你的视线之外。更好的男人也不在泛滥了的文艺片里,他可能就在你家门前。只要你想,凭你的悟性,推开门儿就能看见。